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山重水複(三)

山東,濟南府

沈瑞確實得到山陝的信報沒比京城晚幾天,只是反覆斟酌摺子,遲遲沒有往京中遞送。

沈瑞並不太擔心安化王這場叛亂,前世歷史上這場叛亂僅十八天就平叛了。

而如今楊一清並沒有被奪兵權,又有張永在寧夏鎮守,肯定無虞,搞不好他這邊看信報時,那邊都已塵埃落定了。

要說擔心,只是比較擔心叢蘭。

前世歷史上是大理寺左少卿周東在寧夏清查屯田,因諂媚劉瑾斂財巨多而被安化王殺於公署。

而今是叢蘭被調去了寧夏!

叢蘭一直是沈瑞敬重的老上司,自沈瑞到登州後,文登的叢家也沒少幫襯配合沈瑞執行諸事。

叢蘭爲人正直,斷無貪腐之事發生,去了寧夏便嚴查各處屯田、倉場,這自然是要得罪人的,從檄文措辭上看,清丈田畝亦熱鬧了安化王。

沈瑞不免懸心,生怕叢蘭被安化王趁亂殺害。

然千里迢迢,除了飛馬去信請趙弘沛幫忙關照,旁的實是有心無力。

自檄文傳來,沈瑞便知,離京中亂起不遠了,故此他纔沒有立時寫了摺子遞進京。

前世歷史上這場安化王叛亂最大的作用,是推動了劉瑾的下臺。

那檄文簡直就是道催命符。

所有看過檄文的人都明白這點。

當然也包括劉瑾。

歷史上劉瑾是藏匿了檄文未讓小皇帝看到,直到張永歸京面聖時奉上檄文揭發劉瑾罪行,方讓小皇帝決定抓捕劉瑾。

敢藏匿檄文,是因那個劉瑾對京城掌控力極強?還是那個小皇帝真的沉湎玩樂不問政事?後人已無從猜測,而今嘛……

沈瑞雖不知道劉瑾是否還會藏匿檄文,但深知如今的劉瑾即便有廠衛在手,終還是沒達到史書上所說“立皇帝”的程度,更何況壽哥也非那史書中的“頑童”皇帝。

這檄文,他沈瑞能拿到,旁人也一定會拿到。

劉瑾,怕是藏不住的。

屆時不知道多少人會上書抨擊劉瑾,而劉瑾,又豈會坐以待斃,必是一場“混戰”。

沈瑞手下幾個新近從京中來的幕僚中,也有不少人認定此檄文一出,便是扳倒劉瑾的大好機會,極力建言沈瑞上書揭發劉瑾。

莫說沈瑞與劉瑾原就有過結,便是沒樑子,沈瑞要往上走,也必會對上劉瑾的勢力。

如今已爲沈瑞謀主的謝先生一開口道:“朝中劉謝舊人被劉太監壓得久了,有此良機,必會羣起而攻。李王兩位閣老與劉太監素有不和,亦不會幹看着……”

當衆幕僚更是紛紛跟進:“正是衆人合力之時,一舉將閹賊拿下!”

謝先生卻冷笑一聲,道:“如此局面,與當初劉謝李欲誅劉瑾時何其相似?”

一句話如冷水潑下,衆人登時盡皆默然。

這幾位幕僚皆是沈瑞升官后王華、楊廷和、楊鎮、沈瑛等薦來的,在京中官場浸潤多年的老幕友。

沈瑞此番晉升,不止在山東鋪開的攤子更大、需要各色人手更多,更因爲位置愈高,便不能只向下向下看着地方,還要向上看着京中上層動態,時時關注京中局勢。

陳、姜、大小於幾位師爺在地方庶務上精熟,面對錯綜複雜的朝局卻是難以把握。

這羣京中幕僚的到來,着實幫了沈瑞大忙。

尤其謝先生,乃是先禮部尚書白越身邊重要謀士。

白越是翰林侍講學士出身,與楊廷和交情莫逆,倍受提攜,乃官至尚書位,是楊黨的中堅力量。

白越故去後,其膝下三子皆庶出,學識平平,並未出仕,家中幕僚門客自紛紛散去,楊廷和就接收了其中一批人。

謝先生來魯既是受楊廷和所託,也是他見沈瑞年紀輕輕政績着實耀眼,有背景、有聖眷,又肯幹、又會幹,實是前程可期。

到了山東與沈瑞多次深談,彼此都十分滿意。

而謝先生曾爲九卿幕客的身份,及其學識、見識也讓一衆幕僚心服口服,他即成了沈瑞的謀主。

謝先生一語提到了當初劉健謝遷被劉瑾趕出朝堂,此樁事直接改變了正德朝朝局,可謂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幾位幕僚也是在京多年,不知仔仔細細將這件事研究了幾百遍。

細究起來,當初劉瑾能攆走劉謝,並不是他劉太監有多大本事,根子上,還是因着剛登基的小皇帝對於一直把持朝政的老臣們已十分不滿。

當時朝中皆劉謝李門人,上書必提劉瑾必規勸皇上,這“衆口一詞”,便是犯了皇上的忌諱。

而今呢,又是滿朝齊齊發力,同樣“衆口一詞”要扳倒劉瑾,皇上心中會半分感觸也無?!

“何況這是‘清君側’!”謝先生又補充道。

衆幕僚更是無言以對。

清君側,清君側,自古臣下起兵打的多是清君側的旗號,喊着要保護聖主,然佞臣對應的便是昏君,君王身邊出了佞臣,這哪裡還是什麼聖主,分明就是昏君。

如今若大家隨着檄文的節奏參劾劉瑾,不正是遂了人家“清君側”的意,在罵皇上昏君!

小皇帝又將作何感想?!

沈瑞輕咳一聲,道:“叢大人剛直清廉,不容叛賊污衊。”

這便是要上折爲叢蘭說話了。

既逆賊列叢蘭的“罪狀”是誣陷,自不能說劉瑾的罪狀就不是誣陷,更不是皇上昏聵了。

有兩位幕僚連忙點頭,連稱此步妙極,“這檄文自叛王之手,叛逆之言焉能採信?”

“摺子上就事論事,以及如何幫扶邊關恢復農耕生產,山東可以提供子粒糧食農具。”一幕僚有些不甘,道,“至於密摺上……當初御道投書案,還有戴探花那姻緣,皇上總歸是知道大人的……”

卻是想說明着奏摺上不提劉瑾,密摺上多下點兒眼藥,反正皇上也知他沈瑞與劉瑾不和。

沈瑞擺了擺手,示意不可。

今日的壽哥,可不是史書上所寫那個毫無主意、一味聽信近侍之言的小皇帝。

而劉瑾與壽哥而言……

他未將話說出口,謝先生已道:“你們只瞧見了劉太監作惡,卻未想過劉太監可不是個只會陪着皇上玩鬧的東宮舊僕,這些年,劉太監辦事有多少是合了皇上心意的?”

這也正是沈瑞難以落筆的原因。

劉瑾,未嘗不是壽哥手中一把刀。

在這把刀剩餘價值沒有被完全壓榨出來之前,壽哥會不會丟棄這把刀,實是難說。

帝心,難測。

前世今生已有偏差,沈瑞已無法再信前世史書上那些,這場“倒劉”的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

“你我都知道這檄文要命,劉瑾自也不會坐以待斃。”輕咳一聲,沈瑞道,“他想自救,只能靠皇上,靠顯一顯他能爲皇上‘辦事’。”

英雄所見略同,謝先生目露讚許,又見幕僚中已有人似恍然狀,便道:“他要自救,就要做那立竿見影出成效的事。

“皇上看重國庫,海貿商稅、曬鹽法這兩處易見銀子的有咱們大人珠玉在前,劉太監也難效顰。西北既有亂,這罰米輸邊也要緩一緩了,而今他能做的,也只有清丈田畝了。”

這話已是點明瞭,不少幕僚露出喜意。

“遠處難以立竿見影。”

“北直隸戚畹勳貴之家已查過一遍了。”

“山陝不免要受叛亂波及……”

“山東的事有大人在且輪不上他!”

“唯有河南!大人,必是河南無疑!這也是咱們的機會!”

沈瑞微微頷首,“中原膏腴之地,折畝之事亦多,如諸位所願,河南動起來,我山東亦得益。”

隨着山東東三府的崛起,整個山東行省各行各業皆發展迅猛,一時間用工缺口巨大,不少河南百姓往山東來尋生計。

近兩年河南又有旱情,一時流民也多了起來。

沈瑞固然希望勞動力多多益善,但更希望河南這樣的產糧大省變成大糧倉。

溫飽永遠是一切的基礎。

百姓食不果腹還談什麼工業化,論什麼發展!

在沒法從海外獲得海量糧食時,提高本土糧食產量就是重中之重,是穩定一切的根本。

因河南土地肥沃,土地兼併情況十分嚴重。

劉瑾若在此時竭力推進河南的田畝清丈,歸田於國,歸田於民,必將有大批糧食釋出,于山東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衆幕僚都振奮起來,商討起如何在摺子中不動聲色提起河南糧米,在京中怎麼想法子吹風影響劉瑾的決定——光他們在這兒分析沒用,也要劉瑾真個如他們所料才行。

乃至後續引豫糧入魯、魯豫交界設立官莊、推廣新作物和優選糧種等等都拿來議一議。

這邊正商議着,那邊忽有管事來報,山西沈珹的次子沈?來了。

那管事還小聲道是看樣子是一路快馬加鞭趕來的,沒有車輛,沒有禮物。

沈瑞一笑,這不年不節的,原也不是送禮的時候,這麼急着趕來,只能是爲着一樁事。

田豐的書信只比檄文晚了半天到,沈瑞也是知道李熙與沈珹那行動的。

這倆人攪到一起也沒甚稀奇的。

李熙原就是個投機心重的人,往山西去就是奔着立功去的,有了機會自不會放過。

這個切入點也選得不錯。

晉王府、慶成王府,確實已讓壽哥不滿。

慶成王府這些年出了多少幺蛾子,再想想當初流民進京恰是小皇帝剛剛登基,朝局未穩時……

沈瑞也曾在給張永餞行時聽過隻言片語,猜想壽哥派張永去山西只怕不無探底晉王府的意思。

李熙跟着張永,以他的聰明,想是看出些端倪來,如今挑得有藩王造反的時候一鍋燴了晉王這支,算是穩準狠了。

而李熙想選幫手,在山陝多半是劉瑾手下的情況下,選上好歹屬於沈家人的沈珹也是順理成章。

沈珹做人一般,做官兒也無甚領土治民的本事,卻是從沒息了“上進”的心思,當初也沒少鑽營,如今在山西一呆多年未能晉升,想也是急的。

兩個都是立功心切,自然一拍即合。

只是,自從分了宗,沈珹就遠了族親,只年節走走禮表示沒斷了親戚罷了,沈瑾沈瑞婚事其妻兒更是一個也沒到場。

如今倒是肯把兒子派出來了。

想來是對同李熙合作不安穩,認定沈瑞是天子近臣,懂得揣摩聖意,希望沈瑞能幫襯一二罷。

同族的兄弟,到了這個份兒上,真個無趣。

沈瑞對其也是無話可說。

但到底是同族骨肉,晚輩兒來了,也不能拒之門外不是。

沈瑞吩咐人引着沈?往後宅去先拜見太夫人徐氏,再往內書房敘話,晚上再設宴與其接風。

沈?是沈珹庶出的次子,因與嫡長子沈棟只差了一歲半,一直極不得珹大奶奶賀氏喜歡。

直到小棟哥失蹤……

珹大奶奶出身賀家嫡支,與宗房血緣不遠,且當時沈珹又要賀東盛,珹大奶奶自然硬氣。

後來小棟哥被賀家拐走的,下落不明,賀家又引來倭禍、陷害沈家……沈賀兩家成了不共戴天的仇家,再之後就是賀家宗房抄家。

這一番變故,珹大奶奶失了一向倚重的愛子,孃家又受了牽累,不由大病一場,若不是膝下還有一兒一女尚幼,怕是熬不過去的。

只是人雖活過來了,腰桿卻再也硬不起來了,只能由着丈夫培養起年長些的兩個庶子來。

沈?雖得了重視,這重視卻來得晚了些,讀書已是不成了的,勉強得了秀才功名,就走起了沈氏一族庶子們的老路——幫着家裡打理庶務。

不知是因和沈瑞年紀相差不大,還是因歷練了數年人情練達,沈?倒不怯場,幾句客套話說得頗爲得體,而後也不多巴結,只從貼身衣衫中取出一封信來,雙手奉上。

這般行事做派,頗有幾分昔年沈玲的影子。

沈瑞默默接過那信箋,心下卻不免唏噓。

待抖開那信,不由一怔。

卻是沈珹將上奏的摺子謄抄了一遍給沈瑞。

沈珹上奏的是宗藩霸佔良田禍害百姓,給沈瑞這信裡卻指出宗祿之事。

又言說,山東這邊宗藩也有與山西類似的情形,想來沈瑞也是處置過,他是來求教的。

宗藩一直是大明朝的巨大包袱。

沈瑞也不是沒研究過這個問題,這包袱不甩掉,大明便是騰飛了也總被拖着後腿,一不留神許就被拽下來再飛不起來。

當年太祖分封,意在“藩屏帝室,永膺多福”。

然從建文始,就一直視藩王爲威脅,一代代帝王一直也沒停歇過“削藩”之舉。

成祖就是因建文削藩“被逼”“靖難”起兵,然得了天下後,也開始變相“削藩”——解除各藩王的軍事力量,諸如削奪王府護衛,剝奪軍事指揮權,更換封地等等。

但成祖對自己的兒子並沒有一絕到底,漢王趙王都設有三護衛,也仍參與軍事戰鬥。

這也爲後來埋下隱患——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反了。

明朝藩王雖多,但真正造反的,除卻成祖之外,便是漢王,再之後,就只有正德朝的安化王與寧王了。(攏共四個,壽哥就攤上了倆。)

宣廟平定了朱高煦之亂,也藉機繼續削奪了王府護衛,將趙、晉、秦、楚及肅府手中的大量護衛收歸朝廷,同時還進一步弱化分封的政治意義,明確宣稱國祚長短與封建無關。

後世都認爲宣廟是徹底完成了削藩大業,從此藩王被豢養於一地,無論政治上還是軍事上想有作爲都不可能了,自也威脅不到龍椅。

但歷代帝王始終也沒對宗藩放下過戒心,無論是英廟還是憲廟,乃至先帝孝廟,都有各種藩禁政策出臺。

當今登基之後,雖一向對宗室不大待見,明旨申飭也不少,但要說新增的藩禁政策還真沒有。

而且劉瑾還在正德四年時出臺了個“已故且無子孫者王親可授京職”的政策。

其中充分考慮了宗室爵位高低、亡故與否、是否有子嗣及親疏五服關係,視情況規定需要回避的王親官員的範圍。

總體上來說,是個對宗室來講十分親和的政策。

只可惜正德帝的寬和並沒有收到好效果——兩個藩王叛亂。

不過即便沒有叛亂,失掉武力失掉政治影響力的藩王們也沒有讓大明朝廷輕鬆多少,因宗室人口日益繁茂,很快,宗祿就壓得大明財政喘不過氣來。

太祖時規定:“親王歲給祿米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奉國將軍六百石。公主及附馬二千石,郡主及儀賓八百石,縣主及儀賓六百石,郡君及儀賓四百石,縣君及儀賓三百石,鄉君及儀賓二百石。”

宗室人口增長基本上三十年翻一番,到了正德朝,宗室健在者逾兩萬,宗祿已成爲財政的重要開支,藩府所在的布政司已出現了拖欠宗祿的現象。

(歷史上待到嘉靖朝,宗祿已使朝廷財政陷入困境。)

沈珹因不知帝王心思,沒敢在奏摺上明寫,只有所暗示,倒是給沈瑞這信裡挑明說了。

“弘治八年,山西巡撫曾上書言:‘山西分封宗室獨繁於他省,親王、郡王、將軍至郡、縣等主毋慮千餘,歲祿七十七萬有奇,遞年修治第宅,工價亦至數萬。況且臨各邊,州縣供億芻糧動以百萬計,頻年被災,軍民疲敝已極。’

“李熙言他查過,山西境內有親王府三,郡王府七十四,藩府宅邸逾三千。晉王府有莊田四千餘頃,各親王郡王、將軍縣主合計兩萬頃。

“而宗藩侵佔民田,不止宅地莊田,還有香火地(墳塋用地)。

“曾聞宣德時,永和王墳塋十五頃(一千五百畝);而正統年,慶成王爲王妃請墳塋竟已至十九頃。

“至如今,不提郡王,單縣主、儀賓就敢請墳塋百餘畝,又築桓、修道,其外更侵數步以外,以築攔馬之堤,此多佔畝數,地利盡歸王府,額稅仍及百姓。”

“有巡按御史曾奏,‘王府主喪者常以擇吉爲由,奪據民間膏腴之地。’

“如今宗藩又幾多人口矣?”

沈瑞掩了信,低嘆一聲。

他也不是不知道這個情況,當初沈滄也曾外放山西,徐氏也同他講過不少山西舊事,而因涉邊鎮,他在通政使司的時候,也特地找過山西的一些奏報來看。

沈珹說山東也有宗藩問題,是的,山東宗藩也沒好到哪裡去,沈瑞與德王府、衡王府都交過手,生從他們身上爲百姓撕下一大塊利益來。

但山東因藩王數量少且子嗣不茂,情況尚可控制。

山西就麻煩多了。

山西的宗室最大的特點就是:特別能生。

所以宗祿及各種開銷問題也就格外嚴重。

如沈珹這信裡所說,山西宗藩活着的就逾三千之數,死了的四千有餘,宗室活人要蓋房子,死人要修塋地,一面伸手問朝廷要,一面變本加厲的盤剝小民。

至今府宅、莊田、香火田佔地只怕不止三十萬畝,而山西百姓人均土地,不足十畝!

山西本就因臨近邊關百姓甚苦,偏山西宗藩又不斷侵奪百姓生存空間,這樣下去遲早生變。

現下,李熙也不是沒看出山西的危機來,想借着小皇帝對晉王一支的厭惡拔了這一龐大的一支,省出土地來。

卻是隻能緩和一二,治標不治本罷了。

沈珹倒是看到了那“本”,卻沒有給出“藥方”——至少,這封信上是看不出的。

他也不像是拋出難題來給沈瑞,更像是來試探沈瑞。

沈瑞當然也想解決這個大麻煩,只是先前覺得時辰未到,要改革還是準備充分些纔好。

但目前這局勢……

第十九章 前塵影事(四)第二百七十三章 有心無力(五)第四百一十八章 桂子飄香(一)第五百二十四章 黃雀在後(四)第四百五十五章 事在蕭牆(一)第三百四十章 山高水長(五)第三百二十九章 與人爲善(四)第一百三十四章 接風洗塵(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木落歸本(五)第一百八十九章 春風得意(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萬象更新(二)第四百六十一章 迴腸九轉(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小人之道(三)第二百零七章 如意算盤(三)第三百章 慈母之心(六)第五百一十四章 血淚盈襟(四)第一百零六章 風波再起(五)第三百四十八章 倦鳥知還(三)第二百零四章 塵埃落定(六)第四十七章 善始善終(上)第644章 星河明淡(六)第640章 星河明淡(二)第659章 田月桑時(七)第二百八十九章 較長絜短(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接風洗塵(二)第五百六十二章 沈氏分宗(九)(二合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接風洗塵(六)第三百零六章 種因收果(一)第二百六十九章 有心無力(一)第一百一十九章 高飛遠走(四)第五百六十三章 人心鬼蜮(一)第644章 星河明淡(六)第685章 朱闕牙璋(三)第四百四十二章 頭角崢嶸(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時來運轉(六)第五百一十章 廬山真面(五)第662章 向海而生(三)第四百六十八章 大變將生(四)第四百一十八章 桂子飄香(一)第一百零八章 東道主(二)第七十章 人心不足(三)第五百三十一章 至親骨肉(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接風洗塵(五)第三百零二章 改過遷善(二)第644章 星河明淡(六)第三百六十二章 真僞莫辨(一)第五百六十九章 人心鬼蜮(七)第三百八十六章 初提兼祧(四)第二百八十二章 雙桂聯芳(四)第五百四十章 嫌隙漸生(五)第四百七十三章 天崩地陷(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兩姓之好(四)第三百七十一章 朱衣使者(一)第五百三十九章 漸生嫌隙(四)第一百三十章 順水行舟(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高飛遠走(一)第五十六章玉軟花柔(二)第六百七十六章 山重水複(二)第676章 山重水複(四)第九十三章有女懷春(五)第五百零八章 廬山真面(三)第四百五十六章 事在蕭牆(二)第五百七十八章 多方角力(四)第五十一章 春華秋實第一百九十八章 利之所在(六)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元復始(一)第三百六十六章 桃李之教(一)第二百一十章 如意算盤(六)第七章 歲暮天寒(七)第四百六十三章 迴腸九轉(四)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雲路始(三)第五百二十四章 黃雀在後(四)第659章 田月桑時(七)第四百五十一章 金榜題名(二)第三百七十四章 紅衣使者(四)第三百一十五章 金友玉昆(五)第四百章 管中窺豹(一)第三百四十三章 添油熾薪(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順水行舟(六)第一百三十五章 接風洗塵(三)第五十三章 兄弟怡怡(二)第四百七十九章 兄弟齊心(五)第十八章 前塵影事(三)第一百九十三章 利之所在(一)第七十章 人心不足(三)第六百七十一章 疾風勁草(三)第三百八十八章 歸去來兮(一)第三百九十四章 分煙析產(二)第664章 向海而生(五)第697章 克紹箕裘(七)第五百二十一章 黃雀在後(一)第五百二十二章 黃雀在後(二)第三百八十三章 初提兼祧(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接風洗塵(四)第630章 晚來風急(六)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變將生(三)第一百八十章 至親骨肉(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萬象更新(二)第五十章 雁南燕北第641章 星河明淡(三)
第十九章 前塵影事(四)第二百七十三章 有心無力(五)第四百一十八章 桂子飄香(一)第五百二十四章 黃雀在後(四)第四百五十五章 事在蕭牆(一)第三百四十章 山高水長(五)第三百二十九章 與人爲善(四)第一百三十四章 接風洗塵(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木落歸本(五)第一百八十九章 春風得意(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萬象更新(二)第四百六十一章 迴腸九轉(二)第四百四十七章 小人之道(三)第二百零七章 如意算盤(三)第三百章 慈母之心(六)第五百一十四章 血淚盈襟(四)第一百零六章 風波再起(五)第三百四十八章 倦鳥知還(三)第二百零四章 塵埃落定(六)第四十七章 善始善終(上)第644章 星河明淡(六)第640章 星河明淡(二)第659章 田月桑時(七)第二百八十九章 較長絜短(六)第一百三十四章 接風洗塵(二)第五百六十二章 沈氏分宗(九)(二合一)第一百三十八章 接風洗塵(六)第三百零六章 種因收果(一)第二百六十九章 有心無力(一)第一百一十九章 高飛遠走(四)第五百六十三章 人心鬼蜮(一)第644章 星河明淡(六)第685章 朱闕牙璋(三)第四百四十二章 頭角崢嶸(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時來運轉(六)第五百一十章 廬山真面(五)第662章 向海而生(三)第四百六十八章 大變將生(四)第四百一十八章 桂子飄香(一)第一百零八章 東道主(二)第七十章 人心不足(三)第五百三十一章 至親骨肉(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接風洗塵(五)第三百零二章 改過遷善(二)第644章 星河明淡(六)第三百六十二章 真僞莫辨(一)第五百六十九章 人心鬼蜮(七)第三百八十六章 初提兼祧(四)第二百八十二章 雙桂聯芳(四)第五百四十章 嫌隙漸生(五)第四百七十三章 天崩地陷(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兩姓之好(四)第三百七十一章 朱衣使者(一)第五百三十九章 漸生嫌隙(四)第一百三十章 順水行舟(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高飛遠走(一)第五十六章玉軟花柔(二)第六百七十六章 山重水複(二)第676章 山重水複(四)第九十三章有女懷春(五)第五百零八章 廬山真面(三)第四百五十六章 事在蕭牆(二)第五百七十八章 多方角力(四)第五十一章 春華秋實第一百九十八章 利之所在(六)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元復始(一)第三百六十六章 桃李之教(一)第二百一十章 如意算盤(六)第七章 歲暮天寒(七)第四百六十三章 迴腸九轉(四)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雲路始(三)第五百二十四章 黃雀在後(四)第659章 田月桑時(七)第四百五十一章 金榜題名(二)第三百七十四章 紅衣使者(四)第三百一十五章 金友玉昆(五)第四百章 管中窺豹(一)第三百四十三章 添油熾薪(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順水行舟(六)第一百三十五章 接風洗塵(三)第五十三章 兄弟怡怡(二)第四百七十九章 兄弟齊心(五)第十八章 前塵影事(三)第一百九十三章 利之所在(一)第七十章 人心不足(三)第六百七十一章 疾風勁草(三)第三百八十八章 歸去來兮(一)第三百九十四章 分煙析產(二)第664章 向海而生(五)第697章 克紹箕裘(七)第五百二十一章 黃雀在後(一)第五百二十二章 黃雀在後(二)第三百八十三章 初提兼祧(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接風洗塵(四)第630章 晚來風急(六)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變將生(三)第一百八十章 至親骨肉(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萬象更新(二)第五十章 雁南燕北第641章 星河明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