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七章 傳議

韓謙奏請左龍雀軍從舒州移出,即便政事堂諸公都能意識到這是大勢所趨,但這事牽涉極大,誰都不想輕易表態,或者心裡還有着拖延時日看形勢有無新變化的心思在。

不過,這事很快在中下層官員及市井街巷間傳議開來。

李知誥能謀善斷,自幼隨父生長營伍之中,爲信昌侯收爲養子以來,建立功業無數,也爲新帝登基建立赫赫功勞。

李知誥從軍近二十年,大小諸戰經歷百餘場,掰開來揉碎了去看,會看到他並無錯漏失策之處,完全有資格代表年輕一代躋身名將之列。

而無論是主持圍攻金陵城,還是統領諸部禁軍收復滁州、巢州,李知誥都積累了統領大規模兵馬的豐富經驗。

除了老一代的杜崇韜、周炳武、張蟓等將帥外,年輕一代的侍衛親軍及禁軍將帥之中,也就鄭暉堪與李知誥比肩。

然而世人的眼球永遠都盯着最耀眼的那一個,除此之外,其他人都是渣渣。

而說起光芒,誰身上的光芒,能及上得黔陽侯韓謙呢?

儘管黔陽侯是那樣的不討人喜歡,甚至讓人厭惡,但說到赫赫戰功,誰又能與他相提並論?

左右五牙軍及右神武軍覆滅於洪澤浦、鍾離城,摸着良心說,責任完全不在李知誥,甚至李知誥也是受牽累者。

要是延佑帝、昌國公李普沒有中文瑞臨設下的圈套,即便前年冬季樑軍南援增持壽州軍,他們還是能守住滁州、歷陽、廬江等淮西南主要城池,等到第二年開春冰雪融化後,繼續消耗壽州軍的實力,一步步的將防線往北推進,直至完全消除金陵事變對大楚帶來的負面影響。

而這也是最爲穩妥,也是爲沈漾、楊恩等人稱道的用兵之道。

韓謙雖然幾次力挽狂瀾,但都是劍走偏鋒,從來都不能稱之正道。

然而世人乃至中下層官吏,他們更期待奇蹟,而唯有劍走偏鋒的傳奇才符合他們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期待。

韓謙沒有斬獲烏金嶺大捷之前,京中的氛圍對李知誥還友好一些。

烏金嶺大捷的消息傳到金陵城之後,中下層官吏及市井街巷之間,再議論延佑帝登基之後近兩年來的江淮戰事時,就難免會有人指責李知誥當初在巢州用兵遲疑,大半年都沒能攻下巢州城,纔是左右五牙軍及右神武軍不得不冒險、終致慘敗的起因。

雖然韓謙有意拖延十數日將傳出烏金嶺大捷的消息,致使鄧泰在舒州完全沒有反應過來,眼睜睜看着棠邑兵第一時間接管龍潭河兩岸的控制權,將左龍雀軍與壽州軍隔絕開來,但鄧泰、李知誥甚至慈壽宮這邊,卻都不能吐露絲毫怨言。

畢竟棠邑兵孤軍穿插殺入淮陽山拼死拼活時,左龍雀軍在廬江防線上可是紋絲未動啊!

難道說這時候能有臉站出來抱怨,黔陽侯沒有及時通稟烏金嶺大捷的消息,致使左龍雀軍錯失出兵的時機?

他們就不怕被世人噴一臉的唾沫星子,還特麼要不要臉了?

而韓謙上書奏請左龍雀軍移出舒州之事,市井街巷乃至中下層官吏,絕大多數都是支持的,再結合之前淮西禁軍久攻巢州不下致大楚水師主力覆滅,甚至有人痛斥左龍雀軍就是浪費國帑、吃乾飯的。

御史臺的言官們風聞奏書,不僅一封封奏書將中下層官員及市井民議傳達上來,甚至有御史直接上書彈劾新津侯及左武衛軍、左龍雀軍諸將消極怠戰。

拖延到三月下旬,崇文殿、慈壽宮與政事堂諸公達成一致,由樞密院調左龍雀軍移駐隨州,敦促李知誥從桐柏山、淮陽山的缺口,加強對淮河上游地區的進攻。

在這風口浪尖,李知誥更進一步出任節度使一事,也沒有人提及。

三月下旬對棠邑軍的封賞也頒傳下去。

韓謙因功得授正三品千牛衛大將軍、兵部尚書銜,兼領棠邑行營都統制置使,以及行營制置使府統轄淮西軍政,許募三萬兵卒編棠邑行營左右制置軍,着度支使司照禁軍三萬正卒標準拔給軍資糧餉。

烏金嶺大捷,棠邑諸將得到賞賜,除了一大堆九品到四品不等的武官頭銜外,能談得上實惠的只有錦帛九千餘匹、良駿四百匹以及宮制金銀製錢萬餘枚等物;此外,戰亡及傷殘將卒拔給撫卹軍功三十二萬緡,算是朝廷近年拔出最大一筆賞恤錢了。

朝廷擠出這筆賞功撫卹錢,極爲不易,但除了韓道銘堅持外,沈漾、楊恩等人也是主張從牙縫裡擠出來,畢竟只有這樣,才能叫棠邑軍將卒記得他們是大楚的將卒、大楚的子民。

進入四月,左神武軍與右龍雀軍的換防也徹底完成,李知誥則繼續加強對光州東部、霍州西部的攻勢,佔領淮上重鎮義陽,迫使徐明珍將溫博調到西邊擔任主將,使溫博擔任光州刺吏,抵擋李知誥的攻勢,讓他們這兩個老對手再度糾纏到一起。

樑軍主力在樑帝朱裕的統領下,以魏州爲中心,圍攻晉國南部重鎮澤州、潞州,暫時無力南顧,而壽州軍要堵住左武衛軍、左龍雀軍從桐柏山東口北進,完全無力再對淮陽山發動什麼攻勢。

徐明珍次子徐嗣昭最終於四月下旬率部從巢州城北撤。

從地形上,位於巢湖北岸的巢州城,並不比安豐寨以及東面的磨盤谷居南太多;而此時壽州東翼的防禦形勢,看上去跟洪澤浦水戰之前沒有大的區別。

當時對壽州軍來說,也是滁州失陷,主要依託巢州城與楚軍精銳對峙,他們也是因爲被驅逐渡江、作戰物資緊缺,將卒士氣及戰鬥力都要弱過大楚禁軍。

但是,當時他們強守巢州城,也是兵行險策,主要就是賭年輕氣盛的楊元溥會失去耐心,就是賭庸碌無能的李普不會甘心被李知誥喧賓奪主。

他們這時候還能賭什麼,賭韓謙哪一天同樣會中他們的圈套?

相比兩年前,此時淮陽山脈東北麓的山口落入棠邑軍的控制之下;而李知誥率數萬精銳兵馬正從桐柏山東口進攻壽州的西翼。

這兩路楚軍兵馬擁有超過六萬正卒、四萬州兵或輔兵。

而沿淮河兩岸,韓元齊、陳昆兩部兵馬被楊元演的淮東軍牽制住,他們在淮河中上游能調動的也僅有六萬正卒、三萬屯兵或輔兵,總兵力已經處於劣勢。

遭逢新敗不說,能預見的未來,壽州物資將會再度嚴重緊缺起來。

他們即便還牢牢控制光霍壽濠四州,但幾番損失,四州在籍民兵、軍戶總數下降到十一萬戶左右,而他們要維持九萬之數的兵馬,差不多達到一戶養一兵的程度。

兼之有逾一半精壯勞力都要編入軍中,農耕生產更多的僅能依賴於老弱婦孺進行,即便光霍壽濠四州的土地再廣闊、肥沃,糧食等物資產出也極爲有限。

汴京每個月從潁宋等南部諸州調撥逾五萬石糧谷接濟壽州,但徐明珍也僅僅是能勉強維持這麼龐大的兵力,而與棠邑兵對峙,特別是野戰中,對兵甲戰械的要求極高,壽州軍猶是倍感吃力。

這種情況下,他們不能指望韓謙會犯低級錯誤,除了收縮防線,還能有其他什麼選擇?

相比較之下,楊元演在淮東卻是最爲輕鬆。

這主要壽州軍在烏金嶺慘敗,西線形勢岌岌可危,令韓元齊、陳昆變得謹慎起來,日常僅維持小規模的襲擾作戰,這也使得淮東所承受的軍事壓力大減,甚至在壽州軍撤出滁州期間,還趁機出兵佔領石樑縣。

形勢的改善,以及朝廷從三月份往後每個月撥給五萬石糧谷賑濟災民,淮東得以加快恢復屯墾的速度。

而在王文謙、阮延等人的推動下,淮東軍也在楚泰揚等地,在原有的屯墾體系基礎之上,建立獨立於中樞之外的屯營軍府體系,共編兵戶近九萬戶,差不多佔到淮東人口的一半。

相比較柴建駐守五指嶺防線時的無作爲,鄭暉率右龍雀軍南下,便與湖南行尚書省宣慰使黃化等人着手籌劃清剿馬氏叛軍餘孽、收復永郴兩州之事。

除開辰思業敘四州外,在湖南正式推動行尚書省之制時,並未將與傳統意義屬於荊襄區域的鄂州劃入。

不過,湖南行尚書省掌握邵衡郎嶽潭五州,地方軍政體系在這五六年間得到徹底的梳理,實錄丁戶四十萬戶,二百七十萬口,所徵得田稅口賦及諸種雜捐,甚至比江東諸州還要略高。

目前江東(含兩浙在內),共錄有十四州,世家宗閥擁有大量的奴婢,加上棲身山林的逃戶,大量丁口都在州縣掌握之外,目前在籍戶僅有四十餘萬戶,三百萬人丁。

說實話,要不是削藩戰事之後,對湖南及鄂黃江池等州的田畝丁口進行較爲徹底的梳理,大幅提高這些地區輸入中樞的歲入,這兩年都未必能支撐住江淮戰事的鉅額開銷。

照道理來說,北線戰事未靖,還要撥付錢糧助淮陽渡過難關,朝廷實在是難以再難支撐另一場大規模的戰事,不過叛逃南投永州的苗勇,與趙勝、羅嘉兩部叛軍起了內訌,不僅鄭榆、鄭暢二人外,湖南宣慰使黃化等人也主張儘快解決這些叛軍,將郴永等州收歸大楚疆域……

第五百一十八章 偷襲第七百九十五章 勸嫁(二)第七百六十三章 洛陽(四)第六百一十九章 監軍(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滄浪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四章 危機四伏第五百七十五章 鏊戰第五百八十一章 與虎謀皮第五百一十九章 營地第四百四十一章 去留第一百四十一章 潛忍第一百六十四章 風聲第二百六十七章 馮繚(三)第一百九十三章 非戰之過第四百六十七章 出走第六百零三章 迎親(三)第六百七十六章 世子第二百四十一章 潛逃第三百六十一章 刺史人選第五百四十八章 參見第七十二章 彌補第三百四十九章 夜營第二百二十三章 夜間定計第二百六十九章 番民第四百八十二章 參見第二百二十一章 無害而肥第七百八十八章 行省第二百二十五章 皇陵第三百五十七章 新帝君臣第七百四十三章 圍城第四十七章 王族楊恩第二百二十二章 截道第七章 贈弓第六百二十三章 山間第三百八十七章 失城第一百七十六章 條件第七百八十五章 將死第七百一十章 風瀾第六百七十一章 壽春第七百九十章 渡江(一)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四百七十章 詢問第三百三十五章 貨殖之道第七百四十一章 定策第四百九十六章 試探第三百二十章 韓師賜教第二百五十章 父女第三百六十二章 太妃第七百二十章 金陵第三十一章 偏見與疏離第二百八十一章 軍購第一百三十六章 贖人第五百九十七章 聘禮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殺第五百九十二章 虎狼之心第六百零七章 激戰第三百零六章 雪峰山驛道第七百六十九章 顧芝龍第二百九十章 文瑞臨(一)第六百四十七章 奇謀第三百三十六章 歸來第二百五十一章 封官賞爵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見第七十三章 婚宴第六百六十八章 壽誕第二百四十三章 閉城第七十九章 深夜闖營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六百五十九章 稱臣第一百三十六章 贖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富可敵國第二百四十四章 負荊入城第七百三十八章 間隙第三百五十二章 劫持(二)第四百零四章 請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生子第四百九十章 實地第一百三十九章 安排第四百零一章 星火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二百九十六章 緩追(一)第二百六十八章 番民士人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六十七章 宮禁第一百九十九章 籌碼第一百三十章 迎接第五十五章 秘曹左司第六百六十二章 得失第三百零七章 離去第七百五十六章 關中(三)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六百八十章 風起第三百八十八章 以山爲城第三百七十四章 捉襟見肘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江東去第四百八十四章 孃家人第七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六百九十六章 靴子落地第六百四十七章 奇謀
第五百一十八章 偷襲第七百九十五章 勸嫁(二)第七百六十三章 洛陽(四)第六百一十九章 監軍(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滄浪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四章 危機四伏第五百七十五章 鏊戰第五百八十一章 與虎謀皮第五百一十九章 營地第四百四十一章 去留第一百四十一章 潛忍第一百六十四章 風聲第二百六十七章 馮繚(三)第一百九十三章 非戰之過第四百六十七章 出走第六百零三章 迎親(三)第六百七十六章 世子第二百四十一章 潛逃第三百六十一章 刺史人選第五百四十八章 參見第七十二章 彌補第三百四十九章 夜營第二百二十三章 夜間定計第二百六十九章 番民第四百八十二章 參見第二百二十一章 無害而肥第七百八十八章 行省第二百二十五章 皇陵第三百五十七章 新帝君臣第七百四十三章 圍城第四十七章 王族楊恩第二百二十二章 截道第七章 贈弓第六百二十三章 山間第三百八十七章 失城第一百七十六章 條件第七百八十五章 將死第七百一十章 風瀾第六百七十一章 壽春第七百九十章 渡江(一)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四百七十章 詢問第三百三十五章 貨殖之道第七百四十一章 定策第四百九十六章 試探第三百二十章 韓師賜教第二百五十章 父女第三百六十二章 太妃第七百二十章 金陵第三十一章 偏見與疏離第二百八十一章 軍購第一百三十六章 贖人第五百九十七章 聘禮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殺第五百九十二章 虎狼之心第六百零七章 激戰第三百零六章 雪峰山驛道第七百六十九章 顧芝龍第二百九十章 文瑞臨(一)第六百四十七章 奇謀第三百三十六章 歸來第二百五十一章 封官賞爵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見第七十三章 婚宴第六百六十八章 壽誕第二百四十三章 閉城第七十九章 深夜闖營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六百五十九章 稱臣第一百三十六章 贖人第二百三十一章 富可敵國第二百四十四章 負荊入城第七百三十八章 間隙第三百五十二章 劫持(二)第四百零四章 請戰第四百二十一章 生子第四百九十章 實地第一百三十九章 安排第四百零一章 星火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二百九十六章 緩追(一)第二百六十八章 番民士人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六十七章 宮禁第一百九十九章 籌碼第一百三十章 迎接第五十五章 秘曹左司第六百六十二章 得失第三百零七章 離去第七百五十六章 關中(三)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六百八十章 風起第三百八十八章 以山爲城第三百七十四章 捉襟見肘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江東去第四百八十四章 孃家人第七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六百九十六章 靴子落地第六百四十七章 奇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