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豪擲黃金兩千兩

bookmark

“李相……”

“岳父大人私下稱我爲七郎。我們只是親人間的討論,暢所欲言。”

裴泛還在叫李瑄的尊稱,卻被李瑄出聲打斷。

這也難怪。

就像皇帝的岳父,見皇帝也得趨步低頭。

裴泛的宜壽縣在李瑄的眼皮底下,凡政令先過宜壽,李瑄的鐵血風格對裴泛的影響很大。

“七郎,請恕我直言……京兆地區,特別是宜壽縣,在天子腳下,百姓較爲富裕。宜壽縣實施常平新法,昭告全部百姓。實施常平新法半個月以來,宜壽縣僅借出去糧食,七百八十升,共五十三戶……”

“也可能是麥子剛成熟,百姓不缺糧。需要等待青黃不接的時候,再看效果。”

裴泛想了想,向李瑄回答道。

他的意思很明瞭,常平新法需要一年時間觀看效果,去看它的運行和盈虧。

短時間內,哪怕有大量百姓借貸,也難以看出端倪。

“有道理!大唐幅員遼闊,需要等到明年,才能將常平新法推至大江南北。”

李瑄點了點頭。

結婚以後,李瑄變得更加成熟,他的意志雖然堅如鋼鐵,但心裡不再感情用事。

他不急,慢慢來。

“岳父大人,你在吏部的考覈優異。但天下郡縣考覈勉強合格,甚至不合格的都大有人在。這是爲什麼呢?”

裴泛能和李適之說上話,因爲李適之已經沒有鋒芒。李瑄不主動說話,他也不和李瑄主動。

李瑄又問裴泛這個問題。

他其實已經問過杜璡、趙奉章、王昌齡等久在地方的官吏。

他想要裴泛也能給他至答案,看看能否讓他滿意。

“七郎,以前姚、宋爲相,整飭吏治,使地方有使命感,大部分官吏都能公正的治理郡縣。可現在已經過去三十年,盛世之中,皆是名利客。姚宋織成的大網,早已被慾望的剪刀,剪得盡是漏洞。有的官吏在大網內外來去穿梭,逍遙法外,有的官吏爲了五斗米折腰,有的官吏無功無過,苟安樂一時……”

裴泛放下酒杯,端正身子,向李瑄闡述當前地方的風氣。

自天后朝以來,先後的政變,外部局勢不穩,賢臣們多被貶地方,州縣人人自危。

李隆基在這種亂局之下,力挽狂瀾,改元開元,他志向遠大,準備讓大唐一掃弊病,重新開始。

那時的大唐屬於百廢待興的階段,皇帝、宰相、臣子、地方官,皆奮力爭有爲。

前期李隆基確實做到了,在他的推動下,一個個詩人爲盛唐注入氣象。使開元盛世活靈活現。

在這種背景下,盛世的文人才子,追求功名者居多。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也可能是安逸太久,失去鬥志,讓地方官吏變得鬆散,越來越少會走到田間。

用各種理由,推脫策令難以完成。

衆說紛紜下,中書門下堂都不得不相信。

甚至還懷疑過姚崇、宋璟時代的行政效率。

散漫的風氣,蔓延整個大唐地方衙門。

他們有的變成名利客,與地方豪強同流合污。

有的直接擺爛,他們認爲自己不貪不欺,就不是犯錯。

同時,李林甫屁股一坐就是十幾年,排除異己,只用自己人,讓地方官吏看不到升遷的希望。

所以有一部分心灰意冷的官吏,不再有熱血,躺平在郡縣,對朝廷的政令多有敷衍。

也有一部分走歪門邪道,賄賂虢國夫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以謀升遷之機。

想讓虢國夫人求官可不容易,裴敦復請虢國夫人辦事,獻出黃金三百兩。

須知李瑄殲滅數萬敵人,也不過這些黃金賞賜。

地方官吏想走這條捷徑,不知要搜刮多少民脂民膏。

這就是裴泛向李瑄所闡述的風氣。

風氣已經形成,指望李瑄在中書門下堂一道政令,地方官吏立刻變法正直無私,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實施法術了。”

現在是天寶七載。

李瑄算時間,他準備刺激一下地方官吏,頒佈註定難以成功的新法。

許多強硬的法度,需要軍隊去配合。

顯然,李隆基不可能任李瑄爲天下兵馬大元帥,去爲大變革保駕護航。

裴泛聽到李瑄又要頒佈新法,心中一凸。

但他只是岳父,怎麼敢多問女婿呢?

支持便是了。

李瑄又與裴泛討論一些其他事情。幸虧有李適之在旁邊作陪,才讓裴泛沒有那麼忐忑和緊張。

直到傍晚用完膳後,李瑄才送裴泛和柳氏離開。

裴靈溪已離開她的父母,嫁作人婦,不捨的情緒表露,但沒有說出來。

好在她的兄長裴瓔在天水王府中,雖整天舞刀弄槍,但總能說上話。

李適之和王氏也沒有在天水王府多待,他們回到宋國公府。

李適之還是喜歡那裡,經常和朋友互往,好不自在。

有時間,李適之也會來看李瑄,宋國公府距離天水王府,也不過一步之遙。

當天晚上,裴靈溪提前爲李瑄準備早朝用的朝服。

她讓長離不必拘束,可以直接到臥室爲夫君梳理。

幾次纏綿後,李瑄睡去……

……

翌日,朝會。

李瑄重新到達興慶殿,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頓時有了壓力。

他們才感覺到,前幾日是何等的愜意。

而李瑄對文武大臣的要求很高,這是他們的壓力來援。

李瑄上朝的時候,突然發現安祿山也在朝堂。

估計是這兩日剛回來。

和李瑄在邊塞不同,安祿山每年都會通過驛站跑回到長安兩三次。

進獻各種奇珍異寶,以討李隆基的歡心。

除此之外,安祿山在朝堂上的朋友沒幾個,李林甫算半個,兩人各懷鬼胎。

安祿山還在長安留有耳目,任何大事件,都逃不過安祿山。

他判斷是否對他有利,第一時間趕回來。

在結婚之前,李瑄上奏建立濟生堂。

重新確立醫者在大唐的地位。

其實,醫生在大唐的地位並不低。

自古以來,厲害的醫生,如神醫華佗,醫聖張仲景,都是當官的。特別是張仲景,在漢末爲一郡太守。

至唐代的時候,著名的藥王孫思邈被太宗皇帝接見,太宗皇帝見孫思邈仙風道骨,醫術登峰造極,對其十分敬重,許諾爲官。

但孫思邈屬於道醫,懸壺濟世,並不接受。

大名鼎鼎的食療學創始人孟詵,醫術高超,在此時的名氣,並不差孫思邈。

他是孟子的三十一世孫,進士及第,成爲武則天時代的中書舍人,可稱爲“閣老”。

著有《本草音義》七卷、《本草藥性》三卷、《本草集錄》二卷、《古今錄驗方》的甄立言,在此時醫學界有巨大的影響力,官至太常丞。

唐人沒有人會覺得醫賤,你去找醫者救命,難道還能鼻孔朝天嗎?

連達官貴人對名醫都以禮相待。

“啓稟陛下,這是臣關於濟生堂的計劃,請陛下過目。”

李瑄將奏摺呈給李隆基。結婚前就準備好奏摺,這幾天在天水王府修改完整。

關於濟生堂的事,朝堂還未下定論,只是一個倡議。

讓文武大臣心中有準備。

“李相立濟生堂,取‘救濟蒼生’之意。”

“濟生堂分三院。一爲回春院,專修醫術,克疑難雜症,培養醫者,爲百姓謀福。”

“二爲軍醫院,主修刀兵之傷,輔修醫術,得更精湛醫術,治療傷病。”

“三爲婦孺院,主修女子奇病,接生嬰兒,診治小兒雜病。可招女學童爲醫。”

“濟生堂之醫,可得優厚俸祿,學成後,可賜三品到九品散官。在郡縣建立濟生堂,澤被蒼生……”

李隆基看完奏書後,緩緩將奏書的大部分內容,告知文武百官。

這是在詢問百官意下如何。

從出發點上,李隆基看不出毛病。

李瑄在奏摺上寫:

如果能讓百姓果腹,只是最基本的皇帝。

如果能讓百姓豐衣足食,可堪爲明君。

如果能讓百姓有機會讀書識字,可以爲堯舜。

如果能讓百姓老有所依,少有所養,可以爲聖君。

如果百姓在災病的時候,能及時得到醫師的救治,可以爲千古聖君。

當今天下,醫生的數量有限,水平參差不齊,無數生病者得不到救治,庸醫誤人的事情,又時有發生。

大力培養醫生,是天下走向更文明的過程。

李瑄還提到將陳藏器調回長安,任濟生堂主事。

陳藏器爲盛唐第一名醫,在開元二十七年,編著十卷《本草拾遺》。

後世認爲《本草拾遺》是《本草綱目》之前的醫療百科全書。

可見陳藏器的醫學造詣之深。

壽王李琩在小時候得怪病,就是被陳藏器治好,李隆基表彰其功。

現陳藏器爲三原縣令。

就是李瑄殺雞儆猴的那個三原縣。

本來陳藏器爲三原縣尉,李瑄以督常平新法不利爲由,罷三原令,順手就將陳藏器提拔。

後世評選大唐五大名醫,以出生依次爲:孫思邈、甄立言、孟詵、陳藏器、王冰。

除了不慕官職的孫思邈,其他每一個都是官吏,而且官職還不低。

只是王冰還沒有成長起來,他現在才三十多歲。

並且王冰是李瑄的忠實擁躉。

王冰也是道醫,他自號“啓玄子”,年紀輕輕,對《黃帝內經》的造詣極高,能舉一反三。

就是他整天在長安宣傳李瑄的《糾婚法》沒毛病,甚至還想按照《黃帝內經》,定女子二十一歲結婚的人。

因爲這個年級身體才全部長全。

王冰拜訪過李瑄,爲李瑄講元氣之說,教養生之道。李瑄結婚的時候,也邀請他。

對這種醫生,李瑄還是很羨慕的。

孫思邈的年紀太邪乎,先不談。

但其他道醫動不動活八九十歲,哪怕放在後世,也屬於高壽。

如果李隆基同意濟生堂建立,李瑄會任王冰爲太常博士,管理濟生堂的回春院。

李瑄明擺着告訴學醫者,只要醫術夠強,所著醫書影響夠大,可以穿上紫袍,位列三品。

雖然只是散官,標榜身份,沒有政治上的權力。

但這卻是無數人的心願。

除去諸王以外,朝堂上的三品官吏,文武加起來也不過數十而已。

“啓奏聖人,自古哪有女子學醫的?李相真是荒謬!”

這樣的好機會,保守派自然不會放過。

禮部侍郎達奚珣和李瑄卯上了,第一個跳出來,直言不諱。

提高醫生待遇就算了,竟然還在濟生堂招女醫師,這是亂了禮法。

自古只有王公權貴,將自家女兒私下教導。

“漢代的班昭能編著《漢書》,誰又沒看過《漢書》?據我所知,右相的愛女騰空,正在精習醫術,巾幗不讓鬚眉,這有什麼不對的?”

“難道接生孩子,讓男人來嗎?女子治療婦女的奇病,必然比男人更能看出門道?大唐是禮儀之邦,文化燦爛,我們輔佐下的大唐,應更完美,更心繫蒼生。濟生堂今日建立,將來拯救數以萬計的生命,這不該功德無量嗎?”

李瑄很生氣,達奚珣這不是找罵嗎?

他這次抓住保守派領袖李林甫的女兒說事,誰說女子不學醫。

李林甫面色微變,達奚珣話剛出來的時候,他就覺得不對勁。

不應該拿女子學醫說事。

達奚珣不敢得罪李林甫,不知該怎麼回答,再次啞口無言。

好在工部尚書陳希烈站出來說道:“啓奏陛下,李相欲建濟生堂。其花費估計高於慈幼堂的十數倍,當前大唐執行新法、遷民、慈幼堂,未有錢財去折騰濟生堂。”

“陳尚書此言差矣。古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既是創立濟生堂,第一階段就要花費十年以上時間培養醫師。也就是說,十年之內,濟生堂無法佈置郡縣,大唐國力蒸蒸日上,難道還養不起濟生堂千百人嗎?更何況,濟生堂在學醫期間,可以多救助長安的病人。”

“今日我們輔佐陛下建立濟生堂,是功蓋千秋的事情。我個人出兩千兩黃金,使濟生堂前幾年不用耗費國庫。”

李瑄直接大手一揮,豪資兩千兩黃金,建立濟生堂。

他要的,就是濟生堂的模式,要讓朝廷爲濟生堂加銜。

最少十來年內,才能培養第一批合格的醫師。

李瑄要未雨綢繆。

兩千兩黃金遠遠不夠造反,但絕對能爲他帶來巨大的聲望。

因爲這錢不是收買軍心,在文武百官眼裡,這些都是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誰知道十年後濟生堂要搞成啥樣!

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465章 再臨洛陽,智慧宮中第259章 京兆尹妥協,九霄環佩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56章 唐軍陣形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37章 拒絕贈送第438章 真理問世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133章 龍駒島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377章 天策上將,秦王,尚書令第193章 造反,涼州城中的歡呼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113章 組建四萬匹戰馬的臨洮軍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206章 收復楊慎矜,我能殺死猛虎第264章 與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263章 水調歌頭,楊玉環的眼淚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141章 吐蕃向大唐上貢 求和第436章 萬國衣冠拜冕旒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133章 龍駒島第433章 佛祖 道祖的奴隸,迎接百國盛會第376章 不同的朱雀街遊行,與李隆基論開元宰相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465章 再臨洛陽,智慧宮中第246章 刺客,水調歌頭的創作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374章 斬太子親信,與叛軍首戰第353章 勝業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難第24章 廣運潭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184章 南霽雲斬殺吐蕃元帥,九曲之戰大勝第47章 大戰將起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第346章 李隆基觀看新大唐地圖,爲將士奏功第401章 李瑄的時代第394章 安祿山的最後一搏,李瑄到來第30章 建立威勢第197章 殺死李瑄,君子豹變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374章 斬太子親信,與叛軍首戰第485章 昏君,不知人間,黑衣者死第309章 算計高仙芝,西域之路第8章 看花馬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331章 進軍兩河,經略軍 長城軍出動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236章 吐谷渾倒戈,吐蕃贊普南逃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246章 刺客,水調歌頭的創作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131章 突襲青海東部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457章 大可汗被擒,單于城破,君臨聖山第366章 活捉穎王,收隴右兵,再至京兆第43章 豪強第1章 軍功入相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來詩歌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200章 李林甫權勢再減,太原城外的太子奴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281章 豪擲黃金兩千兩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第215章 畫聖吳道子,非有詔不得畫第201章 捉拿王忠嗣回長安,李隆基召李瑄入第430章 吐蕃的絕唱第32章 突厥寇邊第18章 一石強弓第310章 安西 北庭節度大使,經略大使,燈火闌珊處第258章 爭鬥來臨,楊釗的效忠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80章 滿城沸騰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268章 常平新法,天寶變革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447章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齊出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第384章 李峴拜相,更改軍制,開緝捕科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398章 回紇的妥協,大唐月報
第299章 安祿山的火焰跳動第465章 再臨洛陽,智慧宮中第259章 京兆尹妥協,九霄環佩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407章 恩蘭達札路恭死亡,天寶十六載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騰,杜甫第56章 唐軍陣形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37章 拒絕贈送第438章 真理問世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133章 龍駒島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377章 天策上將,秦王,尚書令第193章 造反,涼州城中的歡呼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113章 組建四萬匹戰馬的臨洮軍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206章 收復楊慎矜,我能殺死猛虎第264章 與杜甫相遇,李隆基挑明第263章 水調歌頭,楊玉環的眼淚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141章 吐蕃向大唐上貢 求和第436章 萬國衣冠拜冕旒第227章 逼吐蕃入大非川,打通古絲綢之路第349章 安西軍的“清君側”思想,最後的長安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第443章 軍制改革,御駕親征第133章 龍駒島第433章 佛祖 道祖的奴隸,迎接百國盛會第376章 不同的朱雀街遊行,與李隆基論開元宰相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465章 再臨洛陽,智慧宮中第246章 刺客,水調歌頭的創作第149章 楊玉環封貴妃第374章 斬太子親信,與叛軍首戰第353章 勝業坊中的豪宅,岳父的困難第24章 廣運潭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184章 南霽雲斬殺吐蕃元帥,九曲之戰大勝第47章 大戰將起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第346章 李隆基觀看新大唐地圖,爲將士奏功第401章 李瑄的時代第394章 安祿山的最後一搏,李瑄到來第30章 建立威勢第197章 殺死李瑄,君子豹變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374章 斬太子親信,與叛軍首戰第485章 昏君,不知人間,黑衣者死第309章 算計高仙芝,西域之路第8章 看花馬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331章 進軍兩河,經略軍 長城軍出動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236章 吐谷渾倒戈,吐蕃贊普南逃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246章 刺客,水調歌頭的創作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131章 突襲青海東部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第457章 大可汗被擒,單于城破,君臨聖山第366章 活捉穎王,收隴右兵,再至京兆第43章 豪強第1章 軍功入相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來詩歌第302章 楊玉環的櫻桃饆饠,安祿山封王,蝶戀花,最後的法令第200章 李林甫權勢再減,太原城外的太子奴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281章 豪擲黃金兩千兩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第215章 畫聖吳道子,非有詔不得畫第201章 捉拿王忠嗣回長安,李隆基召李瑄入第430章 吐蕃的絕唱第32章 突厥寇邊第18章 一石強弓第310章 安西 北庭節度大使,經略大使,燈火闌珊處第258章 爭鬥來臨,楊釗的效忠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80章 滿城沸騰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第339章 大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反應第268章 常平新法,天寶變革第162章 吐蕃反制大唐的手段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447章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齊出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第384章 李峴拜相,更改軍制,開緝捕科第241章 河源勒石,豐厚的戰利品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398章 回紇的妥協,大唐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