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七十章 苦惱

傍晚時有軍情人員騎馬趕上李國賓一行,告訴他城中亂事已平,朝廷果然派出京營兵過千人,倉促上陣,亂哄哄的不成陣列,等京營兵趕到現場時當然只發覺幾十具屍體,餘者皆無所見,據說出兵和收營時,這些營兵趁機搶掠了不少民財,使沿途的不少百姓遭了殃,加上死去校尉和番子的親屬收斂家人遺體,城中簡直哭聲成片。

宮中具體情形不知,但宮門較平時提前了兩刻時間關閉,不少官員相當狼狽的從宮內跑出來,宦官們嘴裡發出吃吃的聲響,提醒官員趕緊出去,然後迅速關閉了城門。

皇城禁軍也被攆上宮城和皇城四周戒備巡邏,簡直是如臨大敵。

可想而知,十七歲的信王,當今皇帝,在最志得意滿的時候聽說了京師發生這般的血案,他的耳目被殺死那麼多人,對這個少年皇帝的心靈衝擊會有多大。

可以說,和記在這一刻不是在殺死廠衛,就是在赤裸裸的挑戰皇權!

或者說,一記又一記的耳光重重的甩在皇帝那白嫩的臉皮之上,啪,啪,啪!

至於王發祥本人,現在已經躲在安全房裡暫避,原本有不少人盯着劉吉,更多的人盯着王發祥,在王發祥去救李國賓之前已經將此輩斬殺乾淨,今天城中怕是死了近百番役和校尉,朝廷會大爲震怖,其後十幾天內估計都會大索全城,但王發祥請李國賓放心,他的安全應該可以確保,在和記的軍情體系之下,大明的錦衣衛也好,東廠也好,或是出動京營兵搜索,這些都是作無用功,王發祥請李國賓放心,並約好明春時到開封見面。

李國賓這才放下心來,進入村落裡的一個臨時的停居點,一幢小民房中休息。

屋中十分簡陋,這叫一慣講究享受的李國賓十分的不適應。他躺在房中,屋中止有一張破牀,連屋頂都破了,黃昏的陽光透過漏瓦照進來,李國賓仰面向天,一種無比的孤獨感向他襲來,一箇中年男人,在這樣的好天氣裡卻是感覺孤獨悽慘,心中對皇帝和權貴們的憤怒,一時變得無可遏止。

皇帝真是無比愚蠢,比起大行皇帝來,同爲兄弟,一個手腕成熟老練,行事治國很有成法,就算鬥跨東林也是章法不亂。歷經大事都有靜氣,遇事則多加考慮,任用閹黨名聲不好 聽,但總算使國勢有了起色,雖然愛打木匠活,但治國也和打製木工活一樣,都得有章法的。

今上這麼胡來亂搞,上來就會使天下大亂,和記一亂,整個陝北也肯定按不住了,底下就看皇帝焦頭爛額吧!

李國賓盯着屋頂,看着斑駁陸離的光線,喃喃道:“天啓二年到天啓七年,這麼久的經營都完了,不知道何時能重頭再來。”

李國賓怨恨一氣,又回想起來,跟隨和記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當時只以爲張瀚是個會有大出息的商家,可是萬沒想到,這個晉商身份的名臣之後,居然會有一天把事業做到如今的這種地步。

現在看來,真是一切都在張瀚料中,甚至李國賓感覺,連大行皇帝在位的時間和壽數,也在張瀚的算料之中。

事實上就是如此,如果不是信王行事這麼操切魯莽,和記哪有機會大張旗鼓的造反?大行皇帝雖然逼迫,但還在法理之內,和記的屈服和順從雖然被人同情,但也更多的被視爲理所當然。

如果大行皇帝不死,和記只能維持眼下的這種局面,畢竟造反不是一件小事,不是那麼容易可以鼓動將士南下。

很多將士並未感覺天子失德,甚至對大明充滿情感,這樣的情形下,雖然張瀚威望足夠,可還是希望能夠有更好的契機。

現在契機終於來了,信王即位後悍然出手,撕破了臉皮,李國賓可以確定新平堡那邊也肯定要動手了,皇帝這樣不講規矩,甚至要殺害和記最大的依靠,除了少數人之外,絕大多數的和記的人,不管是商行體系還是軍司的官吏,或是商團軍的將士,幾乎都是張瀚一手從泥沼里拉拔出來的。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因爲和記還有張瀚發生了劇烈的轉變,有的人是境遇上的轉變,從原本的平民百姓成爲高官重將,最少也衣食無憂。有的則是流民和貧民,在加入和記前時刻有被凍餓而死的風險,加入和記之後他們等於獲得了新生。

有人的家人被和記的醫館救治過,對張瀚充滿了感激之情。

有的人從萬曆年間追隨張瀚,已經視張瀚爲天,天子都得往後排幾位。

多半的人可以忠於大明也忠於張瀚,比如李國賓就是。

但當大明天子逼迫他們在大明和張瀚之間只能選擇一邊的時候,百分之百的人會選擇張瀚,張瀚施恩已久,和記欣欣向榮,所有人都感覺未來的前途大好,感情和事業加上家庭的存亡,沒有人會選擇大明。

天子可能以爲和記之中會有變化,一旦和記與大明決裂可能會內亂,如果在兩年前張瀚強行攻明,可能真的會使內部混亂,現在,已經完全沒有這種可能性了。

李國賓盯着佈滿斑駁陽光的屋頂,心中充滿着對前途的不確定感,但他深刻理解並可以確定,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算是真正拉開了序幕。在張瀚的預計之中,針對大明只有短短的三年到五年時間,然後是海洋,光是南洋加日本就是十幾個國家,海陸並進,還有外東北,俄羅斯人的地盤,西域,每一處地方都要擴張,想來就令人興奮,當然也有隱隱的擔憂。

這麼多的地盤,要打那麼多的仗,按常理來說每個新朝建立都會休養生息好幾十年,恢復國力和民力。

大明太祖開國之後休養了三十年,纔有了永樂年間二十年的折騰,隋文帝休養了幾十年,被隋煬帝十幾年時間給敗光了家業。

張瀚開國之後就是要綿延二十年的戰事,李國賓心中不擔心也是假的,但他只是想了一小會兒,然後就入睡了。

和記之中,這等戰略大事都張瀚當家作主,別人只管跟隨就是了。

……

京師混亂的同時,一份密旨自京師德勝門而出,傳騎飛馳向大同而去。

說是密旨,但手續完全齊備,都給事中姚宗文上奏,請除奸逆張瀚,姚宗文在奏摺裡言稱張瀚在新平堡圖謀不軌,多有悖逆之事,且與草原上的軍隊聯絡,時刻會攻打大明,誠爲大明的心腹大患。

姚宗文建言朝廷立刻剪除奸逆,不要務虛名而失實利,張瀚圖謀不軌,不臣之心早就顯露,其回鄉隱居也是故作姿態而已,此等大奸大逆,不必等其露出形跡,朝廷應痛下決心,儘快拿捕至京師問罪,然後明正典刑云云。

除了奏請拿捕張瀚之外,姚宗文還建議查抄各地的和記商行,姚宗文的題本里寫的大義凜然,說和記商行多藏奸民,多行不法之事,勾結地方豪強漁肉鄉里,姚宗文自稱接到了很多告狀信,都是和記在各處橫行不法擾民殘民之事,這樣的奸臣爪牙,似扮良善商人,實則是張瀚圖謀大明的急先鋒,理應全部抄拿封鎖,對各處的和記商行中人,視罪行輕重不等而定罪,絕不可姑息寬貸。

姚宗文自己都知道,這份奏摺是從通政司送內閣,再由會極門送入大內,一旦抄發天下皆知,此後就算是徹底與和記站在了對面,如果和記得天下,別的官員能投降,姚宗文就只能跳河或上吊了,免得被抓起來斬首。

可姚宗文自有打算,首先他不覺得和記能得天下,大明皇基還很牢固,和記想得天下困難的很,最多是南北對峙,那還怕個鳥?

其次就是人爲財死鳥爲食亡,和記的盤口那麼大,隨便抄抄就是幾百萬上千萬兩的財富,這纔是姚宗文最爲看重的東西,他一個都給事中,看起來權力不小,但這個身份在京師也不算什麼,進不了最核心的權貴圈子,姚宗文能一直攀附向上,主要原因就是捨得自己。象這種奏疏,愛惜羽毛的清流絕不會上,而且不會上奏的這麼狠辣陰毒,那些沒有品格的小臣,又不象姚宗文這個老資格的都給事中這麼有份量,至於閣部大臣,一個個奸狡似鬼,這種事是絕對不會出頭的。

姚宗文除了要好處之外,也是要洗脫自己閹黨的身份,果然奏摺從通政司到內閣,內閣票擬有些含糊,送入大內之後,皇帝直接御筆硃批,相當痛快的答應了下來。

此時的皇帝志得意滿,魏忠賢已經上路,並且被驚嚇後已經上吊死了,皇帝輕輕鬆鬆剪除了隱患,心情極好,簡直飄飄欲仙。

姚宗文奏疏一上,硃批一下,此人就頓時知道自己從此安全了!

不僅安全,還能等着分紅。

不過是一紙奏疏的事情,算得什麼大事?

而硃批也是着重要求保密,到天黑前,內閣和兵部得旨,着令他們安排新平堡方向抓捕張瀚的事宜。

與此同時,京師之中錦衣衛和東廠奉命,大張旗鼓的對和記商行動手!

在外地,則諭令各州府駐軍和地方官員一起動手,拿捕所有和記商行中人,抄拿其所有的商行財物。

兵部得旨之後立刻派出傳騎,取勘合上路,以四百里加急的速度飛馳往陽和和大同,兩日之內,在大同的洪承疇與盧象升等人俱是接到密旨,向和記動手的事,絕對不允許再拖延下去了。

……

傳騎自是不知身後京師的混亂,數騎飛馳往大同和陽和而去。

得旨之後,洪承疇不敢怠慢,和幾個幕僚密商之後,決定自己親赴陽和,與盧象升合兵向新平堡,而黃得功率部鎮守偏關殺胡堡到大同一帶,一旦和記接報後犯邊,這些地方會是被攻擊的第一線。

而洪承疇是大同巡撫,守土有則,但事前接旨行軍,不在大同等處也情有可原。

若這般行事,就算邊關堡壘甚至大同被和記一鼓而下,洪承疇的責任也不是太大,現在洪承疇已經將目標放在更南的太原等地,實在不行只能率自己的部下,還有盧象升等官員和將領們率部退卻,不是太原也是宣府一帶,只要能保住大同宣府往京師的要隘,不僅項上首級可保,官位也可能保的住。

儘管計較已定,洪承疇的內心還是充滿不安感,他對着幕僚苦笑道:“自數年前學生自京師外入,先到大同任提學,再轉兵備,再任巡撫,似乎一直與和記免不了打交道。”

一個幕僚寬慰道:“東翁雖然惱於和記之事,但試想一下,如果不是東翁一直在大同,展露才幹,又熟悉和記之事,恐怕現在未必能至此位,有得有失,莫非天定?”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河邊第五百五十九章 穿心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驚覺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利劍第七百九十四章 信任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官廳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火光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福晉第五百五十五章 祭奠第四百七十六章 炊兵第一千八十八章 開始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級第二百七十八章 年禮第四百二十八章 發昏第三章 三個掌櫃第二百三十七章 三部第一千七百零六章 叔侄第三百四十五章 丈人第七百五十章 潮水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回饋第二百零一章 官袍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變色第七百四十七章 此令第一百七十八章 鐵騎衝鋒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地圖第七百二十四章 內行第四百九十三章 決斷第一百二十八章 陰謀第一百九十九章 水車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憤怒第二百一十五章 處置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纏鬥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小刀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墩堡第一千九十一章 會獵第四百八十五章 銀蛇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早晨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抽打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 峰迴第一百一十六章 東行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變招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王者第七十三章 靈丘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公價第二百零一章 官袍第一千六十四章 配額第五百四十九章 折箭第三百九十四章 沾光第七百五十七章 麻包第一百二十一章 青城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開城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震動第一千六十六章 打量第一千三百九十九 生火第四百三十二章 耗費第二百零六章 點醒第二百零三章 工匠們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倉皇第七百一十章 下山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少君第一千八十一章 排陣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岸邊第九百八十一章 衝擊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套索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街邊第九十八章 醉裡挑燈看劍第六百二十章 押運第二百七十七章 忍耐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風起第一千六百一十八章 人頭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留名第一百三十八章 科爾沁第七百二十一章 可怕第三百二十章 新婦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儲糧第九百五十七章 堅持第三十一章 總兵第八百二十六章 寶島第七百零八章 反應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梟雄第五百四十五章 殖民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不甘第五百二十九章 廢村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三寨第三百六十二章 平戶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野望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鴨羣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和議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雲錦第五百零四章 重將第七百一十章 下山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忠孝第一千六百零六章 自得第七百二十七 建議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 血花第四百四十三章 馬賊第三百四十章 平衡第九百三十九章 藩帥第二百二十七章 算計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河邊第五百五十九章 穿心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驚覺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利劍第七百九十四章 信任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官廳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火光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福晉第五百五十五章 祭奠第四百七十六章 炊兵第一千八十八章 開始第六十五章 陣戰第一百七十九章 首級第二百七十八章 年禮第四百二十八章 發昏第三章 三個掌櫃第二百三十七章 三部第一千七百零六章 叔侄第三百四十五章 丈人第七百五十章 潮水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回饋第二百零一章 官袍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變色第七百四十七章 此令第一百七十八章 鐵騎衝鋒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地圖第七百二十四章 內行第四百九十三章 決斷第一百二十八章 陰謀第一百九十九章 水車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憤怒第二百一十五章 處置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纏鬥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小刀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墩堡第一千九十一章 會獵第四百八十五章 銀蛇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早晨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抽打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 峰迴第一百一十六章 東行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變招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王者第七十三章 靈丘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公價第二百零一章 官袍第一千六十四章 配額第五百四十九章 折箭第三百九十四章 沾光第七百五十七章 麻包第一百二十一章 青城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開城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震動第一千六十六章 打量第一千三百九十九 生火第四百三十二章 耗費第二百零六章 點醒第二百零三章 工匠們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倉皇第七百一十章 下山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少君第一千八十一章 排陣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岸邊第九百八十一章 衝擊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套索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街邊第九十八章 醉裡挑燈看劍第六百二十章 押運第二百七十七章 忍耐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風起第一千六百一十八章 人頭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留名第一百三十八章 科爾沁第七百二十一章 可怕第三百二十章 新婦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儲糧第九百五十七章 堅持第三十一章 總兵第八百二十六章 寶島第七百零八章 反應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梟雄第五百四十五章 殖民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不甘第五百二十九章 廢村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三寨第三百六十二章 平戶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野望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鴨羣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和議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雲錦第五百零四章 重將第七百一十章 下山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忠孝第一千六百零六章 自得第七百二十七 建議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 血花第四百四十三章 馬賊第三百四十章 平衡第九百三十九章 藩帥第二百二十七章 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