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

一個個正沉浸在對天王的崇拜中的王爺,突然聽到這個聲音,不顧冒犯天顏,馬上擡起頭來,就看到一個洋人拿十字架頂在天王腦門唸唸有詞,當即怒不可遏,不少王爺就要拔刀殺人,可是他們這時候才發現,自己的刀根本就沒帶進來,沒人敢帶刀進天王宮。

只有李秀成帶着寶劍,那是以保護天王的名義隨身帶着的,但是他沒有拔劍。

朱敬倫此時也站了出來,急忙喊道:“使不得,使不得啊。”

說着也走了上去,還被一干王爺攔住。

洪秀全奇怪的看着朱敬倫,發現自己根本不認識這個人,也不認識在場的這些洋人,他根本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他只是受驚了,他還以爲自己只是做了一個夢,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死過一回了。

“天王陛下,你真醒了,恭祝洪教主仙福永享壽與天齊!”

朱敬倫在後面胡亂喊着。

洪秀全不認識他,但是也不好詢問,他可是天王啊,是上帝的兒子,他是無所不知的,所以不能問,只能暫時壓下心裡的疑惑,沉默起來。

“天王陛下,這洋人不能殺!”

李秀成沒拔劍,但是已經指示幾個他手下的王爺,將幾個洋人控制住了,拿十字架的林樂知已經倍死死按在了地上。

天王冷哼一聲:“忠王,冒犯朕,如何不能殺?”

李秀成恭敬道:“他們是來給天王施洗的,也是一番拳拳之心,天王見諒。”

李秀成不敢說的是殺了這些洋人,會惹來洋兵,因爲他說了也沒用,洪秀全這二愣子,纔不管什麼洋人不洋人呢。

洪秀全似乎想到了什麼,微微點頭:“天父有好生之德,念在爾等初犯,且饒過這一回,再有下次,必點天燈。”

說完這些,洪大教主覺得自己該清醒一下,把一些事情弄弄清楚,怎麼寢宮來了這麼多人,他們來幹什麼,自己好像睡了一覺,難道這些人打算意圖不軌,可是也不太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於是他擺擺手:“朕倦了,你們先退下吧。”

衆人此時沒人敢違拗洪秀全,乖乖的倒退出去,一直低着頭,看都不敢看洪秀全一眼,包括洪秀全兩個哥哥也是如此。

李秀成欲言又止,但也一言不發,沉默着走了出去。

看到衆人都走後,洪秀全馬上喊人,讓傳洪天貴福。

他只相信他兒子,其他人誰都不信。

仔仔細細向他兒子詢問發生了什麼事,這時候洪秀全才知道自己竟然死了一回,城裡傳說他上天堂見天父去了,七天後下凡降臨,果然七天後他就醒了,他兒子還傻愣愣的問他見到他祖父了沒有。

洪秀全只能說見到了,白髮、白鬍子揹着一把寶劍,給他耳提面命,面授機宜。

洪天貴福又問祖父有什麼交代。

洪秀全這時候又響起了那句話。

那些話是在他迷迷糊糊之中響起的,不斷的重複,是一種難以名狀的聲音。當然難以名狀了,那是朱敬倫的機械體在他耳膜旁邊震動空氣發出來的,跟人類的聲音決然不同。

“近忠則成,棄忠則敗!”

洪秀全將這句話說了出來。

“近忠?是忠王嗎?”

洪天貴福問道。

洪秀全點點頭,這句話只能這麼理解,這也是爲什麼他剛纔同意了李秀成不殺那幾個洋人的原因,他覺得這是天父在告誡他,告誡他要用李秀成,要信任李秀成。

他雖然封李秀成做忠王,可實際上從來沒信任過他,之所以封李秀成做忠王,是因爲當時封了洪仁玕,讓軍官們不滿,於是作爲補救,封了軍中威望最高的陳玉成,可是封了陳玉成後,李秀成的手下又開始鼓譟,而且傳出清軍用王爵在拉攏李秀成,說李秀成跟湘軍之間有勾結,所以他才封了李秀成,而且用忠王這個名字,就是希望他效忠,也堵住別人的嘴,告訴別人,忠王是忠心的。

在這之後,即便李秀成一次一次的解救他,他依然不相信李秀成,尤其是湘軍都打到天京城下的時候,李秀成卻以二十多萬大軍在攻打上海,他當時怒不可遏,不惜下旨斥責李秀成,斥問他“意欲何爲”,威脅他“知朕法否”?

他還封李秀成的手下都做王,就是用權術分他的勢力,李秀成讓他讓城別走他也不走,他怕一離開這個都城,他就會被架空,他不敢離開這座城,好像在這裡,他才能掌控一切,其實他在哪裡都掌控不了什麼,包括他的命運。

現在天父讓他用李秀成,看來之前他確實犯了錯誤,太多疑了。忠王還是值得相信的,起碼他死這段時間,忠王表現的很忠誠,最多是讓他兒子繼位,而沒有任何篡逆的行動。

現在洪秀全覺得,可以試着放心用李秀成了,甚至可以考慮一下突圍。

想到這裡,他召見李秀成。

李秀成這時候卻不堅持突圍了,告訴洪秀全說天京之圍已經解了,大明國的皇帝親自帶兵從長江上打通了跟天京的聯繫,現在他們已經運來了十萬擔軍糧,雖然不敢保證足夠,但能解燃眉之急,而且對方還答應想要多少糧食就有多少糧食,他們能源源不斷的送來,因此沒必要突圍了,而是應該積極練兵,跟明軍一起,徹底化解天京之圍。

對明軍洪秀全知道的就不是太清楚了,他兒子也不太關心這個,只告訴他來了一個大明的皇帝,還帶來了糧食,至於城外還有大明的軍隊,他兒子也是語焉不詳。

現在聽李秀成這麼說,看來那明軍人還不少,應該有一戰之力。

跟李秀成商議了一番,然後勉勵李秀成放心去做事,說他不吝封賞云云。

封賞很快就來了,第二天洪秀全招衆王議事,當朝宣佈:

“忠王公忠體國,實乃天國肱骨,奉天父命,晉封忠王爲九千歲,統御諸王!”

這個封賞一宣佈,衆人還沒反應過來,李秀成當即跪伏在地上,連連磕頭,請求洪秀全收回成命,他太知道楊秀清被封爲九千歲後來的下場了,古往今來,就沒一個九千歲有好下場的。

洪秀全走下龍椅,親自扶起他來,寬慰他道:“忠王勿憂,此乃天父旨意。朕此番上天堂,天父授罰‘用忠則成,棄忠則敗’,朕不敢不遵從,衆王聽命,伺候忠王之意,即爲朕之意,不得有違。”

衆王拜服。

之後洪秀全又說,以後有什麼事情,都請示忠王辦理,忠王不決在請示於他。

其實洪秀全過去就不怎麼管事,進了天京城就每天躲在深宮中,他可是有八十八個妃子呢,大妃子還是一個天使——他自己這麼說的,說天父給他配了一個天使,但沒人能看到,凡夫俗子嗎。

因爲一直沒人見過他,導致曾國藩很長時間以爲,洪秀全這個人根本就不存在,一切都是楊秀清假託的,洪秀全本人根本就是楊秀清的一個幌子,一個裝神弄鬼的鬼蜮伎倆。

湘軍的情報也不算錯,因爲天京之變前,楊秀清壟斷了所有的權力,政權、軍權,甚至神權都一手抓,誰不聽話了就天父下凡教訓一下,連洪秀全因爲虐待妃子讓他看不下去了,還“下凡”過一次,當朝打了洪秀全的屁股。

據說天京事變前,楊秀清甚至利用“天父下凡”在要求洪秀全封他做萬歲。根據有些記錄,一天楊秀清下凡,把洪秀全交到跟前,以天父的口氣問:“爾與東王均爲我子,東王有咁大功勞,何止稱九千歲?”‘洪秀全答:“東王打江山,亦當是萬歲”。

因此史學界爭論說,就是因爲楊秀清逼封萬歲一事,讓洪秀全動了殺心,秘密聯繫韋昌輝等人,滅了東王。然後韋昌輝等人還不甘心,打算一不做二不休,連洪秀全一塊殺了,是石達開帶兵回救才滅了韋昌輝等人。這就是有名的天京事變。

正因爲天京事變將一大批太平天國的老將殺了,纔有了陳玉成和李秀成的異軍突起。

可是現在李秀成被封爲九千歲了,還交代讓他節制諸王,事實上等於讓他取代了過去的楊秀清的地位,這讓李秀成感到憂心忡忡。

但洪秀全已經假託,或者說確有其事,反正李秀成也分辨不清楚,他倒是記得洪秀全那時候醒來真的唸了一句話,好像就是“用忠則成,棄忠則敗”這句話,可不是隱射他李秀成嗎,這讓他不由懷疑,難道真的是天父讓他接受這大權的。

要說以前李秀成對洪秀全半信半疑,此時他已經信了八成,相信洪秀全真的是天父的二兒子下凡,皇帝不都是這樣嗎,不都是天子嗎。本身就沒什麼文化的李秀成,根子裡,多少都是迷信的,否則當年也不可能跟着洪秀全從廣西一路打到天京了。

他現在大權在握,雖說有些驚慌,可還能鎮得住場面,畢竟天京城裡的軍隊,基本上都是他的部下,包括那些王爺,也都沒有因爲他封九千歲而嫉妒,大多數是爲他感到高興,因此他跟楊秀清不一樣,他對軍隊的控制力更大,絕對沒有一個將領會想殺他,即便是城外也沒有,因爲目前在城外勢力最大的王爺是李世賢,而李世賢是他李秀成的堂兄弟。

想着想着,李秀成覺得自己也沒那麼危險了,對大權在握就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覺。

安下心來就要做事,目前當務之急是解除天京之圍,然後跟在江西和浙江一帶的太平軍諸部聯繫上,論兵力,在外圍的太平軍尚有數十萬之多,李世賢的幾十萬人也是因爲軍糧不夠,才讓他們去江西就食的。

聯繫上這些軍隊,裡應外合,定能一舉打破湘軍封鎖,當然城外的大明軍隊也很重要,尤其是他們的水師,所以李秀成暫時得先跟朱敬倫商量一下。

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36節 巡撫拉攏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六百六十四節 特許股份公司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四百節 貿易談判 2第九十節 探訪新安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八節 面試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三百二十九節 兩場官司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六百七十一節 環太平洋華人圈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三百三十六節 柏貴離粵第39節 嫌疑人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八十八節 新安失陷請假幾天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九十五節 全靠演技 2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二百九十八節 兵員基地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七百八十四節 日軍攻佔北亰城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一百零六節 與東印度公司對賭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一百九十三節 大兵壓境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二節 意識上傳第二百零五節 八旗打八旗第二節 意識上傳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六百七十三節 移民談判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七百三十二節 巨人的落幕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六百五十三節 等於愚蠢第八十九節 先到沙井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六百三十六節 明法全面合作關係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二百零二節 超人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十一節 謀城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45節 逃亡(二)第三百零五節 海關的情弊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六百七十七節 經商別學胡雪巖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
第一百七十四節 背信棄義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36節 巡撫拉攏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七百二十四節 這有德國什麼事第六百六十四節 特許股份公司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三百三十節 發行債券第六百六十六節 官僚集團與皇權第四百節 貿易談判 2第九十節 探訪新安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二百九十四節 收服八旗將軍第三百零六節 廣東姓朱了第八節 面試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六百九十四節 百團大戰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三百二十九節 兩場官司第三百六十一節 軍事競賽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三十二節 擒王(1)第六百七十一節 環太平洋華人圈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三百三十六節 柏貴離粵第39節 嫌疑人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六百一十八節 太平洋鐵路第八十八節 新安失陷請假幾天第三百二十五節 太平軍來人第九十五節 全靠演技 2第三百八十七節 婚姻介紹所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二百九十八節 兵員基地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三百九十七節 場外遊說 1第七百八十四節 日軍攻佔北亰城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六十二節 炮聲就是信號第七百三十八節 不是已經開戰了第六百八十五節 大明政變第一百零六節 與東印度公司對賭第一百零二節 方山借款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三百四十節 肇慶會戰 4第七百零一節 戰爭間歇第七十三節 找幾個教官第一百九十三節 大兵壓境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一百九十七節 他們還在觀望第七百節 海防戰役 3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三百七十節 基於道義的談話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六百七十六節 新明英商約第四白零三節 皇帝家的鴨子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二節 意識上傳第二百零五節 八旗打八旗第二節 意識上傳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六百七十三節 移民談判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二十節 取信(4)第七百八十八節 吞併滿清的基礎第七百三十二節 巨人的落幕第八百一十節 中英太平洋協定第六百五十三節 等於愚蠢第八十九節 先到沙井第一百九十六節 大調兵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三百一十五節 站在哪一邊第六百三十六節 明法全面合作關係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第六百一十五節 大移民潮第二百零二節 超人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十一節 謀城第三百八十四節 工業革命種子 2第一百三十四節 赫德要權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45節 逃亡(二)第三百零五節 海關的情弊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六百七十七節 經商別學胡雪巖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四百五十一節 克虜伯大炮與鐵甲艦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三百八十八節 明清和談第八百一十七節 士大夫的救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