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家這一番話,讓方太太和春花馬上就心動了,既然如此味道鮮美的東西,自然應該買。更何況塗三爺把大家安頓好了就去見故友,估計不會回來吃晚飯了,她們買了這渾鍋不是正好。
春花已經拿出身上的荷包,裡面裝着些散碎銀子,她不原意帶錢出門,一吊錢就是一千個銅錢,重量可不輕,哪有帶些碎銀子省事,又比較值錢。挑一塊二兩多的碎銀,遞給店家說:“給我們做兩個五百錢、六個三百錢的渾鍋,再配上些饅頭,讓人幫我們送到客棧。”
店家見有這樣一宗大生意上門,更是笑容可掬,急忙接了銀子,細細看了一眼,又用手掂掂,知道只多不少,便收了起來,準備渾鍋去了。
這邊方太太推了一把春花道“於娘子也甚是客氣了,本該我請客的,卻哪一次也比不過你的手快,總是先把銀子付了!”
春花笑着說:“方太太這樣說,我便無地自容了,這一點小東道哪裡還值得說上一回。一路上還不是靠着塗三爺和方太太照應,我才能順利地到這兒。”
與方太太相處近十日,春花也知道了她的脾性,人是爽快利落,又擅言辭,心腸也不壞,只是小氣些。不過春花完全理解,前世自己創業時也是一樣,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有時候出門,連好吃的都捨不得吃。
人總是有了底氣,才能大方起來,就像她現在,有幾萬兩銀子的身家,多花一些沒什麼。塗三爺和方太太當然不知道自己是福記大東家,但他們知道肖鵬將一千兩銀子的貨款讓他們交給自己。在平民百姓間,一千兩銀子並不是小數,足夠平常人家過一輩子的,這也是肖鵬和春花商議的數目,再多了,恐怕也容易生出事端。
春花還有一種切身的感受,自己掙到的錢,花起來確實心痛,但沒經過辛勤勞動得來的,卻不那麼珍惜。自己到了楊家,花起嫁妝來從來就沒手軟過,就是這個原因。
再有塗三爺和方太太夫妻真算是好人,自己順順利利地到了遼東,也是借了他們的光,所以請客也是應該的。
方太太又客氣幾句,便與春花專心等着渾鍋。其實,春花是冤枉了塗三爺,塗三爺給了方太太二十兩銀子,讓她一路上花用,還特別囑咐她不要讓於娘子破費。肖鵬的表妹,又特別託了自己,塗三爺是個講義氣的人,辦事大方。只不過他一個男人,不可能跟着於娘子一個寡婦多來往,自然不知道方太太將這二十兩銀子都變成了自己的私房。
說起來也要怪塗三爺,他給的是兩個十兩的元寶,方太太見了成色十足的元寶,哪裡捨得剪開用!再說她得知於娘子有一千兩銀子後,把原來對這樣一個年輕輕就守寡的於娘子的一腔憐憫消得差不多沒了。
只要把孩子送回夫家,有一千兩銀子做嫁妝,人如此的年輕,還長得那樣嬌俏,於娘子再嫁個什麼樣的不行?自家還沒有一千兩銀子的家底呢,真的用不着同情於娘子!
一時間,幾個渾鍋好了,店家親自帶了幾個夥計送到了客棧。春花要的兩個貴一些的渾鍋是給自己這邊一個,方太太那邊一個,另外六個是給塗三爺的兩個夥計和十個僱來的車行人。
要是依春花的本意,大家一起出門,自然就都要一樣的渾鍋,可是路上經歷了一次類似的事,春花認識到了就是商人這個階層並不像高門大戶那樣講規矩,但上下尊卑的秩序也是一絲不亂的。
她要對與夥計車行的人不分上下,影響了塗三爺,以後很多事情就不好辦了,所以,春花便要了兩樣渾鍋,就是如此,方太太猶低聲說了她兩句,“你這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給夥計們要個一百錢的就行。我們家三爺對夥什一向極寬容的,你卻更甚。”
春花笑着應了,方太太喜歡說就說好了,她怎麼做還不是自己的事?不離大格就行了。
吃罷了渾鍋,味道確實鮮美。春花與範娘子、大丫在一起逗着留兒玩,留兒也漸漸地與春花熟悉了,也肯讓她抱,只是總不及範娘子親。
晚上又拿了幾個錢到客棧打了幾壺熱水,大家洗漱了便睡,明日還是要一早走路呢。塗三爺一路上雖然沒催促,但看行程安排就知道他在趕路上一點也沒放鬆。
廣寧府那邊,他只留下幾夥計看店,哪裡放心得下,心裡早就恨不得飛回去,看看自己好不容易撐起來的店鋪。
從京城到山海關,對塗三爺來說,已經走了一半的路程,對春花則差不多還剩三分之二。
但過了山海關後,又不同於關內了。遠山近水都變得豪邁起來,除了蒼松翠柏外,樹木被秋風吹成了各種的紅黃之色,染得山原大地豔麗多彩。田野間莊稼已經接近成熟,成片的麥田在秋風的吹拂下翻起一陣陣的麥浪。
一幅廣闊的新畫面在春花眼前展開了。
這畫面是如此的吸引春花,她被遼東鎮粗獷的美驚呆了。隻眼前所見的美景,春花覺得自己就是放棄了多少的東西出來,都是值得的。
爲貪看美景,大部分的時間,她都不在車內坐着,而且坐在外面的車轅上。如今的她不必再藏在車中了,出了關,根本不可能遇到認識自己的人。
到了這裡兩年多,春花還是第一次這樣恣意地活着。擺脫了郭少懷、謝氏他們,也離開了同樣限制她的楊家,告別了京城和那些種種規矩,現在的春花纔是真正的春花。
雖然一路的生活條件確實比楊家、侯府,甚至肖家都差得多了,沒有減震的木輪車子坐時間長了讓人覺得五臟六腑都顛得離開了原來的位置;投宿的地方簡陋非常,衛生條件堪憂;一日三餐簡單無味;還有更多的不便……
但比起自由來,這些又算些什麼?
困難就是用來克服的,春花也一一笑着邁過了一道又一道的坎。
出了關後,已經很少再見到大些的城鎮,倒是各處星羅棋佈地分散着驛堡、遞運所、烽火墩臺、路臺,往來的大多也是兵士。一年前,春花還不知道鴛鴦戰襖是什麼,現在滿眼看到了都是這種紅袢襖。
就連晚上,他們住的地方也是在沿途的驛堡、驛城。這種驛堡驛城就是小型的城池,城池不過一里見方,一般設兩門,裡面有專門爲傳遞各種信息而設的車馬,當然各類的商人也聚集其間,成爲附近的商業中心。
這裡的客棧比起關內又相差不少,有的地方也只能算是勉強找個地方住下來而已,方太太不禁開始了抱怨,但春花還是整天笑嘻嘻的。
這樣又走了幾天,終於到了廣寧府。
廣寧府是一座有着悠久歷史的城市,在戰國、秦、漢時屬遼東郡,晉、隋時屬昌黎郡。明□□經略遼東,深知此地爲連接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地,自古爲兵家必爭,故重修廣寧府,並將遼東總兵府置於此地,此時可以說是山海關外的第一城。
眼前的廣寧府有着幾里長、三丈高的青磚城牆,雖不及山海關城雄偉壯觀,但城牆東北角建的雙塔很有特色,做爲遼東鎮總兵駐地,也別有一番威嚴的氣象。
廣寧府內的繁華不遜於山海關城,除了總兵府,還有遼王府也設在廣寧府,只不過永樂皇帝靖難時,因遼王聽從建文帝之命而去了南京,故而當今皇上不喜遼王,但遼王的封地王號還都保留着,眼下的遼王在遼東鎮並沒有多少的影響力。
應該正是因爲廣寧府裡有這樣多的達官貴人,這裡的繁榮較山海關還多了一分。
塗三爺的布店並不在最熱鬧的大街上,而是在相對差一些的地段,考慮到福記目前的產品只是中低端,他這樣的選擇倒也合適。
布店是典型的前店後院型的建築。從布店的後門進去,裡面就是家人居住的院子,這鋪子不是塗三爺自己的產業,而是他租賃的。但想來他不是有要買下來的打算,也是打算長期住着,院子裡面收拾得非常整潔,留下的幾個夥計算着日子早將屋子打掃乾淨。
方太太雖然是第一次來,但見了體體面面的新家,馬上就激起了無上的熱情,將春花幾人安排到東廂房住下,又指揮着幾個夥計燒水、準備物品。
塗三爺家裡沒有下人,按律法,庶民是不能蓄養婢女奴僕的,但是按這裡的規矩,店裡的年輕夥計也同家裡的下人差不多,方太太指揮着他們燒火買肉打酒,張羅着做答謝宴。
這也是方太太會過日子的地方,到了自家,便不在外面買飯菜,而是自家做,能省下不少的錢。
春花也趕緊洗漱了帶着大丫去幫忙,範娘子把留兒背在身上過來揀菜。加上打下手的夥計,幾個人一會兒就做出了三個席面。
一個是塗三爺請車行的人吃的,最爲豐盛,吃過席面,結了錢,車行的人就會離開了塗家,他們是慣跑這條路的,還會帶着別的商人回京城。就是塗三爺有時也託他們帶些貨物,並不是每次進貨他都要親自去的。塗三爺和春花又分別給肖鵬帶了書信,也託車行的人帶去。
每二個席面是方太太請春花一行人吃的,因都是些女眷,菜要少上一些,但並不遜於塗三爺那一桌,甚至還有條河魚是僅此一份的。
至於第三席,是給夥計們吃的,菜色就要差得多了,主要是前兩席多餘的菜,又添了一大鍋燉菜。
春花瞧着方太太的行事,知道這就是此時的風俗人情,看着人人都滿意她的安排,便暗自記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