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節 挺進聖安東尼奧

這一切都不出鄧世才所料,他就知道大明跟美國談不攏。

五十萬人的損失,顯然還不足以摧垮美國的意志,他們還需要經受更深刻的痛苦,纔會真心實意的跟大明和談。

1872年最後三個月大明跟美國都在談判,1873年年初,談判破裂,鄧世才馬上決定發動新的攻勢。

經過三個月的準備,他遇到的很多麻煩都大爲緩解。

儘管還沒有徹底解決運輸問題,但在海軍加強護航,更多的軍艦服役,以及改裝武裝商船的辦法後,大明的海上運輸問題已經基本解決,美國的破‘交’戰艦被海軍巡洋艦到處絞殺,所謂的潛艇只能製造恐慌,在柴油機沒有應用之前,用電的潛艇就如同玩具一般。

度過了最初的驚慌之後,大明解決了,或者說適應了各種困難,現在鄧世才即便不用刻意積攢,也能長期跟美軍進行百萬規模大軍的對峙,並且能夠發動爲期一個月的長期攻勢,在這種情況下,鄧世才認爲進軍墨西哥灣的時機成熟了。

鄧世才命令,佩科斯河防線的明軍越過河流,兵分兩路,一路從佩科斯出擊,佯攻達拉斯這個德州的棉‘花’貿易中心,一路從大糧城出發,主攻聖安東尼奧,與休斯敦一帶的美軍主力進行大會戰,通過一場大規模會戰,佔領墨西哥灣一兩個港口。

相信當大明擁有了墨西哥灣的港口之後,美國人會知道該怎麼做的,有了這座港口,大明海軍就能進兵加勒比海,封鎖墨西哥灣,威脅美國整個東海岸,在美國海軍成長起來之前,對美國的核心地帶帶來巨大的威脅。

如果美國人仍然不死心,想必佔領墨西哥灣的港口,會讓墨西哥人知道該如何選擇了。

也就是說,這場會戰之後,大明的戰略態勢將徹底改善,如果繼續作戰,將很有可能得到一個盟友,獲得一個可靠的物資補給基地,假如和談的話,也已經取得了足夠的優勢。

但這一切的基礎,還是這場仗能打贏,鄧世才的優勢是,美軍兵力開始捉襟見肘了。

美國人是愛國的,但愛國總是有底線的,尤其是這種多民族國家,許多移民還是前幾代的情況下,國家認同還大都在歐洲的母國,讓他們無限制爲美國付出,有些不太現實。

剛剛開戰的時候,美國人確實熱情高昂,一年之內他們招募了兩百萬士兵。

可是格蘭德河谷一戰之後,美國的招兵工作就陷入了低谷,正正半年時間,他們只招募到了八萬士兵,美國國會大大高估了美國人的愛國心,結果陷入了麻煩。開始商討改募兵制爲徵兵制的法案。

相比較而言,大明的國民雖然並不比美國人更愛國,但大明的人口基數更大,且之前就擁有常備軍和預備軍,動員起來後就能達到兩百萬人,兵力在大明暫時不是一個問題。

對鄧世纔不利的是,國際外‘交’的變化。

在格蘭德河谷之戰前,國際社會基本是中立的,英法德等國是抱着看熱鬧的心態,看亞洲和美洲一老一新兩大新興勢力之間的搏殺,對歐洲來說,大明和美國都是他們的競爭者,是他們的威脅。

但是當格蘭德河谷一戰後,形勢開始發生了變化,這次以華人權益爲目的的戰鬥,大明很容易就能‘操’作成爲黃種人爭取生存空間的行爲,在日本就是這麼做的,可惜沒有將日本引入戰爭。同樣,美國也很容易就能將其渲染成美國是爲白種人而戰的輿論。從而在歐洲主流輿論中,形成對大明不利的局面。

這種形勢也是可以預料的,如果大明戰敗了,歐洲國家只會再一次確認白人至上的觀念,如果大明勝利了,就會讓他們很不舒服。

大明一直所做的外‘交’工作,就是不求得到歐洲的支持,只求歐洲不介入。但歐洲人的輿論是很有可能影響到他們政fǔ的態度的。

尤其是一些社會‘精’英的態度,而此時的歐洲社會‘精’英中,大多數開始接受社會達爾文主義,將殖民、種族清洗開始看作是一種自然的淘汰競賽,道德感在集聚下降。

最讓大明被動的,不是一兩個‘精’英的言論,而是一些政治領袖的言論,強大的德意志帝國皇帝,年輕的威廉二世,竟然在幾個月前,大明和美國在倫敦談判期間,對報紙表示,美國就是在爲白種人二戰,整個歐洲都應該正視黃種人帶來的威脅,他建議歐洲文明社會的領袖們不能坐視不理,應該聯合起來,援助美國。

威廉二世的中二言論,讓大明跟德國關係變得極爲緊張,大明向德國外‘交’部發出了強烈的抗議,並且質詢德國在戰爭中的態度。德國外‘交’部的官員依然表達了他們中立的態度,並且希望大明繼續支持他們維護在薩摩亞的權益。這場風‘波’纔沒有發展成全面的政治對抗,但卻引起了一股暗流,讓大明開始感覺到整個歐洲的不友好態度。

這一切也都影響到了鄧世才的心態,讓他覺得不能在拖延下去了,趁着格蘭德河谷一戰後,大明在美國南方兵力佔優的時機,儘快結束南方戰役,在其他方向也能取得一定的突破,就該讓美國人妥協了,趕在歐洲國家決心幹涉之前,結束這場在鄧世纔看來,沒有多少實際利益的戰爭。

負責佯攻達拉斯的是陸雲起,他帶領三個軍,六萬人向達拉斯攻擊前進。

主攻方向則是張開山,他坐鎮大糧城,帶領十個軍,二十萬人出發,直驅三百公里外的聖安東尼奧,決心圍繞這裡與美軍打一場大戰,盡最大可能殲滅美軍有生力量之後,再進‘逼’墨西哥灣。

另外馬有爲依然帶着騎兵與越來越多的印第安軍隊牽制丹佛的美軍。

鄧世纔則率領主力部隊,總計三十個軍,六十萬人,坐鎮埃爾帕索,維持後勤補給的同時,隨時向各個方向增援。

一場被後世稱作德克薩斯大會戰的戰鬥拉開了序幕。

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七百八十九節 一統天下的準備第三百九十一節 中國種族的悲哀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七百零八節 順化會戰 3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一百五十一節 萬民書和打官司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請假幾天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五百七十五節 赫德的改變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四百零四節 迎娶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六百五十七節 政治和文化遺產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十六節 行動(4)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五百九十一節 東清鐵路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45節 逃亡(二)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三百九十九節 貿易談判 1第一百四十一節 人民動員起來了第三百四十一節 威震天下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四百一十八節 給日本人貸款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一百零六節 與東印度公司對賭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十七節 取信(1)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十九節 取信(3)
第八十四節 撤退第七百八十九節 一統天下的準備第三百九十一節 中國種族的悲哀第五十五節 圍三闕一第三百七十一節 勞務輸出及移民公司第三百四十六節 告捷第五百五十四節 闖入農田的野豬第四百一十節 繼續擴大茶葉優勢第七百零八節 順化會戰 3第四百四十四節 大明的威勢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七百七十七節 倫敦和談 2第七百八十九節 日德紛爭第七十五節 僱傭兵第五百八十一節 臺灣問題後續第七百九十九節 新都城和新國名第三百八十五節 進京城第八百二十七節 馬德里陰雲第六百零一節 攪屎棍子第三百一十三節 改革進行時第四百零六節 進錯洞房 2第七百零六節 峴港會戰 1第一百五十五節 水口公約第六百零六節 付出的代價第一百五十一節 萬民書和打官司第三百五十八節 大任務第七百二十一節 明暹同盟條約第四百二十六節 建設特色商業社會第七百二十八節 赫德的財政政策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七百三十七節 戰前的外交準備 1請假幾天第三百八十六節 搬遷工作第七百五十六節 悄然興起的教派第三百二十四節 控制軍權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五百七十五節 赫德的改變第八百三十一節 日本人的小算盤第五百七十六節 決定未來的那些大事第六百三十八節 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第三百三十五節 開科舉第三百五十一節 給天王施洗第六百二十九節 求新自強圖存衛道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七百六十六節 煎熬第三百五十四節 忠王九千歲第六百三十節 深化改革 1第一百二十七節 迷惑英國人第四百四十二節 另一條鐵路的命運第一百二十二節 新安交易所第一百五十九節 城下之盟第七百五十三節 佩科斯戰役第五百九十九節 丁戌奇荒第四百零四節 迎娶第三百二十七節 抓住這個人才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四百四十一節 轅門終於徙木第六百五十七節 政治和文化遺產第四百五十節 李鴻章的準備第十六節 行動(4)第七百五十九節 阿拉斯加的總督第七百七十八節 一樣的甲午第五百八十八節 天國從此不太平第七百九十七節 戰列艦時代到來第五百九十一節 東清鐵路第五百八十三節 改革的實質第六百一十九節 新的土地第六百七十節 私有墾殖地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三百七十七節 定國旗第八百一十四節 夾縫中的國家第45節 逃亡(二)第三百七十六節 整肅軍紀第四百一十七節 引入種子第五百六十八節 子嗣問題第一百六十一節 派遣使團第三百九十九節 貿易談判 1第一百四十一節 人民動員起來了第三百四十一節 威震天下第六百二十八節 終於可以大張旗鼓了第六百六十九節 度過蠶瘟危機第四百一十八節 給日本人貸款第六百零七節 代價並不高第六百四十五節 琉球流亡政府第一百六十四節 我叫何士文第五百四十五節 交貨的麻煩第三百一十一節 教育體系第七百四十三節 華人爆發的力量第一百七十一節 建議第一百零六節 與東印度公司對賭第三百零三節 一封信第十七節 取信(1)第三百九十五節 收回香港之謀第一百三十三節 借美國說事第四百五十三節 問問繳獲賣不賣第三百二十節 發美國人的戰爭財第五百七十九節 大事件之臺灣問題 2第兩百零一節 主心骨第十九節 取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