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 海上對峙

太子之位還是讓朱由校給封了,雖然朱由校這一戰相當的自信,但海上的風險有多大,自己也能明白。朱慈煦是自己的兒子,這種骨肉親情是誰也割不斷的。

朱由校考慮到了如果自己有了意外,大明的垂簾聽政的那種絕對的弊病,更何況這個‘太后’,還是魏忠賢家族的,危害之大無可想象。所以專門的留旨給了孫承宗!涉政的這個弊病肯定要去除,由幾位大臣監國,容妃不得干政。萬曆皇帝小時的被太后當政,這個悲情劇當然不能重演了。

京城裡當然知道了皇上再次不顧辛勞,要打仗去了。要爲大明爭一口氣回來,讓那些不知好歹的蠻夷知道大明的厲害。這次去打的是海戰,是大家都不熟悉的戰爭,但百姓們給自己的皇帝有着絕對的信心。

這一戰所爲何來,滿京城的人都清楚。不爲別的,是那此天主教強行要往大明來傳教,聖天子不許,而且,天主教帶着戰船、火炮前來,逼大明屈服。

大明是驕傲的,天主教的霸道,無論哪個國家都受不了,更不要說一直感覺世界以自己爲中心的大明人了。哪裡有可能讓蠻夷之人站到自己的頭上,堵住自己的家門口了。更何況還有那紅毛番強佔大明的領土——臺灣。雖然百姓們並不知道那臺灣究竟在哪裡,但這並不耽誤他們愛護自己的國家,愛護自己的領土。

萬人空巷歡送皇上出征!祝皇帝早日凱旋歸來!

大明的戰爭機器隨着天主教一行的到來,早已開始了運行。十首在蓋州的水泥船。首先回返。而登戰隊的成員與莊海鳴帶着的七千炮兵,其中有三千俘虜兵,也一起回返,此次無須運炮,所以速度不慢。

這一次渤海海戰他們估計是沒有什麼可能參戰了,時間上肯定是趕不急了。但下一步的臺灣登陸戰,與海上實彈訓練,他們兩隻部隊可是主力。

袁可立帶着袁樞,站在北上的戰船之上,此次接到了皇上光報之後。萊登水師親軍立刻發動起來。已經訓練了半年有餘,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就是爲了打仗、打勝仗嗎?

親軍的榮耀誰不曉得,皇上無條件的信任袁家。不僅僅器重老袁。對小袁袁樞也是相當的賞識。特別是董穎事件上。皇上的賜婚,做出瞭如此的讓步,面子裡子都給足了袁家。這得是多大的榮耀!

袁家是八世官宦傳家,到了袁可立這已經是頂峰了。現在袁樞又恰恰對了皇上的脾氣,皇上的年齡又與袁樞都不算大,這君臣相宜時間有着大把。袁家山有福了!

而沈有容的八子也被招了過來,將門虎子,這是皇上爲有功之臣所謀前程,體現着皇上的仁慈。

包括諸多的水師將官,他們連見都沒有見過皇上,對於皇上的功績,誰人不曉,誰人不知,蕩蒙古、拒韃靼、收遼東,這是何等的戰功蓋世,在這樣的皇上手裡爲將,馬革裹屍征程萬里,萬古留名封妻廕子,偉丈夫所爲也!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現在正是他們征戰疆場、建功立業之際,一個個的都熱切的期盼着。

四十條水泥船從萊登出發,連同着遼東回返的十條船,一共五十條。風力發電機,是沒辦法裝上了,時間有點太緊了,宋應星組建的作坊雖然被排列到了首位,但仍然沒辦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工。

四十條水泥船就是這半年的全部產量,水泥產量太不足了,但有了這四十條船,袁可立的信心可非一般的足!

而開花炮的月產量已經到了二十尊。但現在的船上只有是每船二三尊的樣子。這還是所有的大炮全部都供給水師的原因。雖然不斷的裝上了水泥船,但炮手卻沒有。因爲最早一期的炮手已經去了遼東,而萊登水師並沒有了。現在的這些操炮手,也僅僅是能開炮而已。

不過船上的狙擊弩那可是相當之多,每艘船上,都有近百支之多。這可是大明海軍最主要的殺傷力了。而且狙擊弩的在三層甲板之上的擺放也是有所講究的,最大程度的解放出狙擊弩的攻擊角度,不僅僅是側面攻擊,更重要的是向前與向後可提供強大火力。

這一點在狙擊車時就有着設計經驗,所以宋應星充分利用空間,或者參加高度,以此錯開視線,給狙擊弩提供位置。當然好處是有了,壞處就是甲板上更是凌亂不堪。這一點有待改變!

很快彙集到了天津,與百艘洋人船隻對峙着。看着西洋蠻夷的小船,衆親軍一個個的豪情滿懷,不爲別的,只因爲對方的船小的有點可憐而已。

朱由校的儀仗與金尼閣使節團,幾乎是不分前後的到了天津,然後上了各自的船隊。

金尼閣等人回到了天津上了船之後,大戰氣氛開始濃厚起來。大戰一觸即發。

“大明不對啊,以前他們都是依靠着岸基作戰,這是打海戰,他們如何這麼大膽?那是什麼船?”佐恩相當的不解,他與傳教士們的中國通不一樣,與大明的接觸都是在東南沿海那些海商,但這次與大明對峙是在海上。

大明的水師就在眼前十里處,瞧那船隻,讓他根本就看不懂,那灰濛濛的樣子,怎麼看怎麼讓人不舒服。而且船也大的離譜。現在荷蘭自造的蓋倫船,最大的主力艦的排水量也就是九百噸左右!而其他的大都是五六百噸。(1637年,荷蘭擁有了製造排水量高達1500噸、裝有100門大炮的三層甲板的戰艦“海上君主”號的能力,)至於編隊裡那些‘大肚船’,完全是過來跑龍套,充數的。

大肚船的存在是荷蘭人聰明的結晶,這是一個相當聰明的民族,他們的腦子不比猶太人差上多少。誰能想到他們的崛起竟然靠的是出口鯡魚的優勢。荷蘭人對鯡魚的感情相當好,他們吃鯡魚的方式相當特殊與衆不同,不是用煎或烘培的,而是直接搭配洋蔥生吃。()

第320章 凌丹憨現第821章 相互宮刑第271章 京城報捷第11章 太子薨了第782章 丈母孃來了第88章 玻璃現世第303章 衝車破綻第483章 候家半朝第81章 藥店火藥第356空中飛人第271章 京城報捷第105章 決勝千里第283章 寧遠分兵第764章 休妻風波第319章 歸化來使第262章 大破蒙軍2第249章 蒙古撤軍第724章 一場小火災第218百姓衝陣第342章 遼將叛變第785章 來宗道悔第242襄陽炮現2第794章 談判開始第115章 銀行水泥第184章 燧發火槍第820章 巧借西洋殖民第44章 備羽絨服第65章 勝利油田第647章 虐俘事件第136章 水泥出產第192章 宮刑淨身第527章 韃靼之計第653章 浴血奮戰第123章 求極之始第556章 憲之轉變第101章 還我身體第474章 薊鎮練體第143章 盧公上任第270章 李自成現第66章 天下免稅第21章 大明驛站第140章 東林觀朝第462章 硬幣發行第705章 斷手之策第827章 琉球久米第770章 老魏請罪第83章 合法權益第660章 唯纔是舉第484章 候家投敵第292章 錦衣屠奴7第360章 阻敵衝鋒第337章 皇上親處第501章 視察求極第84章 義賣收穫第655章 臺吉傻了第697章 建奴遷都第625章 建奴陣營第632章 殺俘不祥第403章 救援來到第16章 造衛生紙第621章 地下運動第26章 晚宴試金2第650章 地雷之戰第567章 圍點打援第214章 銀錢雙贏第774章 這個皇上不好惹第661章 建奴之驚第295章 錦衣屠奴10第778章 紅顏薄命第623章 忠義挺身第170章 宮廷政變15第275章 免稅開始第30章 地磚水泥第21章 大明驛站第675章 耀州城壕第657章 穿透敵陣第336章 明軍內戰第259章 君臣失和第271章 京城報捷第665章 異想天開第693章 東江屠奴第473章 普天同慶第800章 天主教酷刑第170章 宮廷政變15第203章 馬拉松賽第567章 圍點打援第661章 建奴之驚第6章 災難預言第466章 水過城失第266章 大破蒙軍6第817章 不嘬死不會死第369章 燧發槍現第218百姓衝陣第779章 這事大了第733章 吏制改革第183章 天主造人第428章 兵指張掖第356空中飛人第277章 巧治大臣第159章 宮廷政變4
第320章 凌丹憨現第821章 相互宮刑第271章 京城報捷第11章 太子薨了第782章 丈母孃來了第88章 玻璃現世第303章 衝車破綻第483章 候家半朝第81章 藥店火藥第356空中飛人第271章 京城報捷第105章 決勝千里第283章 寧遠分兵第764章 休妻風波第319章 歸化來使第262章 大破蒙軍2第249章 蒙古撤軍第724章 一場小火災第218百姓衝陣第342章 遼將叛變第785章 來宗道悔第242襄陽炮現2第794章 談判開始第115章 銀行水泥第184章 燧發火槍第820章 巧借西洋殖民第44章 備羽絨服第65章 勝利油田第647章 虐俘事件第136章 水泥出產第192章 宮刑淨身第527章 韃靼之計第653章 浴血奮戰第123章 求極之始第556章 憲之轉變第101章 還我身體第474章 薊鎮練體第143章 盧公上任第270章 李自成現第66章 天下免稅第21章 大明驛站第140章 東林觀朝第462章 硬幣發行第705章 斷手之策第827章 琉球久米第770章 老魏請罪第83章 合法權益第660章 唯纔是舉第484章 候家投敵第292章 錦衣屠奴7第360章 阻敵衝鋒第337章 皇上親處第501章 視察求極第84章 義賣收穫第655章 臺吉傻了第697章 建奴遷都第625章 建奴陣營第632章 殺俘不祥第403章 救援來到第16章 造衛生紙第621章 地下運動第26章 晚宴試金2第650章 地雷之戰第567章 圍點打援第214章 銀錢雙贏第774章 這個皇上不好惹第661章 建奴之驚第295章 錦衣屠奴10第778章 紅顏薄命第623章 忠義挺身第170章 宮廷政變15第275章 免稅開始第30章 地磚水泥第21章 大明驛站第675章 耀州城壕第657章 穿透敵陣第336章 明軍內戰第259章 君臣失和第271章 京城報捷第665章 異想天開第693章 東江屠奴第473章 普天同慶第800章 天主教酷刑第170章 宮廷政變15第203章 馬拉松賽第567章 圍點打援第661章 建奴之驚第6章 災難預言第466章 水過城失第266章 大破蒙軍6第817章 不嘬死不會死第369章 燧發槍現第218百姓衝陣第779章 這事大了第733章 吏制改革第183章 天主造人第428章 兵指張掖第356空中飛人第277章 巧治大臣第159章 宮廷政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