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章 隔河

徹辰汗已經是年近花甲,身體衰弱之至,在聽到一個接一個的壞消息之後,徹辰汗已經昏迷幾次,咳血不止,現在府軍山東河南路行營主力已經迫近燕京,就在盧溝橋的南側聚集了大量的魏軍,雙軍隔河對峙,魏軍已經在上下游多處搭建浮橋,所有人都明白,隔河相峙的時間不會太久,一場大規模的會戰就要展開。

“惟今之計,只有在永定河北與魏人決戰。”完顏德看起來更老,但面部還是很潤,鬚眉皆白,身手還是矯健,比起衰弱之極的徹辰汗,這個老那顏倒還是康健的很。

盧溝橋是在大魏宣宗年間開始修築,後來宣宗崩逝此橋因造價太高暫時停工,斷斷續續多年之後,在仁宗年間修成。

此後永定河就有大橋溝通南北,在這條大河之畔不知道爆發過多少次關係王朝更迭,藩鎮強弱的大戰,所有人都明白,這一次也是關係到東胡全族的生死存亡,相比朝代更迭來更加的血腥殘酷。

“你們知道嗎,這橋原本叫廣利橋,意思就是通渠南北,利佑萬方。現在的局面,卻是和修橋之人背道而馳了。”徹辰汗騎在馬上,語氣淡然,眼神也是一直看向橋南。

徹辰汗身上一直在出虛汗,現在是夏初,是漢人最強之時,也是胡騎最爲衰弱之機。北伐大軍達百萬,府軍實力之強都令驕傲的東胡人感覺意外,甚至現在族人最藐視漢人的貴族都不得不承認,南邊來的漢人府軍,意志更強,技藝更精,戰陣更固,後勤更豐,鎧甲更固,兵器更銳,相比於曾經是敵手的大魏禁軍,這些府軍明顯的更在其之上,東胡鐵騎,下馬陣戰根本不是一合之敵,只能靠騎兵的機動牽扯尋找戰機。

更爲頭疼的就是百萬魏軍擁有最少十萬騎以上的騎兵,往高了估算是有十二萬人的建制騎兵,步兵府軍,每個軍最少也有一個營的輕騎,用來當哨騎警備,塘馬傳迅,甚至能進行小規模的騎兵戰,使胡騎不能輕易的騷擾和偵察。

幾個軍的步兵就能聚集過千輕騎,胡騎得相當數字甚至更多才能抵禦或牽制,還不提那些重甲騎兵,雖然人數不多,但都是騎着令人恐懼的高大戰馬,人和馬都着鐵甲,千騎以上衝擊就如山崩地裂……東胡也有宮帳重騎兵,但戰馬相較而言要低矮的多,戰術戰法上則遠遠不及,府軍的重甲騎兵能如牆而進,當者辟易,東胡重騎,相等人數完全不是對手,何況府軍具甲鐵騎的數量,並不在東胡之下。

還有大量的鐵騎兵,人着胸甲,戴兜鍪,馬披軟皮甲,攻擊時成陣列而進,東胡騎兵根本無法當其正面,在那樣可怕的衝擊之下,連東胡的重甲騎兵都不是對手,幾次大戰,宮帳重騎在正面對抗中都是慘敗,就是因爲宮帳重騎都不是對手,反而促使了完顏德,耶律術,完顏宗樹等那顏發覺不對,迅速退兵,藉此保存了實力,可是到了如今,身後便是燕京,榆關已失,除非拋棄幾萬老弱族人和所有輜重,輕騎逃入草原,否則東胡人已經沒有退路可言了。

無人知曉徹辰汗的意思,只聽得這個衰弱的大汗繼續道:“原本我是想好生經營北方,積攢力量,由完顏宗樹這個後輩與魏國南方相爭,這橋我打算重新改名叫廣利,以此叫北方的漢人高層知道我的意思,東胡和北方漢人融洽相處,我們可以尊敬儒學,重修孔廟,只要他們認可我們入主中原,化胡爲漢也未嘗不可,只要保存我們的淳樸之風,穿胡服,胡騎胡射,將來北方鞏固了,以北統南易,以南統北難,我們還有機會……”

一陣風吹拂而來,徹辰汗連咳了一陣,沒有在繼續說下去。

現在再說什麼也沒有意義了,二十萬東胡軍主力在此,其實這支東胡軍沒有幾年前強大,和北伐禁軍一戰之後,東胡人也是損失慘重,他們把四五十的衰竭男子,未訓練的野人,還有十三四歲的少年都編在軍中,這才湊起了二十萬人,好在進入大魏北方後得到了大量軍需物資,在鎧甲和兵器上,是比當年要略強一些,但整體的戰力肯定是下滑了。

還有十餘萬僕從軍,是投降的京營禁軍和大量的地方廂軍,在拉攏和威逼下,也是感覺到大魏沒有機會了,纔有不少禁軍和廂軍將領投降。

這十來萬人被擺開放在河邊,顯然是第一波犧牲的炮灰,現在明顯的軍心不穩,到處都是波動,從有經驗的統帥眼光來看,徹辰汗知道這些降軍陣列都保持不住,一旦發生戰事,必定很難支撐,根本就靠不住。

大量的東胡騎兵分成五部,在戰前已經動員過,而且每個東胡人都知道此戰的重要性。打贏了,還能在魏地苟延殘喘,有一線生機,輸了,直接就等着滅族。

想到在榆關和鬆塔一帶的大量府軍,知道這邊東胡失敗的消息,必定會渡過遼河殺到東胡老巢,無數的族人會被如狼似虎的魏軍追殺,沒有多少人能活下來。

知道這樣的結果,也是無需多做動員了。

哀兵必勝嗎?

徹辰汗看着大河對岸……黑壓壓的府軍全部着鐵甲,這樣的豪華裝備連魏國禁軍也做不到,相差太遠了。

如林般的長矟一眼看不到邊,還有大量的具甲鐵騎,雄渾如山,壓迫在徹辰汗的心頭。

一面面紅色的旗幟,每一面都代表一個軍,每一面更高更大的代表一廂都。

三四十萬人的大軍沿着數十里的河界擺開,重心處在盧溝橋的南端,雙方的重兵都配置在此。

無數戴着明亮頭盔的士兵在湍急的河水裡架橋,動作很快,沒有多會功夫已經搭了幾十道浮橋在河中。

這樣的軍隊還處於可怕的沉默之中,陣列森嚴,沒有波折,沒有異動,沉默着看向東胡人這邊,越是這樣的軍隊,就給人越發可怕的感覺。

此前在東胡人心裡,在徹辰汗內心深處也是瞧不起魏人,看不起漢人,而現在漢人奮起了,裝備起了這樣的強軍足達百萬之數,這時東胡人才突然醒悟過來,什麼是最強的族羣,最偉大的文明,最悠久的傳承?

這個民族,傳承超過千年,佔據了這一片大陸最肥美豐饒的土地,難道就靠寬袍大油和詩書禮教?

並不然,他們的祖先也是挾刀持弓,奮勇拼殺,這個民族的骨子裡,也是堅毅,強悍,鐵血,甚至有一些殘暴。

只有這樣的族羣,才能屹立在這樣的大地上,成爲各族的引領者。

可笑此前自己太過狂妄,終於有滅族的危機降臨……

不過徹辰汗還是有些疑惑,爲什麼魏軍要選擇在盧溝橋這裡與東胡主力交戰?

這一次的會戰,於其說是東胡軍選擇在永定河邊與府軍交手,不如說是府軍一直在創造出這樣的條件,促使或是誘惑東胡軍來此會戰。

大河寬闊,河水急促的流淌着,府軍工兵搭建浮橋的專業程度令人讚歎,浮橋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飛速向北岸延伸着。

諸多那顏,萬戶們已經調集了不少弓手至岸邊,準備在府軍工兵接近時將對方射殺。

就算府軍能架着小船到河中,或是在對岸與東胡弓手對射,其工兵的損失也必定不小。然後就是府軍主力渡河,東胡人雖然不能半道而擊,但將騎兵提前擺開陣列,待府軍過來一小半人時再以騎兵突擊……可以想象那樣的場面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府軍再強,東胡騎兵也並非弱者!

徹辰汗有一些不解,也有一些怒氣,更多的便是與生俱有的驕傲與自信!

這幾十年來,東胡從弱小部族一步一步的壯大,由來並非無因!

他們比北虜更強悍,更堅韌,更具有勇氣。他們騎術不遜於北虜,射術不遜於北虜,甲冑不遜於大魏,陣戰之法不遜於大魏。

他們是天生的戰士,精通騎術和射術只是基礎,殘酷的生長環境鍛煉出來的無比堅強的意志,無比堅韌的性格,想要改變生活方式的決心和意志,比那些已經沉迷喇嘛教,寄望來生的北虜不知道強到哪兒去了。

北虜在幾百年前也是優秀的戰士,也異常強大,但當他們失敗之後便逐漸沉淪,現在連給東胡人打工的資格都不太有了。

東胡人一步步走到今天,從小部族到擁有關外數千裡方圓地盤的國家,百年之前他們匍匐在北虜和大魏天子的腳下,兩邊爲奴,到今天他們已經凌駕於兩個大部族之上,差點兒就完成了混元一宇的偉業。

這個部族之主,全部落的大汗,當然有自己的驕傲與自豪,以及強烈的自信。

不管對面的府軍有多強,在現在的態勢之下,斷然不可能贏得會戰的勝利,徹辰汗戎馬一生,這個判斷也不會錯。

“大汗。”不遠處的完顏宗樹已經是一種迷茫的狀態,他在揚州,徐州等地都試圖阻擋北伐大軍,但憑他麾下的實力根本連擋一擋也做不到。大量的府軍擺開陣列,長矟如林,從官道,小道,河堤列陣而來,軍旗招展之下,是無比堂堂正正的精銳之師,秦東陽的指揮更是無懈可擊,不管完顏宗樹想用突襲,斷糧道,或是側擊之法都是失敗,甚至連擺開會戰的機會都沒有給他,在無比震驚之後,就是無比的沮喪,連憤怒都沒有了。

此時這一場會戰,也不是完顏宗樹樂意,甚至很多東胡大將也感覺沒有獲勝的機會,但眼下戰場的形態卻又對東胡極度有利,完顏宗樹並未覺得慶幸或是感覺有獲勝的機會,他只是感覺這是魏國人的陰謀。

秦東陽那樣沉穩的大將,怎麼可能犯這種低級錯誤?

“大汗。”完顏宗樹神色陰鬱,小聲說道:“我看對面魏人騎兵不多,很有可能是騎兵主力繞道北上,試圖側擊我從大軍背後而擊。”

“那沒有用。”徹辰汗搖頭道:“大軍合戰之前,主力未得交戰,以偏師側擊毫無用處。”

“嗯。”完顏宗樹點點頭,雖然內心還是感覺不妥,但當着風中之燭般的大汗,卻也是無法再說出口來。

眼下的這局面,府軍還有三十多萬大軍入河東,進入黃河上游,沿雲州長城一線限制了東胡人往西活動的空間,更是會把與北虜聯手的可能給掐掉。

河南,河北西南地方已失,關中已失,現在他們只剩下河北燕京這一隅之地。

榆關已失,遼西不保,營州不保,魏軍可以一路推進到遼東。

這一仗不打,拋棄幾萬老弱婦孺,大軍在完全沒有糧餉後勤保障的情形下逃入草原,面臨身後十萬精銳府軍騎兵的追擊,想想也知道會是什麼結果。北虜貧弱,根本沒有什麼積儲,就算搶都搶不到多少東西,幾千上萬人還能令北虜各部補給牛羊,或是以射獵補充,十幾二十萬人,倉促間最多帶幾天的吃食,光是從燕京進入草原就得幾天,從草原回到遼東最少得二十多天,甚至一個多月,這麼久的時間沒有補給和攜帶大量行糧,就算沒有府軍追擊,這二十萬將士又能活下幾人?

或許貴族大將們都能活下來,但部民死光了,驍勇善戰的將士死光了,剩下他們還有什麼意義可言?

完顏宗樹在這一刻,突然明白了一襲紅袍,持矟衝向長壕的李國瑞等人,或許當最後時刻到來時,他也會做同樣的選擇。

只是思想起來,短短几年時間,從大勝到如此這種困窘絕望的境地,簡直就是一場最爲荒誕的惡夢……

第三百八十章 還鄉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六章 司書帳吏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四百零七章 成功第七十九章 提點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一百九十二章 困惑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二百章 南薰門外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二百七十八章 巡縣第三百八十章 還鄉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三十章 江邊第一百章 民生多艱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一百八十五章 談妥第五百四十四章 決心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勢第一百三十七章 昌文陳家第三百六十七章 並不算好第三百零四章 父與子---今天兩章第四百一十七章 獻策開府第四百零六章 水師戰法第五百四十二章 填壕第一百四十五章 東藩棉田第四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一章 崇德十九年夏的星天牛第二百六十五章 垂淚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三百三十七章 倭人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十六章 任爲典尉第一百七十一章 圍相府第二百三十二章 臨機決斷第三十二章 人才難得第五百七十一章 美好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子心腸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十七章 揚名第二百八十七章 初成第五百三十章 軍國第二百二十四章 憶昔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六十章 邀約第四百零九章 歡笑不停第三百八十六章 追逐殺戮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二百四十一章 神兵天降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二百一十一章 會面第二百七十五章 嗚咽第二百三十二章 臨機決斷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一百一十三章 江上論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二百二十四章 憶昔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三十五章 軍訓教官第一百七十九章 斫大參頭第七十四章 回府城第二百三十二章 臨機決斷第一百章 民生多艱第二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五百五十五章 不同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一百零九章 騎兵都第五十四章 祖訓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三百零三章 紅豆黑豆第七十九章 提點第一百二十四章 飛騎報捷第九十二章 廂軍調防第五百零四章 家督與背叛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一百六十一章 密計第三十三章 將作第九十八 密談第五百零四章 家督與背叛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第五百五十九章 蒼茫第四百二十二章 議功第四十三章 伏擊第五百四十三章 變化第四百二十章 攤派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五百五十章 危機第二百九十六章 送別第五百一十七章 死寂第三百五十五章 長途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三百零二章 百戶官第五百四十章 戰法第二百六十九章 食言
第三百八十章 還鄉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六章 司書帳吏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第四百零七章 成功第七十九章 提點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一百九十二章 困惑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二百章 南薰門外第二百一十九章 水手長第七十六章 昌文侯府第二百七十八章 巡縣第三百八十章 還鄉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四百四十三章 計劃和變化第三十章 江邊第一百章 民生多艱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一百八十五章 談妥第五百四十四章 決心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勢第一百三十七章 昌文陳家第三百六十七章 並不算好第三百零四章 父與子---今天兩章第四百一十七章 獻策開府第四百零六章 水師戰法第五百四十二章 填壕第一百四十五章 東藩棉田第四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一章 崇德十九年夏的星天牛第二百六十五章 垂淚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三百三十七章 倭人第五百七十四章 蝦夷地第十六章 任爲典尉第一百七十一章 圍相府第二百三十二章 臨機決斷第三十二章 人才難得第五百七十一章 美好第一百六十二章 狂士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子心腸第一百三十八章 問政澎湖第十七章 揚名第二百八十七章 初成第五百三十章 軍國第二百二十四章 憶昔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六十章 邀約第四百零九章 歡笑不停第三百八十六章 追逐殺戮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二百四十一章 神兵天降第四百六十章 斷壁殘垣第二百一十一章 會面第二百七十五章 嗚咽第二百三十二章 臨機決斷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一百一十三章 江上論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二百二十四章 憶昔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三十五章 軍訓教官第一百七十九章 斫大參頭第七十四章 回府城第二百三十二章 臨機決斷第一百章 民生多艱第二百一十二章 合作第五百五十五章 不同第三百六十九章 文告第一百零九章 騎兵都第五十四章 祖訓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三百零三章 紅豆黑豆第七十九章 提點第一百二十四章 飛騎報捷第九十二章 廂軍調防第五百零四章 家督與背叛第二百一十五章 全作計劃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一百六十一章 密計第三十三章 將作第九十八 密談第五百零四章 家督與背叛第一百九十八章 提醒第五百五十九章 蒼茫第四百二十二章 議功第四十三章 伏擊第五百四十三章 變化第四百二十章 攤派第二百七十四章 今不同昔第五百五十章 危機第二百九十六章 送別第五百一十七章 死寂第三百五十五章 長途第三百二十三章 島上風光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三百零二章 百戶官第五百四十章 戰法第二百六十九章 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