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什麼呂宋,叫楚國

新任禮部尚書言中虛出列道:“陛下,臣以爲可效法朝鮮王國舊例,冊封一位親王於此。”

“親王藩國自然親近大明,可以就近維護大明威嚴。”

“還可以更好的教化當地蠻夷,使其明大義懂禮儀。”

這其實就是大家心中所想,可從禮部尚書嘴裡說出來,屬實有點違和。

你不應該維護宗藩關係嗎?怎麼支持朝廷吞併藩屬國了?

朱元璋也大爲意外,看來這言中虛雖然是儒生,但也沒想象中的迂腐嗎。

不過他也沒有直接表露出心中所想,而是問羣臣道:

“諸卿以爲此法如何?”

很多大臣附和道:“臣等附議。”

武將見文官這麼積極,也不甘人後,紛紛站出來支持。

於是此事就此通過。

少數反應比較遲鈍的,雖然覺得這麼做不好。

可見大家都同意了,也沒敢站出來反對。

接下來就是討論將哪個親王封過去。

一開始還很正常,上一次封的是皇八子,皇九子早夭,這一次應該封皇十子魯王。

羣臣就開始吹捧魯王,謙恭下士,博學多識,琴棋書畫無不精通。

這倒也不是尬吹,至少目前爲止,魯王的表現完全對得起這麼讚美。

朱元璋也非常欣賞這個兒子,聽到衆人如此誇讚心中非常開心。

將魯王朱檀封過去,其實也是他的想法。

本以爲事情就這麼過去了,哪知道偏有人唱反調。

國子祭酒龔斆站出來說道:“陛下,魯王雖然聰慧博學,然太過年輕缺少理政經驗。”

“且呂宋乃蠻荒之地,其國雖滅,其民卻多躲入山林。”

“新建的藩國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這些叛民,恐少不了征伐之事。”

“魯王擅文而不通武,能治民卻不善征戰。”

“將其封往呂宋,對大明對他自己皆非善事。”

“臣以爲,當冊封一位能理政,又能征善戰的親王過去。”

朱元璋本來還很不喜,但聽他分析過後,也不得不承認確實是這個道理。

倒也不是說魯王一點軍事都不懂,只是相對而言沒有文采那麼突出。

最關鍵的還是他太年輕,沒有親自統兵上過戰場。

是真通軍事,還是紙上談兵,沒有經過驗證。

呂宋是大明經略南洋的起點,這第一步必須走好,否則後續會有很多麻煩。

分封一位能力出衆的親王過去,更加穩妥一點。

想到這裡,朱元璋臉色和善起來:“龔祭酒言之有理,然年長的皇子皆已分封,如之奈何啊。”

龔斆胸有成竹的道:“這有何難,將一位年長的親王,改封過去就可以了。”

“我相信,不論哪位親王被改封到呂宋,都會很開心的。”

那可不是很開心嗎。

大明內部的藩王,要被文臣武將盯着,要被朝廷忌憚,甚至還要被後來的皇帝嫉恨。

分出去多好,天高皇帝遠,自己就是老大。

而且那可是真正的封王建制,擁有完整的君王權力。

誰不想去啊。

話說到這裡,聰明的臣子已經猜到他的意思了。

對啊,先趁這個機會,將年長的已經封藩的親王弄出去。

後面的親王到時候再說,大不了多弄點地。

聽說海外島嶼很多,找幾個能住人的封一下不就完事兒了嗎。

想到這裡,禮部尚書言中虛立即說道:

“龔祭酒真乃老成持重之言,臣以爲可行。”

“年長親王,論能力和才學首推晉王,臣以爲可以將他的封地改在呂宋。”

不少大臣也紛紛站出來支持。

晉王好啊,文武雙全,肯定能穩定呂宋,能在南洋維護大明的威嚴。

呂宋新王,非晉王莫屬啊。

不只是文臣,很多武將一樣支持。

至於原因,那自然是塞王權力太大,威脅的不只是文官,而是整個朝廷。

趕緊弄出去對誰都好。

朱元璋這會兒也反應過來了。

咱就說你們咋一反常態,不講什麼仁義道德,反而支持吞併呂宋。

原來是在這裡等着咱呢。

好好好,你們真是好樣的。

但事實上他並沒有生氣。

將諸王分封在國外,是早就決定好的事情。

人就是這樣,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緒和認知裡,無法自拔。

以前他就是如此,無視封藩的風險一意孤行。

誰勸他就生氣,爲此還殺了不少人。

現在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他反而開始反思。

自己以前確實太任性了,給子孫留下那麼大的禍患。

而且他也能看得出,這些人確實是出於一片公心,是爲大明好。

自然不會生氣。

不過朱棡和朱棣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前者正在經略中南半島,後者坐鎮北平。

按照他的長遠計劃,日後朱棡往西域打,朱棣往北打。

朱標坐鎮中央,朱棡朱棣開疆拓土,三兄弟一起爲大明打下一片足夠大的疆土。

給所有的子孫都弄一個藩國。

當然,朱棡和朱棣的封國也肯定會有的,而且還要是最好的那種。

不過他們的事情先不急,大明更需要他們。

等朱濟熺和朱高熾長大了,再考慮封國的事情也不遲。

到時候讓這倆臭小子去管理封國。

這計劃,朱元璋早就想好了。

所以,儘管不生羣臣的氣,但也不會在這個時候將朱棡封出去。

“北元在外虎視眈眈,西域亦有強敵在側,大明還需要晉王穩定邊防,暫不可分封。”

羣臣一聽,還以爲他不想將朱棡封出去,就有些急了,想要站出來爭辯。

龔斆卻早有所料一般,先一步出聲道:“陛下英明,臣也以爲塞王不可輕動。”

“非但晉王不能封,燕王也不能封。”

朱元璋對龔斆更加滿意,果然不愧是曾經的四輔官,就是懂咱的心意啊。

“龔祭酒所言甚是,大明離不開兩位塞王……”

龔斆立即接話道:“故,臣以爲楚王是最適合的人選。”

“其一,年長有理政的經驗。”

“其二,軍事能力出衆,多次率軍平定蠻夷作亂,對蠻夷作戰經驗豐富。”

還真不是尬吹,朱楨洪武十四年十八歲時就上戰場,洪武十五年二次征戰。

洪武十八年,一年內征戰貴州和湖南,平定當地番蠻作亂。

現在正在雲南圍剿北元殘存力量。

別的不說,對蠻夷作戰的經驗那是相當豐富。

其他人也反應過來了,晉王確實不能輕動啊。

換成是他們當皇帝,也肯定不會在這個時候將晉王封出去。

現在已經就藩的藩王總共也沒幾個。

秦王朱樉被廢,齊王朱榑死於大火。

周王朱橚沉迷醫學研究,沒有任何威脅。

潭王朱梓……不對,現在是朝鮮王了,已經封王建制不算。

剩下的也就晉王朱棡、燕王朱棣、楚王朱楨。

前兩個塞王不能動,周王沒必要動,那就只剩下楚王了。

先將他弄出去也是個成績。於是羣臣紛紛表示支持,楚王好啊,那塊地天生就是給楚王準備的。

陛下趕緊順應天意民心,將楚王給封過去吧。

朱元璋嘴角不停抽抽,這羣人還真是煞費苦心啊。

不過朱楨也確實是他心目中的人選,就順水推舟的道:

“既然諸卿都以爲楚王合適,那就將他封在呂宋吧。”

將一個藩王給弄了出去,羣臣成就感滿滿。

喊“陛下聖明”的時候,聲音都比平日裡洪亮許多。

這時禮部尚書言中虛再次站出來,說道:

“陛下,呂宋乃蠻夷國號理當廢除,新國當爲何名,請陛下示下。”

這話正如了朱元璋的意,想了想說道:

“就以楚王封號命名吧,此地爲楚國。日後再有封藩者,皆以此爲例。”

羣臣自然沒有意見,和朝鮮那邊不同。

朝鮮是故國名字,恢復國號是符合禮法的。

呂宋算什麼玩意兒啊,一聽就是蠻夷,肯定要改。

至於改成啥並不重要,叫啥名字不是叫呢。

叫楚國也好,還省了許多麻煩。

於是,朱楨還在雲南打仗的情況下,他的封國就這樣建立了,連名字都取好了。

接下來羣臣就商議了一下如何建立楚國。

對於大明君臣來說,這還是第一次。

朝鮮王國不同,它本身就深受華夏文化影響,百姓都是現成的。

朝廷打下來,建立新秩序就行了。

呂宋……楚國這邊,除了一塊地,全都是蠻夷。

有些流落南洋的大明百姓,數量也非常少。

而且有一說一,能流落到南洋的,沒有幾個是安分守己的。

靠這羣人來建設一個國家,那是真的有點想多了。

所以,楚國等於是從零開始。

官吏的任命和培訓、遷徙百姓、建立安置點……

農具、種子、耕牛等等,全都要從大明運送過去。

這將是一項非常龐大的工程。

不過這些可以稍後慢慢想辦法,當務之急有兩個。

其一,派人過去接管楚國土地,不能一直讓使節團代管啊。

其二,火速召楚王回朝。

畢竟這是他的封國,不能完全不考慮他的意見。

退朝之後,陳景恪跟在朱雄英身後,倆人慢悠悠的往幹清宮走。

朱雄英樂呵呵的道:“嘖,百官當廷吵架,可真是太熱鬧了啊。”

陳景恪也笑道:“是啊,也就是現在陛下脾氣有所收斂,換以前……不敢想。”

朱雄英說道:“換以前他們也不敢這麼幹啊。”

“不過我也算看出來了,百官是會得寸進尺的。”

“以前皇爺爺性情嚴厲,他們就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大氣兒都不敢喘。”

“現在只是稍微有所轉變,他們就敢當廷吵架。”

“這還只是禮儀上的小事情,涉及到別的事情,恐怕會跟嚴重。”

“難怪歷朝歷代,但凡是‘仁君’當政,財富兼併就會加劇。”

陳景恪驚訝的道:“這麼點小變化,竟然就能讓伱有這麼大的感悟?”

“知道什麼叫天才嗎。”朱雄英拍了拍自己的胸膛,得意的道:

“這就是。”

陳景恪:“……”

行,知道你臉皮厚了。

兩人一路說說笑笑,都有意避開了分封楚王的事情。

這個事兒朱雄英還真不好說什麼。

支持?

有可能被曲解成容不下藩王。

咋,將藩王封到海外,你就這麼開心?

別人誤會都好說,朱元璋誤會就難受了。

反對?

別開玩笑了,他怎麼可能反對。

有一說一,將藩王弄出去,他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什麼都不說。

反正海外分封諸王已成定局,他沒必要落那個口舌。

等楚國建好,此事爲所有人所接受併成爲定例,他就可以談了。

不過他們不談,有人卻想找他們談。

倆人剛到幹清宮,就被朱元璋給叫了過去。

“你們倆看了一上午的戲,說說有什麼感想?”

朱雄英多機靈啊,直接就將方纔那一番,百官會得寸進尺的感觸說了一下。

“所以,作爲君主要保持威嚴,如此方能震懾百官。”

朱元璋大爲高興:“哈哈……乖孫果然聰明,像咱……以後你一定能當個好皇帝。”

然後他又問陳景恪道:“你有啥想法……別給咱整那些虛的,咱問的是楚國之事。”

陳景恪心道,你也知道你寶貝孫子故意岔開話題啊。

“陛下你是知道我的,在外域爲親王封國的策略,就是我提出來的。”

“楚王對蠻夷之事,有着豐富的經驗,將他封過去再合適不過。”

“現在咱們該考慮的是,如何將楚國建好。”

朱元璋點點頭,陳景恪確實從不隱藏自己的想法。

他就是反對在大明內部分封諸藩。

所以,問他的意見等於沒問。

不過他的本意也不是這個,從零開始建立一個國家,大明也沒經驗。

他希望陳景恪幫他出出主意。

陳景恪自然也明白他的意思,但這事兒他也沒經驗啊。

想了想,就只能從別的地方着手:

“我建議,多派一些官吏過去。”

“其一,將楚國之前的風土人情,全部都記錄下來,作爲資料進行保存。”

“以後這些資料,可以作爲我們研究人文社科的重要依據。”

“其二,將建立楚國的過程詳細記錄下來,以後再建立別的封國,就有例可循了。”

“其三,這也是磨礪官吏的過程,等楚國建成,這些官吏也鍛煉出來了,可以直接授官。”

“其四……”

雖然他沒有說具體的策略,卻也在大方向上提了不少建議。

有些朱元璋能理解,比如記錄建國全過程積累經驗,磨礪官員等等。

但將土人的風土人情記錄下來,他有點無法理解。

這玩意兒有什麼好記錄的?

還作爲以後研究人文社科的重要資料。

區區蠻夷,有什麼好研究的。

我華夏幾千年文明史,還不夠你研究的?

但正因爲無法理解,他反而認爲這一條更加重要。

這也是經驗了,陳景恪的建議,越是他無法理解的,在以後往往會起到重要作用。

以至於他都產生了一個想法。

陳景恪提的建議不是沒用,而是他看的太遠我們無法理解。

只要沒有害處,照做就可以了。

不就是記錄土人的風土人情嗎,那就記唄。

就是派遣幾個官吏的事情,不值什麼的。

下午,照例給徐妙錦上了一節課,一天的班就混完了。

下班之後回到家中,屁股還沒坐穩,就有人送來拜帖。

本來他很少私下見客的,但看到拜帖以及拜訪人的姓名,就產生了興趣。

“岑信通、許柴佬,他們兩個來拜訪我做什麼?”

“拿的還是杜同禮的名帖,他們是怎麼認識的?”

第299章 繼續無題第318章 洛下學宮第303章 你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第338章 設立新衙門第72章 共創佳話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246章 是的,我們滅了一個國家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麼?第313章 見聞第43章 暴斃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這種病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來全在你手裡了217.第216章 生產力改變生活215.第214章 太孫出巡第248章 什麼呂宋,叫楚國第13章 思烹狗191.第190章 海貿啊第264章 動起來的大名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譜批發的?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這種病第364章 高,太高了。197.第196章 一切從揭皇榜開始第283章 留聲機160.第159章 陳大師教我生兒子吧第265章 直搗黃龍98.第98章 掀起醫學革命第296章 博望侯166.第165章 新都設計圖第255章 我畢生的追求第341章 挖坑殺人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164.第163章 功勳九轉第361章 各人的命運207.第206章 妙錦讓問的235.第234章 誰最會講葷段子第35章 大本堂開課第347章 明朝的蘇武第43章 暴斃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第342章 無題第43章 暴斃第306章 師徒談心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第274章 團隊力量193.第192章 化學源於愛情?225.第224章 此生僅有的機會第237章 無題第248章 什麼呂宋,叫楚國87.第87章 病之源135.第135章 太孫天命在身111.第111章 出關第83章 讓他當駙馬?第56章 別拍咱的馬屁第68章 小小朱駁老朱第253章 帝國時代第47章 貨幣第46章 回家163.第162章 摳摳搜搜的像什麼樣子第331章 陛下,時代變了180.第179章 藍玉竟成嘴替193.第192章 化學源於愛情?第258章 得償所願第274章 團隊力量127.第127章 如果萬一呢。第287章 朱元璋的無力第282章 來自學生的質疑第53章 朱標小露一手217.第216章 生產力改變生活117.第117章 統統砸碎第12章 大幕開啓第254章 何爲盛世第13章 思烹狗第352章 你特麼想反皇權?145.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159.第158章 藍玉:誰敢居功自傲我殺誰第47章 貨幣第331章 陛下,時代變了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計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第37章 需要拉攏的人才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102.第102章 假鈔第52章 解決之法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第254章 何爲盛世第347章 明朝的蘇武182.第181章 把褲子脫了再說話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第304章 氣運第48章 給老朱上課迫在眉睫第72章 共創佳話第31章 朱元璋的弊政第277章 內閣的核心問題192.第191章 不結婚就想生孩子?第251章 新的課題192.第191章 不結婚就想生孩子?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
第299章 繼續無題第318章 洛下學宮第303章 你們存在的價值是什麼第338章 設立新衙門第72章 共創佳話第5章 皇后危在旦夕第246章 是的,我們滅了一個國家149.第148章 他到底做了什麼?第313章 見聞第43章 暴斃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這種病236.第235章 大明的未來全在你手裡了217.第216章 生產力改變生活215.第214章 太孫出巡第248章 什麼呂宋,叫楚國第13章 思烹狗191.第190章 海貿啊第264章 動起來的大名211.第210章 你家族是譜批發的?129.第129章 三全其美140.第139章 唐高宗就是這種病第364章 高,太高了。197.第196章 一切從揭皇榜開始第283章 留聲機160.第159章 陳大師教我生兒子吧第265章 直搗黃龍98.第98章 掀起醫學革命第296章 博望侯166.第165章 新都設計圖第255章 我畢生的追求第341章 挖坑殺人219.第218章 改土歸流164.第163章 功勳九轉第361章 各人的命運207.第206章 妙錦讓問的235.第234章 誰最會講葷段子第35章 大本堂開課第347章 明朝的蘇武第43章 暴斃230.第229章 老朱的用人之道第342章 無題第43章 暴斃第306章 師徒談心175.第174章 送子伴讀第274章 團隊力量193.第192章 化學源於愛情?225.第224章 此生僅有的機會第237章 無題第248章 什麼呂宋,叫楚國87.第87章 病之源135.第135章 太孫天命在身111.第111章 出關第83章 讓他當駙馬?第56章 別拍咱的馬屁第68章 小小朱駁老朱第253章 帝國時代第47章 貨幣第46章 回家163.第162章 摳摳搜搜的像什麼樣子第331章 陛下,時代變了180.第179章 藍玉竟成嘴替193.第192章 化學源於愛情?第258章 得償所願第274章 團隊力量127.第127章 如果萬一呢。第287章 朱元璋的無力第282章 來自學生的質疑第53章 朱標小露一手217.第216章 生產力改變生活117.第117章 統統砸碎第12章 大幕開啓第254章 何爲盛世第13章 思烹狗第352章 你特麼想反皇權?145.第144章 我能力有限159.第158章 藍玉:誰敢居功自傲我殺誰第47章 貨幣第331章 陛下,時代變了130.第130章 皇商要不得第272章 朱雄英的妙計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第37章 需要拉攏的人才179.第178章 福報?剝削!第314章 朱元璋的智慧102.第102章 假鈔第52章 解決之法第74章 祭品奉上,助我三江。第254章 何爲盛世第347章 明朝的蘇武182.第181章 把褲子脫了再說話88.第88章 我徐達同意他做伴讀第304章 氣運第48章 給老朱上課迫在眉睫第72章 共創佳話第31章 朱元璋的弊政第277章 內閣的核心問題192.第191章 不結婚就想生孩子?第251章 新的課題192.第191章 不結婚就想生孩子?170.第169章 江南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