第三百六十八章 樑國密信

bookmark

高紹目前也留在敘州,縉雲樓的事務主要是姜獲、袁國維二人掌事。

韓謙接過密信,奚荏也探頭看過來,不知道樑國又發生什麼事情。

“樑帝禪位才二十天,便暴病而亡?朱裕下手未免太急切了吧?”看到密信所傳遞的情報,奚荏都禁不住倒吸一口涼氣,訝異問道,“樑帝禪位,朱裕都已經登基,何須還要弒君弒父,以犯天下之大不韙?”

雖說朱裕誥天下說樑太上皇得急病不治,但潛伏在樑都汴京的密諜,多方蒐集信報進行驗證,確定樑太上皇的病逝存在極大的蹊蹺。

然而這也令奚荏更爲不解,疑惑的朝韓謙看過來,不知道他對這事有什麼看法。

都說要跳出棋盤才能看清眼前的亂局,韓謙也努力如此,但他不僅對樑國北面的強敵晉國瞭解甚淺,之前對雍王朱裕突然起兵囚父篡位的細節,也知之甚少。

雖然樑帝在其嫡長子病逝後,一直都未立太子,但雍王無論是聲望、權柄,都在博王朱珪、賀王朱讓等人之上,他如此迫不及待的起兵篡位,甚至還要先冒險說服韓元齊弒殺韓建,將博王朱珪及八萬禁軍精銳調虎出山,必然是樑朝內部發生朱裕不得不搶先出手的變故。

有些情報是很容易蒐集及分析的,比如糧秣等物資以及軍隊的集結、調動,但有些信息卻很難察覺到蛛絲馬跡。

而這一刻,韓謙將很多碎片化的信息都串了起來。

雍王朱裕起兵奪汴京,傳言朱裕留在汴京城雍王府的王妃容氏不幸爲流矢射中,使這位女子與大梁國母之位擦肩而過,奚荏、趙庭兒之前聽到這個消息時,還頗爲這個未曾謀面的女子深感可惜。

如今看來,雍王妃容氏極可能在朱裕起兵之前就已經死了。

雖然現在很多事情世人都不清楚,像是被一堵密不透風的牆封住,但在後世樑高祖風聞很差,有一項非常令後世人都極不恥的惡行,那便是喜歡淫-人妻女,有時候連自己的兒媳都不放過。

雍王府容氏的死、雍王朱裕起兵以及相隔二十天就難抑心頭的怨恨而出手弒父,甚至令樑高祖身邊伺候日常起居的所有秋陽宮侍宦、宮女殉葬,能有合理的解釋實在不多了。

韓謙看向山間淡色的霧靄,感慨說道:“朱裕原本是一個極厲害的敵手,心存戾恨而弒父,不知道這會令他變得更難付,還是會令他變得虛弱!”

“朱裕心存戾恨,你知道樑國宗室之內發生什麼事情了?”奚荏不解的問道。

朱裕所策劃發動的荊襄戰事,是何等兇險自不用說,在戰後朱裕敢潛入荊襄腹地遊歷,甚至敢在龜山等候韓謙經過時有意招攬,這些都令奚荏印象極爲深刻。

她甚至都深深懷疑,樑國一旦是朱裕登基繼位,楚蜀晉三國有誰會是對手?

不是說在奚荏的眼裡,韓謙就弱了,實在是韓謙留在楚國、留在三皇子身邊受到的掣肘因素太多了。

哪怕韓謙再神勇無比,無數人抱住、纏住他的手腳,他也沒有辦法將他的才幹、能力徹底發揮出來。

這麼一個人物,奚荏想象不出朱裕爲何會走出弒君弒父這一步敗招來,也不明白韓謙爲何斷言他心懷戾恨?

韓謙不想在背後說人的是非,轉說其他事情:“朱裕弒殺其父,即便樑師雄奉詔到汴京出任樞密使,朱裕也很難短時間內穩定樑國形勢,這或許會叫徐明珍放開一些步伐吧,江淮形勢將越發的錯綜複雜——”

奚荏點點頭,很多事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朱裕弒殺君父,即便消滅博王朱珪,短時間也很難穩定地位,目前還不曉得晉蜀兩國會不會趁勢出兵,從樑國身上狠狠挖一塊肉下來。

這也意味着大楚暫時可以無懼來自樑國的威脅。

這也意味着不僅楚州兵馬能夠渡江南下,壽州兵馬乃至駐守鄧襄防線的杜崇韜所部,都可能參與進金陵即將或者已經掀起的血腥漩渦之中。

當然,也不排除手握地方軍政大權的大州刺史、防禦使,借當前的混亂之勢,借觀望之名,強化自己在地方上的權勢,行割據之實,又或者兩面逢迎,攫取有利於他的最大利益。

這也會叫大楚的形勢變得更加血腥、更加的支離破碎。

“你覺得潭州應該如何應對當前的形勢?”難得韓謙今天打開話匣子,奚荏忍不住好奇的問道。

“聯蜀之後,與張蟓、杜崇韜乃至據守洪州的楊致堂都保持現狀,警惕永州叛軍有可能跟清源軍媾和,然後靜待形勢變化,”韓謙說道,“不過,很多事情都不是我所能說得算的,現在大家可能都還有觀望形勢的心思,一旦形勢變了,人心也會跟着變化,我們現在也只有能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

…………

田城、高紹、馮繚他們陪同曹幹下山住進龍牙城,次日一早就由郭奴兒、何柳鋒帶着十數人陪同曹幹及曹哲、蔣漣他們翻山越嶺去思州見楊行逢談聯兵之事。

而姜獲隨薛若谷下山後,就直接先回到黔陽城去了,韓謙也沒有讓他們跟受長鄉侯之命過來的曹幹碰面。

姜獲他們到黔陽城也沒有耽擱多久,到第三天的時候,薛若谷、李唐、秦問三人便留下辭呈,掛印於州衙,帶着滿肚子怨氣,隨姜獲離開敘州,前往岳陽城。

周處等被扣押在蜀國的人馬,一直到三月六日才從宜陵渡江,走武陵山東北麓的坡谷,回到龍牙城。

目前韓家世領敘州已成事實,州營與家兵部曲的界限第一個被打破掉。

早前韓家麾下擁有三百家兵,這時候都暫時以親衛營維持編制,韓謙用趙無忌爲營指揮使,以周處、孔熙榮兩人爲副。

而除了楊欽率部返回州營,繼續統領水軍外,韓謙同時也將林宗靖、奚發兒等一大批精銳家兵編入州營。

這麼做,一方面確保州營效忠於韓謙,唯韓謙馬首是瞻,另一方面也同時彌補州營中高級武官的不足。

世領敘州成爲事實之後,爲避免龍牙城與州衙之間的公私界限變得糊塗、混亂,馮繚他們建議在司戶參軍及州倉之外,設立內庫。

正常的田稅、市泊稅等,照舊歸司戶參軍管轄,所得歸入州倉之中,負責州府及諸縣官員奉祿、興修水利、道路、學堂以及維持州營將卒招募及州內的治安防務等事;除外之外,圍淤墾田以及布鐵造船等利,則歸入內庫,負責州衙原初不囊括在內的開支、消耗;韓謙將原武陵縣主簿趙際成從花溪寨召回來,負責內庫事情。

無論是韓道勳奉詔赴金陵就任京兆尹,還是韓道勳在金陵受暴刑遇害,又以及韓謙返回敘州住入龍牙山中服喪守墓,這段時間前後長達五個多月。

在這段時間裡,不僅趙庭兒、季希堯、趙啓等人負責龍牙城及五峰山的事務,都照既定的計劃推進諸事;在薛若谷、田城、鄭通等將吏的主持下,州衙諸多事務都沒有停滯。

田畝改制、土客合籍等事往更深層次推進,新修大小溝渠三百餘里,修造陂塘數百座,將十二萬畝貧瘠旱地,改成年產糧翻倍的水澆田。

過去五個月,又招募人手於沅江的南岸新修江堤四十餘里,圍淤新田七萬餘畝,爲促進水力器械的使用,臨江縣、黔陽縣修建了一批水磨房。

煤場增加到十六座,鐵場也新增兩座,目前煤鐵已經供應岳陽、潭州、朗州等地。

雪峰山驛道,韓謙趕回敘州的二月初就完成第一期的整修、拓寬,差不多能讓人牽着騾馬駝運貨物往來邵敘兩州,時間也大爲縮短,不像之前韓謙他們一二百人的隊伍翻過雪峰山都要七八天的時間,更不要說人數規模更大的隊伍了。

因爲目前敘州所產的布鐵茶紙等貨物,已經行銷到邵州、衡州,雪峰山驛道作爲往來最便捷的通道,也已經有不少挑夫,活躍於雪峰山驛道之上,替商旅肩挑背扛着貨物過山,甚至還用擡椅將旅人送過山去。

而隨着這次驛道的拓寬,雪峰山中原先沿驛道分佈的二十七座番寨也都納入黔陽縣的治轄,新增上萬人口。

韓謙入山服喪,但龍牙城並沒有停止繼續撥出錢糧,依舊用招募來三千多青壯勞力,進行雪峰山驛道的第二期整修。

這時候不僅考慮架設更多的木橋,還考慮要在陡峭的懸崖上開鑿石孔,鋪設棧木,儘可能將雪峰山驛道拉得更平直,確保大規模的商隊也能在兩天時間內翻越雪峰山。

當然,馮繚、田城他們主張這麼做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州營之外,有三千多青壯勞力能隨時編入營伍,以免有什麼事情發生,從新招募兵卒太浪費時間……

第二百三十六章 打草驚蛇第六百三十九章 南歸第二百二十六章 心意變化第六百一十一章 凌汛第七百六十八章 賀禮(二)第五百六十八章 選擇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二百三十七章 疑案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二十三章 翻手爲雲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五百零一章 偏執的勝利第一百一十六章 條件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四百五十四章 秘會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談(二)第七百零四章 兵潰如潮第三百二十九章 山洞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樑縣第三百九十三章 會合第七百四十四章 奪城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六百五十五章 兵釁(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第二十三章 翻手爲雲第四百零三章 偷樑換柱第二百九十一章 文瑞臨(二)第三百七十章 岳陽第七百三十一章 凌雲閣第五百六十七章 訊問第一百六十八章 世事無常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六百三十二章 天下大局第一百六十章 軟禁第五百二十章 江心相見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歸金陵第七百三十三章 滲透作戰第五百三十八章 渡江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水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二百五十二章 棋局第二百二十七章 靜觀其變第五百八十二章 晉帝消息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三百六十五章 過河拆橋第七百六十六章 蜀使(三)第四百二十三章 勝算第一百一十一章 行刺第一百零一章 殺人活命第三百三十三章 波瀾不驚第二十三章 翻手爲雲第四百零一章 星火第七百四十九章 戰役(四)第二百一十八章 鄭氏第一百一十三章 季昆之死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六百三十三章 信使第六百五十七章 兵釁(三)第七百三十四章 西征(一)第四百六十八章 殘屍第四百二十六章 短兵(一)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六百八十四章 宮禁第四十九章 慷慨第一百三十七章 送茶第十五章 信任第七百六十一章 洛陽(二)第六百一十七章 傳議第三百二十七章 獻策第三百六十六章 蜀主心思第二百四十二章 驚瀾第六百零五章 意圖第三百八十四章 奪兵第三百六十一章 刺史人選第六十三章 選人第三百六十三章 靈堂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排第七百三十章 襄山第二百二十二章 截道第十二章 晚紅樓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二百四十三章 閉城第五百八十四章 溯流第三百二十章 韓師賜教第四百六十八章 殘屍第一百一十六章 條件第七百七十五章 戰敗第二百八十四章 嶽東大營第五百一十六章 未雨第四百八十二章 參見第二百章 安排第一百章 黔陽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二百章 安排第七百六十六章 蜀使(三)第六百零四章 迎親(四)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殺第一百七十四章 雍王朱裕第七百四十八章 戰役(三)第四百零九章 四周形勢
第二百三十六章 打草驚蛇第六百三十九章 南歸第二百二十六章 心意變化第六百一十一章 凌汛第七百六十八章 賀禮(二)第五百六十八章 選擇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二百三十七章 疑案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二十三章 翻手爲雲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五百零一章 偏執的勝利第一百一十六章 條件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四百五十四章 秘會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談(二)第七百零四章 兵潰如潮第三百二十九章 山洞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樑縣第三百九十三章 會合第七百四十四章 奪城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六百五十五章 兵釁(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第二十三章 翻手爲雲第四百零三章 偷樑換柱第二百九十一章 文瑞臨(二)第三百七十章 岳陽第七百三十一章 凌雲閣第五百六十七章 訊問第一百六十八章 世事無常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六百三十二章 天下大局第一百六十章 軟禁第五百二十章 江心相見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歸金陵第七百三十三章 滲透作戰第五百三十八章 渡江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水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二百五十二章 棋局第二百二十七章 靜觀其變第五百八十二章 晉帝消息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三百六十五章 過河拆橋第七百六十六章 蜀使(三)第四百二十三章 勝算第一百一十一章 行刺第一百零一章 殺人活命第三百三十三章 波瀾不驚第二十三章 翻手爲雲第四百零一章 星火第七百四十九章 戰役(四)第二百一十八章 鄭氏第一百一十三章 季昆之死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六百三十三章 信使第六百五十七章 兵釁(三)第七百三十四章 西征(一)第四百六十八章 殘屍第四百二十六章 短兵(一)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六百八十四章 宮禁第四十九章 慷慨第一百三十七章 送茶第十五章 信任第七百六十一章 洛陽(二)第六百一十七章 傳議第三百二十七章 獻策第三百六十六章 蜀主心思第二百四十二章 驚瀾第六百零五章 意圖第三百八十四章 奪兵第三百六十一章 刺史人選第六十三章 選人第三百六十三章 靈堂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排第七百三十章 襄山第二百二十二章 截道第十二章 晚紅樓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二百四十三章 閉城第五百八十四章 溯流第三百二十章 韓師賜教第四百六十八章 殘屍第一百一十六章 條件第七百七十五章 戰敗第二百八十四章 嶽東大營第五百一十六章 未雨第四百八十二章 參見第二百章 安排第一百章 黔陽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二百章 安排第七百六十六章 蜀使(三)第六百零四章 迎親(四)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殺第一百七十四章 雍王朱裕第七百四十八章 戰役(三)第四百零九章 四周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