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論洛陽的經濟發展

要說生髮之道,大唐朝臣最服誰?

唯孫正明也。

其實這些都是後世一些最基本的發展成例,只要是一個生長在後世社會的人,都知道。

在孫享福成長的那個時代,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動城市做各種項目,有用水用電,道路交通保障這樣的公共服務項目,有旅遊玩樂的消費項目,有進出口的商業項目,有生產製造的工業項目,等等等等,而只負責民政管理的官員,其實是排在覈心領導班子的後幾位的。

他只是將這些發展的模式稍微給長孫無忌講了個大概,就讓他如醍醐灌頂一般,瞬間對兩千三百萬貫的軍備採購有了一些信心。

當然,推動商業繁榮的最大好處,就是讓底層老百姓的產出有價值,在古代,農業生產,就是所有生產的根源,然而,即便你田種的再好,商業不興,農民也富不了,商業百花齊放,農民耕種的時候,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種出來的東西,也能賣出好價錢。

壓抑住腦海裡突然冒出來的各種想法,長孫無忌又略帶興奮的向孫享福問道,“如果長安也像善陽那樣,實行開放的制度,你認爲,長安的稅收能夠增加多少?”

孫享福略微的按照人口基數算了一下,才答道,“保守估計,三倍以上是有的,人口越多,越會有一些聚衆的效應產生,長安做爲關中的中心,不光是它本身常住人口,關中的數百萬百姓,也都是長安的潛在消費者,要是促進政策執行的好的話,四五倍都不在話下。”

想想現在的七八十萬貫的稅收,翻個四五倍的話,那就三四百萬貫了,如果加上善陽和全國各地的稅收,差不多就有七八百萬貫,那麼,似乎兩千多萬貫的債務,也不是很大,朝廷三年左右就能還清,如果只是在制度上面進行一些改革,就能解決這個大問題的話,長孫無忌覺得,完全可以做。

而且,朝廷的稅收越多,他戶部的功勞和權柄不就越大麼,對於他個人來說,做這個改革,也是對他政績有幫助的大好事。

已經在構思着如何給李世民上奏改革奏章的長孫無忌,現在對於軍備採購的事情,是一點異議都沒有了,套用孫享福說的這個模式,這樣大規模的裝備製造,能夠帶動關中很多就業,賺錢的人多了,消費的人也就多了,反正是誰把錢存在錢莊的,對於朝廷來說都是一樣,朝廷只要卡死交易環節收稅就好。

“正明可否將善陽的全套管理模式和稅收政策,抄錄一份,讓老夫參詳參詳?”

“這是小事而已,稍後便奉上,相信陛下和朝臣那邊,不需要您多解釋,他們也都懂的,畢竟,他們在善陽,可是住了三個多月了。”

其實,體驗善陽的管理制度,纔是李世民這次北巡給國家帶來的最大的好處,孫享福知道自己憑空的跟大家講這些管理制度的好處,大家多半是接受不了的,直接讓他們看到實例,情況就不一樣了。

在切實感受,甚至喜歡了善陽的那一套管理模式之後,他們對於現有的這套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看的就更清楚了。

甚至,有些人習慣了那邊自由開放的環境,回到了長安,會不習慣,它能夠對所有的官員產生認知上的影響,知道還有另外一條路,也是走的通的,讓大唐在整體改革的道路上,變的更加順暢一些。

談完了這個問題之後,長孫無忌又跟孫享福談起了關中新農村建設的情況,他的執行能力也是很強的,只用了一年不到,就將長安周邊三個縣七成以上的村莊換了模樣。

不過,其中有一些原本是五姓七家掌控的村落,現在那些村落空置的磚瓦房屋,如果白送給遷居過來的高句麗百姓住,顯然有些不合適。

升米恩,鬥米仇的道理,長孫無忌還是知道的,一下子對他們太好了,往後,這些百姓就難管了,但是如何調整,他卻一時沒有想到好辦法,便想聽聽孫享福的意見。

“這個很簡單啊!對外出售即可,您不會以爲,那些被陛下徵調到渭南做工的百姓,還想回到他們那些貧瘠的村落種地吧!

直接就近安置他們的住房,順勢將原本那些貧瘠的村落撤銷不是很好嗎!

您只需要弄一個置換政策出來,拿原本貧瘠的土地,折價抵扣這些磚瓦新房的一部分費用,補齊差價就好,錢不夠的話,還可以給讓他們辦理貸款和分期付款,只怕到時候,您手頭上的空房還不夠用呢!

至於那些高句麗百姓,且先讓他們住兩年窩棚式的民居,然後再逐步給他們建設成新農村,這樣,他們纔會知道咱們朝廷給他們辦了些什麼事,從而讓他們知道,聽從朝廷管理安排的重要性。”

“此策大善。”長孫無忌一拍桌讚道。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您也要考慮到,今後,渭南工業新區會有大量的用工,按照目前數十個大廠的規模,明年陸續投入生產之後,就將會有數十萬工薪階層在這裡聚集,保障他們的日常用度和住房,就是一項重大的任務,而且,人多了,地價就會漲,就像人口密集的長安和一些人口稀疏的偏遠小地方的差別一樣,後續,這座工業新城的人口破百萬都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所以,不光是渭南地界,連渭南周邊的土地,只要是在朝廷名下的,都不要輕易出售,屯起來作爲後備用地,一旦渭南縣的土地用完了,還能往周邊地區發展,若是周邊土地都被別人沒有規劃的建設起來了,那麼,以後再想拆遷收回的成本可就大了。”

在古代,基本不存在個體小老百姓對抗朝廷的事情,朝廷說怎麼拆,怎麼建都行,但是把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避免很大的浪費。

而且,目前只有孫享福敢大膽的預測這座城市的未來發展走向,別的人,是不可能想到區區一縣之地,會在短短一兩年內聚集到百萬人口的。

“難怪你敢在渭南新城投入那麼多錢的,那邊的地價要是如長安城內一般,你投入的錢可就會翻倍的賺回來了。”

“呵呵,投資當然要有回報纔好,可不是我一個人會賺,所有跟進投資的人都會賺,您不也投了不少麼。

所以,咱們鼓勵消費的時候,也要鼓勵投資,讓所有的人,在發展的過程中都享受到福利,纔不會有人反對朝廷的政策,纔不會有人老想着造反搞事情。”

孫享福只是隨意的說笑着,長孫無忌的感觸卻是很深,孫享福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在世家子把持的朝堂中,推進的各項改革。

而他,只是跟在孫享福後面,看到了成果,自從新農村建設開始推行之後,百姓們對於朝廷的認可度,就有了大大的提升。

要知道,李唐建國才十餘年,甚至好多地區,受李唐統治的時間還不到十年,當代的青壯羣體,或者大部分家庭的當家主事之人,都是隋朝的時候出生長大的,在朝代更替頻繁的時代,他們對國家的歸屬感壓根就沒有,這個時候讓百姓們對一個國家產生向心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現在,這種向心力在不斷增加,證明大家越來越認可李唐的統治了,當所有人衆志成城的時候,一個國家就不會那麼快速的走向滅亡了。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想必犬子也是在定襄受到了正明的教導,才能長進的如此之快,陛下可是在老夫這裡狠狠的誇獎了他一通。如今,太子也留在善陽學政,正明今後可一定要悉心教導啊!”

聞言,孫幸福客氣的回道,“一定,一定。”

長孫無忌故意提到李承乾,是一種表示親近的意思,作爲李承乾的老師,哪怕是音樂和政治老師,在這個時代,他也被看成了與李承乾榮辱一體的人,因爲這個時期的師徒名分,是僅次於父子民名分的,講究的是天地君親師的排位。

而他們這一系的人,在大的方向上,自然是以扶持李承乾上位爲終極目標,小的方向上嘛!當然也是要謀些利益的。

果然,長孫無忌說完這些話之後,還有下文,請孫享福滿飲了一杯之後,長孫無忌又道,“老夫此前與洛陽幾位同鄉飲宴,席間曾聽他們提到,洛陽有民五十餘萬戶,男女青壯人口近百萬,原本的日子,相比關中雖然差些,也還算過的去,現在嘛!已經相差甚遠,就是比種大豆的揚州,也稍有不如,不知道,正明可有對洛陽的發展建議?”

作爲一個利益集團的頭領人物,只有不斷爲這個利益集團爭取利益,才能得到大家的擁戴,此前,長孫無忌幫助洛陽的那些世家代表爭取到了望江樓洛陽分店的一些股份,現在,又想要帶領他們,趕上這趟發展的大車了。

對於百姓有幫助的事情,孫享福一般都不會拒絕,事實上,他一早就料到了長孫無忌會來找自己,此前他不還跟蕭瑀說過了麼,洛陽的新政推行,只怕會由長孫無忌兼顧,所以,他肚子裡早就有了腹稿。

故意作思考狀想了一下後,孫享福笑道,“洛陽有運河之便,是整個國家的交通樞紐,只要新政得以落實,解放百姓出入自由的權力,他們就能做南下北上的運輸生意,光憑這一點,便可使當地的經濟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而且,剛纔您不是說了麼,洛陽有人口,人口就是一個大優勢,咱們長安今後生產的貨物,可是要靠大量商人,將其銷售往全國各地的,組建下線的轉運的商隊,就有大利可圖,另外,在販賣商品的同時,將各地的一些特產資源集中收購起來,再帶回洛陽,做一些特色產業,或向外出口······”

經濟發展,流通最爲重要,等未來長安的產能上去了之後,如何使其產出的商品更好的流通起來,就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了。

關中的人口雖然有幾百萬,但畢竟只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左右,產業想要做大,那麼市場就必須面向全國乃至全世界,洛陽有一些長安沒有的先天優勢,那就是做內需,他的地理位置是大運河通濟渠和廣濟渠的轉折點,貨物從這裡運去河北,山東,或者下江南,都非常方便。

貨物進出方便了,生意自然就好做,包括孫享福自己,也在跟長孫無忌的聊天之中,想把一些內銷產業放到洛陽去,因爲在洛陽不僅能夠快速的把貨物散到全國去,還能夠快速的得到產自全國的各種原材料。

宋朝之所以那麼富,便是因爲它把首都定在運河旁邊的汴州,加速了整個國家的貨物流通,商業發展。

而唐初,運河纔剛剛修好,水上交通比宋朝時還好的多。

而且,現在的關中還沒有被過度開發,由於孫享福的穿越,已經在加強水土流失的防禦措施,黃河氾濫的情況此後未必會出現。

沒有理由在這麼多條件加成的情況下,商業會不如宋朝,只要人口慢慢增長起來,超越宋朝的經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可是一個國家年稅收都超過億貫的時代,比現在的大唐,強了至少好幾十倍。

第420章 送別第682章 開田種植第655章 思考和擔憂第四十四章 表字正明第537章 主動跳出來了第251章 中場休息第333章 科學種植逐漸出世第652章 被老婆套路了第633章 孫享福的預言第469章 自救第380章 考場佈置第530章 互爲良師第559章 擒王浩第334章 善陽勞教所第311章 廣告效應第319章 商業環境的重要性第230章 草原東珠第274章 看了也不懂第161章 各方求情第558章 王浩的手段第五十九章 惡客上門第624章 民間的改革第481章 大進項第709章 軍人正確的價值觀第四十章 新手打仗第504章 先集個資第650章 對比的傷害第425章 穩步發展第386章 廣場商城遊樂場第131章 去交趾第676章 終於能出門了第410章 無知的百姓第224章 加官進爵第710章 計劃繼續推進第六十四章 早做準備第318章 如何處理糾紛第142章 封爵與否第157章 碼頭交戰第355章 剖腹產子第七十八章 對山寨的反擊第358章 今年科舉不授官第二十九章 國之利器第298章 又是一年春耕時第723章 又見祿東贊第407章 夫妻夜話定計第159章 殺人第372 人才缺乏第九十六章 筆墨紙硯第728章 輕輕揭過第435章 任務艱鉅第328章 全民運動會的構想第290章 慰問百姓第318章 如何處理糾紛第373章 城門答辯第617章 御駕到山南第682章 開田種植第六十四章 早做準備第596章 輾轉反側的人們第154章 談事情和忽悠第三十五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 681章 再臨嶺南第514章 大賞羣臣第170章 農門建立第114章 變樣的妥協第135章 李世民的煩惱第229章 將星雲集第364章 日新月異的技術第二十四章 這個世界太危險第一百零五章 孫享福的義第五十四章 服務員到位第747章 造聖運動進行時第328章 全民運動會的構想第331章 種花椰菜第一百零一章 春耕第702章 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第757章 糖衣炮彈發射第259章 民生的比較第642章 後宮搬遷第738章 併入南亞的計劃第135章 李世民的煩惱第600章 信到長安第五十章 豆腐它有關政治第141章 嶺南的發展大計第321章 善陽醫學院第333章 科學種植逐漸出世第389章 長安商業大規劃第152章 齊民要術火了第501章 幸福村的財富第二十五章 酸菜魚出鍋第四十四章 表字正明第290章 慰問百姓第237章 商品推介會第337章 走進漠北第396章 君明臣賢第458章 必須板正第207章 輿論攻擊第746章 王二牛的懷疑第266章 帳中敘話第192章 關中突變第285章 上朝
第420章 送別第682章 開田種植第655章 思考和擔憂第四十四章 表字正明第537章 主動跳出來了第251章 中場休息第333章 科學種植逐漸出世第652章 被老婆套路了第633章 孫享福的預言第469章 自救第380章 考場佈置第530章 互爲良師第559章 擒王浩第334章 善陽勞教所第311章 廣告效應第319章 商業環境的重要性第230章 草原東珠第274章 看了也不懂第161章 各方求情第558章 王浩的手段第五十九章 惡客上門第624章 民間的改革第481章 大進項第709章 軍人正確的價值觀第四十章 新手打仗第504章 先集個資第650章 對比的傷害第425章 穩步發展第386章 廣場商城遊樂場第131章 去交趾第676章 終於能出門了第410章 無知的百姓第224章 加官進爵第710章 計劃繼續推進第六十四章 早做準備第318章 如何處理糾紛第142章 封爵與否第157章 碼頭交戰第355章 剖腹產子第七十八章 對山寨的反擊第358章 今年科舉不授官第二十九章 國之利器第298章 又是一年春耕時第723章 又見祿東贊第407章 夫妻夜話定計第159章 殺人第372 人才缺乏第九十六章 筆墨紙硯第728章 輕輕揭過第435章 任務艱鉅第328章 全民運動會的構想第290章 慰問百姓第318章 如何處理糾紛第373章 城門答辯第617章 御駕到山南第682章 開田種植第六十四章 早做準備第596章 輾轉反側的人們第154章 談事情和忽悠第三十五章 金風玉露一相逢第 681章 再臨嶺南第514章 大賞羣臣第170章 農門建立第114章 變樣的妥協第135章 李世民的煩惱第229章 將星雲集第364章 日新月異的技術第二十四章 這個世界太危險第一百零五章 孫享福的義第五十四章 服務員到位第747章 造聖運動進行時第328章 全民運動會的構想第331章 種花椰菜第一百零一章 春耕第702章 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第757章 糖衣炮彈發射第259章 民生的比較第642章 後宮搬遷第738章 併入南亞的計劃第135章 李世民的煩惱第600章 信到長安第五十章 豆腐它有關政治第141章 嶺南的發展大計第321章 善陽醫學院第333章 科學種植逐漸出世第389章 長安商業大規劃第152章 齊民要術火了第501章 幸福村的財富第二十五章 酸菜魚出鍋第四十四章 表字正明第290章 慰問百姓第237章 商品推介會第337章 走進漠北第396章 君明臣賢第458章 必須板正第207章 輿論攻擊第746章 王二牛的懷疑第266章 帳中敘話第192章 關中突變第285章 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