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癡心妄想

大唐極品閒人

剛剛繼任高昌國主的鞠智盛慘死在保都城頭,保都城也隨之被唐軍攻破,鞠智盛一死,鞠氏高昌便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杜睿則繼續分兵略地,共攻下三郡、五縣、二十二城,得戶八千餘,人口十餘萬,馬四千餘匹,佔地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

爲防止高昌死灰復燃,杜睿又在其地置西州,在不戰而下的浮圖城置庭州。此後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雅爾湖村附近)置安西都護府,留蘇麟引兵一千鎮守,暫代都督一職,等候太宗的命令,並刻石紀功,正式吹響了大唐進軍西域的號角。

至此,大唐疆域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爲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

此戰,攻城略地,開疆拓土的意義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佔領了高昌這個絲綢之路上的戰略要地,大唐便打通了與西域各國的通道,促進了和西方諸國的聯繫,同時也起到遏制西突厥發展的作用。

杜睿在交河城休整了兩日,便準備要揮軍東進,配合侯君集攻略薛延陀,可是還沒等他出發,便又有事,找上了門。

一個自稱是焉耆王的人到了交河城外,杜睿一愣,對於焉耆國,他倒是有所瞭解,焉耆原名焉支,屬大日氏烏繹部,、作烏耆,烏纏、阿耆尼。吳承恩的《西遊記》中被稱作烏雞國。國內有九城。轄地包括焉耆、庫爾勒,和顧、尉犁一帶。在博斯騰湖西北岸,由於緊靠博斯騰湖,故多魚。民衆從事農業、漁業、畜牧。初屬匈奴,西漢神爵二年,屬西漢西域都護府。西漢末又屬匈奴,東漢永元六年,班超擊破之,又內附。北魏時,一度屬北魏與北周亦有往來。唐初附西突厥,後屬唐,屬安西都護府管轄。

杜睿還記得貞觀八年時,焉耆國王曾遣使道長安,面見太宗,要求歸附,太宗親賜其王號,說起來,這個焉耆國還算是大唐的屬國。

只是今日這個焉耆國王到交河城,還要面見杜睿,有什麼打算,杜睿也想不明白,只好使人請了進來。

時間不長,便有親兵帶着焉耆國王並一種隨從入內,雖然焉耆國小,戶口不過六千,人口不多三萬餘,但對方好歹也是個國王,又是得過太宗冊封,杜睿也不敢怠慢,帶人在府門外迎接。

那焉耆國王乃是一個白髮老者,身量不高,短髮,身着華服,與中原一般無二,身後武士數人,皆身高體健之輩,見了杜睿也不行禮,昂然四顧。

杜睿見了,心中微微不喜,一個撮爾小國,居然這般無禮,但是對方好歹也是一國之主,杜睿就算再怎麼不耐煩,應有的禮數,也不能短缺。

“焉耆國王不在國中納福,來交河城所爲何事!?”

焉耆國王對着杜睿微微一點頭,道:“本王來此,確實有要事與天朝大將軍商議!”

雖說是商議,但是這焉耆國王的神態卻十分倨傲,見杜睿年少,隱隱有輕視之意。

杜睿面色也漸漸變冷,回身步入正堂,坐在主位之上,道:“焉耆國王有事請講!”

焉耆國王也是惱恨杜睿無禮,見正堂之上別無餘座,更是勃然變色,道:“天朝上國,禮儀之邦,便是如此待客的嗎?”

秦束哪裡受得了這個,這次遠征,杜睿的種種行爲,已經讓他在心底裡發狂的崇拜,如何能見得了一個番邦小國對杜睿無力。更何況杜睿率軍遠征,代表的乃是大唐的臉面,這個小國之君,居然不知尊卑上下之禮,當真可惡。

當即怒道:“放肆!你是何等樣人,也敢在將軍面前無禮!”

焉耆國王身後的幾個武士聞言,紛紛上前,抽刀揚揚怒喝,大有一言不合,便要拔刀相向的意思。

杜睿見狀,心中大怒,這些西域小國,在他的眼中不過是些螻蟻之輩,焉敢挑釁大唐,想着便拍案而起,大喝道:“放肆!這是大唐安西都護府的正堂,也是你等可以撒野的地方嗎?來人,將這幾個不懂得上下尊卑的東西,拉下去,每人重打三十軍棍,也讓他們長長記性!”

杜睿一令既下,當即就有親兵上前,將那幾個武士放翻在地,兩人一個架着,拖了出去,緊跟着便響起了一陣慘叫聲。

杜睿重新坐下,好整以暇的看着那焉耆國王,道:“國主有何事,現在可以說了。”

焉耆國王哪裡曾想到杜睿居然如此蠻橫,絲毫不顧及兩國的邦交,說打就打,也被嚇得不輕,但是此來乃是爲了國中的大事,不能不說,當即硬着頭皮道:“將軍!本王先恭賀大唐攻滅高昌,本王此來,確實有件要事相商,此前高昌屢次進犯焉耆國,攻下三城,掠奪口衆數千,本王此來,一是想向將軍討要被高昌侵佔的三城,二是想要回被掠奪的人口!”

杜睿聞言,差點兒驚得跳起來,看着焉耆國王一副理所當然的模樣,杜睿險些衝上去給他一拳,讓這老匹夫好好清醒一下。

強忍着怒氣,杜睿冷笑道:“不知國主所說的是那三座城?”

焉耆國王回道:“乃是保都城,天河城,玉伽城,此前便是我國所有,卻被鞠文泰無禮搶奪,如今天朝大軍到此,想來會提我小國做主,還請將軍將三城歸還!”

杜睿聞言,朗聲大笑,笑過之後,道:“焉耆國王打的倒是好心思,本將軍率領大唐將士,遠行數千裡到此,死傷無數,方纔滅了無道的高昌,而今你身無寸功,居然也想要分得三城,天下可有這等便宜事!”

焉耆國王聞言,忙道:“本王兩年前曾到長安面見過天朝大國的皇帝,大皇帝當時曾有明言,萬事爲我等小國做主,那三城確實是被高昌所奪,城內百姓皆可作證,將軍如何能強賴本王的城池不還!”

“你這老兒好生無禮!”一旁的秦束怒道,“三城皆是被我大唐軍馬攻下,你焉耆國並無尺寸之功,卻來強要,這纔是無禮!”

焉耆國王原本以爲只要說明來意,大唐定然會將那三場好生的交還給他,卻不曾想,會發生這等事情,頓時也被氣得面紅耳赤,道:“大唐乃是天朝上國,如何能強賴他國的國土,你等要是不還,本王當發大兵,親自來奪!”

杜睿聞言,目光一寒,道:“焉耆國王此言,可是在向我大唐宣戰。”

焉耆國王也是一愣,剛纔一時衝動之下,胡亂出口,如今想要認錯,但是面子上卻又下不來,只得強硬到底:“那三城皆是祖先傳下來的土地,萬萬不可遺失,將軍若是做不了主,可將本王之意,代爲向上皇轉達!”

杜睿冷笑道:“若是當今大唐天子也不答應呢!?你當如何?”

焉耆國王沉吟了半晌,道:“若是上皇執意要賴着不還,本王爲了安撫民意,也只能和大唐刀兵相向,大唐雖然強盛,但是我小國也有應對之法。”

秦束怒道:“你這老頭好不要臉,我大唐將士不計生死,奪下的城池,你說要便要,我大唐攻伐高昌不孝,你焉耆國可曾派一兵一卒相助,你等沒出半分力氣,如今卻想要強要城池,無禮太甚,爾等撮爾小國,也敢來撫弄大唐的虎鬚,當真不知所謂!”

杜睿止住秦束,道:“我大唐位居天下中央,爾等小國只可小心侍奉,方爲正途,如今高昌國已滅,所有城池已屬大唐,萬難更改,你若知錯,當即可前往長安謝罪,若不然,本將軍滅得了高昌,也能滅得了你焉耆國!”

對於歷史上,華夏那些強盛的朝代對於屬國的態度,杜睿非常不以爲然,在他看來,所謂屬國,一旦確立了隸屬關係,就意味着,這個屬國從今以後,無論是國內的政治,經濟,還是軍事,都應該由宗主國來做主。

但是華夏曆史上的那些成爲宗主國的卻完全不是如此,只爲了要一個宗主國的名聲,享受着萬國來朝的虛榮,就對蜀國百般遷就,今日要糧米,明日要金銀,予取予求,毫無顧忌,只要對方還認他們是宗主國,那就一切好商量,這等賠本商議,再度瑞看來簡直就是吃飽了撐的。

如今他既然來了,就要徹底改變大唐貪慕這種虛榮的做法,對待那些如同蒼蠅一樣的小國,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滅亡,滅其國,亡其族,就像眼前這個焉耆小國的國主,不過佔有一隅之地,居然也敢挑釁大唐,當真罪該萬死。

杜睿發出了戰爭威脅,焉耆國王卻是不以爲然,道:“哼!這位將軍,既然你不肯歸還城池,那麼就等着我焉耆國的軍馬親自來奪吧!”

說完轉身就走,杜睿也不留,雖然此刻將這個癡心妄想的混賬國王留下很容易,砍了他的腦袋,再滅亡焉耆國也能容易不少,但是私殺一國之主,這個壞名聲,杜睿可不想擔着,更何況,對付一個小小的焉耆國,杜睿還不放在心上。

焉耆國王走後,蘇麟忙道:“將軍!如今與焉耆國交惡,一旦有所摩擦,急切之間脫不開身,耽誤了聖上討伐薛延陀的大事,可如何是好?”

杜睿笑道:“焉耆小國,滅之何須遷延時日!他便是不來,本將軍也要帶人滅了他!諸將聽令!”

蘇麟,秦束,馮照,杜平生等人紛紛起立,拱手而立:“末將在!”

“蘇麟!”“末將在!”

“本將軍命你兵駐交河城,暫代安西都護府大都督之職,軍馬不多,本將軍也只能留給你一千人,你可能守住大唐國土不失!”

“末將領令,地在人在,地失人亡!”

杜睿點點頭,他之所以把蘇麟留下,也是有着自己的考慮,蘇麟爲人雖然刻板,不知變通,謹守禮法,但是卻行事持重有度,又深通兵法,留他在此,可確保萬無一失。

“秦束!”“末將在!”

“令你引前軍兩千爲大軍先鋒,出保都城,直取員渠城,若遇焉耆國.軍攔路,盡皆誅之!”

“末將領令!”

和老成持重的蘇麟相比,秦束就是個一勇之夫,這種人最擅長的就是衝鋒陷陣,要是讓他坐鎮後方的話,指不定會鬧出什麼亂子。

秦束對杜睿的安排倒也十分滿意,歡天喜地的接了領,下去準備了。

剩下的馮照和杜平生,杜平生,杜睿自然是要帶在身邊的,馮照則另有任務,杜睿和他耳語了幾句,馮照領命下去了。

再說焉耆國王,從交河城離開之後,心中便惱恨不已,此次來不但沒有討回當年被高昌強奪的三城,反而折損了掩面,護衛被打,自己被也杜睿奚落了一番。

“唐人無禮,本王當發大兵討一個公道!”

焉耆國王看着交河城的城牆,怒氣衝衝的說道,他只記得杜睿無禮,卻不曾想過自家事,那三城雖然以前是焉耆國的,但已經被高昌奪去,大唐滅了高昌,他半點兒代價都不付,就想取回三城,天下哪有這等便宜事。

命從人加快趕路,焉耆國與高昌相鄰,距離交河城也不過百里,過了焉耆山關,便到了焉耆國境內,焉耆國王當即點氣了五千兵馬,就要殺奔高昌而來。

可剛至焉耆山關,就聽人回報,言稱大唐軍馬已經殺到關前,焉耆國王聞言大驚失色,原本他不過是想要帶兵去耀武揚威一番,哪裡曾想到,杜睿說戰就戰,他前腳剛走,杜睿緊跟着就派人來了。

此時焉耆國王悔恨不已,早知如此,剛纔何必吝惜臉面,如今惹惱了大唐,就算是能擋住,這數千唐軍攻城,如何能抵擋大唐的雄威。

驚歸驚,但是焉耆國王倒也還算有膽識,再加上焉耆山關險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守住唐軍的攻勢,倒也不成問題。

一邊派人加固城防,一邊遣人朝伊吾而去,向伊吾王求救。

第72章 各方反應第3章 勸誡第14章 南下第49章 朝議第40章 亞歷山大港第13章 囑託第30章 捷報傳來第5章 放逐第五十章第58章 騷亂第十一章第4章 西行漫記第二十九章第68章 奧斯曼?伊本?阿凡第63章 安定地方第4章 財政預算爲哪般?第五十四章第4章 憫農第15章 室利佛逝第48章 捷報頻傳第七十八章第10章 第一桶金第70章 西陲隱患第42章 三條妙計第72章 舞弊第二十八章第6章 牽動四方第23章 戰第73章 願做杜陵一農夫第13章 太子遇刺第32章 危局第22章 君子之道續第51章 貞觀十七年第十八章第五十二章第3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46章 炎炎夏日第64章 搜府第17章 密議第六十九章第35章 有教無類第31章 高句麗來人第53章 卡迭石大戰第三十七章第82章 閒來無事第38章 草木皆兵第14章 李義府第22章 滅其族,亡其種第56章 兵權第六章第7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三十七章第54章 三站而下第52章 鞠智盛第七十五章第18章 事敗第40章 彈壓第1章 心驚膽顫第73章 大食國滅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60章 古埃及第58章 慈不掌兵第3章 皇恩第34章 懲戒第40章 亂國之人第34章 全功第28章 忠臣第二十九章第1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8章 晉王來訪第23章 公理和強權第58章 騷亂第五十一章第57章 趁機發難第5章 放逐第七十五章第八章第二十六章第76章 這孩子叫狄仁傑第55章 所謂騎士第2章 失孤第103章 棄子第39章 死而不僵第68章 隱情第57章 趁機發難第12章 文采不減當年第8章 怒極第70章 蘇烈第二十五章第8章 紛紛擾擾第60章 古埃及第78章 上元佳節第三十八章第35章 離亂人,富貴狗第14章 最後一搏第十章第八章第49章 魏王李泰第十六章第67章 佛道之爭
第72章 各方反應第3章 勸誡第14章 南下第49章 朝議第40章 亞歷山大港第13章 囑託第30章 捷報傳來第5章 放逐第五十章第58章 騷亂第十一章第4章 西行漫記第二十九章第68章 奧斯曼?伊本?阿凡第63章 安定地方第4章 財政預算爲哪般?第五十四章第4章 憫農第15章 室利佛逝第48章 捷報頻傳第七十八章第10章 第一桶金第70章 西陲隱患第42章 三條妙計第72章 舞弊第二十八章第6章 牽動四方第23章 戰第73章 願做杜陵一農夫第13章 太子遇刺第32章 危局第22章 君子之道續第51章 貞觀十七年第十八章第五十二章第3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46章 炎炎夏日第64章 搜府第17章 密議第六十九章第35章 有教無類第31章 高句麗來人第53章 卡迭石大戰第三十七章第82章 閒來無事第38章 草木皆兵第14章 李義府第22章 滅其族,亡其種第56章 兵權第六章第74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第三十七章第54章 三站而下第52章 鞠智盛第七十五章第18章 事敗第40章 彈壓第1章 心驚膽顫第73章 大食國滅第11章 大智大勇大仁大義第60章 古埃及第58章 慈不掌兵第3章 皇恩第34章 懲戒第40章 亂國之人第34章 全功第28章 忠臣第二十九章第1章 貞觀二十二年第8章 晉王來訪第23章 公理和強權第58章 騷亂第五十一章第57章 趁機發難第5章 放逐第七十五章第八章第二十六章第76章 這孩子叫狄仁傑第55章 所謂騎士第2章 失孤第103章 棄子第39章 死而不僵第68章 隱情第57章 趁機發難第12章 文采不減當年第8章 怒極第70章 蘇烈第二十五章第8章 紛紛擾擾第60章 古埃及第78章 上元佳節第三十八章第35章 離亂人,富貴狗第14章 最後一搏第十章第八章第49章 魏王李泰第十六章第67章 佛道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