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五節 向貧富分化說不 1

從年,中國經濟增長了一倍,成爲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

但經濟中積累的問題也非常多,儘管還沒有步入衰退,但國際經濟危機已經開始,中國經濟開始震盪,這些問題就開始爆發了。

最大的問題就是貧富分化。

五六年間,經濟總量增長了一倍,人均收入增長了百分之八十,數據看似不錯,但人均這個詞彙太具有欺騙性。

事實上,除了增加了兩千多萬城市中產之外,最廣大的底層民衆,尤其是鄉村的農民,他們的生活水平依然只侷限於謀生,生活水平跟十年前,甚至跟滿勤時期相比,都沒有明顯的提高。

這跟日本類似,日本明治維新期間,經濟總量增加了六成,人均收入增長了四成,農民賣兒賣女的情況反而比幕府時代更多了。

原因就在於經濟發展的成果沒有惠及民衆,受益者除了少部分中產之外,經濟增長的收益全都被資本家拿走了,成爲了工商業原始積累。

客觀來說,這是自然的經濟規律,甚至可以說就是自然規律。西方人馬太總結出來強者恆強的規律,被稱之爲馬太效應。中國人更早知道這個道理,老子說“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

這些年,朱敬倫的執政過程,始終都沒有干涉經濟自由,讓民間自己博弈,這種博弈的過程,自然會出現優勝劣汰,富者越富,窮者越窮的現象。

這公平嗎?不同的世界觀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人或許很窮,但他接受能力強的人分的多的道理,認爲別人掙錢多是人家本事大。有些人也許很富,但卻爲這種貧富不均的現象而憂慮。更多的則是窮人對自己收入不滿,富人則覺得理所應當。貧富越是分化,這種理解的分歧就越大,社會矛盾就越大。

這些年來,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一個方法是繼續維持低效率的鄉村共同體,不對農業徵收稅收,將更多的資源留在鄉下,維持鄉村社會運轉,得到的結果是鄉村保證了最廣大人羣的生存,並在社會危機期間,能夠承受更多的城市人羣返鄉;另一個方法是,宣傳和鼓勵移民。脆弱的鄉村自然經濟,儘管有親戚、同鄉等關係構成的傳統保障體系,但是自然經濟的特點就是低效率,僅僅能夠爲生,不可能有太多繼續,抗風險的能力太差,每時每刻都有一些人,一些家庭遭遇變故之後破產。政府給這些人的出路是資助他們移民。

這兩個方法很好的緩解了社會矛盾,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矛盾。

活在英美體系中,在商業社會裡,這種矛盾就會一直持續下去。

歷史上最接近解決這種矛盾的,是北歐等的福利社會,二戰後推廣到了德國和瑞士。

中國可以搞高福利制度嗎?

這是一個專家學者爭吵不休,討論不完的話題。

大部分人認爲中國搞不成,至少在發展階段搞不成。理由很多,案例很詳實。因爲有的國家曾經搞過,失敗了。

瑞典可以搞,瑞士可以搞,因爲人家站在產業鏈的頂端,國民經濟以高附加值爲主。

澳大利亞可以搞,新西蘭可以搞,阿拉柏國家可以搞,因爲人家人口少,地大物博,光靠變賣礦產資源就能讓國民維持高福利。

看起來中國一條都不具備。硬性推廣的話,只會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拉美化,比如阿根廷那樣,經濟長期徘徊在中端,即上不去,也下不來,不溫不火,十分僵化。

這些都很有道理,也可能變成現實。

但出於人情考慮,中國人就活該受窮嗎,中國人就永遠也無法享有富裕安康的生活嗎。

從科學角度出發,也許是這樣,因爲本國的物質資源有限,平均下來,在任何一項中,可能都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中國就應該堅持自由經濟模式,讓社會,讓民衆自由博弈,讓更有能力,又有效率的人佔有更多的資源,從而讓整個國家都更有效率。

但任何社會都不是純粹以自然科學原理運行的,組成社會的是人,是有感情的人,而不是死的資源,工業和機器,人是會思考的,他們是能感受到不公的,他們可以接受爲了國家利益而犧牲一部分自身利益,但用國家整體效率說服大家接受財富分配的不公,似乎只能讓人感到那是富裕階層的藉口。

不止老百姓,就是朱敬倫,對這種各種專家提出的理論都異常的反感,這和農業時代,和士大夫向全民強勢灌輸的理念又有什麼不同,士大夫可以讓商人接受商賈是賤業的邏輯,讓商人自己都鄙視自己。那麼在工商業時代,掌握話語權的強勢工商業階層的觀念,就一定是正確的嗎?

社會真的需要爲了效率而無休止的犧牲公民權益,爲了效率,而讓強者恆強,讓弱者被淘汰嗎?

從感情上,朱敬倫不接受這些。從理性上,他也不接受這些。

因爲他知道,那些在社會博弈中的弱者,他們並不是傀儡,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懼,他們會抗爭,會拿起槍來捍衛自己生存的權力。

所以無論從感情上出發,還是從理性上出發,朱敬倫都知道,這個國家需要做出一些改變了。

無數次他想到夜讀管子那一夜,兩千多年前的中國精英說,“以法治國,必先富民,富而易治,民富則安”,這種富民思想,不管是出於美好的願望,還是出於富民易治的邏輯,朱敬倫都打算試一試。

但他心中壓力很大,因爲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依法治國是這些年來他堅持的,法治思想從小學就開始教育,在教育發達的南方地區,已經漸漸成爲了共識,但法律的尊嚴,更多的還是靠強權來維護,而不是出自所有人的自覺。

因爲法律沒有讓所有人都感覺到是保護他們的,基於私有產權的法律,更多保護的,還是那些富人。

朱敬倫不求全責備,並不打算施行人人平均財富的政策,但他想讓最底層的,最弱勢的羣體,得到他們可以在社會自然博弈中更多的收穫,這總是無可厚非的吧。

他知道政治對經濟的干預,肯定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問題,效率肯定會降低的。

這點心理準備他有,他是可以接受犧牲一定效率的結果的,甚至在朱敬倫心中,他並不認爲一味強調經濟增長速度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改革開放,我們高速發展了三十年,那又如何?社會問題沒有解決,官民矛盾更加嚴重。高速增長了三十年,儘管所有人都受益了,但大多數人的抱怨增多了,是他們不知滿足嗎?是他們感受到了不公!

日本高速增長了三十年,日本人富裕了,臺灣高速增長了三十年,臺灣人富裕了,韓國高速增長了三十年,韓國人富裕了,新加坡高速增長了三十年,新加坡人富裕了,中國高速增長了三十年,中國成了世界上賦稅最高的國家。

增長的成果哪裡去了?老百姓沒有看到。增長成就了跨國公司的利潤,增長成就了少數寡頭的財富,增長成就了國家的稅收,增長成就了官員的貪腐。

從大明時代起,朱敬倫就對貪腐問題最爲關注,可以說始終執行的是嚴刑峻法,貪腐問題並不算嚴重。也並不熱衷於吸引外資,所以增長也沒有變成跨國公司的利潤。可是從農業到工業社會的巨大變革,帶來的財富重新分配,和工業革命創造的爆炸性財富,還是早就了一大批富豪。國家稅收也大幅度提升。

在一個良性運作的社會中,稅收是必不可少的,高福利國家的稅收也高,稅收反而是一種調節財富分配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沒人會對高稅收有意見。

富豪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沒出現西方式的血淋淋的程度,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但現在經過三十多年的積累,資本原始積累已經完成,是到了重新建立財富分配方式的時候了。

完全平均他不考慮,完全公平也不可能做到,但至少他認爲,中國可以比英國人,比美國人更公平一些。

至於重新分配的方法朱敬倫也有,北歐式的的高稅收高福利可以搞,美國式的針對不同人羣的稅收調整也可以搞。

唯一擔心的是專家們威脅社會的效率問題,是北歐搞高福利時代先後出現的一些問題。

最大的問題就是,一旦社會底層的民衆,在不需要辛勤工作也可以活下去的時候,他們又沒有強烈的發展願望,或者看不到讓他們努力工作的收穫的話,他們會失去動力,人就變得懶散。

西方經濟學家,將此稱之爲高福利的負效應,北歐曾經出現過。最典型的是荷蘭問題,荷蘭在開發了北海油田之後,結果工業大幅縮減,因爲人都不願意去工作了,都在吃油田的福利,造成了去工業化,經濟學上將這種現象後來稱之爲荷蘭病。

後來的中東油霸國家,也遇到了這種問題,而他們一直都沒有解決,除了石油,幾乎發展不出任何產業。

如何避免這種問題,朱敬倫想到了一個學者曾經告訴他的現象。

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二百九十三節 發兵肇慶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一百一十三節 釐局弊病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六百七十二節 環太平洋利益鏈第七百五十八節 皇權威信的下降第四百四十六節 送上門的擴張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41節 大計劃(一)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十節 門第三百一十八節 荒山茶園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第六十四節 發動總攻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六百九十二節 赫德需要這場戰爭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一百一十三節 釐局弊病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請假幾天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六百七十七節 經商別學胡雪巖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造軍艦第二百九十九節 珠江之王第六百六十三節 唐大買辦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着當打手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七百八十三節 日本獅子大開口第三百四十九節 洪秀全死了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六百一十六節 沙俄在南下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一百四十八節 以新會爲大本營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兩百節 瞎眼石人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38節 救人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七百七十六節 倫敦和談 1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六百四十七節 開始撤僑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一百零八節 軍事大欺詐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
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二百九十三節 發兵肇慶第六百八十一節 整頓上海經濟第一百一十三節 釐局弊病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六百七十二節 環太平洋利益鏈第七百五十八節 皇權威信的下降第四百四十六節 送上門的擴張第七百一十三節 湄公河三角洲之謀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五百八十五節 金融市場的想象力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41節 大計劃(一)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一百八十四節 後臺倒了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十節 門第三百一十八節 荒山茶園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七百二十節 頭痛的鐵路問題第六百二十五節 窮途末路第六十四節 發動總攻第一百六十五節 張千山的麻煩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一百四十五節 名揚三縣第一百零九節 把洋人留在新安第三百一十四 矛盾大爆發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三百五十三節 信仰崩塌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一百八十三節 拿破崙的想法第六百六十一節 路通八方通鬼神第七百二十二節 瓜分南洋會議第一百二十九節 瞞天過海第六百九十二節 赫德需要這場戰爭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一百一十三節 釐局弊病第六百九十節 曾左之死第一百三十五節 交代後事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七百六十八節 海軍上刺刀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請假幾天第二百九十五節 控制財政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六百七十七節 經商別學胡雪巖第三百二十八節 大造軍艦第二百九十九節 珠江之王第六百六十三節 唐大買辦第七百六十節 飲馬墨西哥灣第四百三十二節 敕建絲廠第二百零四節 招募八旗軍第八百一十八節 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第六十一節 十萬百姓十萬兵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着當打手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40節 真假巴夏禮第七百六十二節 朝鮮東學道起義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六百五十九節 工業革命的衝擊第七百八十三節 日本獅子大開口第三百四十九節 洪秀全死了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六百一十六節 沙俄在南下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七百六十三節 大會戰序幕第三百五十七節 人頭滾滾第一百四十八節 以新會爲大本營第二百九十七節 控制廣東 2第兩百節 瞎眼石人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七百四十一節 美國華人大起義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二十一節 取信(5)第38節 救人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六百五十六節 戰爭財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九十八節 虛張聲勢第七百九十八節 東亞大陸協定第六十節 中間人第七百七十六節 倫敦和談 1第七十節 幫辦團練第六百四十七節 開始撤僑第三百六十二節 廣西還是福健第一百零八節 軍事大欺詐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三百六十六節 徐榮村的大買賣第八百零二節 東亞火藥桶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三百五十二節 洪天王復生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