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節 大事件之越南問題 2

普法戰爭之後,德意志帝國建立,這個新建立的帝國,佔領了法國北部半壁江山。

法國北部領土,不但土地肥沃,都是富饒的平原地帶,佔領了這裡,德國農業將能夠自給自足不說,還能夠大量出口。

可問題是,法國北部跟英國就隔了一道海峽,歐洲大陸距離英國最近的地方,就是法國北部港口加萊。地理位置如此重要,英國當然不可能允許德國長久的佔領法國北部領土。

儘管德意志帝國政府多次表示,他們佔領法國領土,只是爲了保證法國能夠償還賠款,當年拿破崙也是這麼對待普魯士的,這是有慣例可循,而且簽訂了條約的,國與國之間的條約,本就是國際法的一部分,因此德國的理由十分可靠。

但英國不可能接受這樣的狀況,他們的選擇不多。

第一是支持法國政府再次跟德國打一仗,收復法國的領土,可是法國政府的現狀根本就不可能選擇戰爭,這次普法戰爭他們幾個政府先後站起來反抗,結果都失敗了,第三共和國政府好容易穩定了國家,他們不願意這時候冒險。退一步講,即便在英國不計代價的支持下,法國成功的打敗了德國,英國人還得考慮一下法國會不會變得太強大。拿破崙時代的法國,可不就是在粉碎了反法同盟之後,越打越強嗎。德國太強大,英國不願意看到,法國太強大,英國更不願意看到。因此他們犯不着爲了這麼一個不確定的平衡冒險。

英國第二個選擇是,採用政治的方法,迫使德國不得不歸還法國領土。但前提條件是,他們必須滿足德國人的要求,那就是償還50億法郎賠款。這可是一筆鉅款,根據這個時代的匯率,後世有人估計認爲,大概相當於14億兩白銀,比清政府的全部賠款加起來都多。德國人很體諒的,給了法國人39年的還款期限,可是英國真的不敢讓德國佔領法國領土39年啊,鬼知道經過那麼長時間的佔領後,會發生什麼變化。甚至這個39年都被認爲是一種陰謀,這可以讓德國在整整一代人的時間裡佔領半個法國,那麼這一代人中,法國必然被德國死死壓制,即便將來德國人真的肯撤軍,那麼法國也不可能再抗衡德國了。到時候大英帝國就不得不面對一個獨霸歐洲的德意志帝國。

所以英國人只能選擇讓法國儘快賠款,在這一點上,法國人也算爭氣。要說法國人不愛國,那是說假話,可要說這種愛國給法國帶來了什麼利益,還真的很有爭議。法國的愛國主義情緒,往往讓法國人第一個深受其害,因爲太愛國的法國民衆總是一次次革命。讓法國錯失了跟英國爭霸的時機不說,最後還落得被德國這個歐洲癟三欺負的地步。

但在這次賠款上,這種愛國算是幫了法國一個忙。法國政府要籌集50億法郎,從而讓德國撤軍,他們甚至不需要去英國借錢,儘管英國人很樂意借這筆錢,哪怕讓英國政府給法國擔保,英國也不會介意。但法國人爭氣的自己解決了這個問題,政府通過發行三筆債券,融資50億,但法國人踊躍購買,他們總共買了450億法郎,足夠讓法國政府賠償兩次。而這麼一大筆鉅款,他們只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就完成了籌措。

如果按照正常程序,法國應該在去年年底完成賠款,然後今年開始德國撤軍,在明年也就是1875年完成撤軍。可法國陷入了跟大明的爭端之中,融資一時間得考慮跟大明爆發戰爭,所以他們沒有急着全額支付給德國的賠款,而是用這筆錢組建了新的軍隊。法國重新武裝自己,哪怕是打着應對遠東爭端的旗號,也讓德國不能放心,他們對此嚴重關切,不但沒有任何撤軍的跡象,反而開始在法國境內進行軍事演習。顯然德國人擔心,法國擴軍備戰,根本目的還是在德國身上。

老百姓的愛國熱情,確實讓人感佩,但這股熱情下,德國人怎麼可能放心,他們很清楚,這股熱情就是他們的入侵帶來的,法國人能籌集450億法郎的能力,也實在是讓他們恐懼,要是法國用這筆錢來跟德國打仗,德國還真的跟法國耗不起。說白了,現在的德國經濟實力,跟法國人相比還是差了太多。

德國人進行軍事演習,法國更不敢把錢用到賠款上,更要積極戒備,而且他們的老百姓的愛國熱情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不能容忍法國政府對德國的軟弱了。民間甚至響起一股,拒絕承認條約,重新再戰的輿論,這讓法國政府感到頭痛,讓德國感到懼怕。

在這種情況下,大英帝國坐不住了,再打下去,他們估計法國還得被揍一頓,除非英國捲入戰爭。如果不打,眼下的輿論很難壓制下去。一切的起因,還是法國在遠東的衝突,激起了法國人的愛國情緒。

德法兩國這兩年都就這個問題,給了英國一定的承諾,一方願意賠款,一方願意撤軍,突然被東方爭端打斷,纔是變化的根源。

所以英國人認爲,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在東方。他們希望大明能夠做出讓步,跟法國儘快就越南問題達成和平協議,讓法國沒有在東方繼續衝突的動機,然後把錢趕緊給了德國人,接着就是關注德國撤軍的問題了。

但強壓一個東方強國,至少是有強國樣子的國家,這讓英國的外交工作很難做。

在難做的工作也得做,英國跟大明政府溝通,表示願意就越南問題進行調停。

雙方就越南問題進行了建設性的交流,大明表示,之所以出兵越南,主要是維持治安,因爲大批大明叛軍,很多早在前清時期就潰逃到了越地,他們極爲仇視大明,因此不止一次襲擊大明商船,加之法國在越南的行動,幾乎導致越北地區局勢失控,大明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介入這個區域。

英國表示了對大明行動的理解,但也希望大明能夠以地區和平和平衡爲重,保持克制,不要使問題複雜化。

英國承認了大明行動的合理性,這還不夠,大明外交官們向英國公使表示,大明在越南擁有特別的利益,兩國作爲鄰國,大明從無對越南的不友好舉動,跟越南之間只侷限在正常的商業貿易往來,但是由於法國的介入,大明的國家安全受到了嚴重影響。

英國對此表示理解,並做出了承諾,不支持任何國家,在越南北部,尤其是紅河以北,靠近大明邊境地區採取行動,否則將完全支持大明在這一地區的行動。

英國公使的表態,等同於認可了大明在越南北方的特殊利益,這已經達到了朱敬倫的目的,加上英國人的面子還是要給的,見好即收吧,真把高盧雄“雞”給逼急了,弄成了兵戎相向,雙方都很麻煩。

通過此次行動,其實大明已經得到了足夠多的好處,本來就打算進兩步退一步,此時有英國政府居中調停,正好借坡下驢。

於是大明洋務司向英國公使表示,大明願意做出讓步,不再堅持在越北維持治安的要求,但在關乎國家安全的情況下,大明保留採取實際行動的權力。

從英國這邊得到秘密消息之後,法國政府變得更加強硬,甚至可以說是亢奮。政府公開就越南問題表態,“法國在越南的利益不容侵犯。法國沒有傷害越南的打算,也絕對不允許任何國家傷害越南,在任何情況下,法國都是越南人民最堅定的朋友和保護者”。

法國政府通過這番宣言,等於是將越南置於法國的保護之下了。他們的強硬發言,滿足了一下日益高漲的愛國情緒。但如果此事大明政府就法國的表態,進行鍼鋒相對的反應,一場戰爭在所難免。

不過大明政府不但沒有這麼做,反而很快低調的跟越南官府簽訂了條約,條約規定中,除了關於通商的要求之外,額外的只是爭取到了大明軍艦巡航紅河的條件,但這個權力法國人也早爭取到了,可以說在紅河流域,大明爭取到了跟法國對等的權力。

這份條約是在廣州簽訂的,因此被成爲《明越廣州條約》,條約簽訂之後,大明軍隊開始從越南北方慢慢撤出。

對於這份條約,法國政府以及政府僱傭的喉舌,做了這樣一種解讀,那就是大明撤出駐紮在越南的軍隊,等於放棄對越南領土的滲透,這完全是由於法國堅定維護越南利益態度的結果,可以說這是偉大的法蘭西和法蘭西人民對越南人民利益的一次重大保護。

總之怎麼能哄住本國人民就怎麼來,法國勉強成功了,氣勢洶洶的民間輿論終結了,而且沒有引導到仇視德國的方向去,不是法國政府這麼懼怕德國,而是此時根本就不是一個跟德國翻臉的時候,真翻臉了,除了再一次被打臉沒有別的結果,法國需要的是穩定,需要一個較長的穩定時間來恢復國內秩序,重組軍事力量,甚至重建整個在戰爭中破碎的法蘭西。

相比法國的非理**國,大明的老百姓此時出奇的平靜,他們只知道這是大明跟越南簽訂了一個條約而已,要說不滿也有,但已經很長很長事件了,這個不滿是大明百姓覺得越南竟然始終不向大明稱臣納貢,所以不滿。

可以說兩國人民此時對於外交的解讀完全不同,法國人已經在報紙的影響下,對國際外交常識產生了一定的瞭解,而大明的百姓還停留在宗藩體系的面子外交時代,即便是大明的報紙,也對這種禮儀之爭不太感冒,都是文人寫的文章,很難讓他們紅果果的寫利益。

另一方面,法國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早在拿破崙時代形成,並在這一次屈辱中徹底爆發,大明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等西方式的民族情感,尚未形成呢。

問題得到解決之後,就是儘快將索取的利益抓到手裡,爲了避免過分刺激法國人,以欽廉道海警局下轄水警組成紅河水警編隊,定期巡防紅河到廣東地方海岸一帶,並沒有設置正規的海軍。

最緊要的問題是,儘快將太原省的鐵礦抓在手裡,陸軍南下的過程中,除了將一些過去經常騷擾邊境地區的農民軍趕過了河,而且收降了大批已經定居當地的農民軍,這些農民軍在當地,既不服過去的清政府,也不服現在的大明政府,更不服當地的越南政府,因此都是割地自雄的武裝力量,利用這些格局爲王的農民武裝,加上當地的土豪,大明政府很快就掌握了當地已經探明的鐵礦,允許這些勢力進行開採,但是大明商人包銷,雙方簽訂協議,他們很快就能拿到啓動資金,合作倒也互惠互利,各得其所,很快就拿下了當地的礦產資源。

政府沒法在這種事上浪費精力,在跟法國交涉的過程中,大明還在臺灣問題上有所行動呢,此事也快到了收尾的時候。

因爲大明的介入,日本政府相當緊張,直至今日,大明在日本依然是以列強的面貌出現的,大明跟日本簽訂的條約,跟英國、法國和美國跟日本簽訂的條約沒什麼不同,要說有所不同的話,那就是大明商人在日本經營範圍更大,財力更加雄厚,大明的軍艦更容易到達日本。

明治時代的日本外交,始終透着一股子靈巧,善於在各房之間借力打力,但要說日本人明知吧,他們往往又有一些很不明智的表現出現,比如特別的小家子氣,一旦抓住了利益,往往會表現出一種令人驚歎的貪婪。

日本軍隊在臺灣已經佔據了很大一片土地,臺南牛欄線之外的土著藩界幾乎都被他們佔領了,他們很不想放棄這裡,但是大明海軍的封鎖讓他們明白,除了放棄之外,他們別無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還想咬一口肉,他們提出了賠償他們出兵費用的問題。

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七十七節 初訓第十節 門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一百零一節 金融操作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四百二十七節 搗毀機器運動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三百二十三節 爭奪地盤第三百六十四節 楚軍撤退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六百五十四節 動真格的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十五節 行動(3)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六百六十節 大明財閥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九十六節 騙來的城池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三百七十九節 變法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四百四十七節 戰爭衝擊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着當打手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八百二十六節 挑撥失敗第十九節 取信(3)第七十七節 初訓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五十節 被挖出來了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五百八十節 議割臺灣第一百九十九節 成親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七百五十一節 打造前敵基地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八百二十一節 加利福尼亞危機第三百一十二節 諾貝爾的事業心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六百六十二節 兵工廠私有化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五十節 被挖出來了第五百四十九節 統一教育第三百四十九節 洪秀全死了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五節 離開第一百零六節 與東印度公司對賭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七百六十一節 打斷美國社會的支柱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八百二十三節 拜上帝教的傳播
第一百八十八節 兵變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七十七節 初訓第十節 門第六百二十一節 兩路出兵第二十二節 月香樓第八十七節 咸豐閱信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一百零一節 金融操作第六百四十節 天王必須死第七百九十二節 中國統一的過程第四百二十七節 搗毀機器運動第七十九節 短兵相接第一百四十三節 初識諾貝爾第三百二十三節 爭奪地盤第三百六十四節 楚軍撤退第三百七十二節 美國要調停第六百五十四節 動真格的第一百二十一節 美國人的野望第六百九十五節 王師南征第十五節 行動(3)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一百零七節 經濟大收穫第六百六十節 大明財閥第七百五十四節 史上最大殲滅戰第一百八十二節 戰爭財纔開始第六百三十一節 深化改革 2第六百零五節 反彈第三百九十三節 最後的罪惡之城第六十六節 單騎降夷第六十五節 底線第二十四節 跟班第九十六節 騙來的城池第八百節 擴大公局法案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三百七十九節 變法第一百八十五節 機會來了第四百四十七節 戰爭衝擊第六百二十三節 太平天國有奸商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一百六十二節 回報友誼的方式第三十三節 擒王(2)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七十八節 登陸第一百二十八節 互相指責第一百七十五節 升官發財的黑狗第五百六十九節 商戰第七百一十二節 不急着當打手第八百一十一節 國際局勢複雜化第三百二十六節 美軍顧問第一百九十八節 又送女人第三百六十七節 大明的阿拉斯加第三百六十三節 常捷軍的末日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八百二十六節 挑撥失敗第十九節 取信(3)第七十七節 初訓第一百八十七節 火星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五百八十二節 啓蒙第五十節 被挖出來了第二十六節 方山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三百零四節 鬧市掛印第七百九十四節 讓電老虎去撕咬第一百三十一節 給個甜棗第五百八十節 議割臺灣第一百九十九節 成親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八十三節 皆驚第七百五十一節 打造前敵基地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七百七十四節 休斯敦大會戰 4第八百二十一節 加利福尼亞危機第三百一十二節 諾貝爾的事業心第六百四十四節 把麻煩交給大明第一百一十四節 與清廷劃清界限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六百六十二節 兵工廠私有化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五十節 被挖出來了第五百四十九節 統一教育第三百四十九節 洪秀全死了第三百四十三節 檄文第四百五十二節 李秀成三打上海第一百一十二節 商業大轉移第五節 離開第一百零六節 與東印度公司對賭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六十八節 援兵來了第三百八十九節 登基第一百七十七節 使團第七百六十一節 打斷美國社會的支柱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四百四十五節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第六百二十節 湘軍下江南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八百二十三節 拜上帝教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