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

說起這次戰爭也怪,一切是由美國要求修約引發的,美國跟清政府簽訂的望廈條約中規定的十二年後修約,眼看日子就要到了,美國就張羅着要換約。

英法藉口片面最惠國待遇,他們也有權力換約,清政府不同意,結果就找了各種藉口打了起來,其實主要還是幾國都覺得從過去的條約中得到了的好處沒有達到預期,他們認爲中國需要進一步的開放,才能讓他們得到更大的利益。

美國折騰的最早,第一任公使是麥連,沒有談成。

之後又換成了伯駕,伯駕是中國通,美國有名的中國通。但他是一個強硬派,主張強硬,他出使前先去了歐洲,跟英法兩國商談,約定共進退。並且一直主張,一旦清政府不答應修約的要求,就該採取強硬措施,英國應該佔領舟山,法國佔領高麗,美國應該佔領臺灣,以此迫使清政府妥協。

美國政府被伯駕的態度嚇到了,美國根本就不想跟清政府打仗,不是怕清政府,而是想好好做生意。

結果伯駕也被撤換了。

第三個來的公使就是列威廉,他到香港之後,跟英法公使見面,告訴美國政府的態度,表示美國艦隊不回來了,這讓英法兩國很鬱悶,美國人什麼都不想付出,就想跟在英法的後面撿現成的,這讓人很不滿。

列威廉堅持到《tj條約》簽訂,就辭職了,1858年底,在香港離任。

華若翰第二年5月才帶着條約文本來到中國。

華若翰最大的貢獻是,用讓同行們恥笑,自己也感到屈辱的方式完成了換約,而且根本無法保證條約生效。

在完成換約後,他也向前任那樣,向美國政府提出了辭職。

美國國務卿頭都大了,去一個公使,就辭職一個公使,讓他去哪找那麼多懂中國話的?

於是國務卿卡斯拒絕了華若翰的辭職,以“由於想象到在英法兩國同中國的即將發生的戰爭期間,公衆利益迫切需要合衆國公使留在中國”爲由希望華能暫緩離任,並誘以“延長你在該國的任期,會爲你的進一步高升提供機會”。

華若翰這才留了下來,當英法聯軍第二年7月再度北上時,華若翰決定遵照國務卿訓示隨同前往。

署兩江總督薛煥知道消息後,曾試圖加以勸阻,但華若翰以“爲和好而去”爲由,堅持北行,他8月抵達tj以調停者身份出現,想按照圖務卿的訓示精神謀求新的利益,比如以幫助調停來達到讓清政府開放潮州和臺灣的目的。

可是他感到完全沒有機會,因爲不但清政府看輕他,英法聯軍更是不配合他,反倒是一向以外交手段粗暴著稱的俄國公使如魚得水,得到談判雙方的尊重。

對前途感到徹底失望的華若翰決定放棄,他的政府已經允許他在12月份離任。

在自己即將離任回國之前,還能完成一向外交任務,華若翰也算是功德圓滿了。

老實說,在英法俄美四國中,美國人是向清政府表達過善意的,向中國人表達過善意的,可是清政府的表現讓人遺憾,不但沒有按照國際慣例行事,連中國人傳統的做法也放棄了,英法聯軍蠻不講理,他們就畏敵妥協,俄國人狡詐他們無法分辨,也就一個美國公使表現的在他們看來“比較恭順”,他們反而不在乎,甚至有些看不起,以拒絕美國照會的方式,在俄國人面前展現他們的虛弱的強硬。

善意是需要善意來回報的,哪怕這種善意也有美國人實力不濟的原因在裡面,但他總歸是善意,起碼朱敬倫從華若翰身上是能夠感覺到善意的,其實還是第二任公使伯駕懂得清政府,他們如果早早採取強硬態度,跟英法一起出兵的話,什麼事都沒有了。

朱敬倫的高調唱的山響,讓即將離任的華若翰感慨不已,感嘆中國人明明有懂得外交的朱敬倫,卻爲什麼從來不用。

朱敬倫請華若翰吃飯,同時還邀請了其他的美國人,比如美國調查團團長約翰。

並且跟華若翰一起解決一下最後的懸案,那就是托馬斯被土勇殺害的事情。

“華若翰公使閣下,我想事情的緣由,我們雙方都調查的很清楚了。這是一個悲劇,但是事件的責任並不完全在我方。約翰先生應該已經向您做過彙報了,你們的商人不但擅自闖入我國的茶區,攜帶違禁品,而且還強行擄掠我國人民。因此造成了跟當地百姓的衝突,我國百姓完全是出於自衛,才失手殺死了托馬斯先生,而且我方也有傷亡。但是出於人道,我們依然會派代表前去慰問托馬斯先生的家屬。”

其實倆人協商,也就是走個過場,結果在暗中已經商議好了。

托馬斯一事,有很多疑問,托馬斯是偷帶了一些茶種,之後之所以跟當地土勇發生衝突,也確實是因爲他帶走了一些當地人,但是經過調查,並不是強行帶走。

托馬斯帶茶種,又帶人,這種情況跟英國人福瓊當初的情況一樣,托馬斯的目的不言自明,他想把中國的茶葉技術帶走,帶走的幾個中國人正是幾個茶工。

朱敬倫後來調查到,那些茶工其實一開始是被僱傭的,從鶴山僱傭的,但是到了新會的時候,他們有些反悔,或者害怕了,畢竟跟洋人沒有接觸過,對方給了一個難以拒絕的價錢讓他們一時心動,可是在船上就後悔了,到了新會後,就試圖逃走,結果洋人不想放棄,就去追,碰到了土勇,土勇以爲是洋人在擄人,擄人販賣,正是從第一次鴉爿戰爭廣東人歡迎洋人,到第二次鴉爿戰爭中,廣東幾乎遍地出現反抗的鄉勇的根本原因之一。

衝突之後,各自都有死傷。

經過跟托馬斯調查團的私下協商,雙方達成了互不追究的意向。

當然爲了這個互不追究,美國人得到了他們最想要的,那就是茶葉技術。

但不是帶中國的茶樹和茶工去別的地方,比如美洲的熱帶去移植,而是允許美國人直接在中國經營茶園。

這份利益,能讓美國人放棄任何尊嚴和人世間所有的公理,他們完全無法拒絕。

當然作爲官方調查團,約翰肯定會把實情告訴華若翰的,但華若翰同樣無法拒絕這份禮物,他知道這將意味着什麼,很可能意味着美國在國際茶業貿易上,一舉扭轉始終被英國人壓制的局面,他們將成爲國際茶業貿易的佼佼者,將從每年兩千多萬兩白銀的茶葉貿易額中分走一塊大蛋糕。

因此華若翰接受了約翰向他轉達的,朱敬倫所謂的以友善回報友善的這份友善。

可這真的僅僅是出於友善嗎?

這當然不是朱敬倫的風格!

第二百九十三節 發兵肇慶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39節 嫌疑人第八百零三節 英國人的打手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三百零五節 海關的情弊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十四節 行動(2)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35節 見柏貴第一百七十八節 投機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五節 離開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二次新加坡和談第七百一十六節 利益分享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五百五十二節 怡和絲廠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36節 巡撫拉攏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三百三十九節 肇慶會戰 3第七百八十二節 李鴻章的後路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十二節 機會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六百三十二節 肥皂是新產業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七百九十五節 璀璨的手工藝品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七百九十七節 海軍軍備競賽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六百八十八節 軍事準備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三百四十七節 好一個天王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一百七十八節 投機第三百一十八節 荒山茶園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六百七十五節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十九節 取信(3)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
第二百九十三節 發兵肇慶第七百五十七節 德克薩斯大會戰第39節 嫌疑人第八百零三節 英國人的打手第一百零五節 種子已經種下第三百九十節 新的時代第四百三十八節 曾國藩立道第三百零五節 海關的情弊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七百零九節 新加坡談判第五十一節 封港第六十九節 對你很失望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四百三十五節 兵工廠的大生意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十四節 行動(2)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三百八十節 蓄髮易服第35節 見柏貴第一百七十八節 投機第六百五十節 軍隊有思想了第一百四十六節 誰不服我打誰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三百一十九節 新顧問第五節 離開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一百一十一節 更大的利益第八百一十九節 用的只是這個身份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七百三十四節 排華談判第六百一十七節 德國推禍水第六百七十九節 越南亂局第二次新加坡和談第七百一十六節 利益分享第五十六節 惹一身騷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六百一十三節 反鐵路運動第二十八節 意外第五百五十二節 怡和絲廠第六百八十二節 拉胡雪巖一把第七百零二節 順化戰役 1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六百三十七節 英國的小動作第36節 巡撫拉攏第五百四十四節 小看了英國人第三百三十九節 肇慶會戰 3第七百八十二節 李鴻章的後路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十二節 機會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六百三十二節 肥皂是新產業第二十五節 大紅包第七百九十五節 璀璨的手工藝品第四百一十一節 大明的鐵甲艦第一百三十二節 最大的目的第三百八十一節 北伐第四百一十五節 巴黎世博會第七百九十七節 海軍軍備競賽第四百零九節 變化第六百八十八節 軍事準備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九十四節 全靠演技 1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六百五十一節 留給日本的時間不多了第七十二節 廣東是個好地方第一百二十六節 施工天分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六百八十四節 赫德的活動第三百四十七節 好一個天王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一百七十八節 投機第三百一十八節 荒山茶園第五十八節 內鬥之勢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四百零二節 皇帝的鴨子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六百七十五節 成熟的官僚政治第四百四十節 修鐵路要快第六百零九節 制衡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十九節 取信(3)第一百二十五節 造謠第四百零八節 宰相找事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