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當局者與旁觀者(上)

孤軍作戰的李定國放棄了衡州府,退往永州府駐紮,將這個府拱手讓給了清軍。清軍起初也未敢輕動,待到確定了李定國真的撤走了之後,屯齊才帶着八旗軍接手了那些已無明軍守禦的城池。

值此時,清軍進抵衡州府,秦王府的駕前軍以及東路軍馮、馬二帥的偏師一起駐紮辰州、寶慶一線,李定國的本部兵馬則蜷縮在永州府。到了這個份上,永曆六年的大反攻正式宣告結束,明軍一開始大有席捲整個大西南的勢頭,但是在一個又一個的錯誤之下,最終也只落得了廣西的潯州、南寧、柳州三府,以及湖廣的寶慶、永州、辰州和靖州三府一州的地盤。

如今的明廷政局,秦王府架空了永曆朝廷,軍國大事皆出其內。孫可望主持戰略,李定國、劉文秀統兵爲一方之全權,另有王尚禮、王自用、張先璧、白文選、馬進忠、馮雙禮等將爲輔,其軍勢之強盛乃是永曆朝所未有過的。奈何即便如此,前後動用了不下二十萬大軍,這般聲勢之浩大的大反攻下來,最後收穫卻少之又少,卻也是讓人不由得爲之嘆息的。

沅州,這裡如今已經被孫可望設置爲一個包括靖州在內的黔興府的府治所在。這個府領一州九縣,並且從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切割出去,劃歸到貴州地界。由於清軍大軍壓境,孫可望的行營暫且就駐紮於此,也好抵近指揮辰州、寶慶一線的明軍。

“那陳凱雖爲巡撫,但其人也不過是鄭賜姓的幕僚出身,十有八九還是會受制於人的。”

“這也未必,莫忘了陳凱可是那鄭鴻逵的女婿。當年鄭鴻逵在鄭家也是僅次於鄭芝龍的二號人物,迎唐藩入閩這麼大的事情,鄭鴻逵都是一個人決定下來的,鄭芝龍事先一無所知,事後勉強承認。算起來,如今陳凱和鄭賜姓分據粵東和閩南,已經有了些許苗頭了。”

“巡撫,在個國公面前的分量是低了點兒,但是連城璧那邊,估計不會能容忍得了廣東再出一個總督吧。”

“若是能對國主的大業有所裨益,輪得到他樂意不樂意的。”

“這倒是在理,不過,最好還是先看看那陳凱會如何做,會做到什麼份上再說。現在,還沒必要平白去得罪那鄭賜姓,也沒必要去算計那陳凱,誰知道日後會不會用得上的。”

“……”

行營的大堂內,孫可望以及麾下的一衆親信正在商議着事情。辰州、衡陽兩戰皆勝,湖廣戰場暫且得以平靜,早前派人去冊封鄭成功爲國公以及晉升陳凱爲巡撫的事情,總算是有了重新提起來的空隙。

這都是應有之義,鄭成功的國公爵位若非是被陳凱耽擱了,估計早早的就已經完成冊封了,也輪不到他們買好。而陳凱,雖說是一介白身而起,但是這些年做下的事情可是比幾百個進士及第加一起都要來得重要,論功績,就算是給個總督也不差着,一個巡撫反倒是顯得有些低配了。

這不過是午間的一些茶餘飯後罷了,說起來,粵東、閩南,距離他們也實在過於遙遠,暫且還不甚重要,真正的關鍵點還是在於這湖廣,在於那些丟了主帥卻依舊把長槍頂在了他們面前的八旗軍那裡。

“韃子沒了主帥,但實力猶存,據細作回報,說是韃子王爺原本的副將多羅貝勒屯齊接掌了帥印,現在正在衡州府那邊秣兵厲馬。”

“西寧王能殺了那個韃子王爺,純屬是託了國主的洪福。若是國主親自主持此戰,早已全殲虜師,辰州大捷就是明證,還用放棄衡州府?”

“正是如此,現在西寧王南撤了,正是大好時機。等到大軍休整完畢,咱們追隨國主再打出一場大捷來,給天下士民看看!”

“……”

幾個月前,李定國逼死孔有德,孫可望那邊還算不得太過忌諱,但是這一次,被殺的卻是個滿清親王,單單是一個“兩蹶名王”的威風赫赫就足以讓他感到到極大的威脅。

孫可望最近很忌諱這檔子事,但是不提也不行,一衆親信便乾脆吹捧了起來。理由也很簡單,比衡州大街還早一天的辰州大捷就是孫可望主持的,而且,明軍現在還牢牢的控制着辰州府,而非如李定國那般將衡州府拱手相讓。

馬屁拍得響亮,孫可望那邊的容色也少有緩和。韃子王爺,不過如斯,這樣的念頭漸漸的在孫可望的腦海中形成,但是對於李定國的忌憚卻一點兒也沒有因此而改變,反倒是更勝從前了。

“那是以後的事情,駕前軍經過了辰州一戰,還需時間休整方能再戰。但是在此之前,天下士民看到的都是李定國斬殺了一個韃子王爺,甚至就算是日後孤再殺一個韃子王爺,也絕沒有他的這一次來得震撼人心。”

提到這個李定國,孫可望便是撓頭不已。當年張獻忠身死,他、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這大西四大王子聯手殺了大西政權的左丞相汪兆齡和張獻忠之妻,確立了四將軍聯合主持大局的局面。

張獻忠還活着的時候,大西政權在四川,張獻忠自是皇帝,而孫可望則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柱國、太師、監軍、節制文武,在張獻忠北上與大順軍爭奪川北期間,也曾爲監國總領全局。

奈何,確立了這樣的局面後,雖說還是打着大西軍的旗號不變,但是權柄一分爲四,孫可望最多是地位稍高一些而已,卻也不能憑着張獻忠義子之首的身份接替張獻忠的地位。

恢復生殺予奪的大權,是孫可望最爲渴求的。可無論是在四川,還是南下雲南之初,兵權平分,孫可望由於還要主持行政事務反倒是兵力最少的。

於是乎,先是在艾能奇戰死後,孫可望靠着拉攏接手了艾能奇兵權的馮雙禮,擁有了比其他兩個兄弟更爲雄厚的軍事實力,隨後在第二年的演武場升旗事件中打壓了李定國,從而確立了他在這支雲南大西軍中的領導地位。

說起來,當年入滇,他們之間便有自立和擁明之爭,他之所以在演武場升旗事件中要拿李定國開刀而非是劉文秀,除了李定國性子耿直,不似劉文秀那般能屈能伸,說白了就是比較好算計外,更重要的便是他們曾經因爲分歧而產生嫌隙。

但是,這樣的領導地位是不能服衆的,尤其是受到打壓的李定國。孫可望想要大權獨攬,正與謀求招安大西軍抗清的雲南按察副使分巡金滄道楊畏知一拍即合。

“將軍若能討得朝廷‘秦王’之封,既可威震西南,又能壓服李、劉兩王,何等威風!”

楊畏知是如此勸說孫可望的,當即便說到了孫可望的心裡面。只不過,孫可望並不知道,楊畏知當着他的面爲其出謀劃策,等見了李定國和劉文秀卻又勸說二人提防孫可望,數落孫可望狂妄自大,獨斷專行,全不念手足之情,提醒他們要當心兩王府換上“孫”字大旗。

說到底,楊畏知效忠的並非是孫可望,而是明廷。甚至當年楊畏知初出茅廬時就是靠着與流寇耍心眼出的名,挑撥孫可望與李定國、劉文秀之間的不和,也正是爲了分其權柄,防止明廷被大西三王架空的良策。

豈料等到定南、平南、靖南三藩南下,明廷在兩廣全線崩盤,沒了手裡的實力,再好的妙計也全無作用,最終永曆朝廷還是被孫可望給架空了。

憑着明廷的秦王封爵,孫可望確立了他在曾經的大西軍集團內部的領袖地位,而另一方面憑藉着大西軍集團的雄厚實力,孫可望的秦王府架空了永曆朝廷,甚至將永曆帝以及整個朝廷都軟禁在了小小的安龍千戶所。

如此一來,孫可望總算是得償所願,奈何他的權力並不穩固,無論是已經僅僅以抗清旗幟存在的永曆帝,還是他的那兩個兄弟,都對他的權柄存在着不小的威脅。而最讓他忌諱的還是他的那兩個兄弟與永曆帝產生交集,因爲那樣的話,他如今兩廂制衡的權利來源就會分崩離析,哪怕是再想回到從前也是癡人說夢了!

永曆六年的大反攻前,劉文秀和李定國都曾有過向永曆帝問安的行爲,這已經讓孫可望產生了極大的不滿。

爲此,劉文秀經保寧一敗後,孫可望便趁勢奪了兵權,如今已經不成威脅。皇帝還在安龍被看管着,藉着處置陳邦傅的事情,御史李如月跳出來鬧了一通,最後也被他剝了皮,便再無人敢瓜噪。

相較之下,桂林大捷,李定國雖說是將俘虜的陳邦傅、陳曾禹、孔庭訓等人皆送到了貴陽的秦王府,交給孫可望處置,但是也曾向永曆帝上了一份報捷的文書,這份不滿就更爲加深。同樣是桂林大捷過後,李定國送到貴陽的繳獲物品只有清廷賜給孔有德的定南王金印、金冊和人蔘數捆,沒有多少金銀財寶,孫可望聽信讒言,認定李定國不是私自藏匿,就是分賞將士示恩於下,有私下拉攏將士的嫌疑,對其產生不利的企圖。

可笑,桂林大捷,孔有德把王府裡的金銀珠寶連同他自己付之一炬,現在反倒是要李定國背起這個黑鍋,到也算是他無意間爲我大清做下的另一樁功績。但事實上,即便沒有這些金銀珠寶,孫李之間的矛盾產生多年,嫌隙也在不斷擴大,其實也差不了多少的。

於是乎,當李定國北上迎戰尼堪之際,孫可望便密令馮雙禮悄悄撤軍,留下李定國和八旗軍拼一個你死我活,正是要借八旗軍之手除掉這個不聽話的義弟!

權力鬥爭,從來都是隻有更殘酷,沒有最殘酷的。腦海中,曾經的過往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孫可望的面色越加難看,連帶着那些親信也很快就感受到了這位國主的變化,不敢再繼續多說些什麼,唯恐會觸怒其人。

衡陽一戰,李定國不光是贏了,還斬殺了一個滿清親王,雖說是孫可望破壞掉了李定國建立更大功業的可能,但是其目的並沒有達成。此刻,思緒重新回到這般,呼吸越加沉重,可卻依舊無法宣泄掉胸中的鬱結。既然如此,孫可望無須思慮,乾脆直接下達了讓李定國到靖州那裡參加軍事會議的命令。

“靖州是那廝的得意地,更在沅州和永州之間,當不會起疑的吧。”

………………

孫可望的命令憑快馬送抵到永州大營,李定國接到書信,其內容無非是讓他到靖州參加軍事會議,商討來年對清軍的作戰。

這事情,看上去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他們在醞釀永曆六年的大反攻時,也曾進行過多次相關的會議,最終才確定下來早前的戰略。奈何,衡陽一戰,馮雙禮私自撤軍的事情在李定國心裡總是個疙瘩,思來想去,又反覆的看過那份命令,李定國總覺得是應該過去與孫可望談談,談談那些兄弟之情,談談如今的大好形勢,或者說是談談團結的必要性。

他本就是個行事果決之人,想到了,就去做,於是便連忙啓程出發,準備好好的勸一勸他的那位義兄。然而這邊剛剛上路,未走多遠,便接到了一份讓他難以置信的報告。

密報來源於李定國的一個叫做龔彝的心腹,內容很簡單,便是此番孫可望邀請其前往靖州,名爲軍議,實爲鴻門宴!

接到消息李定國可謂是左右爲難,停在了半路,孫可望在三天之內竟連下七道命令要求李定國立刻趕往靖州,不得有絲毫遲誤。這份急切讓李定國的心中疑竇更甚,而在接下來的幾天之中,接二連三的有人趕來向李定國密報,說的同樣是孫可望唯恐其功高震主,準備在軍議之時將其殺死,並且以孫可望的親信馮雙禮來統領李定國麾下的大軍。這些報信之人,其中甚至還包括劉文秀的兒子劉震。

“不幸少陷軍中,備嘗險艱,思立尺寸功,匡扶王室,垂名不朽。今甫得斬名王、奏大捷,而猜忌四起。且我與撫南弟同起雲南,一旦絓誤,輒遭廢棄。忌我,當必尤甚。我妻子俱在雲南,我豈得已而奔哉。

二十幾年的兄弟之情啊,可是接二連三的消息傳來卻使他不得不相信孫可望的那份殺其人奪其軍的密謀。回到了永州之後,李定國對此還是無法釋懷,滿懷悲憤的向部將說道。

去靖州是死路一條,不去的話就會與孫可望徹底鬧翻了,甚至是兵戎相見。這兩條路都不是李定國想要看到的,抱着最後一絲希望,李定國派人給孫可望送了一封親筆信過去,大談忠君之義,希望藉此促使孫可望能夠與他合力扶明。奈何孫可望原本就沒打算扶明,只當是李定國在譏諷於他,便打了信使一頓將其轟走,結果很快就得來了消息,李定國於是便放棄了永州府,全軍退入廣西。

重回廣西戰場,並不是李定國的目的,哪怕他南下的道路上,廣西的桂林、平樂、梧州三府尚在清軍的控制之中。他的真實意圖是越過廣西,進攻廣東!

在中左所,鄭成功遞到陳凱手中的書信便是李定國寫來的,其中的內容便是李定國倡言從肇慶直逼廣州,請鄭成功出兵合力收復廣東一省。

“這些傢伙……”

信裡面沒有提到孫可望和李定國之間的矛盾,但是陳凱卻很清楚李定國之所以選擇進軍廣東的原因所在。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肇慶之戰,即將拉開序幕,陳凱很清楚他應該做什麼,但是未及開口,他的腦海中卻閃過了另一個疑問,擡起頭,便將目光投諸在了鄭成功的臉上。

“此事,大木以爲該當如何?”

第七章 永曆十一年(六)第八十四章 堅城(中)第一百二十一章 秋風(一)第五十六章 藏頭露尾(一)第八十六章 崩潰第九十五章 永曆六年的夏(上)第一百零六章 與民爭利第四十五章 求變(六)第八十二章 遲到(完)第五十八章 合流(上)第四十章 無恥之尤(五)第一百零七章 織霧(一)第四章 山賊(下)第二百一十章 文官守城法(六)第二十二章 加速(二)第五十一章 擠壓(七)第二百三十二章 退(二)第二十九章 農工商(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冬月(上)第六十一章 內憂外患(一)第十九章 跌破的眼鏡第七章 效馬骨(二)第三十七章 無恥之尤(二)第七十六章 定計第六十六章 螳螂與黃雀(二)第八十一章 夯築第九十二章 舊事(四)寫在卷尾的話第九十一章 恍如昨夜(中)第一百二十章 生意(四)第十六章 佈局第九章 波及(四)第六十七章 相爭第八十五章 不速之客(五)第三十二章 魔鬼(下)第一百零五章 建設第八十九章 意義第九十二章 質變時刻(下)第七章 當局者與旁觀者(上)第六十二章 吉兆第六十九章 螳螂與黃雀(五)第四十七章 擠壓(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岔口(完)第四章 戰端再啓(上)第六十八章 暗度陳倉(中)第三章 求生路(下)第八十九章 收網第八章 永曆十一年(七)第九十九章 季孫之憂(二)第三十章 永曆七年的夏(上)第七十八章 厚積薄發(上)第二百二十四章 七傷拳(上)第六十三章 得失(上)第十九章 順治十四年(完)第七十六章 抉擇(上)第七十一章 螳螂與黃雀(完)第一百二十七章 舊局(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三岔口(一)第四十三章 求變(四)第四章 山賊(下)第二百零七章 文官守城法(三)第八章 當局者與旁觀者(下)第五十七章 爆發(下)第五十一章 圖窮匕見(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惡化(上)第一百九十七章 誘導(下)第一百零三章 再見(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在遠方(一)第二十三章 錢山之戰(上)第六十八章 暗度陳倉(中)第二百零四章 定心第四十七章 早春時節(二)第二十三章 錢山之戰(上)第十章 遠來之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鉅變第二十一章 微瀾(上)第一百零四章 再見(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霧盡花開(一)第二百二十二章 狗咬狗(下)第十四章 新官上任(下)第二十二章 加速(二)第十四章 關門打狗(下)第二十五章 加速(五)第八十章 亂象第二十七章 揭盅(上)第十六章 壓榨(二)第三十三章 驚愕第八章 效馬骨(三)第七十六章 築基(八)第二十九章 栽花插柳(四)第二百三十五章 退(五)第二十二章 加碼(四)第七十九章 英德(上)第十七章 佈局(中)第二十三章 加碼(五)第一百一十七章 重返舊地(下)第一百六十章 串聯(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掙扎(三)第二十九章 揭盅(下)第六十六章 螳螂與黃雀(二)
第七章 永曆十一年(六)第八十四章 堅城(中)第一百二十一章 秋風(一)第五十六章 藏頭露尾(一)第八十六章 崩潰第九十五章 永曆六年的夏(上)第一百零六章 與民爭利第四十五章 求變(六)第八十二章 遲到(完)第五十八章 合流(上)第四十章 無恥之尤(五)第一百零七章 織霧(一)第四章 山賊(下)第二百一十章 文官守城法(六)第二十二章 加速(二)第五十一章 擠壓(七)第二百三十二章 退(二)第二十九章 農工商(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冬月(上)第六十一章 內憂外患(一)第十九章 跌破的眼鏡第七章 效馬骨(二)第三十七章 無恥之尤(二)第七十六章 定計第六十六章 螳螂與黃雀(二)第八十一章 夯築第九十二章 舊事(四)寫在卷尾的話第九十一章 恍如昨夜(中)第一百二十章 生意(四)第十六章 佈局第九章 波及(四)第六十七章 相爭第八十五章 不速之客(五)第三十二章 魔鬼(下)第一百零五章 建設第八十九章 意義第九十二章 質變時刻(下)第七章 當局者與旁觀者(上)第六十二章 吉兆第六十九章 螳螂與黃雀(五)第四十七章 擠壓(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岔口(完)第四章 戰端再啓(上)第六十八章 暗度陳倉(中)第三章 求生路(下)第八十九章 收網第八章 永曆十一年(七)第九十九章 季孫之憂(二)第三十章 永曆七年的夏(上)第七十八章 厚積薄發(上)第二百二十四章 七傷拳(上)第六十三章 得失(上)第十九章 順治十四年(完)第七十六章 抉擇(上)第七十一章 螳螂與黃雀(完)第一百二十七章 舊局(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三岔口(一)第四十三章 求變(四)第四章 山賊(下)第二百零七章 文官守城法(三)第八章 當局者與旁觀者(下)第五十七章 爆發(下)第五十一章 圖窮匕見(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惡化(上)第一百九十七章 誘導(下)第一百零三章 再見(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在遠方(一)第二十三章 錢山之戰(上)第六十八章 暗度陳倉(中)第二百零四章 定心第四十七章 早春時節(二)第二十三章 錢山之戰(上)第十章 遠來之人第一百二十六章 鉅變第二十一章 微瀾(上)第一百零四章 再見(三)第一百一十四章 霧盡花開(一)第二百二十二章 狗咬狗(下)第十四章 新官上任(下)第二十二章 加速(二)第十四章 關門打狗(下)第二十五章 加速(五)第八十章 亂象第二十七章 揭盅(上)第十六章 壓榨(二)第三十三章 驚愕第八章 效馬骨(三)第七十六章 築基(八)第二十九章 栽花插柳(四)第二百三十五章 退(五)第二十二章 加碼(四)第七十九章 英德(上)第十七章 佈局(中)第二十三章 加碼(五)第一百一十七章 重返舊地(下)第一百六十章 串聯(二)第一百七十六章 掙扎(三)第二十九章 揭盅(下)第六十六章 螳螂與黃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