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回孟養,留下一支部隊斷後,伏擊可能追擊的敵人。”東籲大將似乎頗爲謹慎,他見銅壁關久攻不下,於是便帶着士兵返回孟養,並分了一支莫約六七百人的部隊殿後。
一旦囤在銅壁關的九州軍士兵出關追蹤,殿後的部隊會在山林間對他們進行伏擊,待殺退了九州軍以後再撤回孟養。
見佈置妥當,東籲大將便帶着主力離開。
鐵壁關外,有一支只有千餘人的士兵快速在叢林間穿梭。他們是長期生活在山林中的苗族土司士兵,對於山林再熟悉不過,健步如飛。而隨同他們前行的廣南府宣政使陳昱,總兵張富等人就要吃一些苦頭了,他們體力不差,但是不熟悉在山林間行走如何才能節省體力。
“我們的族人就是這裡最強的戰士,只是我們平日裡缺少兵器罷了,我們想要鍛造出稍微好一點的刀劍十分困難。”同樣跟過來的廣南土司儂紹周揹着一把弓箭,穿着輕甲。
雖然他已經很久沒有打殺,但仍然有年輕時的兇狠。在雲南布政司,土司數量衆多,彼此之間爭奪地盤的情況太過常見,這些能夠擔任土司頭領的人,各個都不是省油的燈,都是要拼命的。
“希望我們能夠及時截斷他們的退路,別讓他們逃脫了。”總兵張富說道,身體都在顫抖。
他這個總兵也只是維持治安,有個兩三百人,多是爲了維護廣南府的治安,幫助民衆處置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來取代解散的土司軍隊。但現在雲南布政司突然沙場秋點兵,他們便自告奮勇前來充當南路軍包抄越境的東籲士兵。
“放心吧,他們肯定想不到我們會左右迂迴他們的後方,此戰我們必勝。”陳昱激勵衆人。
“這些族人可都是我們土司中追隨過我的勇士,當初和沈家爲了爭奪田地,對砍的時候一點都不含糊。”儂紹周自豪地說道。
“儂紹周你這個臭小子是不是還想要幹架?說起來我們兩家鬥爭了幾十年,現在突然握手言和,我還總是有些不習慣。”富州土司沈家沈明通爲了包抄冒進的東籲軍隊,也一同前來。
“不砍了不砍了,有這個精力不如去砍東籲士兵。”儂紹周揮舞了手中的寶刀,“老子這口刀擱了好幾年,都快生鏽,不知道還使不使得動。”
進攻銅壁關的東籲軍隊向後撤退三十里地。東籲大將騎在爲數不多的站馬上,面露不快。這次雖然剿滅了視爲眼中釘肉中刺的思華一夥人,但是叛軍首領尋得了銅壁關的庇護,始終會是心腹之患。
“將軍,後方的伏擊部隊與雲南部隊交戰,他們果然打算趁着我們撤退追擊我們。”一個後方的士兵縱馬前來向東籲大將彙報。
“我們攻打大明的銅壁關,自然是打了大明朝的臉面,他們皇帝一向最好臉面,如果守將不不象徵性追擊,又如何向他們的皇帝交代?我猜測他們最多追五里地,被我們的伏兵截住一陣廝殺,就會返回銅壁關。”
“不過將軍,銅壁關以北好像不是大明朝了,他們換了皇帝,最近兩年都在變革,聽說一大批土司都失去了權力。”
“換湯不換藥罷了,估計和二三十年前沒有什麼去唄。”
東籲大將似乎是很熟悉雲南布政司的軍隊作風,信心滿滿。
過了半個時辰,又有後方的士兵縱馬前來。
“將軍,從銅壁關涌出來了更多的敵人,從千餘人變成了幾千人,伏擊部隊已經做好了不敵速退的準備,提醒我們快速撤回孟養!”
東籲大將微微變色,但還是篤定自己的判斷:“他們多派一些將士出來只是爲了營造聲勢,不要慌張。”
又過了一個時辰,這回後方的士兵帶回來了更糟糕的消息。
“伏擊部隊起初設伏成功,打死了對方几十人,不過對方出關的將士越來越多,反而對伏擊部隊形成了反包圍,伏擊部隊已經被攻破,正在潰退!”
這回東籲大將終於沉穩不住了,他臉色變得蒼白:“什麼時候他們已經不用請示朝廷就敢真的開始反擊了。”
“現在我們該如何是好,很快我們殿後的部隊就會潰退而來,到時候可能會連累我們的主力。”他身邊的副將對他問道,全然不知所措。
“如果他們真的想要追擊我們,我們不如趁這個機會狠狠教訓他們一頓。待附近部隊潰退而來,倘若銅壁關的敵人趁機追擊而來,我們再給他們設伏,趁機消滅他們!”東籲大將手中兵馬折損,銅壁關下方陣亡了一批將士,又分兵幾百伏擊,只剩下兩千多人,但是他又極爲大膽,想要運用虛虛實實之法取得大捷。
“再次設伏?!這般太過冒險了罷!”副將都覺得這個想法是在玩火。
“兵行險招,猶如劍走偏鋒,與其敗走,不如想辦法險勝。”東籲大將說道。
就在東籲將士在猶豫要不要再次設伏的時候,叢林中突然有漫天的箭雨射出!一支支冰冷的箭矢嗤嗤地刺破空氣!
鋒利的箭矢貫穿毫無防備的東籲士兵的胸膛,這些中箭的士兵臨死前都不知道弓箭是從什麼地方飛過來的。
“敵襲!”慌亂的東籲國士兵伏倒在周圍,靠着灌木叢、樹木阻擋四面八方的箭雨。
東籲大將用手中的鐵劍撥開險些落在他的門面上的箭矢,嚇出一聲冷汗,差一點就一命嗚呼了。
“反擊!”東籲大將背靠一棵樹幹,吆喝着身邊的親兵進行反擊。
可是敵人有多少、從哪個方向而來他們卻一無所知,充滿了惶恐。
叢林中,一個軍官正在用望遠鏡觀察被伏擊的東籲國軍隊的情況,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看來我們比陳昱、張富他們快了一步,攔截東籲軍隊的首功是我們的了。我們沐王府後人要證明給世人看,我們也不是吃皇糧的,即使投靠了九州軍,我們也能靠鐵和血捍衛我們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