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奪情

襄陽被反賊攻陷了,洛陽也被反賊攻陷了;

襄王被反賊給殺了,福王也被反賊給殺了;

兵部尚書張鳳翼一病不起,五省總督吳振纓畏敵不前,西北五省形勢急轉直下。

崇禎彷彿明白了,溫體仁這傢伙靠不住啊,張鳳翼和吳振纓這兩個傢伙更靠不住。

這個時候,他還沒空考慮溫體仁的問題,因爲西北五省形勢已經糜爛不堪,不光襄陽和洛陽被反賊攻克,山西和陝西的反賊也日益猖狂,很多州縣被反賊劫掠一空,皇室宗親和地方官員幾乎被反賊屠戮殆盡,再不去管,反賊真的要翻天了!

問題,這會兒張斌被陷在遼東動不了,張鳳翼和吳振纓又靠不住,怎麼辦呢?

崇禎冥思苦想了一陣,還真讓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或者說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前兵部右侍郎楊嗣昌。

楊嗣昌是原三邊總督楊鶴的兒子,萬曆三十八年的進士,歷任杭州府學教授、南都國子監博士、戶部福建司主事、戶部江西司員外郎、戶部新餉司郎中等。

他貌似就是個管錢的,崇禎爲什麼想着他能解決西北五省的危局呢?

別急,這只是天啓二年之前楊嗣昌的履歷,到天啓二年,楊嗣昌見太監魏忠賢漸有擅權之勢,朝中忠良正逐漸被其殘害,乾脆稱病請辭,返鄉隱居去了!

或許,他認爲自己是忠臣賢士,如果留在朝中,遲早要被魏忠賢迫害,或許,他是爲了躲避黨爭,不肯加入楚黨與閹黨同流合污,天啓朝這樣的朝臣多如牛毛,凡是認爲自己是忠臣的,都不願跪舔魏忠賢這個奸宦的腳指頭,大多都選擇了辭官歸隱。

楊嗣昌辭官返鄉之後並沒有閒着,他將自己在戶部參與財政管理的經歷編爲《地官集》,並花錢請人編印成冊,流傳於世。

吏部是天官,戶部是地官,這並不是什麼正規的叫法,但是,這種叫法在民間卻頗爲流行,無他,就因爲天官、地官叫起來頗帶點神話色彩,崇禎或許正是被這個名字吸引,買了套《地官集》,仔細研讀起來。

當然,那個時候他還沒有登基,還不叫崇禎,而叫信王,皇五弟信王朱由檢。

崇禎那時候壓根就沒想到自己會當皇帝,因爲天啓正值壯年,也不是沒有生育能力,只是生出來的皇子都“夭折”了,那時候天啓也才二十來歲,還有的是時間,皇子總不可能生一個掛一個,總有能活下來繼承大統的,所以,崇禎壓根就沒想過當皇帝這回事。

他研讀楊嗣昌的《地官集》也不是爲了當皇帝做準備,而是爲了當藩王做準備,因爲藩王就藩以後幾乎什麼都不用幹,只要管好自己的錢袋子就行了。

但是,陰差陽錯,年方二十二的天啓竟然因爲一場風寒就掛了,而且真沒留下一個子嗣,他這個皇五弟就這麼莫名其妙的繼承了大統!

這下楊嗣昌的機會來了,因爲崇禎當信王的時候看過他的《地官集》,對他的才能讚不絕口,剛一繼位,他便提拔楊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參政,不久又遷整飭山海關內監軍兵備道,崇禎四年又提拔他爲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海關和永平府。

崇禎這是在培養自己的班底,如果不出意外,楊嗣昌將一番風順,慢慢進入朝堂的權力核心。

可是,那時候偏偏就出意外了,因爲楊嗣昌的父親楊鶴被人彈劾,下獄論死。

孝道可是最重要的品德之一,如果你不孝,那當官的資格都沒有,楊嗣昌很孝順,他數次上書,請代父罪。

崇禎自然不可能準,他乾脆免了楊鶴的死罪,就判了個發配袁州,而且通過這事,對楊嗣昌更爲看重了。

這麼個至誠至孝,才能出衆的官員,上哪找去啊,很快,楊嗣昌就被提拔爲兵部右侍郎。

原本,崇禎剝了張斌兵部尚書的實權就是爲了提拔楊嗣昌上位,可惜,恰巧這個時候,楊鶴去世了,楊嗣昌不得不回家丁憂,張鳳翼這個才鄙而怯的飯桶才得以上位。

這會兒崇禎實在無人可用了,終於想起了丁憂歸家的楊嗣昌,他認爲,楊嗣昌肯定能幫他解決西北五省的危局,但是人家正在丁憂,守孝道,怎麼辦呢?

還有辦法,那就是奪情起復,也就是爲了國家大事奪去孝親之情,繼續在朝堂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

這種事情不是沒有先例,萬曆初年的內閣首輔張居正就曾奪情起復,這才成就了萬曆中興,現在,大明或者說崇禎也急需楊嗣昌來破解危局,所以,他一咬牙,直接下旨,令楊嗣昌奪情起復,出任兵部尚書,總督五省軍務,剿滅西北反賊!

奪情復起這種事情雖然大多是不得已以而爲之,但卻容易遭人攻擊,一般人還真不敢奪情復起,楊嗣昌也不知道是真不敢還是假不敢,反正他是上書推辭了,而且連續上書三次推辭,但崇禎堅決不允,“無奈之下”,楊嗣昌只得結束丁憂,回京赴任。

崇禎這個激動啊,自己最信任的能臣終於來了,西北的危局終於可以破解了!

楊嗣昌剛一回京,他便招其入宮,密議起來。

話說,這會兒西北五省總共才六萬可用之兵,反賊多達數十萬,而且還攻佔了重鎮襄陽和洛陽,楊嗣昌真有辦法破解此危局嗎?

他還真有辦法!

不過,他的辦法卻着實有點操蛋,他給崇禎提出了三條“良策”。

第一、攘外必先安內;

第二,足食然後足兵;

第三、保民方能蕩寇。

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就是和建奴和談,爭取讓建奴罷兵!

所謂足食然後足兵就是加征剿餉和練餉,瘋狂擴軍!

至於第三點,那就是屁話,加征剿餉和練餉簡直就是要老百姓命,還保個屁的民啊,這話是楊嗣昌用來忽悠崇禎的,只是說出來好聽而已。

這也叫良策!

跟建奴和談那就是與虎謀皮,人家的目標可是奪你的江山,他們能真跟你罷兵休戰嗎!

加征剿餉和練餉,瘋狂擴軍,更是飲鴆止渴,老百姓就是因爲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你竟然還拼命加徵稅賦,這不逼人家造反嘛!

第三條纔是真正的良策,張斌就是這麼做的,但是他沒在崇禎跟前提,楊嗣昌雖然跟崇禎提了,但是壓根就不會這麼做,他純粹是在放屁。

就這兩條拙計加一條放屁,崇禎竟然全信了!

他立馬下秘旨,令遼東巡撫方一藻派使者與建奴和談,同時命戶部加征剿餉和練餉,田賦每畝加一分,其他鹽課、商賦、雜稅全部翻倍!

隨後,他又將兵部尚書張鳳翼和五省總督吳振纓革職查辦,擢原兵部右侍郎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總督五省軍務,負責剿滅反賊。

話說,西北五省總共就六萬人馬,怎麼去剿滅反賊?

這傢伙,楊嗣昌一上任,立馬下令,山西、陝西、河南、湖廣各都司和行都司抽調屯衛,組編新軍,每省增兵三萬,四省合計增兵十二萬!

這簡直是窮兵黷武啊,原本二十多萬大軍朝廷都養不起,這會兒突然又增兵十二萬,糧餉從哪裡來,還不是從老百姓身上摳,老百姓正是因爲窮的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你卻用加徵稅賦的辦法來解決老百姓造反的問題,能解決嗎?腦子有病啊!

張斌看到京城發來的密報,嗤之以鼻,崇禎這是腦殼進水了,楊嗣昌更是腦殼嚴重進水了,跟建奴和談,加徵稅賦,這是解決當前困境的辦法嗎?

這辦法看似可行,卻存在巨大的隱患,就算短時間內能壓住反賊,最終卻會令反賊更加猖狂,因爲他們的根基就是饑民和流民,加徵稅賦只會增加饑民和流民,這是在爲他們穩固根基,就算他們遭遇暫時的挫敗,也能迅速復起。

張斌很想告訴崇禎,這樣是剿不滅反賊的,只能讓西北局勢更加糜爛不堪,但是,他知道,崇禎是頭犟驢,一旦認定的事情,你怎麼勸都沒用,他只能任這兩個腦殼進水的人去瞎折騰,如果跳出來反對,很有可能,崇禎一怒之下,會連自己都擼了,到時候,收拾溫體仁的大計就徹底泡湯了。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和談竟然“成功了”!

皇太極熱情的接待了遼東巡撫方一藻派出的密使周元忠,並表示,如果大明願意逐步撤軍,他也將逐步減少遼陽的駐軍數量,直到雙方兵力都威脅不到對方!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很簡單,因爲皇太極扛不住了,二十多萬大軍,看似威猛,消耗卻極其巨大。

他手下就有滿八旗大軍十八萬,遼東這屁大個地方原本就養不起這麼多軍隊,要不是他橫徵暴斂,強取豪奪,根本就湊不齊十八萬大軍的糧草。

更爲要命的是,這會兒他還要養着將近十萬蒙八旗兵馬和將近五萬漢八旗兵馬,這些人雖然可以不發餉銀,但你得讓他們吃飽啊,十多萬人的吃喝,他真扛不住啊!

他之所以能組織這麼多軍隊偷襲三臺子河,那是因爲去年他在大同鎮瘋狂劫掠了一番,搶了不少銀子和糧食,經過這幾個月的折騰,這些錢糧早就折騰光了。

他這會兒是在掏老本硬扛啊,如果再這樣下去,他老本就要被吃光了,他帶着三十餘萬大軍喝西北風去啊!

這小皇帝的密使簡直來的太是時候了,要小皇帝的密使再不來,他都要派出密使去找小皇帝和談了,大家各退一步,別打了,萬事以和爲貴,是吧!

他毫不猶豫的接下了小皇帝遞過來的橄欖枝,同意息兵罷戰,並主動將十萬蒙八旗大軍遣回漠南草原,讓他們各回各家,各找各媽,自己吃自己的去,不要再在他這裡混吃混喝了。

崇禎收到消息,高興的差點蹦起來,他立馬下旨,命張斌將遼陽城裡的兩萬川軍白桿兵遣到山西平陽府,接受新任五省總督楊嗣昌的調遣。

他這是想向皇太極表明態度,你撤軍我就撤軍,同時,也是在慢慢剝離張斌手上的兵權,他雖然對溫體仁這幫人失望了,但是卻不代表他會放棄平衡之道,他這是要用楊嗣昌來壓制張斌呢。

這中間,他還自以爲是的玩了把策略,他並沒有將和談的事情告訴張斌,反而刻意瞞着張斌,他讓遼東巡撫方一藻秘密派使者去跟皇太極和談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他不想瞞着張斌,直接讓張斌派人去跟皇太極和談就行了,何必搞的這麼麻煩呢。

他之所以這麼做,就是要試探一下張斌,看張斌有沒有反心,會不會跟他玩什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如果是其他人接到這莫名其妙的旨意,非氣得噴血不可,我這正跟建奴主力對峙呢,你竟然要從我這裡抽調人馬去剿反賊,萬一建奴撲上來瘋狂進攻怎麼辦?

不過,張斌卻不會噴血,因爲他對這些傢伙玩的貓膩了若指掌,崇禎也是天真的可以,竟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安排人找皇太極秘密和談,就算他沒有曹化淳這個內應,這種事能瞞的了他嗎?

崇禎不就是試探自己的忠心嗎,好啊,我就好好表表忠心。

他一接到旨意,立馬毫不猶豫的下令,命馬祥麟率兩萬川軍速速趕往山西平陽府,接受五省總督楊嗣昌的調遣。

這麼好的機會不能錯過啊,崇禎還以爲他矇在鼓裡呢,他當然要假裝不知,表現的赤膽忠心。

至於皇太極那邊,他也不怎麼擔心,他早將親衛斥候遍佈整個遼陽周邊,十萬蒙元騎兵和步足一退他就收到消息了,這會兒遼陽城裡面總共就不到十五萬人馬了,他手裡還有六萬人馬,而且還有各類城防火炮數十門,還有虎蹲炮八百門,皇太極就算把十五萬人馬全帶上,衝過來,也撈不到什麼好處。

崇禎見張斌如此聽話,心中對張斌的猜忌果然少了許多,還好,這傢伙並沒有反心,只是權柄太重,壓制壓制就可以了。

而皇太極那邊見明軍果然撤兵了,立馬毫不猶豫的遣散了遼陽城裡的兩萬漢八旗步卒,這些人可不能吃乾飯,不打仗的時候還是要幹活的,跟大明的屯衛差不多,這會兒既然“息兵罷戰”了,還是趕緊讓他們回去種地吧,省得在這浪費他糧食。

崇禎收到消息,又令張斌將一萬戚家軍遣往平陽,以示誠意。

皇太極見狀,乾脆率六萬滿八旗騎兵回了瀋陽,遼陽就留下六萬重甲步兵防守。

這下,真沒什麼危險了,崇禎收到消息,即刻下旨,令張斌回京覆命,令盧象升率天雄軍前往平陽接受楊嗣昌調派,海州城就交給孫傳庭和其手下的四萬秦軍駐守。

這場遼東大戰就這麼結束了,接下來,張斌還要面對一場朝堂大戰,這場大戰結局會如何呢?

本章完,請看下章分解。

第二十四章 親情第三十九章 孫元化來投第一八九章 張斌掌權第二十一章 總結和獎勵第三十六章 匠戶苦第十六章 沒事找事第四十九章 劇情突然反轉第二十二章 鴛鴦陣之威第三十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八十四章 從車輪舸到輪船(下)第一一二章 皇太極的無奈(感謝可口不可樂i大大的打賞)第六十六章 屬國琉球被欺負了第五十章 拼爹第一五〇章 克瀋陽第一四九章 激戰第六十一章 陰死你們第五十五章 暗夜偷襲第二〇九章 斬首第四十八章 主考官之爭第三十五章 官兵兇猛第一三六章 先下手爲強第七十九章 崇禎上鉤第二十章 搶奪超級戰列艦第二十七章 產量第五十九章 海上霸主也得趴第九十五章 鉅貪上任第五十五章 箭矢百萬第一章 進京第一〇一章 兵臨海州城第十一章 巧立名目三成稅賦第五十章 率軍衝陣第二一九章 內禪第十二章 瓦崗寨告破第五十四章 西寧堡第七十九章 崇禎上鉤第二四一章 從酋長到包工頭第二十六章 用刑第十七章 納捐助餉第二十三章 作死第三十八章 明末的武器專家第三十章 推廣問題第二十二章 傷離別第五十八章 建奴與反賊第四十七章 再見伊人第一一二章 皇太極的無奈(感謝可口不可樂i大大的打賞)第三十八章 明末的武器專家第一七六章 動手第二十一章 買官賣官第九十六章 溫體仁下臺第一五九章 還不是首輔第四十七章 激戰開始第一四三章 亡國之兆第五十二章 測試第十四章 說服英國公第三〇三章 幾億兩的生意第六十二章 遼河大捷第五十三章 致仕名臣第二八一章 小克倫威爾公爵第十九章 朝綱亂第三一二章 戰東籲第一八四章 文的不行來武的第二十二章 來點小伎倆第四十三章 梳櫳之資第二四八章 都想當包工頭第四十二章 豐收第十九章 一堆好苗子第二十五章 霸臨平戶藩第二二三章 永樂勳貴第二十章 恐怖的土地兼併第五十六章 知己知彼第三十二章 奸宦和賢宦第二十五章 自保第二六三章 恐怖的水師艦隊第十六章 戚家軍威武(下)第十章 爭相跑路第三十章 難道她對我有意思?第二十四章 推廣中成藥第二十四章 人情味第一六一章 啓復社第七章 連升三級第一三〇章 看誰耗不起第四十五章 喝醉了容易出事第六十六章 無法無天第十八章 張斌自辨第六卷 第三十五章 懷慶府第二十一章 戚家刀第一章 籌備歸京第二五〇章 這錢還是不夠用第二七一章 荷蘭人望風而逃第一卷 第五十二章 間作稻第二十六章 松浦氏慫了第三十五章 三妻四妾第一二六章 炮彈的滋味第一三四章 要麼投降要麼死第十一章 置府邸第二七八章 大明帝國不好惹第六十九章 建奴之禍第三章 第一次升堂第三〇一章 勸皇上放權第三十一章 糧食問題
第二十四章 親情第三十九章 孫元化來投第一八九章 張斌掌權第二十一章 總結和獎勵第三十六章 匠戶苦第十六章 沒事找事第四十九章 劇情突然反轉第二十二章 鴛鴦陣之威第三十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八十四章 從車輪舸到輪船(下)第一一二章 皇太極的無奈(感謝可口不可樂i大大的打賞)第六十六章 屬國琉球被欺負了第五十章 拼爹第一五〇章 克瀋陽第一四九章 激戰第六十一章 陰死你們第五十五章 暗夜偷襲第二〇九章 斬首第四十八章 主考官之爭第三十五章 官兵兇猛第一三六章 先下手爲強第七十九章 崇禎上鉤第二十章 搶奪超級戰列艦第二十七章 產量第五十九章 海上霸主也得趴第九十五章 鉅貪上任第五十五章 箭矢百萬第一章 進京第一〇一章 兵臨海州城第十一章 巧立名目三成稅賦第五十章 率軍衝陣第二一九章 內禪第十二章 瓦崗寨告破第五十四章 西寧堡第七十九章 崇禎上鉤第二四一章 從酋長到包工頭第二十六章 用刑第十七章 納捐助餉第二十三章 作死第三十八章 明末的武器專家第三十章 推廣問題第二十二章 傷離別第五十八章 建奴與反賊第四十七章 再見伊人第一一二章 皇太極的無奈(感謝可口不可樂i大大的打賞)第三十八章 明末的武器專家第一七六章 動手第二十一章 買官賣官第九十六章 溫體仁下臺第一五九章 還不是首輔第四十七章 激戰開始第一四三章 亡國之兆第五十二章 測試第十四章 說服英國公第三〇三章 幾億兩的生意第六十二章 遼河大捷第五十三章 致仕名臣第二八一章 小克倫威爾公爵第十九章 朝綱亂第三一二章 戰東籲第一八四章 文的不行來武的第二十二章 來點小伎倆第四十三章 梳櫳之資第二四八章 都想當包工頭第四十二章 豐收第十九章 一堆好苗子第二十五章 霸臨平戶藩第二二三章 永樂勳貴第二十章 恐怖的土地兼併第五十六章 知己知彼第三十二章 奸宦和賢宦第二十五章 自保第二六三章 恐怖的水師艦隊第十六章 戚家軍威武(下)第十章 爭相跑路第三十章 難道她對我有意思?第二十四章 推廣中成藥第二十四章 人情味第一六一章 啓復社第七章 連升三級第一三〇章 看誰耗不起第四十五章 喝醉了容易出事第六十六章 無法無天第十八章 張斌自辨第六卷 第三十五章 懷慶府第二十一章 戚家刀第一章 籌備歸京第二五〇章 這錢還是不夠用第二七一章 荷蘭人望風而逃第一卷 第五十二章 間作稻第二十六章 松浦氏慫了第三十五章 三妻四妾第一二六章 炮彈的滋味第一三四章 要麼投降要麼死第十一章 置府邸第二七八章 大明帝國不好惹第六十九章 建奴之禍第三章 第一次升堂第三〇一章 勸皇上放權第三十一章 糧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