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重將

王在晉隱約感覺不對,孫承宗向來儒雅溫和,很少用這種語氣和人話,他平了平心氣,答道:“不是,要再新設四萬營兵。”

孫承宗冷笑一聲,接着厲聲道:“那不是八里鋪就有八萬兵,那一片石西北不守嗎?在八里鋪修築重關,新城之後就是舊城,舊城之前埋有地雷,那麼舊城防守是用來守備敵人還是防備自己的士兵?新城若能守的話,又要舊城幹什麼?新城要是不能守,四萬士兵倒戈,你是打算放士兵進來,還是拒之門外?如果士兵皆降,你是打算閉關自守,還是投降?”

這已經是極爲嚴重的指責,以文官之間向來的保留體面的習慣,孫承宗的行爲等於是當衆一巴掌狠狠扇在王在晉這個遼東經略的臉上!

在場諸人,包括總督王象乾和巡撫閻鳴泰,寧前道袁崇煥等人,臉上或是露出驚惶之色,或是有不忍,或面色淡然,毫無表情。

文官們尚且戰慄,在場的武將們,幾乎想奪路而逃!

這些武將,都是身被鐵甲,手按寶劍,然而在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們面前,他們卻是一羣待宰的雞!

由於王在晉的強勢,在場的武將幾乎都是支持修築重關,而並不贊同袁崇煥等人在寧遠修城的設想,白了,遼西這邊也是被建虜打怕了,若是能縮在重關之內,無需與虜做戰,遼西的將門們也是願意,雖然,這樣要丟失關外的大量土地和人口,失去大半的根基,但好歹比和建虜打仗損失的乾乾淨淨要好的多。

而孫承宗以東閣大學士之尊前來巡視,已經有很多人在心裡打着鼓,此次巡行,是因爲袁崇煥等人上書首輔葉向高,對王在晉的戰略大計提出質疑,葉向高在中樞,對遼鎮之事並不瞭然,朝廷在爲難之際,孫承宗便向皇帝自請前往山海關巡視,天啓皇帝大喜,賜老師銀幣,蟒衣,比起王在晉出京師時只差一樣尚方寶劍……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論起在皇帝心裡的地位和未來的權勢,王在晉這個持尚方劍的經略,拍馬也趕不上孫承宗的。

果然也不出ffff,m←c↖om衆人所料,孫承宗巡視之後,又召見過山海關到寧遠的文官武將,瞭解了具體的情形,今日會議,便是當衆向王在晉發難。

面對孫承宗的強勢和咄咄逼人,王在晉十分艱難的道:“關外有三道關,一旦戰局不利,可容新軍進入。”

孫承宗仰天一笑,面容十分鄙視,王在晉幾乎想站起身來,把手中的茶碗中的殘茶和茶葉,一古腦的全潑在孫承宗的臉上!

然而,他不能,也不敢!

孫承宗道:“按經略所,不是又重蹈覆轍嗎?虜騎兵臨城下,士兵便棄城而逃,這和此前的戰事有什麼不同?若如此,修築新城的意義在哪裡?”

從邏輯上來,孫承宗其實在胡攪蠻纏了,王在晉考慮的是新舊呼應,新城和舊城的駐軍彼此配合,進可攻,退可守,而在孫承宗這裡,卻是未敗先怯。

祖大壽看了眼黃龍,發覺對方面色蒼白,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樣。

剛剛黃龍可是站錯了隊,看來未來的日子並不會好過了。

祖大壽自己也有些擔心,他在廣寧一役中先逃,到現在之所以無事,一則是因爲祖家還有相當的實力,二來是王在晉需要遼鎮將領的支持,所以不便對敗逃的將領們下手,如果換了孫承宗這麼強勢的文官前來主持遼事,自己此前雖然並沒有表態,但明眼人都是看的出來,祖家也是支持王在晉。

王在晉一陣無語,半響後道:“士兵若逃,則在山中設有三座營寨,可以收容敗兵。”

孫承宗立時道:“未接仗便叫士兵知道有退路,這不是鼓勵他們敗逃嗎?”

王在晉終於忍耐不住,道:“閣部大人胸有成見,下官已經無話可。”

孫承宗道:“經略的修築新城計劃,學生確實無法贊同。以一孤懸之關庇護京師安全,等若將我大明二百多年的天下寄於一關,何其單薄。再者,虜勢方熾,我大明比之強者便是十幾行省的人力物力,若不用者,我大明強在何處?”

剛剛孫承宗咄咄逼人,甚至有些蠻不講理,在座的人雖然多數不贊同王在晉的主張,但也是覺得孫承宗並沒有以理服人,倒是此時的話,在場的文官多半都是頭。

京師人心,當然包括皇帝和官員都不可能贊同王在晉,不管王在晉修多少城,練多少兵,號稱能省多少銀子,這都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便是在於,如果真的放棄關外所有土地,不對祖宗和天下之人交代,光是安全上就完全沒有辦法使人放心!

再者,孫承宗也是明瞭自己的大戰略,便是以現在的情形來看,大明邊軍野戰根本不是建虜的對手,便是守備雄城也是多次失守,一道關門並不保險,而大明比後金強過多倍的便是雄厚的國力,在這一層面上大明還是有相當大的優勢。以這種國力如何體現?自然便是在關外大修銃臺軍堡,甚至是修築邊牆!

以孫承宗最大的計劃,便是以寧遠爲核心,在狹窄的遼西走廊上修築一道新的邊牆,邊牆之內纔是寧遠和諸多軍堡,然後纔是山海關。

這樣從軍事角度上來,山海關到寧遠一線,絕對沒有被攻克的可能!

王在晉此時隱隱感覺無比後悔,他此時才明白,朝廷要的不是節省費用,而是安全,絕對的安全!

在場的武將們也多是兩眼放光……他們都是遼西的世家將門,朝廷有孫承宗所表露的這種決心,也就是會加大在遼鎮的投入,大量的金銀和物資會繼續向遼鎮傾斜,這個財源無比巨大,足以叫各家都賺的盆滿鉢滿!

會議至此算是結束,王在晉慘敗,當然朝廷中樞還不知道,也並沒有定論,然而所有人都是用憐憫的眼光看向王在晉,此人與孫承宗爭執之後,地位必定不保,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擔任顯要實職,估計要被打發到南京坐多年的冷板凳了。

孫承宗等人站起身來,此時孫承宗反而客氣的多,他向王在晉道:“岵雲兄,你我二人爭執,當是守邊的大計,還請不要介意。”

王在晉淡淡道:“學生自然知道,請閣部大人放心。”

孫承宗微微一笑,並不以王在晉的態度爲意。

衆人都向外走,此時衆人眼前閃過一個身量矮,麪皮黝黑的官員,此人便是袁崇煥,他站在門前深施一禮,向孫承宗道:“閣部大下,下官有事要稟報。”

孫承宗解決掉了和王在晉的分歧,心情頗佳,他對袁崇煥原本就是十分欣賞,當下笑道:“元素請。”

袁崇煥道:日前,下官曾建言收復廣寧,今有十餘萬軍民被困十三山,十三山距寧遠不過二百餘里,我輩豈能坐視百姓被虜殺害或是掠走,下官請加派兵馬駐守寧遠,威脅廣寧,以壯十三山的聲勢,並且派遣將領,前往十三山救援被困的軍民。”

十三山有十餘萬人被困,此事孫承宗在京師時便十分掛心,當下道:“皇上亦知此事,理應如此。”

孫承宗轉向王象乾,問道:“總督可有收復廣寧,或是救援十三山的計劃?”

王象乾一臉爲難,但還是答道:“建虜已經棄守廣寧,拆除了城池,沿途軍堡亦被拆除,虜騎所留不多,若大軍出關可以收復廣寧,然而收復之後無地可守,重新修築城池軍堡最少需半年以上的時間,而虜騎一旦主力再至,恐大軍又有傾覆之危,那時便是想守山海關亦是不得。”

孫承宗一臉沉靜,雖然他心中對王象乾也有不滿,認爲他暮氣太深,然而此時他已經等於當衆羞辱了王在晉,將王在晉的策略貶的一錢不值,此時若是再訓斥總督,未免過於盛氣凌人,對他的形象十分不好。

而且孫承宗也覺得王象乾所的並非沒有道理,建虜只留了不多的兵馬圍困十三山,然而廣寧到錦州,大淩河堡,西平堡,鎮武堡,這一路的軍堡也被拆除的乾乾淨淨,明軍一旦出關,以多次慘敗並未恢復之師去野戰,不定出關不久就崩潰了,就算能打贏,收復廣寧,底下還要漫長的時間來重修城堡……廣寧到大淩河一線的軍堡是大明二百年積攢的家底,破壞到底比建設要容易的多,廣寧一役之後,建虜將各處城池和軍堡驛站破壞殆盡,要想全部修復,這是浩瀚龐大到孫承宗也不敢想象的大工程,最少在眼下,僅有四五萬兵力的山海關駐軍是完全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

孫承宗沉吟片刻,對王象乾道:“雖則如此,十三山十餘萬軍民也是天下人矚目,皇上也十分關切,爲此還在宮中減膳撤樂,學生想縱不復廣寧,增兵寧遠,設法救援十三山軍民,也是份所應當之事。”

王象乾無奈,拱手道:“學生知道了,請閣部大人放心。”

...

第三百九十七章 生機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 說兵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看法第一千六百六十章 茫然第一千五十章 新城第九百五十章 廢都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快第五十二章 解決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慶賀第八十三章 做局第五百零六章 招來第一百四十三章 雄心第一千三百一十五 傳播第一百九十章 回程第六百五十七章 中軍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五五第九百八十五章 團園第八百六十九章 上岸第九百八十三章 變化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快第三百九十二章 異樣第一千九十七章 走路第一千六十九章 請戰第九百七十三章 回報第七百八十六章 敗兵第六百零三章 上船第一千二百一十三 法度第六百九十六 套索第七百七十三章 鹽池第六百四十四章 謠言第四百二十二章 掣肘第五百六十一章 京觀第二百九十七章 整合第二百九十三章 私事第四百四十六章 拖累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嶽託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上車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高陽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尤帥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農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夜襲第二百八十三章 下山第三百九十一章 地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心事第五百零一章 論心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明天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營區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快第六章 堵路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看法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新任第一千六十七章 雨中第二百六十七 沙子第八十二章 書信第一千章 小心第二百三十九章 前窺第一百零九章 忙碌第八百九十章 騎陣第三百二十八章 開火第二百六十五章 昧功第八百五十四章 要完第七百一十章 下山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財稅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搶甲第十三章 犒賞第二百七十七章 忍耐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無事第七百五十七章 麻包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對峙第一千五十七章 貨物第四百八十一章 穿插第二百七十八章 年禮第五百三十八章 信王第六百八十章 決鬥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突破第二十間 蒲州張氏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島上第一千三十七章 討情第六百章 營地第八百九十四章 趕回第二百七十三章 理由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 迎接第七百章 行禮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貢土第七百八十一章 雨地第七百六十三章 受降第三百零四章 不疑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回事第六十八章 報仇的感覺第三十八章 鐵場第一千四十七章 壓力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 財務第一千六百一十章 變化第七百一十一章 客人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高舉第一千七十一章 切齒第三百零四章 不疑第七百章 行禮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城門第二百四十四章 口令
第三百九十七章 生機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 說兵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看法第一千六百六十章 茫然第一千五十章 新城第九百五十章 廢都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快第五十二章 解決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慶賀第八十三章 做局第五百零六章 招來第一百四十三章 雄心第一千三百一十五 傳播第一百九十章 回程第六百五十七章 中軍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五五第九百八十五章 團園第八百六十九章 上岸第九百八十三章 變化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快第三百九十二章 異樣第一千九十七章 走路第一千六十九章 請戰第九百七十三章 回報第七百八十六章 敗兵第六百零三章 上船第一千二百一十三 法度第六百九十六 套索第七百七十三章 鹽池第六百四十四章 謠言第四百二十二章 掣肘第五百六十一章 京觀第二百九十七章 整合第二百九十三章 私事第四百四十六章 拖累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嶽託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上車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高陽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尤帥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農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夜襲第二百八十三章 下山第三百九十一章 地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心事第五百零一章 論心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明天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營區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快第六章 堵路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看法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新任第一千六十七章 雨中第二百六十七 沙子第八十二章 書信第一千章 小心第二百三十九章 前窺第一百零九章 忙碌第八百九十章 騎陣第三百二十八章 開火第二百六十五章 昧功第八百五十四章 要完第七百一十章 下山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財稅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搶甲第十三章 犒賞第二百七十七章 忍耐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無事第七百五十七章 麻包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對峙第一千五十七章 貨物第四百八十一章 穿插第二百七十八章 年禮第五百三十八章 信王第六百八十章 決鬥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突破第二十間 蒲州張氏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島上第一千三十七章 討情第六百章 營地第八百九十四章 趕回第二百七十三章 理由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 迎接第七百章 行禮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貢土第七百八十一章 雨地第七百六十三章 受降第三百零四章 不疑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回事第六十八章 報仇的感覺第三十八章 鐵場第一千四十七章 壓力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 財務第一千六百一十章 變化第七百一十一章 客人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高舉第一千七十一章 切齒第三百零四章 不疑第七百章 行禮第一千二百三十三章 城門第二百四十四章 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