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會面

外間傳來梆子的響聲,這是已經二更天了。

和幕僚謀臣計較定了,羅方伯也是性格堅毅,大事不過夜的性格,當即準備了千多貫的禮物,帶着人前來拜會徐子先。

至別院才知道,徐子先雖然辛勞竟日,但並沒有休息,晚上又帶着人去巡營去了。

“這樣行事,何愁其大事不成?”同樣是傑出之士,羅方伯能感覺到徐子先經營基業的用心和果決。

但這些事還是隻能羨慕,他卻是沒有辦法仿效。

國中雖然認可他,並且承認世子監國的地位,但上頭還有諸多的好幾十人的叔父輩,有宗親,也有執事的外姓長輩,蘭芳國立國之時,就是一羣漳州來的商人彼此約定,不可受制於土人和外夷,既然長久居於此地,又是人多勢衆,財雄勢大,不如自立一國,雖然從此不是魏人身份,但臣服大魏,身爲大魏藩屬,永遠忠於大魏也就是了。

當時立國時,好幾十家大商人是立國的核心,羅家只是最大的一家,被衆人公推出來當家作主,這蘭芳國卻並不是羅家一家的產業,不要說羅方伯只是監國世子,就算是其父羅玉章,決斷大事也是要和諸家一起商議,這是立國時的傳承,非人力可以改變。

“君侯真是忙碌。”看到匆匆進屋的徐子先,羅方伯嘆一口氣,由衷的道:“雖然君侯忙碌成這樣,我心裡還是十分的羨慕。”

徐子先笑道:“世子說笑了,且容在下拜見。”

海外諸國,慣稱國主,在大魏國內是視同郡王,大魏的爵位體系內,親王,公,侯,只此三級,而海外諸國主,一律視爲大魏的郡王,位在親王之下。

不要看其是國主,在大魏這裡,不可能與宗室重鎮的親王等同。

從實際出發,又不會稱某國主爲郡王,只稱國主就可以了。

其國內受封王爵的貴族,在大魏則被視爲侯,與徐子先的地位相當。

這種變通和相對實際的姿態,也是使海外諸國與大魏相交時還是感覺相對的平等,也容易替其保留幾分尊嚴。

“海外之人,抱團圖存,妄稱一國之主都是笑談,何況在下不過執國政的世子罷了。”羅方伯對徐子先道:“若南安侯要公事公辦,在下只能引避告退。”

“也好。”徐子先不是抱殘守缺的人,也對羅方伯的來意很感興趣,當下看看左右,說道:“世子此來必有要緊之事,我們是單獨談,還是衆人一起?”

羅方伯道:“在下身後諸人都是信的過的部屬,如果君侯怕事機外泄,我可以叫他們退避……”

“不必了。”徐子先道:“我的這幾位部屬也是信的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好,這纔是成大事者的胸襟度量。”羅方伯讚一聲,又看看徐子先身邊的方少羣,疑惑道:“這是大參府邸裡的小方先生?”

“見過世子。”方少羣坦蕩一揖,說道:“大參府的過往已經煙消雲散,劉公已經身死,現在方某在南安侯府替君侯效微薄之力……”

見到羅方伯略有懷疑的眼光,徐子先微嘆一聲,背主之人果然很難得到信任,眼下的盟好條約還沒有談,羅方伯對方少羣這個變數心存疑慮也是相當正常之事。

徐子先對羅方伯道:“世子若信的過我,便可信的方鳳岐。此次入京,若無鳳岐,在下恐怕難以活着回到福州。”

“原來如此。”羅方伯微微點頭,示意自己已經明白。

儘管徐子先並沒有說出太多內情,能將話說到如此地步已經算是相當的坦誠,也說明了其對方少羣的信任態度,既然如此,就沒有必要再追着此事不放了。

方少羣在一旁微閉雙眼,臉上傲氣依舊。

徐子先若是有些微的遲疑和不信任,他當然是轉頭就走。

丈夫當然想以功名立世,但如果遇着的不是信之不疑的主上,也就沒有必要浪費心智,虛擲光陰。

方少羣已經錯過一次,可真的不想再錯第二次。

還好,徐子先信之不疑,堅決果斷的打消了所有對方少羣的質疑。

方少羣雖然不言不語,臉上保留着傲氣,但內心卻是翻滾激盪起來。此次跟隨徐子先南下,當時是無奈之舉,以當時京師的環境,還有方少羣過往的身份,朝中大吏,不會有人收容於他。

以方少羣曾經在中樞的地位和身份,想流落江湖也不可能,很可能他前腳出京師,後腳就會被朝廷派人追趕抓回,下大理寺獄,不將他關起來,很多人都不會放心。

只有跟着當時身份特殊,所有勢力都恨不得其立刻出京南返的徐子先,方少羣才能安然離開,原本是打算在福建過度一段時間便離開,現在這種心思卻是遲疑和模糊起來。

南安的局面,徐子先本人的雄才大略,還有其信任的態度,都是令得方少羣感佩異常,那種不安於位,隨時求去的心態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這位是長史李儀,司馬秦東陽,錄事參軍孔和……”

徐子先將李儀,秦東陽,張虎臣等人一一介紹給羅方伯。

“這幾位是我蘭芳國的執事官……”羅方伯也是將身邊的謀臣心腹,介紹給徐子先認得。

待介紹完畢,徐子先這別院的簽押房是一張長桌,兩邊掛着木製地圖,雙方只能對面而座,每人面前一盞清茶就算完事。

羅方伯身邊的人都感覺新奇,以大魏官員宗室的習慣,最喜歡談事的方式當然是擺酒,叫一羣歌妓,在絲竹聲中放浪形骸,酒色兩道都滿足了,這才談的上說正事。

南安侯這裡,卻是與衆不同。

徐子先也不急着開口說話,上門的是羅方伯,先開口的當然也是對方纔是。

羅方伯道:“在下此來福州,來意君侯想必是清楚的?”

徐子先笑吟吟道:“若我執掌大都督府,怕是於此事上還有商量的途徑。可以我現在同知岐州的官職,想在這般軍國大政上,並沒有說話的餘地。”

“君侯所上的馬政札子,不就是軍國大政?”羅方伯耽擱到起更纔來,就是儘可能的收集一些徐子先的情報,對徐子先在京師發動兵變,上馬政札子之事也是相當清楚了。

“兩者不同。”徐子先道:“馬政之事,是本朝向來的短處,若能彌補當然還是要彌補,而且投入不大,說難聽點,朝廷只是給了我一方官印,一紙告身,事情還是要我自己來做,所謂惠而不費。而世子所求之事,我上一百道札子也是無用,朝廷今年欲北伐,錢糧兵谷只會向北方聚集,不會有絲毫到南方。若要改變,除非蒲行風率諸盜十萬衆入侵兩廣,福建,侵州陷府,意欲搶奪大魏江山,這樣的話,可能坐在九重之上的那位會改變想法……蒲行風會這麼做麼?”

“他暫且沒有這個野心,”羅方伯苦笑道:“現在蒲行風和天方人合作,在莫臥兒一帶海面上與泰西諸國艦船交戰,少部份力量在支持滿刺加侵掠三佛齊與鄙國,對大魏,可能最多也就是騷擾搶掠,不太可能上陸與大國爭雄。”

“這就是了。”徐子先道:“大魏朝廷也是看出來這一點,所以最多同意對海上諸盜招安,但求無事。沿海的一點騷擾,最多是影響大魏的海外貿易,這纔是叫朝廷頭疼之事,若說對沿海百姓的傷害,朝廷可是渾然沒放在心上。”

徐子先的語氣異常冷峻,這也是他對當今天子最不滿的地方!

大魏立國的根本是什麼,爲什麼天子被百姓稱爲官家?這個國家,這個朝堂,是集衆人之力聚沙成塔,是要庇護其治下的百姓,而不是奉某一家一姓稱孤道寡享盡威福。若不能庇護百姓,而反魚肉百姓,強如秦漢又如何?

大魏太祖開國之後,諸多帝王對百姓親厚仁和,仁宗皇帝在時,感於西苑面積不大,想擴大宮苑面積,但西苑附近的百姓不願搬遷,朝廷賠錢也不願搬,仁宗無可奈何之下,只能放棄擴充宮宛的打算。

文宗時,曾有柺子在京師爲禍,拐賣的當然多是百姓家的子女,天子卻操心這等小事,嚴令京師諸多衙門嚴查此事,最終將這柺子集團一網打盡,不分主從,一律下令或斬或絞,令得天下人交口稱頌。

武宗被人稱爲荒唐,但其北上抗虜,是感於北虜犯邊,造成了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是以連年備邊,將北虜打擊的在幾十年內不敢再犯邊。

就算是庸碌的成宗時,曾有百姓上元節時丟失了一頭豬,居然跑到麗正門外敲登聞鼓,天子也並未惱怒,下令從封樁庫裡出錢賠了一頭豬給那漢子,也並未惱怒將其治罪。

當今天子,說是勤政,孜孜於大魏中興的大政,卻是忘了大魏立國的根本,北方各處的兵禍,天災,造成的人間慘劇,天子不聞不問。

荊湖兩路賦稅沉重,羣盜聚集,以致民不聊生,天子亦沒有減免賦稅的打算。

東南一帶,海盜爲禍,天子爲了北方的戰事,對東南的威脅和安全也完全不放在心上,放在其心上的只有福建路每年要上交的賦稅。

對很多根本之事,賑災,水利,道路,橋樑諸務,天子都視爲“不急之務”,總是幻想着等打敗東胡之後,從容施爲。

其實是其稟賦裡較爲涼薄,另外就是在親王府邸中長成少年才進宮,接受的並不是帝王的系統教育,先天就有缺失的原故。

第五百零七章 異國風俗第三十章 江邊第一百二十六章 實力同學一百五十二章 京師佈局第一百四十三章 愛花人第一百九十六章 酬功第四百零八章 相見第五百零一章 酣暢淋漓第四百八十章 賊首潰逃第一百一十二章 細雨第五百三十六章 牧場第四百三十章 真正之基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一百六十四章 見王直第五百三十六章 牧場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子心腸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一百九十章 馬政札子第八十九章 京師第四百七十五章 當務之急第二百八十一章 展望第二百二十二章 編伍第四百一十六章 世道變了第三百零二章 百戶官第三百八十七章 藍袍人第五百六十章 逃生第二百八十四章 一潭死水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一百一十三章 江上論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五百七十三章 梟雄第三百四十五章 結晶第五百二十一章 牢騷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心思第一百三十七章 昌文陳家第四百四十八章 撤離第一百六十三章 南安侯第三百六十五章 回島第一百七十九章 斫大參頭第三章 秀娘第四百三十章 真正之基第二百九十三章 自薦第五百四十三章 變化第三百九十八章 得意洋洋第四百七十六章 敢來欺我第六十八章 開捐第二百九十章 滿分第一百四十九章 殘敗第二百八十四章 一潭死水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制第七章 不是頑笑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十章 兄弟閒談第七十七章 再成文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五百五十五章 不同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六十八章 開捐第十三章 雅集第五百一十四章 爭吵第三百四十五章 結晶第二百九十一章 濟濟一堂第一百九十六章 酬功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第五百零二章 倭商第三百三十八章 老人第一百四十五章 東藩棉田第五百四十六章 失手第一百三十三章 賞賜第三百五十四章 不復爲敵第三百五十章 入港第二百四十七章 巨盜授首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三百八十九章 銳陣第四百二十四章 中山王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敵第五百五十六章 天道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二十二章 歧山盜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二百一十章 狂生第二百三十六章 實力第二百零一章 丈夫所爲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四章 週報來了第四百八十八章 謀萬世第一百一十六章 江堤列陣第四百六十四章 打響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第四百九十二章 指顧間事第四百零八章 相見
第五百零七章 異國風俗第三十章 江邊第一百二十六章 實力同學一百五十二章 京師佈局第一百四十三章 愛花人第一百九十六章 酬功第四百零八章 相見第五百零一章 酣暢淋漓第四百八十章 賊首潰逃第一百一十二章 細雨第五百三十六章 牧場第四百三十章 真正之基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一百六十四章 見王直第五百三十六章 牧場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子心腸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一百九十章 馬政札子第八十九章 京師第四百七十五章 當務之急第二百八十一章 展望第二百二十二章 編伍第四百一十六章 世道變了第三百零二章 百戶官第三百八十七章 藍袍人第五百六十章 逃生第二百八十四章 一潭死水第一百二十五章 盡在不言第一百一十三章 江上論戰第一百四十八章 登船第五百七十三章 梟雄第三百四十五章 結晶第五百二十一章 牢騷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心思第一百三十七章 昌文陳家第四百四十八章 撤離第一百六十三章 南安侯第三百六十五章 回島第一百七十九章 斫大參頭第三章 秀娘第四百三十章 真正之基第二百九十三章 自薦第五百四十三章 變化第三百九十八章 得意洋洋第四百七十六章 敢來欺我第六十八章 開捐第二百九十章 滿分第一百四十九章 殘敗第二百八十四章 一潭死水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二百九十四章 改制第七章 不是頑笑第五百零九章 開地第十章 兄弟閒談第七十七章 再成文第一百二十二章 冒起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甘心第五百五十五章 不同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六十八章 開捐第十三章 雅集第五百一十四章 爭吵第三百四十五章 結晶第二百九十一章 濟濟一堂第一百九十六章 酬功第一百七十章 踏天街第五百零二章 倭商第三百三十八章 老人第一百四十五章 東藩棉田第五百四十六章 失手第一百三十三章 賞賜第三百五十四章 不復爲敵第三百五十章 入港第二百四十七章 巨盜授首第四百八十九章 且爭將來第三百八十九章 銳陣第四百二十四章 中山王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敵第五百五十六章 天道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一百三十四章 任官第三百七十六章 轉移第二十二章 歧山盜第八十四章 軍營第二百三十五 訓斥第二百一十章 狂生第二百三十六章 實力第二百零一章 丈夫所爲第三百九十七章 騎陣摧鋒第四章 週報來了第四百八十八章 謀萬世第一百一十六章 江堤列陣第四百六十四章 打響第二百六十章 上船第四百九十二章 指顧間事第四百零八章 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