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昌文陳家

徐子先連侯府都沒有回,安頓了小妹等人之後,直接帶着聘禮往昌文侯府去。

他本人和大量的牙將,還有陳佐才,劉益,張虎臣,林存信等着都換下武袍,穿上正式的官袍。

大隊人馬之後是大隊的挑夫,從南安一路僱着挑到府城來。

侯府世子的喜事也是轟動了南安,被選中的挑夫都是喜氣洋洋,聘禮徐子先沒有操心,只是撥付了三萬貫錢出來,由李儀等人負責操持。

八十一個挑夫挑着大大小小的箱子圓盒,兩盒金,兩盒銀,還有八盒嶄新的銅錢,另外就是一些金銀首飾,衣料衣物,還有花茶,乾果,團圓餅,酒,綢緞等物,等迎娶時,昌文侯府的嫁妝也叫很多人家暗地裡議論。

比家底,現在的南安侯府還是拍馬也跟不上昌文侯府,兩家的聯姻也不是簡單的婚事,還涉及到兩個家族在軍政權力商業上的合作。

現在昌文侯府與南安那邊已經在合作棉花布匹紡織的生意,下一步徐子先還有錢莊銀號的生意,碼頭倉儲生意等等,都是可以與昌文侯府合作。

婚事能成,不光是徐子先在軍政上的成就,昌文侯府的陳篤光,陳篤忠等族中的長輩,對徐子先的生意頭腦,也是相當的認可與接納。

徐子先在南安河與閩江放的幾萬只鴨子,還有兩三千畝陸續開闢出來的菜園,加上大量的生豬,雞,羊,這些團練的人數已經消耗不掉,府城對這些農產品的需求量很大,預計在這一塊上,集團農莊式生產方式節省了不小成本,光是這一塊,一年幾萬貫的收益是有的。

相比三萬貫的聘禮,徐子先也不知道陳篤敬會回什麼禮,估計會在聘禮的數倍以上。

行到三官堂附近時,魏翼騎着一匹棗紅馬趕過來,他也換了一身舉人袍服,喜氣洋洋的加入了隊伍。

“可惜子張兄不在。”魏翼一臉遺憾的道:“不然他現在得多高興。”

“我們很快能和子張兄見面。”徐子先笑道:“到時候補請他一頓酒便是。”

魏翼是明年與徐子先一起北上,徐子先是鎖廳試考武官,魏翼則是考文官進士。徐子先記得魏翼未能高中,黯然回鄉,在下一科再考舉人,再赴京考進士,最終任官時大魏已經快亡國了,當然沒能做出什麼事業來。

他想了想,說道:“子張兄要和我一起應武官試,燕客你應文進士試。現在你在週報的事太忙,要麼你乾脆不要北上,在週報多幹幾年,多攢些聲望人脈。要麼就把週報的職位給辭了,專心溫書,年上到我們出發,還有十來天光景,這時間不要虛擲浪費,再於船上和至京師苦讀,我們三人一起赴京,我是想都能風光得意的回來……”

魏翼看了徐子先一眼,垂下眼皮想了想,說道:“明達你說的對,我還是把週報的事給辭了去吧,那裡做的再好,我家裡怕也饒不過我。”

徐子先聞言笑將起來,世家子弟,享受的同時就有責任。

魏翼的家族也是官紳世家,當然遠不及昌文侯府,但世代官紳,家族中每一代總有幾個進士,這已經很是了不起了,若是魏翼不能中,怕是最少要考到四十歲,實在沒戲了,家裡人才會放過他。

於其耽擱沉浮十幾二十年,不如痛下決心,把這個鬼門關給過了,這纔是最合適的想法和做法。

“明達,”魏翼突然道:“你現在真是變了許多。適才那樣的話,以前只有子張勸我,要是以前的你,除了憤世嫉俗的話,實在也說不出象樣的規勸朋友的話。”

“朋友之道,當然是扶攜並進。”徐子先不正面回答,只道:“閒話不多說,一會兒到了昌文侯府,你可得替我多擋幾輪酒。”

“這是義不容辭的事。”魏翼笑着應下來,看看左右,又笑道:“不過明達你是兵強馬壯了,看着你身邊的諸位,怕是沒有我的用武之地……”

劉益就在徐子先左側,落後一兩步騎着馬跟着,碩大的酒糟鼻相當顯眼,魏翼當然是有所指而言,衆人聞言,都是大笑起來。

……

至昌文侯府,侯府早就得信,正門大開,陳正志一身七品文官的官袍,站在大門口替尊親長輩親迎未來的妹婿。

雙方長揖而禮,然後看着挑夫魚貫而入,再由陳志正將衆人引入二門,直到昌文侯府的正堂之下。

這一次是納徵禮,禮成之後,親事已定,徐子先看到一襲從二品侯爵袍服的陳篤敬,也看到了臉色微紅的陳文珺,看着美麗無比的少女臉上似有微醺之態,顯然是害羞與歡喜兼有,他心中也是有恍惚之感。

前世今生,終於得償所願。

當世禮儀,並沒有婚前不能見面的道理,在衆人紛紛見禮時,陳文珺都是大大方方的向徐子先行禮問好。

請期和親迎之後,雙方纔會改口,徐子先稱陳篤敬仍爲叔父,對陳文珺以三妹相稱。

亂哄哄的當口,徐子先忍不住對陳文珺小聲道:“五年前就盼望的事,今天總算滿意了。”

陳文珺面色紅的更厲害,也是忍不住白了徐子先一眼。

徐子先現在可是不蠢,不再是那個鍵盤低手的戀愛專家,他當然是看的出來,眼前的少女對他的話,十分滿意。

可能每個少女都會患得患失,既歡喜徐子先,也接納了他,但又希望對方是真心喜愛自己,而不是因爲家世和世俗的考量。

雖然知道事不可免,但陳文珺對徐子先的話,應是十分歡喜。

“必不負君。”當着衆人,陳文珺怎會說什麼過份的話,只是回答之時,聲音顫抖,身子也在微微抖着。

“你們倆過一陣子有的是功夫說話……”陳篤敬的堂弟陳篤光走過來,拉着徐子先走到陳府正堂安知堂的正中階上,大聲道:“各人都過來,認識一下明達。”

衆人俱是從散亂的狀態迴轉過來,衆多的眼光看向徐子先。

魏翼與徐子先相識多年,還是頭一回看到這位好兄弟處於這麼多達官貴人的正中心,不僅如此,還是每人均含笑看向徐子先,眼神不乏好奇,仰慕,甚至是討好。

他心生感慨,往後退了兩步,心裡想着可惜徐應賓看不到,徐子先和徐應賓父子應該是以這件事最爲遺憾。

“這位是陳正心,大理司評事,權知泉州南安縣。”

“陳正誼,左正言,汀州長汀縣知縣。”

“陳正賓,符寶郎,澎湖縣知縣。”

“陳耀宗,殿中侍御史,建州觀軍容使。”

“陳德道,建州州同。”

“陳篤名,你十一叔,集英殿修撰,這一次從京師請假回福州探親,正巧遇上了。”

“陳篤中,東藩上寨知寨,防禦使。”

“陳篤務,左諫議大夫,福建路轉運副使。”

“這位是張子清,日後稱二姑父,中書舍人,興化軍宣撫副使。”

“劉寶瑞,四姑父,中書舍人,邵武軍宣撫使。”

“嗯,這位是李明宇,大姐夫,殿中侍御史,福建路觀風使,閩清知縣,

“楊復,二姐夫,興化軍掌書記。”

徐子先感覺自己臉快笑僵了,點頭抱拳不停,幾乎比打仗還要累。

怪不得趙王在自己前世汲汲求陳文珺爲兒媳,哪怕是陳文珺與徐子文夫妻失和,趙王也從未爲難過陳文珺一星半點,眼前被介紹到的都是近支親戚,不管是昌文侯陳家的人,還是姻親,都是相當親近的關係。

稍遠一些的遠宗,還有一些較遠的姻親,今天這種場合都沒的機會上前,可能就是在成親的酒宴上介紹了。

一旦成婚,昌文侯府掌握的這麼龐大的直系官僚勢力,不能說爲徐子先所用,但最少會是相當大的助力。

也怪不得這個世家大府,成爲福建路排名第一的文官世家!

朝廷對這樣的世家倒不是很忌憚,就算陳家沒有封爵,這樣的書香世家只要大魏不亡,肯定會有大量的子弟入仕爲官,這是顯然易見的事。

江南一帶,這種從前朝到本朝的書香世家,一個家族幾十個當官的,幾百個舉人秀才,這是相當尋常的事。

不尋常的,也是徐子先詫異的就是大魏並不強迫文武官員到異地爲官,考中進士後當然不會隨意讓官員挑選職位,很多進士會在京師任半年左右的觀風進士,學習諸監,寺,六部,三司,兩府的政務推進的過程,瞭解京師的官場,半年之後,留京的多半是科考排名靠前的,大魏雖努力推行中樞和地方並重的政務制度,但幾百上千年的傳統難破,仍然是京官爲重,朝官以留京爲榮。

新進士留京,一般任從七品,正八品或從八品的職務,如果離京外放,一般來說吏部會將新科進士,不分文武,均放回本路爲官,如果本路沒有實缺,或是本人自願,那就會放到外路。

這是太祖立國之時的理念,本鄉本土爲官,不存在語言不通,難以施政的弊病。將北方人放到福建,兩廣,怕是聽懂方言都得花半年一年的時間。而百姓不懂雅言,不會說雅言的是多數人,地方官員不懂方言,如何施政親民,如何判斷刑案,料理錢糧,兵谷諸事?

只有到知府,知軍州,或是軍都統制,還有安撫使,巡按使,轉運使,提刑使等高職時,大魏才一般以外地官員爲高職。

中低官員本土人任職親民官,可以迅速掌握地方,不太容易被吏員,豪強,宗族所制。中樞施政,容易得到貫徹。

大魏的財賦,軍事,律法,基本上在這近三百年的時間裡,能在地方得到有力的推行,和這個政策並非沒有關係。

異地爲官之策,起源於漢,原意就是漢的官員自治權力極大,太守爲兩千石大吏,在地方上掌控軍隊,行政,司法等諸多權力,能自己徵辟官吏,對治下官員和百姓幾乎生殺予奪。縣令也是有極大的權力,若不加以制約,使外來的強梁官吏與本地豪強對立,而在本地選取官吏,那麼很容易造成失控的局面。

這種地方官員權力太大,造成了東漢的諸侯林立的局面,自東漢之後,中樞逐漸收權,甚至地方官員俱要加中樞官職爲榮譽,京官重於地方,地方軍,政,財包括司法權逐漸上移,而且官員分別制衡,大魏亦是如此,哪怕貴爲一路安撫使,也沒有權力任命自己的屬官,只能上奏知聞,由天子和兩府決斷。

這樣的情形下,異地爲官的意義並不是很大,就算造就出昌文侯府這樣的地方巨族,只要其不掌握軍隊,哪怕官吏再多,分別制衡,也無法造成地方離心自立的格局。

當然這是正常的朝綱之下,若是中樞失去力量,地方也能迅速自立,崇德十四年之後,諸路紛紛離心離德,到十七年後,各路已經形同自立,這怕也是大魏太祖想象不到的事。

其實國政到了崇德十四年之後的情形,就算地方官員異地爲官,意義也是不大了。

陳篤光本人倒是並無實職,只是在侯府幫着陳篤敬料理宗族家務,算是陳篤敬這個族長的副手。

能接納徐子先進入昌文侯府,陳篤光等人也是親赴南安,實地考察了一番。

得出的結果雖是滿意,陳家也不會貿然和南安侯府結親,一直到徐子先在江灘大勝之後,陳家諸人才真的下定了決心。

陳家除了寥寥幾個任知軍寨,防禦使的武職官,多半勢力還是在文官體系,而且朝廷經制之師的武官,本身掌握的力量得看在軍中的聲望人脈,文官世家出身的人,想掌握軍隊就要相對困難的多,就算是武臣世家,掌握禁軍,廂軍,也得用巧妙的手段,並不能爲所欲爲。

而徐子先的團練就不同了,從創建到指揮,全部由徐子先一手操持,團練上下武官,不是由朝廷任命,而是徐子先任命之後向朝廷舉薦,所以指揮如意,上下一心。

這也是團練逐漸收緊的原因所在,畢竟這種地方武裝非經制之師,朝廷難制控制,一旦落入世家和宗族豪強之手,很可能會帶來不可測的麻煩。

徐子先是齊王一力支持,且本身是宗室,加上福建駐軍太少,防盜太難,開辦團練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大魏中樞實力不足,方有南安團練,並且可想而知的是日後的團練會逐漸放開,不象此前管束的那般嚴格。

對昌文侯府來說,自家的文官人脈已經相當充足,雖然家族子弟多半是中下層的官員,但彼此聲氣相連,對地方政務的控制可以不動聲色的完成。

商業上陳家也是福建路的鉅富,僅次於蒲家這樣的龐然大物。

再有徐子先掌握一支強兵加入,彼此算是合作的關係,昌文陳家在福建路的地位更是不可搖動,連改朝換代都不必擔心,這樣的地方實力派,新朝也會安撫拉攏,只要選對了,成爲千年世家也不足爲奇。

唐開科舉之前,很多河北的世家,崔盧王鄭之類,都是從先秦兩漢就開始經營家族,真的是歷經千年不倒,昌文侯府,當然也希望能效法先賢。

對徐子先來說,與陳家的聯姻一方面是感情因素,這個很重要,另一方面是陳家可以在官場人脈和商務上給他不小的助力。

至於他的南安團練,當然只能爲自己所用,絕不會給旁人當打手,這一層意思,他也會與陳篤敬說明,如果真的到了亂世,應該是陳家依附他,而不是他依附於陳家。

相信真到了那個時候,陳家的人也會明白時勢不同帶來的變化,現在且不必着急。

陳篤光一一介紹完畢,徐子先上前與衆人再見禮問好,也虧他記性極佳,介紹的那麼多人,幾乎是順着方向一個個叫着稱呼和尊稱行禮過來,衆人都有些詫異,一直以爲徐子先只是宗室中擅長領兵和練兵的強悍武夫,從身形體態也看的出來,徐子先身上的武人氣息相當濃厚,卻是沒有想到其有這樣的一面。

衆人詫異之餘,倒是想起徐子先能作文章的事來,一時間有些隔閡的心思,也是拋到九霄雲外。

---

今晚不斷章了,大家週末愉快。

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九十九章 請纓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二十四章 立站籠第四百八十七章 如何展布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五百二十九章 五部第三百八十章 還鄉第一百八十五章 談妥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六十四章 歡聲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三百一十六章 文明的曲線第四百七十九章 竟夜鏖戰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二百七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二百七十六章 新篇章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四百二十八 詔使上島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京第二百九十六章 送別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六十章 邀約第三百零六章 環島(今天兩更)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五百六十五章 南人第二百七十二章 出城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政第五百二十章 紅旗第二百章 南薰門外第一百零六章 天方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三百二十九章 羣官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太美妙第二百六十一章 餘波第五百七十二章 再敗第三百三十七章 倭人第五百零一章 酣暢淋漓第一百七十三章 圍府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國第三百四十九章 乘風破浪第五百七十二章 再敗第一百九十六章 酬功第二百八十五章 有心無力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二十八章 上轎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三百一十八章 天下的土地第四百九十六章 江邊第三百三十八章 老人第一百六十三章 南安侯第一百七十三章 圍府第五百六十九章 敬畏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九十六章 兄弟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步並兩步第三百五十六章 武夫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年拜門第五百三十八章 激勵第七十三章 招兵第四百二十七章 分裂的帝國第五百三十章 軍國第五百四十九章 拉攏第四百零三章 搜捕第三百三十五章 隱有唐風第四百四十二章 禮成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五百一十四章 爭吵第二百八十二章 有罪無罪?第二百零九章 骨架第五百六十一章 追殺第二百八十五章 有心無力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四百八十八章 謀萬世第十七章 揚名第一百五十四章 睦親館第二百七十二章 出城第四十五章 對峙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四百二十五章 北方的凍土第三百零四章 父與子---今天兩章第三十章 江邊第五百六十二章 上岸第九十三章 必有所報第三百五十一章 山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一百九十六章 酬功第一百九十二章 困惑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三百二十九章 羣官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一百九十二章 困惑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
第四百三十一章 福州暗流第九十九章 請纓第二百一十八章 壓力第二十四章 立站籠第四百八十七章 如何展布第二百一十三章 拜會第五百二十九章 五部第三百八十章 還鄉第一百八十五章 談妥第四百九十四章 封城第三百二十四章 算無遺策第六十四章 歡聲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三百一十六章 文明的曲線第四百七十九章 竟夜鏖戰第二百零三章 返回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二百七十九章 釜底抽薪第二百七十六章 新篇章第二百五十六章 流水不腐第四百九十九章 復仇第四百二十八 詔使上島第一百五十三章 入京第二百九十六章 送別第四百六十六章 求活第六十章 邀約第三百零六章 環島(今天兩更)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三百六十章 說過往第二百二十五章 知州第五百六十五章 南人第二百七十二章 出城第一百八十八章 馬政第五百二十章 紅旗第二百章 南薰門外第一百零六章 天方第五百三十二章 南海第三百二十九章 羣官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太美妙第二百六十一章 餘波第五百七十二章 再敗第三百三十七章 倭人第五百零一章 酣暢淋漓第一百七十三章 圍府第一百九十七章 老相國第三百四十九章 乘風破浪第五百七十二章 再敗第一百九十六章 酬功第二百八十五章 有心無力第二百二十七章 燒殺第二十八章 上轎第二百四十六章 插翅難逃第三百一十八章 天下的土地第四百九十六章 江邊第三百三十八章 老人第一百六十三章 南安侯第一百七十三章 圍府第五百六十九章 敬畏第一百八十九章 一等第九十六章 兄弟第三百三十一章 三步並兩步第三百五十六章 武夫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年拜門第五百三十八章 激勵第七十三章 招兵第四百二十七章 分裂的帝國第五百三十章 軍國第五百四十九章 拉攏第四百零三章 搜捕第三百三十五章 隱有唐風第四百四十二章 禮成第五百二十五章 兵制第五百一十四章 爭吵第二百八十二章 有罪無罪?第二百零九章 骨架第五百六十一章 追殺第二百八十五章 有心無力第七十一章 變化第四百八十八章 謀萬世第十七章 揚名第一百五十四章 睦親館第二百七十二章 出城第四十五章 對峙第五百三十一章 海上第四百二十五章 北方的凍土第三百零四章 父與子---今天兩章第三十章 江邊第五百六十二章 上岸第九十三章 必有所報第三百五十一章 山第六十二章 政事堂札第一百九十六章 酬功第一百九十二章 困惑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三百二十九章 羣官第三百一十三章 上山第一百九十二章 困惑第二百四十章 風急第八十五章 權勢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