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駁斥腐臣

莫濟因治理河東有功,調回汴京任參知政事,北伐軍在河東也暫且無大事,辛棄疾同樣在之後調來汴京。

辛棄疾官職雖然不高,但左司郎中手中握的都是實打實的權力,這也是趙昚對他的補償和獎勵。

衆人素知辛棄疾與莫濟不睦,正驚訝中,辛棄疾在殿中站定,只聽他說道:“莫相此言着實無理,若說皇上御駕親征有步臨安後塵之憂,那麼下官斗膽請問莫相,此時殿上文武百官之中,哪些是逆臣,哪些有二心?”

此語一出,衆人噤若寒蟬,誰也不敢開口,卻看莫濟要如何駁斥。

莫濟聞聽此言卻是一呆,辛棄疾此問真是有殺人之嫌,眼見皇帝正盯着他,衆臣都看着他,心下大驚,急於辯解,匆忙之間回道:“皇上,朝中是否有逆臣,老臣不知,但人心隔肚皮,不得不防,不得不慎重!御駕親征之事不可取,老臣請皇上收回成命!”

趙昚閉口不言,並沒有接話的意思。

所以不等皇帝開口,辛棄疾卻道:“莫相,既知皇上方纔所言已是成命,此時莫相當衆讓皇上收回成命,是何居心?若收回成命,皇上威嚴何在?”

此語一激,莫濟頓時語塞,不知如何反駁。

“收復真定府,統一燕雲,乃千古大業,皇上親赴前線鼓舞士氣,我大宋將士蒙受感召,必能奮勇向前,以一當十,一舉將金人趕出燕京!至於莫相擔憂汴京安危,完全沒有必要,淮河以北盡復於皇上之手,民心所向,天下穩定,百姓安居,誰也不可能撼動汴京。若再留下當朝重臣,協助太子留守汴京,更無任何憂慮。故此,臣贊同皇上御駕親征,早日收復燕雲!”

辛棄疾立於大殿之上,慷慨陳詞,餘音迴盪。

趙昚眼中露出讚許之意,看來把辛棄疾從幾千裡外的忻州調來汴京還是有用的,至少他這氣勢和這一番言語就把這些老臣頂的沒話說了。

以前這些老臣仗着資歷老,反對這個,反對那個,很多時候弄得趙昚都下不來臺,心裡有氣也沒辦法,誰讓大宋歷來都是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呢,想壓住這幫老臣是不可能的,但如今給他們找個對手,稍微轉移一下他們的視線,還是可行的。

百官之中不少人雖然認爲御駕親征過於兒戲,但見莫濟無言,便誰也不敢隨意開口。

趙昚見羣臣不語,似是默認贊同他御駕親征,於是輕咳一聲,而後說道:“辛棄疾,話不要亂說,這大殿之上的,都是我大宋棟樑,都是大宋忠臣,誰都不是逆臣!”

“皇上恕罪,臣失言了。”辛棄疾擡手致歉,隨後迅速退回班列之中。

趙昚接着說道:“諸位愛卿,不論身居何職,在這朝堂之上,不論說了什麼話,都是爲了大宋強大穩定,都是不可多得的忠臣,說的對或是不對,我都不會追究。但有一點,諸位愛卿要清楚,統一燕雲,乃是太祖太宗兩百年前立下的宏願,歷朝歷代都在爲此奮鬥,我們也不能例外!如今金國式微,機會難得,正是大宋達成百年宏願、統一燕雲之時!”

“皇上,古語有言,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這十多年我們與西金、東金多次盟約,又多次挑起紛爭,實乃不祥,老臣以爲不宜再繼續動刀兵。真定府以前是大宋土地,好好跟西金商談,讓他們換回來就是了,至於燕京,那個地方我們從來就沒有擁有過,如今是東金佔有,我們花些錢從他們手裡贖買過來也不是不可。天下初定,百姓還需休養,老臣以爲能不動刀兵,還是不動刀兵的好。”趙昚話音剛落,忽有一白鬚老臣緩步出列。

趙昚臉上神色微變,他最頭疼的就是這等資歷深厚的老臣,門生故舊遍佈天下,說不得,動不得,可他們又時常會提出一些讓人難以接受的奇談怪論。

“章大人此言差矣!人無信不立,下官深表認同。但把國無信則衰套用在現如今的大宋頭上,下官以爲非常不妥。”

此語一出,衆人一驚,又不由得回頭去看到底是誰敢反對章大學士。

走出班列者不是別人,還是一身紅衣的辛棄疾。

只見辛棄疾站定之後,繼續說道:“古語有言,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但在倉廩未實,衣食未足之前,大家該怎麼做呢?爲了生存,爲了活着,茹毛飲血,也在所不惜!我們剛剛收復河東、關中,真定府還在金人手裡,燕雲十六州更是被金人牢牢佔據,這些地方本來都應該是大宋的土地。真定府原本就是我們的,被金人強佔五十年,至於燕雲十六州,當初宋金盟約,約定共滅遼國之後,燕雲十六州歸大宋,是金國不守信用搶佔燕雲,而後更是背棄宋金盟約南下攻打大宋,以至有靖康之恥,大宋不但丟了汴京,更是丟掉淮河以北近半國土。”

辛棄疾說着轉身四顧,面向其他朝臣道:“金人起自蠻族,本就無信義可言,大宋卻要跟他們談論信義,無異於對牛彈琴,其結果天下人都看到了,我們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難道章大人還想讓大宋再經歷一次靖康之亂嗎?下官以爲,既然金人本就無信義,更不必跟他們講信義,攻滅他們,維護大宋朝廷和百姓利益,纔是我等當爲之事,而不是用信義自縛手腳,任金人宰割,讓天下恥笑!”

此論一出,大殿之上頓時便有私語議論紛紛,很多人開始追思五十年前的那場災難,更有人說起曾經擔任使臣出使金國的不堪經歷,忍不住嘆息。

“淺薄!泱泱華夏,堂堂大宋,禮儀之國,名傳四海萬邦,若今日自毀信義,他日何以服四方列國!人如國,國如人,人皆無信則國無信,國無信則人無信,君臣百姓,上下一體,君無信則臣無信,臣無信則民無信,若大宋自毀信義,與蠻夷何異?”章大學士怒而發聲,斥責反駁。

“章大人此論有自欺欺人、以偏概全之嫌。”前排忽有一人閃身出列。

衆人看清之後,心下再驚,不由得犯嘀咕,文武雙方終於要正面相碰了嗎?

出列者不是別人,正是當朝武人領袖,大宋樞密使楊叢義。

只聽楊叢義道:“章大人說大宋名傳四海萬邦,所謂萬邦到底有幾個?在我看來不外乎是金、夏、遼、吐蕃、大理、李越、占城、真臘、三佛齊、倭國、高麗,這十個國家距離大宋都不算太遠,可他們之中有哪個國家是從心裡佩服大宋的?金、夏、遼、吐蕃、大理、李越,這六國與大宋土地接壤,除大理、吐蕃外,其餘四國都在強搶大宋子民和土地。而其他幾國與大宋遠隔重洋,有沒有搶奪大宋土地之心並不好說,但從五十年前,靖康之亂後,各國派遣使者到大宋來的次數、使臣級別,以及帶來的禮物多寡優劣,可以看出他們對大宋失去了原本的敬重!”

“大宋周邊小國尚且不敬,屢次與大宋挑起戰爭,更別說通過回易船隊往來,才耳聞大宋之名的西洋諸國,他們想要的只是大宋出產的絲綢、茶葉、瓷器,並不是敬重與歸附,如果有一天他們強大了,有能力遠渡重洋來到大宋,他們同樣會像北方蠻人一樣用武力來搶大宋的東西,而不是花真金白銀來買,更不會有信義之說,等價交換。諸位以爲,每次回易船隊出海,帶五六千將士,帶能打三場大仗的軍械武器爲何?說白了,不就是怕被搶嗎?”

楊叢義講道理擺事實說到這裡,而後回首環顧滿朝文武大臣,口中道:“沒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便沒有資格講信義,除非做好洗乾淨脖子,任人宰殺的準備,單獨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同樣是這樣。作爲一個聖人,自己可以爲信義甘願赴死,但沒有資格要求普羅大衆跟他一起死。”

“還有,一個是否講信義,作出決定之後關乎的只是他自己,他或者是爲了自己利益,或者是相關者的利益,並不會影響普羅大衆、天下萬民的生存。而作爲一個國家,朝廷任何一個決策,關乎的都是千千萬萬人的利益與生存,所以朝廷的決策是十分複雜的,牽扯的利益更是很難理清,單單以是否講信義來判定決策是否高明,並不妥當,也十分荒唐!”

楊叢義說完,章大學士正想反駁,辛棄疾忙道:“下官附議!大宋如今連真定府都未收復,燕雲十六州也未統一,便空談信義,實在不是合適時機。待大宋一統天下,四夷萬邦臣服之後,再論信義,以信義約束萬邦纔是正理。”

“臣附議。”

辛棄疾話音剛落,史浩便跨步出列,當衆表明立場。

北伐之事,準備多年,如今箭在弦上,已到不得不發之時,他作爲宰相,居中統籌,費盡心力,哪有半途而廢之理。

況且統一燕雲這等千古大業,必能留名青史,以傳後世。

章大學士先後被辛棄疾、楊叢義駁斥,又見史浩也站到了對立面,一氣之下,直接離殿而去。

第675章 殲滅金軍第229章 請求援軍第260章 邀請赴宴第388章 分歧仍在第542章 親赴蓬萊第461章 學習兵法第102章 武學第85章 施主道長第390章 另定契約第713章 州試第15章 失竊第243章 風帆難降第392章 湯父之憂第589章 請纓出戰第544章 籌備退路第314章 又取兩關第420章 二議章程第531章 返回大宋第248章 離開孤島第453章 給你差事第40章 消失的捕快第575章 準備打仗第696章 金人求和第414章 怎解難題第63章 解圍第7章 獄中傳道(上)第44章 伏擊第700章 帝師自決第185章 改造針盤第422章 臨安再會第709章 謹言慎行第591章 夜襲敵軍第775章 抄底金營第230章 安南詭計第157章 物資供應第19章 都是餬口第569章 驚人的消息第674章 四面合圍第543章 輾轉益都第448章 道場解惑第261章 聞香品茗第230章 安南詭計第90章 三十二人第12章 漏網之魚第403章 搬家入住第456章 他們來了第282章 宣威軍第512章 稅賦之憂第123章 送別第172章 人之將死第767章 明覆第318章 空城伏兵第154章 回黃梅縣第490章 諸軍命運第737章 南下平陽府第777章 運河冰碎第88章 意料之外第642章 攻城掠地第169章 直接挑明第556章 畫圖溝通第658章 兵發淄州第74章 演技逼真第499章 紛紛離營第171章 增船百艘第257章 塞爾柱國第381章 全部拿下第725章 銀子燙手第221章 天時地利第21章 閒人第508章 登門拜訪第508章 登門拜訪第605章 分兵備戰第781章 攻防馬頭村第666章 兵敗城下第398章 驍騎軍第642章 攻城掠地第564章 奇異氣味第13章 據實以告第425章 選將統帥第256章 挑選丈夫第494章 滅金之策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528章 天竺回易第408章 殿中議事(三)第705章 任命文書第774章 三軍皆動第139章 加入回易第619章 詳細信息第657章 獻城第793章 掌控權力第641章 撤離揚州第315章 破局之計第498章 奮武揚武第692章 金軍來襲第499章 紛紛離營第736章 進軍忻州第765章 趕人第316章 兩關敵情第237章 消滅路霸第660章 隨軍軍屬
第675章 殲滅金軍第229章 請求援軍第260章 邀請赴宴第388章 分歧仍在第542章 親赴蓬萊第461章 學習兵法第102章 武學第85章 施主道長第390章 另定契約第713章 州試第15章 失竊第243章 風帆難降第392章 湯父之憂第589章 請纓出戰第544章 籌備退路第314章 又取兩關第420章 二議章程第531章 返回大宋第248章 離開孤島第453章 給你差事第40章 消失的捕快第575章 準備打仗第696章 金人求和第414章 怎解難題第63章 解圍第7章 獄中傳道(上)第44章 伏擊第700章 帝師自決第185章 改造針盤第422章 臨安再會第709章 謹言慎行第591章 夜襲敵軍第775章 抄底金營第230章 安南詭計第157章 物資供應第19章 都是餬口第569章 驚人的消息第674章 四面合圍第543章 輾轉益都第448章 道場解惑第261章 聞香品茗第230章 安南詭計第90章 三十二人第12章 漏網之魚第403章 搬家入住第456章 他們來了第282章 宣威軍第512章 稅賦之憂第123章 送別第172章 人之將死第767章 明覆第318章 空城伏兵第154章 回黃梅縣第490章 諸軍命運第737章 南下平陽府第777章 運河冰碎第88章 意料之外第642章 攻城掠地第169章 直接挑明第556章 畫圖溝通第658章 兵發淄州第74章 演技逼真第499章 紛紛離營第171章 增船百艘第257章 塞爾柱國第381章 全部拿下第725章 銀子燙手第221章 天時地利第21章 閒人第508章 登門拜訪第508章 登門拜訪第605章 分兵備戰第781章 攻防馬頭村第666章 兵敗城下第398章 驍騎軍第642章 攻城掠地第564章 奇異氣味第13章 據實以告第425章 選將統帥第256章 挑選丈夫第494章 滅金之策第782章 糧倉驚變第528章 天竺回易第408章 殿中議事(三)第705章 任命文書第774章 三軍皆動第139章 加入回易第619章 詳細信息第657章 獻城第793章 掌控權力第641章 撤離揚州第315章 破局之計第498章 奮武揚武第692章 金軍來襲第499章 紛紛離營第736章 進軍忻州第765章 趕人第316章 兩關敵情第237章 消滅路霸第660章 隨軍軍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