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強渡(下)

鄧名和他手下的一百五十名三堵牆騎士抵達了麗江東岸。

現在成都有三百名常備騎兵,只夠組建一個常備騎兵營,所以都划進了三堵牆這個編制,此次出征,鄧名帶來了其中的一半。在這一百五十名騎兵中,有一百多人是年輕的騎手,老一輩的闖營騎兵逐漸讓位給年輕人,老一輩除了擔任軍官外,工作的重點也從上陣廝殺轉變成培養新兵。

明軍的騎兵隊伍中還有白文選的一百侍從兵和狄三喜帶來的一百建昌甲騎,這差不多是兩萬明軍中的全部精銳騎手。鄧名和三堵牆的騎士們都牽着馬步行,儘可能地隱藏自己的身影,就算緬軍看到明軍有騎兵,一下子也分辨不清他們的數目。

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白文選用一種理所當然的口氣主張先把騎兵強渡過去,算上明軍所有的交通工具,每次大概能夠渡過去一百多人馬。聽到這個建議後,久經沙場的鄧名都有些吃驚,忍不住問道:“先渡過騎兵有什麼用?”

能夠一次渡過上百騎兵的運力,足以用來運輸四、五百的步兵兵力,這些步兵一旦踏上灘頭,就可以立刻開始構建陣地;而一百騎兵的防禦能力恐怕也就是四百步兵的三分之一,如果遇到敵人的大規模衝鋒,轉眼間就能被緬甸人趕下河去。

不想白文選聽了鄧名脫口而出的問題後,竟然高興地撫掌大笑:“既然連鄧將軍都有此一問,那此戰便是贏定了。”

白文選的話讓鄧名一愣,而狄三喜則露出若有所思的樣子,追問道:“鞏昌王是打算登岸後立刻發起攻擊嗎?”

“正是如此。”白文選點點頭:“無論如何,緬人都不可能讓我們安心構築好陣地,登上去萬兒八千的士兵然後纔來進攻的,既然如此,我們就不用再想什麼快速登岸的辦法了。”至於一方牽制,然後主力從其它方向偷渡的策略,白文選也不是沒有想過,但最後他不打算採用。因爲緬甸人是本地人,白文選覺得這種虛虛實實的計謀,失敗的可能性遠比成功的可能性大得多,而且還會導致明軍兵力分散,與明軍集中兵力進行主力決戰的意圖不符。

所以白文選打算首先渡過騎兵,然後立刻向緬軍發起攻擊,如果能夠打亂緬軍的部署,就能給明軍主力爭取渡河的時間:“換了面前是韃子的部隊,我是絕對不敢這麼做的。但是緬兵已經五十年沒打過仗了,我猜他們從上到下都缺乏應變的本事,士卒的韌性也相當不足;更何況我們的戰術一定會徹底出乎緬人的意料。”

說着白文選又看了鄧名一眼,得意地說道:“鄧將軍身經百戰,多次以孤軍襲擊強敵,既然鄧將軍都沒有猜到我的用意,那緬人當然更想不到了。”

鄧名點點頭。即使是面對朱國治的時候,清軍中也不完全是新兵,不會連一個經歷過戰陣的軍官都沒有,那個時候,明軍的少量精銳騎兵對情緒緊張、缺乏實戰經驗的敵軍依然擁有極大的震懾力。鄧名沒有在第一時刻猜到白文選的意圖,也是因爲他雖然不太看好緬甸軍人的戰鬥力,但還是拿清軍的較低標準來衡量的。無論如何,鄧名都不敢用一百騎兵衝擊嚴陣以待的三萬綠營。

“第一批騎兵渡江後,緬人大概會奇怪我們怎麼膽敢只渡過來這麼點人。我估計他們就是看到我們渡過三百騎兵後,也仍然猶豫是不是到了進攻的最好時機,因爲渡過去的人還不多,還不符合‘半渡而擊’的兵法嘛。但是我們最好不要冒險,省得緬軍中真有什麼才智之士,看破了我們的計劃。”白文選繼續說道:“第一批騎兵登陸後,馬上就衝擊緬人的主將,讓他無暇發號施令。第二批騎兵登陸後,緬甸軍隊也許已經做出反應了,也許還在混亂中,第二批騎兵就去增援,夾擊敵軍。然後是第三批,只要有三、四百騎兵就能把緬人拖上好久了,足夠讓我們的主力從容渡江。”

“主力渡江後也是去追擊敵軍的。”狄三喜笑道。他和白文選都見識過流民是如何被官兵的騎兵一衝而潰的,沒有戰鬥經驗的流民就是成千上萬也打不過幾十、上百訓練有素的甲騎;西營的騎兵鍛煉出來以後,在湖廣、四川遇到承平多年的官兵時,形勢又完全顛倒過來,上千明軍的軍戶步兵會被幾個、十幾個西營的騎兵追着砍——既然緬甸是軍戶制度,而且也是幾十年沒有發生過戰爭,那狄三喜覺得他們和明軍軍戶的表現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我有一百五十名騎兵,”鄧名因爲沒有見過流民和軍戶的慘狀,所以是三個人裡信心最不足的,聽完白文選的計劃後,鄧名就表示願意帶着精銳的川西騎兵打頭陣:“其中有很多三堵牆的老兵,我負責衝第一輪好了。”

三堵牆的名氣要比西營騎兵的名氣高很多,用川西騎兵做先鋒,無疑會讓白文選的計劃有更高的成功率。但鄧名的這個提議讓白文選感覺似乎受到了輕視,隱含着對西營騎兵的不信任。

在白文選開口拒絕前,狄三喜搶先說道:“殺雞豈用牛刀?鄧帥手下有一百五十個騎兵,想一次運過去有些勉強,還是末將先來吧。末將有一百名騎兵,穩穩當當地一次都能過江。”

“一百五十名騎兵在船上擠一擠,應該也能一次性過去。”鄧名覺得建昌的騎兵戰鬥力應該略遜於自己,所以仍在努力爭取先鋒的任務:“一百五十個人的把握也會更大。”

“一百個人就足夠了,足夠堅持到鄧帥過來了。”狄三喜聽出了鄧名話裡的不信任,不過他並沒有點破或是表現出不滿之色:“這一仗的關鍵是要動作快,一百個人下船和整隊的速度都要比一百五十個人快很多,等緬人的陣容被打亂了,鄧帥的騎兵也可以從容地下船。”

鄧名依舊不肯放棄,他記得剛纔白文選還說過緬甸人多半反應遲鈍,就是先渡過三、四百騎兵再發動進攻說不定都來得及,緬人還會因爲沒有經驗而茫然失措。

“如果能夠速戰速決,我們也沒有必要冒險。”聽鄧名居然拿自己的推測當理由,白文選馬上站出來爲狄三喜說話:“而且慶陽王的這隊騎兵驍勇善戰,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晉王兩蹶名王的時候,他們都參與其中了。”

“鞏昌王好記性,正是如此!”狄三喜大聲答道。李定國擊敗孔有德和尼堪時,馮雙禮和白文選都全程參與了。

“好吧。”既然狄三喜的手下有這樣光榮的歷史,鄧名就放下心來,而且也沒有理由再阻止狄三喜打頭陣:“那我們三堵牆第二批過河,爲狄將軍後勁好了。”

狄三喜本想點頭,但這次輪到白文選反對了:“鄧帥不用着急,第二批渡河時間上要求得也比較緊,我手下有一百侍衛,人人都弓馬嫺熟,讓他們第二批過去吧,鄧帥可以帶着三堵牆第三波過去。”

鄧名有些驚訝,他自認爲川西軍隊的戰鬥力還算不錯,可怎麼聽上去白文選和狄三喜好像都很不放心似的,一定要當做後援來使用。

“鄧帥切莫多心,”剛纔是白文選幫狄三喜說話,而現在則是狄三喜給白文選幫腔:“我們都是西營出身,彼此之間比較默契。當年大敗孔有德的時候,就是晉王居中,慶陽王和鞏昌王同時從兩翼出擊包抄,擊潰了孔賊;而與尼堪一戰,也是晉王誘敵,兩位大王在山兩側進行伏擊。鞏昌王的這些衛士,末將認識他們都很多年了,除了那兩仗以外也不知道還並肩作戰過多少次了。”

“原來如此。”鄧名點點頭。他知道在這種小股騎兵的作戰中,配合是十分關鍵的。本來他還擔心慶陽王和鞏昌王之間有隔閡,不能同心協力,但對方既然這麼說,鄧名也就沒有帶着陌生的川西騎兵硬塞進去攪和的道理。

聽到鄧名同意作爲第三批渡江部隊後,白文選和狄三喜對視了一眼,他們之間本來確實是有隔閡的,但在這一刻,雙方都再次感到了同爲西營的戰友之情——他們聯手捍衛了西營的榮譽。

……

不等船停穩,狄三喜就牽着他的坐騎躍入齊腰深的水裡,在他的身後,建昌騎兵一個接着一個學着他的樣子跳入江中。在建昌騎兵帶着坐騎上岸的時候,運輸他們過來的船隻已經開始掉頭,轉回東岸去裝載白文選的鞏昌王府侍衛。

雖然江面並不是很寬,但每個建昌騎兵都知道,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們都會被孤零零地隔斷在麗江的這一邊,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戰了。前方的數萬緬甸軍隊排開了陣容,黑壓壓的敵軍連天接地,密密麻麻的望不到盡頭。

“小的們,知道我們是來幹什麼的吧?”狄三喜翻身跨上自己的坐騎,對着身旁這一百個騎兵大聲叫道。

“知道!”建昌軍用整齊的喊聲回答了他。

“好。”狄三喜抽出佩劍,向着無邊無際的緬軍方向用力揮下:“進攻!”

第50節 追擊(上)第37節 回返第44節 失蹤第34節 動搖第52節 決心第10節 追逐第18節 詔書(上)第36節 方向(下)第24節 內憂(上)第54節 投機(上)第25節 投奔(中)第9節 送神(上)第53節 慘痛(上)第48節 融洽(上)第1節 秘旨第32節 爭奪(上)第11節 優待第36節 宿命(上)第42節 中立(上)第38節 整訓(下)第59節 議款(下)第31節 佯攻(下)第23節 瓷器第68節 混亂(上)第20節 困獸第36節 施琅第3節 信號(上)第35節 表態第32節 才能(上)第28節 算計(上)第60節 約法第58節 斷後(上)第27節 合作(上)第49節 坦承第1節 秘旨第41節 失控(下)第57節 信件第27節 合作(下)第57節 輕取第11節 兩全(上)第5節 放棄(下)第33節 試探第31節 呆仗(上)第47節 情報(下)第46節 計劃第56節 推測第23節 代理(下)第51節 救援第35節 表態第40節 擁立第27節 圍攻(中)第8節 信用第16節 攀談(上)第46節 計劃第21節 煙霧(下)第46節 證券(下)第15節 戰象(下)第42節 中立(下)第66節 加入(上)第29節 搏鬥(上)第48節 打賭第22節 風起(下)第56節 推銷(上)第26節 判斷(下)第31節 佯攻(下)第22節 風起(下)第43節 風向(下)第33節 孤注(下)第31節 呆仗(上)第26節 生意(下)第49節 昆明第27節 派系(上)第6節 魯王第52節 縱火第46節 戰備(下)第23節 瓷器第2節 目標(下)第51節 保衛(上)第35節 進軍第39節 王佐(下)第6節 勇士第44節 失蹤第26節 判斷(上)第41節 難民第7節 仲裁(下)第9節 海權第54節 投機(上)第30節 威壓(下)第57節 分贓(上)第37節 等待(上)第59節 黃雀(上)第18節 恐怖(下)第55節 報紙(下)第16節 甕中第17節 調查第54節 險境第18節 拒絕第20節 廷議第26節 判斷(上)
第50節 追擊(上)第37節 回返第44節 失蹤第34節 動搖第52節 決心第10節 追逐第18節 詔書(上)第36節 方向(下)第24節 內憂(上)第54節 投機(上)第25節 投奔(中)第9節 送神(上)第53節 慘痛(上)第48節 融洽(上)第1節 秘旨第32節 爭奪(上)第11節 優待第36節 宿命(上)第42節 中立(上)第38節 整訓(下)第59節 議款(下)第31節 佯攻(下)第23節 瓷器第68節 混亂(上)第20節 困獸第36節 施琅第3節 信號(上)第35節 表態第32節 才能(上)第28節 算計(上)第60節 約法第58節 斷後(上)第27節 合作(上)第49節 坦承第1節 秘旨第41節 失控(下)第57節 信件第27節 合作(下)第57節 輕取第11節 兩全(上)第5節 放棄(下)第33節 試探第31節 呆仗(上)第47節 情報(下)第46節 計劃第56節 推測第23節 代理(下)第51節 救援第35節 表態第40節 擁立第27節 圍攻(中)第8節 信用第16節 攀談(上)第46節 計劃第21節 煙霧(下)第46節 證券(下)第15節 戰象(下)第42節 中立(下)第66節 加入(上)第29節 搏鬥(上)第48節 打賭第22節 風起(下)第56節 推銷(上)第26節 判斷(下)第31節 佯攻(下)第22節 風起(下)第43節 風向(下)第33節 孤注(下)第31節 呆仗(上)第26節 生意(下)第49節 昆明第27節 派系(上)第6節 魯王第52節 縱火第46節 戰備(下)第23節 瓷器第2節 目標(下)第51節 保衛(上)第35節 進軍第39節 王佐(下)第6節 勇士第44節 失蹤第26節 判斷(上)第41節 難民第7節 仲裁(下)第9節 海權第54節 投機(上)第30節 威壓(下)第57節 分贓(上)第37節 等待(上)第59節 黃雀(上)第18節 恐怖(下)第55節 報紙(下)第16節 甕中第17節 調查第54節 險境第18節 拒絕第20節 廷議第26節 判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