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詢問

江水之上,浩浩湯湯的水流終於載運着和記艦隊順流而下了,長江滾滾奔流,將和記艦隊再度送入蘇松江面,然後直出江口,奔行向茫茫大海。

而其身後人心各異,暗流涌動,最終錢謙益等名流大士紳開始暗中與和記聯絡,組建共治議會,和記人員在江南湖廣各處幾乎半公開的活動,在長江艦隊之後,無有任何地方官府和地方勢力敢於冒犯,和記在江南湖廣的潛勢力與日俱增,很多共治會議已經與和記人員進行相當詳細的商討,待半年後和記大軍進攻之時,如何安置,駐守,防禦,進行地方駐守和治安管理,另外地方官員和士紳,宗族的權力劃分等等。

在南京之事以後,鎮守太監只上了一封含糊不清的奏摺,似乎就是在南京江面上突然來了一股海寇,有和記背景,然後無功而返。

如果只從字面上理解,則南京無事,江南無事,而所有知道內情的人都是明白,現在漕運幾近斷絕,雖南京猶在,而江南湖廣閩浙等地,易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在南方震盪的時候已經是接近年底,北方的糧荒已經相當嚴重,而大明朝廷已經焦頭爛額,南方的事情相當重要且致命,但北方的朝廷已經很難將目光真正投注到南方,他們現在有更多更大的麻煩。

九邊處於一片混亂之中,糧價擡高的傷害已經涉及到了每個軍鎮,軍心不穩,小規模的譁變不斷,朝廷只得將大量儲糧加緊送往各鎮。

同時,河南山東等地的班操軍被留在京師,選出少量精銳成爲戰兵,大量的班操兵在京師充當勞役,這使得地方衛所怨氣從生,但朝廷只能置之不理。

而糧價騰高,人心怨恨還只在麻煩的後邊序列,朝廷第一大事是要改元,從明年起爲崇禎元年,剷除魏閹過後原本該是一個祥和與充滿希望的改元之年,但現在一切都因爲新平堡之事被破壞了。

儘管現在還沒有到崇禎元年,但實際的情形已經接近了崇禎十七年。

人們在默然和準備接受,或是坐視不理,唯一叫人們感覺奇怪和不以爲然的就是張瀚與和記的一系列的動作,難道和記就打算用現在的辦法來推翻大明?大明在北方還有幾千萬百姓和百萬大軍,如果和記用這種溫吞水似的辦法,似乎還要很久才能完成推翻大明,建立新朝的大業,對一個二十來歲的雄主來說,張瀚的性格也未免太柔和了一些。

在暗流涌動之時,最難過的當然還是天子。

宮中氣氛十分不好,皇帝連續多日責罰身邊的宮人,不少小宦官受杖責,有好幾個被活活打死……在這方面當今天子遠不及天啓皇帝寬厚仁德,在天啓年間很少動用的大棒,崇禎尚未改元就已經多次使用了。

諸多消息都是壞消息,崇禎雖然政治天賦不高,但好歹也是一個心智很正常的人,他的御製詩,書法,繪畫,說明他不僅智商正常而且也擁有一定的藝術天賦,比起寫詩十萬首瓷器越燒越華麗的乾隆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崇禎的失敗在於性格方面,他沉不住氣,穩不住,也太剛愎自用,太喜歡諉過於人,喜歡甩鍋給臣下,身爲天子卻沒有擔當,更沒有用人不疑的恢弘度量。

就如現在這般,在乾清宮裡皇帝就在大發雷霆。

“薊遼總督怎說?”面色蒼白的崇禎皇帝問身邊的王承恩。

穿着新賜蟒袍的王承恩年歲也不大,面相很小的樣子,在皇帝身邊持拂塵站着。進宮幾個月後,皇帝對王承恩的信任相當明顯,信王潛邸舊人中,一直在皇帝身邊伺候的就是小王公公了。

十七歲的皇帝已經顯得極爲憔悴,連續多日皇帝都是不眠不休,精神十分緊張,也十分痛苦,爲了追求那虛無縹緲的中心希望,皇帝不懼勞苦,然而除了一個個壞消息外,上來的奏摺無不是請兵,請餉,請撥付軍糧。

通州的糧庫在急劇的消耗,到了這個時候皇帝也是着急了,問了一句後,王承恩尚未來的及回答,皇帝又急急的道:“近來北上的漕船有多少,戶部倉場侍郎可有回奏?”

王承恩身子往下躬了躬,答道:“薊遼總督回奏說要等年後再來,他想看看科爾沁那邊的消息如何了。”

崇禎“哦”了一聲,知道袁崇煥確實不便離開了,和記兵馬近來在追殲科爾沁叛變的臺吉,打的很是熱鬧,薊鎮和遼西早就戒嚴。

袁崇煥一直在試圖和東虜談和,最少穩定了後方之後把遼西精銳給調到薊鎮,大炮也儘量調過來充實薊鎮,這樣纔有信心在薊鎮擋住和記的南下兵馬,否則袁崇煥上奏時說的很坦白,如果兵餉械均不足,他亦沒有信心能擋住和記精兵。

按崇禎的性格,對這種推諉和信心不足的官員會相當的不滿,甚至直接就會下旨切責,但對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崇禎尚有一些寬容度,自己想了想之後,崇禎皺眉道:“看來是要等科爾沁諸臺吉的消息。”

皇帝突然滿懷希望,說道:“科爾沁人自小王子時便自立,擁衆二十萬,其後雖分裂衰落,現猶有控弦十餘萬人,若能自強自立,和記未必就能奈何得了他們。”

王承恩趕緊道:“皇爺說的是,若不是那和記在草原上陷入困境,又豈會安然至今毫無消息傳來。”

這話就很對崇禎的胃口了。

“着薊遼總督二月初來陛見。”皇帝到底還是沒有太多耐心,當即就指示道:“朕憂心如焚,這話你告訴他。”

“是,奴婢一會就去辦。”

乾清宮的暖閣裡安靜了一會兒,只有銅爐裡的炭火發出細微的爆燃聲響,暖閣裡內部是牀,外間是皇帝辦公的御案,大明皇帝並不在乾清宮辦事見人,也不在養心殿,這裡是純粹的宮內世界,除了極少數外臣之外,無人能到得此處。

外間也是極爲安靜,太監和宮人們在經過這裡時都是輕手輕腳,只有報時的都人在經過時會敲響雲板來提醒人們現在的時辰,除此之外,寂寂無聲。

暖閣的地面鋪設的是蘇造的金磚,散發着融合的光澤,房內的陳設,瓷器,字畫,少量的古玩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不要說唐人和宋人的器物,春秋戰國時的古物也很常見,牆壁上懸掛的多是宋人的山水人物書畫,皇帝對畫像不是很感興趣,這一點和他的祖先不大相同,宣宗皇帝書畫雙絕,成化皇帝畫功精細,是書院派畫家中的合格水準。崇禎皇帝對書法更有興趣,如果他在成堆的公文中擡起頭來,用上等的宣紙寫上幾副字,那就是難得的消閒時光。

皇帝在奮筆疾書,御案上無非是請餉請兵,還有請朝廷趕緊派出大軍,殲滅流賊的奏章。

請擊流賊的多半是河南出身的御史或官員,皇帝輕輕一搖頭,說道:“流賊不過是小患,其也多半是無食流民罷了,怎地如此不識大體!和記兵南下,將大軍派往河南,可乎?”

原本多半待留中不理,但轉念一眼,這樣河南籍貫的官員怕會十分失望,這些人身後又是大量的河南士紳,還有親藩們,唐王,周王,福王都先後上奏,請朝廷加強河南兵力,諸親王都曾經自有護衛,但已經都被剝奪,所以朝廷也有義務保護他們的安全。

況且從臉面上來看,如果流賊突然攻破某個大城,殺害親藩,大明二百多年未有之慘禍發生在自己手上,“聖德”受累,將來會是一個抹不掉的污點。

這般一想,崇禎立時道:“着兵部與五軍都督府擇上將,率京營兵五千即刻往河南,餉,械俱要齊備!”

王承恩想說京營空虛,京師一旦有警很難湊出兵馬,選派幾千精兵出去,怕是京師有警會相當的尷尬和難堪,甚至大有危險,但他知道皇帝心意多變,而且最討厭有人質疑自己,且皇帝初即位後,對權閹相當警惕,宮中太監們多半不敢隨意說起軍國政務,怕皇帝疑忌,他只能輕輕答應下來,過一會出去後令司禮寫出中旨,交給內閣去轉辦。

皇帝交辦事情,思緒斷了下來,一時難再去批閱那些叫他不愉快的奏疏,他沉吟片刻,輕輕以指擊桌,問道:“適才問漕船之事,到底如何了?”

王承恩有些暗暗叫苦,但也只能回說道:“年前怕是無有漕船再至。”

“通州大庫尚有多少糧?”

“月初時倉場侍郎回奏,說是還有七百多萬石。”

“太少,太少了!”崇禎臉色一變,他雖爲皇帝不久,但通州大庫的重要性還是相當清楚的,如果儲糧不足千萬,那問題可真是不小。

幾百萬石糧說是不少,但現在九邊各鎮都要朝廷撥付糧食,各地的庫藏糧食都不足使用,京師的百萬人口更是仰賴通州糧庫,這種消耗水平是相當巨大,待到明春新糧運至,可能通州糧倉的糧食所剩不多。

“京師糧價如何了?”

“三日錢至八錢一石。”

“太高,太高了。”

王承恩低頭垂目不敢出聲,京師是有一些糧店賣這個價,但從來沒有人能買到糧,但打事件的番子就是到這些糧店去打聽價,然後上報東廠,東廠提督太監曹化淳再具奏上報,欺上瞞下,無過於此。

雖知內情,王承恩卻是打死也不敢說出來,京師囤積糧食的非止一家,幾乎所有的公侯伯勳貴家都在囤糧,文官中有錢的也囤糧不少,加上有背景的大商家大糧商也在囤糧,甚至有一些河南山東的親藩也參與此事,地方上的豪強士紳也紛紛加入,整個北方的糧價如竄天猴一般急劇上升,年前更是到了叫人吃驚的地步,京師糧價好歹有漕糧補充,沒有河南和九邊的糧價高,但也到了二兩一石以上,八錢一石連雜糧黑豆也是買不到了。

有一些地方,比如陝北等處,糧價乾脆就到三兩一石,甚至還在節節攀升。

-----------

謝謝xianggui908的支持,感謝。

又是雙倍月票了,不知道爲什麼有,但我知道這是本書最後一次了,望大家繼續支持吧。

第三百一十章 後手第三百一十章 後手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後退第一百四十四章第五百八十二章 故地第一千八十六章 前行第一百一十六章 東行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江河第七百零六章 兼併(今天是四更)第八百零一章 潤物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 錢府第八百三十章 兵站第八百八十七章 熬刑第六百三十三章 動搖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遮天第八百七十七章 斫頭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俘虜第八百六十四章 調任第四百九十五章 祝禱第三百一十九章 關說第三百五十六章 失誤第三百五十八章 快意第五百八十五章 加入第四十七章 黃榜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放權第九百五十六章 炮連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塘報第六百一十二章 測算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衆正第六百六十三章 拉攏第九百七十三章 回報第五百八十九章 回家第四百三十六章 拼搏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擦肩第五百六十九章 體系第四章 漲月錢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憤怒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大哥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說定第六百四十八章 暗巷第一百零六章 回家第一千七百零三章 將門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擁立第七十五章 會首第七百一十章 下山第七百六十九章 烈日第五百四十章 廣渠第九百三十六章 逃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瘋狂第六百五十五章 步戰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河邊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塘報第二百六十九章 羣盜第三百八十六章 十八芝第七百六十章 紅線第八十六章 驕狂第一千一十三章 態度第一千七十一章 切齒第九百三十一章 算盡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行程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 迎接第二百七十八章 年禮第二百章 各司第七百四十三章 徵用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軍陣第一百八十四章 偶得第一百二十四章 變化第七十七章 山民第一千六百二十章 棋子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和議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火船第九百一十二章 馭下第九百三十七章 對峙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掌旗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 大勢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堵門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木頭第二百七十八章 年禮第九百章 後退第三百一十章 後手第七百三十章 說服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蕃部第四百零三章第三百三十八章 新任第一千一十八章 調教第五百一十一章 暗格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兩將第一千四百四十 章 京營(昨天是三十九)第二百四十章 推演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放棄第九十一章 留客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結束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虎賁第七百章 行禮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臺北第七百零一章 濟農第六百零二章 琢磨第三百七十七章 輕忽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調防第四百八十三章 中伏
第三百一十章 後手第三百一十章 後手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後退第一百四十四章第五百八十二章 故地第一千八十六章 前行第一百一十六章 東行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江河第七百零六章 兼併(今天是四更)第八百零一章 潤物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 錢府第八百三十章 兵站第八百八十七章 熬刑第六百三十三章 動搖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遮天第八百七十七章 斫頭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俘虜第八百六十四章 調任第四百九十五章 祝禱第三百一十九章 關說第三百五十六章 失誤第三百五十八章 快意第五百八十五章 加入第四十七章 黃榜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放權第九百五十六章 炮連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塘報第六百一十二章 測算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衆正第六百六十三章 拉攏第九百七十三章 回報第五百八十九章 回家第四百三十六章 拼搏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擦肩第五百六十九章 體系第四章 漲月錢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憤怒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大哥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說定第六百四十八章 暗巷第一百零六章 回家第一千七百零三章 將門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擁立第七十五章 會首第七百一十章 下山第七百六十九章 烈日第五百四十章 廣渠第九百三十六章 逃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瘋狂第六百五十五章 步戰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河邊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塘報第二百六十九章 羣盜第三百八十六章 十八芝第七百六十章 紅線第八十六章 驕狂第一千一十三章 態度第一千七十一章 切齒第九百三十一章 算盡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行程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 迎接第二百七十八章 年禮第二百章 各司第七百四十三章 徵用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軍陣第一百八十四章 偶得第一百二十四章 變化第七十七章 山民第一千六百二十章 棋子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和議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火船第九百一十二章 馭下第九百三十七章 對峙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掌旗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 大勢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堵門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木頭第二百七十八章 年禮第九百章 後退第三百一十章 後手第七百三十章 說服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蕃部第四百零三章第三百三十八章 新任第一千一十八章 調教第五百一十一章 暗格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兩將第一千四百四十 章 京營(昨天是三十九)第二百四十章 推演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放棄第九十一章 留客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結束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虎賁第七百章 行禮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臺北第七百零一章 濟農第六百零二章 琢磨第三百七十七章 輕忽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調防第四百八十三章 中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