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奇葩

劉國能降了,李萬慶降了,李自成手下十餘萬步足被殲滅,李自成手下五萬餘精騎被殲滅,西北的消息不斷傳回京城,一個又一個,扣動着人的心絃。

崇禎依然如同往日一般,一有戰事便不眠不休,通宵達旦的忙碌着,不過,這次他多了個伴當。

因爲內閣大學士楊嗣昌也如同崇禎一般關心着西北的戰事,而且還經常來找崇禎交流,每次說的還都是崇禎最關心的問題。

崇禎還從未遇到過這麼勤於政事的朝臣呢,他本身就勤於政事,對這樣的朝臣自然是異常欣賞,每次楊嗣昌前來求見,他不管多忙都會抽出時間來接見。

楊嗣昌在戶部呆了將近十年,對戶部各項工作流程十分熟悉,而崇禎在後方大部分時間都是組織糧草的調動,籌集餉銀,調配軍需物資,這些正是他的強項,每每都能輔佐崇禎把事情辦的妥妥當當,兩人交流起來自然是越來越投機。

崇禎彷彿遇到了一個知音,一旦有關西北的事,他都要招楊嗣昌過來商議一番,有時候甚至將楊嗣昌留在御書房,通宵達旦處理西北的後勤軍需。

他們的努力彷彿起到了效果,西北的好消息一個又一個的傳過來,如同一劑又一劑的興奮劑,刺激着這對君臣,他們一起擔憂,一起緊張,一起激動,一起興奮,就彷彿一對戀人一般相依相伴,相互慰藉對方的心靈。

呃,這樣說,好像有點過頭了啊。

他們並不是在玩什麼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戀情,只是性格相近,志趣相投,共同話題比較多而已。

崇禎被朝中奸臣耍弄這麼多年,遇到這麼一個真正爲國爲民,又勇於任事的大臣,驚喜莫名,引爲知音,也是正常之舉,他甚至時常感嘆:“用卿恨晚,用卿恨晚啊!”

李自成五萬精騎被殲滅的消息傳回京城,崇禎再次興奮的手舞足蹈,至於李自成脫逃的事情,在熊文燦和楊嗣昌的刻意淡化下,他壓根就沒當回事,他對楊嗣昌的寵信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到一個月時間,反賊便被剿滅一大半,這樣的能臣,上哪裡找去!

用卿恨晚,用卿恨晚啊!

崇禎自此對楊嗣昌言聽計從,不管是朝臣任免,還是朝堂大事,只要是楊嗣昌提出來的,他都會毫不猶豫的恩准,一時之間,楊嗣昌在朝堂之中的地位直接超越了內閣首輔徐光啓,成爲真正的宰輔。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楊嗣昌並不是一個饞臣,也不是一個奸臣,只是他跟崇禎有同樣的毛病,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旦認定的事情,不管對錯,不管多少人反對,都要堅持到底,容不得半點反對意見。

這種人,一旦當權,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如果他方向正確,那麼很有可能造就一番盛世,比如萬曆之初的張居正,那也是個能得不容別人提出反對意見的人,他銳意改革,方向正確,所以造就了萬曆中興,成就了大明最富有的十年。

如果他方向錯誤,那麼很有可能禍國殃民,讓國家陷入危機。

楊嗣昌就是這麼個人,他本身是想拯救大明,但是,他對內拼命加徵稅賦,瘋狂擴軍,窮兵黷武,對外妄圖跟如狼似虎的後金和談,和睦共處,這兩點都錯了!

而且他不顧別人的反對,一意孤行,還把反對他的忠臣良將比如盧象升、孫傳庭之流全害死了,反而與薛國觀、洪承疇、高起潛等別有用心的奸妄小人爲伍,讓這些人在朝堂之上爲所欲爲,所以才造成了後面大明不可挽回的危局。

這會兒楊嗣昌如日中天,大有一舉掌控朝堂之勢,張斌卻一如既往的不吭氣,不羨慕不妒忌也不干預朝政,更沒有提出一點反對意見。

這又是爲什麼呢?

因爲他知道,這只是迴光返照而已,他們這樣搞,大明很快便會病入膏肓,到時候還是要他出手來挽救。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張斌這樣一個能力比楊嗣昌還強,功績比楊嗣昌多了數倍的能臣卻得不到崇禎如此恩寵呢?

歷史上同樣如此,盧象升、孫傳庭能力明顯比楊嗣昌要強,爲什麼崇禎不信任他們,反而信任楊嗣昌,以致他們別楊嗣昌害得一個力戰而亡,一個被關到大明快滅亡的時候才放出來呢?

這就跟楊嗣昌對待崇禎的態度有很大的關係了,張斌是明辨是非,崇禎如果哪裡錯了,他絕不會贊同,就算不提出反對意見,也要用事實去教育崇禎,讓他明白自己錯了。

但是,楊嗣昌卻不辨是非,只要崇禎提出來的,不管對錯,他都會極力贊成!

他對別人是容不得半點反對意見,對崇禎卻是一味逢迎,投其所好,這纔是他獲得崇禎恩寵的關鍵所在。

這也正是他把大明整的陷入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爲他本身就犯有方向性的錯誤,而崇禎比他更糊塗,錯的更厲害,他卻一味逢迎邀寵,兩個人搞出來的事情,那還不是錯上加錯,錯的離譜!

比如,對於招撫的態度,楊嗣昌一開始是反對的,因爲他父親楊鶴的事給了他深刻的教訓,有很多反賊頭子那都是極不要臉的,降而復判對他們來說就是家常便飯。

崇禎卻急功近利,想盡快解決反賊的問題,所以,熊文燦說要招撫劉國能和李萬慶,崇禎毫不猶豫的就同意了,因爲這樣省時省力啊,不費一兵一卒,瞬間就能解決問題。

楊嗣昌一看崇禎點頭,馬上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回轉,也跟着極力贊成招撫,絕口不提他父親的經驗教訓,這就爲後面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劉國能和李萬慶的表現證明崇禎貌似是英明的,爲什麼說招撫會造成巨大的隱患呢?

因爲,接下來,他們就遇到個奇葩。

話說熊文燦這個人也能算得上是一個能臣幹吏了,他對剿賊一事那是真的積極,對楊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圍剿計劃執行的也相當給力,絕不帶半點拖延和敷衍。

他殲滅了李自成手下的主力精騎之後,便把所有俘虜留給陝西巡撫鄭崇儉處理,至於軍隊,他只給鄭崇儉留了一萬秦軍,而他則不顧年關將近直接率二十多萬大軍出發,走峪穀道直抵鄖陽,直奔襄陽而去。

這峪穀道長度大致與子午谷相當,也是六百里左右,不過卻沒有子午谷那麼難行,也沒有子午谷那麼兇險,走起來比子午谷方便多了,不到十天時間,熊文燦便率軍出了峪穀道來到鄖陽,而鄖陽離襄陽還不到四百里,不到五天時間,他便率軍來到襄陽城下。

也就是說,熊文燦率軍從藍田趕到襄陽,總共才花了不到半個月時間,這速度,已經相當驚人了。

這個時候,戚元功和秦翼明早已率一萬戚家軍和三萬湖廣兵在襄陽城外等候,熊文燦手下的人馬數量達到了巔峰,計有:

天雄軍一萬;

戚家軍一萬;

川軍白桿兵三萬;

山西軍將近六萬;

陝西軍三萬;

河南軍三萬;

湖廣軍三萬;

再加上劉國能和李萬慶投降而來的六萬大軍,總共達到了二十六萬之巨!

襄陽城外,朝廷大軍氣勢之盛也達到了巔峰,二十六萬大軍啊,大明已經不知道多少年沒有一次性集結過這麼多軍隊了,楊嗣昌窮兵黷武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的,要說這兵力,除了張斌,其他人還真沒辦法組織起來。

大明朝廷也從來沒有組織過這麼多軍隊來圍剿賊寇,二十六萬大軍,就算是所有賊寇全部集結到一起,也會被打的屁滾尿流。

現在,單單圍剿一個張獻忠,而且,他手下蝦兵蟹將加起來還沒朝廷大軍多,張獻忠會不會嚇得屁滾尿流呢?

張獻忠的確被嚇了一跳,不過還不至於屁滾尿流,他原本想着據雄城襄陽而守,足可抵擋朝廷十萬大軍,不過,他拿下襄陽之後,兵力迅速膨脹,這會兒他手下大軍都差不多有二十萬了,他認爲有這二十萬大軍駐守天下有數的的雄城襄陽,朝廷就是集結二三十萬大軍前來,都奈何不了他!

他的自信心也因此膨脹到了巔峰,他甚至有一種二十萬大軍在手,襄陽城在手,天下我有的錯覺。

所以,當一萬戚家軍和三萬湖廣兵出現在城外的時候他都不帶搭理的,就這麼點人馬敢來進攻爺的襄陽城,二十萬大軍,一人打個噴嚏就把你們噴下去了!

但是,當真正看到二十多萬朝廷大軍之後,他又有點慫了。

二十多萬大軍啊,襄陽城外朝廷大軍的軍營站城牆上都看不到頭,這傢伙,太嚇人了。

怎麼辦呢?

投降嗎?

他跟羅汝才商議了一陣,最後還是決定,投降。

不過,不是真降,而是假降!

簡單來說,就是耍無賴,拖延時間,跟朝廷大軍耗着,把朝廷大軍耗走。

熊文燦之所以帶這麼多大軍前來,其實也是想嚇得張獻忠投降。

襄陽是天下有數的雄城,這他相當清楚,這座雄城還是出了名的易守難攻,因爲它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漢江等於就是它的護城河,而且還是怎麼填都填不平的那種,你只能從靠山的那一面進攻,而靠山的那一面也挖了數十丈寬的護城河接連漢江,你不從裡面把吊橋放下來,把城門打開,幾乎就無法攻破!

據說,當初蒙元大軍進攻襄陽城足足打了三十九年!

三十九年啊,想想都讓人頭皮發麻,他能在這裡耗三十九年嗎?

別說是三十九年,三十九天他都耗不起,因爲閣部大人吹出來的牛皮是三個月內剿滅所有反賊,而圍剿李自成部就耗了他將近一個月時間,再加上趕路的半個月,三個月時間已經過去一半了,他如果再在這裡耗三十九天,大別山那裡的賊寇怎麼辦,剩下幾天時間,都不夠他率軍趕過去。

所以,攻城是不大可能攻城的,不逼的他沒辦法,他真不想攻這麼一座雄城。

所以,他明明知道一萬秦軍比三萬新招的陝西兵戰力加起來都高,還是帶着三萬陝西兵,他們明明知道劉國能和李萬慶手下六萬人馬並沒有什麼戰鬥力,他還是一起帶過來了,他之所以帶這些沒用的人馬過來,就是把大軍的數量堆到一個令人恐懼的程度。

緊接着,他又故技重施,開始在襄陽城外展現朝廷大軍的恐怖戰力了,這次他將戚家軍、天雄軍和川軍白桿兵全擺在襄陽城靠山的那一面有限的一點平地上,使勁操練起來。

那傢伙,五萬天下有數的精銳喊着號子操練着實嚇人,而且,戚家軍和天雄軍都有虎蹲炮,操練聲加火炮的轟鳴聲簡直驚天動地。

城裡的張獻忠“果然”熬不住了,他這才操練一天,那邊襄陽城高大的城門樓上便豎起了白旗,緊接着,城牆上便放下來一個籮筐,一個賊寇背插着白旗遊過護城河,前來傳達張獻忠的求和請求。

張獻忠的大致意思就是,我投降,你們別來搞我了,派人來談判吧,我們好好談談。

熊文燦心裡簡直樂開了花,談判,好啊,談判就是接受招撫的先兆啊,自己的“計謀”終於奏效了。

他又派出馬祥麟前去襄陽城與張獻忠談判,不過,這次就沒法擡雲梯過去了,因爲護城河太寬了,擡着雲梯游過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馬祥麟這次可是遭了罪了,這大冬天的,穿着冰冷的盔甲,還要到水裡遊一陣,弄的渾身上下都溼了個通透,然後還要做個籮筐被吊上三丈高的城牆,縱然是他身強力壯,武藝高強也凍的直打哆嗦。

還好,張獻忠對他相當的客氣,不但親自在城牆上迎接,還在城牆上給他生了堆大火,他剛一上城牆,張獻忠便迎上來,大笑道:“哎呀,這位不會就是有名的小馬超馬將軍吧。”

馬祥麟這長相的確好認,英俊瀟灑,高大魁梧,但是有隻眼睛卻被射瞎了,明軍中這樣的將領就這麼一位了。

他沒想到張獻忠會這麼熱情,不過,這會兒他的確有點冷的受不了,他只好拱了拱手,客氣道:“不敢當,不敢當,正是馬某,張將軍客氣了。”

說完,他便疾步走到火堆前,解開盔甲烤起來,這天真他嗎冷啊,冷得他都顧不得講什麼禮儀了。

張獻忠看着他的背影,不由陰陰一笑,其實,他有船,而且還有不少小船,但他就是不派,就是要讓朝廷前來談判的人跟自己手下一樣游水過來,凍得欲仙欲死!

他爲這談判可是費了很多心思的,這不,馬祥麟剛開始烤火,他又端着手下遞過來的一碗薑湯,湊上去,殷勤道:“哎呀,馬將軍,凍壞了吧,快,喝點薑湯,要感染風寒了可就麻煩了。”

馬祥麟也不客氣,直接端起薑湯一飲而盡,這才朗聲道:“多謝張將軍盛情款待,我們熊大人讓我來問張將軍,不知將軍有什麼條件?”

這傢伙,膽真大啊,也不怕自己下毒。

張獻忠心中暗自驚訝,表面上卻是尷尬道:“這個,馬將軍,你也知道,我前年不小心把皇上的祖墳給刨了,這會兒我是後悔的要死,想降又不敢降啊!”

尼瑪,刨人祖墳能叫不小心嗎?你要不是故意的,你去刨人祖墳幹嘛!

這傢伙也忒無恥了,把刨祖墳的事說的這麼輕鬆,不過,這事的確是個麻煩事,把皇上的祖墳刨了,皇上會不在意嗎?

第五十章 萬人敵第三〇七章 永興改制第十一章 是功還是過第三十五章 敗逃第七章 這傢伙好毒第二十三章 藥聖之後第二二一章 新皇繼位第十七章 練字第二十五章 流連忘返第一三六章 先下手爲強第二九五章 誰的拳頭大第四章 與皇太極博弈第一五六章 鉅貪第三〇六章 以武制文第二十五章 蘄州李氏第四章 糊弄第七十六章 下一盤棋第十章 兒媳婦第三十四章 我們什麼都沒幹第六章 一個一個來第五十八章 大遼河堡第一五五章 誰收拾誰第六十四章 溫體仁慌了神第四十八章 豪格跑路第四十四章 撿到寶了第三十一章 銀票第二八八章 西班牙的曙光第四十章 盧閻王第五十四章 大敗荷蘭第五十四章 亂世紜紛第一百章 皇太極發動第四十一章 奔逃第二一五章 要不要枉殺忠良第三十章 天災人禍(下)第四十七章 意外之喜第一五七章 崇禎的手段第四十章 金州告急第二九八章 攪亂歐陸格局第一七八章 表明立場第三章 圍剿第二〇六章 我說你能行你就能行第九章 不齊心第五十八章 入寇宣府第十六章 沒事找事第一章 密議第一七四章 造勢第一八七章 弒君否第五章 斥候遭遇第三十五章 責任第十二章 強盜邏輯(下)第三十八章 鹹菜第五十二章 利益共同體第五十四章 大敗荷蘭第二二六章 大明我們和睦相處吧第三十九章 貪腐潮第十九章 募捐風波第二一一章 另一個軍閥第一三九章 封鎖消息第二十二章 詹事府第七十八章 炮轟聖薩爾瓦多第一〇四章 恐怖的調動速度第一九〇章 再探詔獄第十三章 鄭芝龍發飆第一〇七章 皇太極也傻眼了第七十九章 崇禎上鉤第五章 反賊也懂兵法第六十三章 滿江紅第五十八章 建奴與反賊第四十七章 意外之喜第二三三章 安撫永樂勳貴第四十一章 書成第五十三章 挺進遼河第八十八章 未雨綢繆第六十章 遠征巴達維亞第四十六章 拉開序幕第二十四章 推廣中成藥第四章 招撫第一八〇章 紅顏禍水第三十三章 兄弟同登科第十一章 落荒而逃第三一四章 再立新州府第二十二章 鴛鴦陣之威第九十四章 用卿恨晚第三十七章 都察院易主第三十四章 以其人之道第一四八章 埋伏第五十一章 建奴投降第十九章 募捐風波第十六章 沒事找事第五十章 率軍衝陣第八章 暗夜偷襲第四章 造反就是要當皇帝第二八九章 閃電結盟第一六三章 坐看風雲第二九七章 被盟友拋棄第四十五章 喝醉了容易出事第十七章 荷蘭總督的無奈第二十五章 鴻門宴(下)第一九七章 真抄出七千多萬兩
第五十章 萬人敵第三〇七章 永興改制第十一章 是功還是過第三十五章 敗逃第七章 這傢伙好毒第二十三章 藥聖之後第二二一章 新皇繼位第十七章 練字第二十五章 流連忘返第一三六章 先下手爲強第二九五章 誰的拳頭大第四章 與皇太極博弈第一五六章 鉅貪第三〇六章 以武制文第二十五章 蘄州李氏第四章 糊弄第七十六章 下一盤棋第十章 兒媳婦第三十四章 我們什麼都沒幹第六章 一個一個來第五十八章 大遼河堡第一五五章 誰收拾誰第六十四章 溫體仁慌了神第四十八章 豪格跑路第四十四章 撿到寶了第三十一章 銀票第二八八章 西班牙的曙光第四十章 盧閻王第五十四章 大敗荷蘭第五十四章 亂世紜紛第一百章 皇太極發動第四十一章 奔逃第二一五章 要不要枉殺忠良第三十章 天災人禍(下)第四十七章 意外之喜第一五七章 崇禎的手段第四十章 金州告急第二九八章 攪亂歐陸格局第一七八章 表明立場第三章 圍剿第二〇六章 我說你能行你就能行第九章 不齊心第五十八章 入寇宣府第十六章 沒事找事第一章 密議第一七四章 造勢第一八七章 弒君否第五章 斥候遭遇第三十五章 責任第十二章 強盜邏輯(下)第三十八章 鹹菜第五十二章 利益共同體第五十四章 大敗荷蘭第二二六章 大明我們和睦相處吧第三十九章 貪腐潮第十九章 募捐風波第二一一章 另一個軍閥第一三九章 封鎖消息第二十二章 詹事府第七十八章 炮轟聖薩爾瓦多第一〇四章 恐怖的調動速度第一九〇章 再探詔獄第十三章 鄭芝龍發飆第一〇七章 皇太極也傻眼了第七十九章 崇禎上鉤第五章 反賊也懂兵法第六十三章 滿江紅第五十八章 建奴與反賊第四十七章 意外之喜第二三三章 安撫永樂勳貴第四十一章 書成第五十三章 挺進遼河第八十八章 未雨綢繆第六十章 遠征巴達維亞第四十六章 拉開序幕第二十四章 推廣中成藥第四章 招撫第一八〇章 紅顏禍水第三十三章 兄弟同登科第十一章 落荒而逃第三一四章 再立新州府第二十二章 鴛鴦陣之威第九十四章 用卿恨晚第三十七章 都察院易主第三十四章 以其人之道第一四八章 埋伏第五十一章 建奴投降第十九章 募捐風波第十六章 沒事找事第五十章 率軍衝陣第八章 暗夜偷襲第四章 造反就是要當皇帝第二八九章 閃電結盟第一六三章 坐看風雲第二九七章 被盟友拋棄第四十五章 喝醉了容易出事第十七章 荷蘭總督的無奈第二十五章 鴻門宴(下)第一九七章 真抄出七千多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