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第291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公孫珣當然不可能用板栗來養活上萬流民,而且現在是夏季,也不是種板栗的時候。

實際上幾乎可以想象,在第二年秋季收穫之前,這一萬人以及期間到來的其他流民,主要還得靠他們自己漁獵外加安利號的接濟, 才能勉強在此處生存下來。而這期間,公孫珣真正要做的,也不過就是組織這些流民在昌平安居下來,建設家園,並有組織性的用草木灰來整飭這裡的微酸惡地,然後悉心開墾以待來年耕種罷了。

而且, 不管有沒有去遼西,公孫珣都不想擔上吞併人口的惡名,他……他很正式的派出了自己的衛將軍長史呂範, 前往薊縣謁見了廣陽太守劉衛,正式請求官府按照官屯的方式將昌平的惡地劃撥出來安置流民。

至於他公孫珣又怎麼說呢?

其實也趕巧了,衛將軍見到燕山中野生板栗頗多,便準備仿效恩師盧公與舊識劉焉那般,於昌平建立一所私學!

當然了,也無須瞞着廣陽郡的鄉里士民,衛將軍另一位恩師,故太尉劉公去世前曾有遺書給他這位親傳弟子,說是要他厚德載物……故此,衛將軍自然也要順勢對流落至此的冀州流民們施以援手,加以教化。

所謂,捐家救民是也!

廣陽太守劉衛實在是沒有轍,聽到呂範的介紹後自然是一番吹捧,並乾脆利索的將官屯事宜給應承了下來, 從文書到吏員再到些許必要的援助,那是一個都不缺。

然而,親自出城十里送呂子衡回去後, 這劉衛轉過身來, 眼見着身邊只剩些許心腹之後,卻又在城外頓失笑意。

回到眼前,陶謙此時正在堂中與下屬們議事,忽然接到劉衛遣人送來的公文,只是看了兩眼,便立即將文書轉給了一衆州中官吏門查看,並直接用帶着徐楊口音的洛陽話凜然出言質詢:

周圍心腹屬吏們細細一想,卻也紛紛無言,因爲自家府君此番吐槽似乎格外準確。

“諸位覺得劉太守這是何意啊?”

“那公孫大娘不愧是養出衛將軍這般英雄的人物,”魏攸不禁幽幽捋須一嘆。“別人經商只求錢,可這位……我至今記得,當年安利號剛剛成立,老朽還很年輕,在右北平家中便聽到過商號於當地宣揚,說是安利號只求鋪設通衢,然後與利於鄉里,方便於他人。初時,我也只覺得這是公孫氏爲了自家名聲所做遮掩,然而,凡二三十載,我在幽州親眼所見,彼輩雖然屢有艱難之時,卻一直如此做派,數十載未曾動搖片刻。”

而陶謙也沒有讓他岳父失望,他結婚後很快就開始發奮讀書,先是在州郡爲官吏,兜兜轉轉了許久,人到中年後居然被舉爲茂才,並出任尚書郎,又先後轉任縣令兩處,等到去年五十二歲的時候,他終於因爲治績出色,被徵召爲議郎,然後出任幽州刺史,成爲方面大員。

而等回到薊縣官寺,劉衛卻是乾脆下令,讓人將公孫珣‘請求’在昌平‘官屯’一事的公文給收拾了一番,專門送給了與他在同一座城中共事的幽州刺史陶謙。

不然呢?讓他們去懟公孫珣那肯定是不會懟的,死都不會懟的,可要是一邊抗命一邊留在州中,以陶謙陶刺史的作風,怕不是也能讓他們先來個生活不能自理。

“這是何意啊?”陶謙愈發好奇。

衆人不敢怠慢,趕緊組織起太守儀仗,耀武揚威的往千年古都薊縣歸去。

“你們接着說。”陶謙將公文扔到几案旁,順勢在高腳太尉椅上挪了挪屁股,便繼續嗤笑發問起來。“那公孫氏被你們說的神乎其神,我怎麼有些不信啊?一個世族,如何又有德望又有根基,又有財富又有威信呢?我非是懷疑他家勢力,自揚州至幽州,我也算見多識廣。無論數代三公的真正鐘鳴鼎食之家,還是勢力跨州連郡的豪強,又或是家財鉅億的商賈,便是在地方上一言九鼎的豪傑也都數尋常,卻還是第一次聽人說到有如此怪異的家族,居然身據四方特質……”

然後,南面的安次縣乃是當日廣陽黃巾的源頭所在,數萬人一朝俱反,那座城基本上算是爲之一空,今年春耕時更是被陶謙強行奪走,用來安置冀州流民。

而此時,他的岳父岳母早已經不在人世了,夫人甘氏也已經垂垂老矣。唯一不變的,就是這個蠻地出身的陶恭祖始終性格蠻橫,宛如當初罷了。

而如今,公孫珣又來了,往昌平那裡一坐,說他不走了,還說要官屯……不用想都知道,北面昌平和軍都兩縣肯定也要落入這位衛將軍手裡了。

“恕在下冒昧。”魏攸聞言但是不由正色。“方伯你不是幽州人,怕是根本不懂得安利號這三個字的分量……實際上,安利號並不只是在聚財,它與普通商家也根本不是一回事。”

劉衛在車上細細琢磨了一番,然後一聲長嘆,卻又連連搖頭:“不行,決不能坐以待斃。如今時局頗爲動亂,不比往日……若是朝廷看不過陶蠻子亂搞也還罷了,可若是中樞有意借他強橫壓制地方又如何?屆時他要是在此處待上數年,再加上那位衛將軍,我豈不是要當好幾年的空頭太守?諸君,我這把年紀了,還剩幾年功夫能蹉跎下去?”

“回稟方伯。”魏攸繼續嘆道。“如今的公孫氏,二三十年前還只是一般的邊郡世族模樣……所謂顧忌清議,不與豪強結交;開枝散葉,便聯絡減少,自成分家支族。然而,約二三十年前,如今這位衛將軍的寡母以撫養子嗣艱難爲由,忽然藉着公孫氏的庇護開始經商,事情便已經截然不同了。”

州中衆人面面想覷。

據說,是要‘請示’。

魏攸看了看陶謙臉上的古怪笑意,也是無奈迎上:“方伯,其實你剛剛所說的話語,已經將公孫氏的底細給說了個通透。”

“魏別駕說的對。”陶謙當即一笑。“能讓老魏你這種實誠人如此直言,可見這劉衛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如小兒一般的把戲也拿出來丟人現眼。”

結果呢,有一次本郡的同鄉,一位退休的兩千石甘姓太守出行時遇到了他,覺得他容貌出衆,便喊上車來與他交談,最後一番懇談之下,甘太守居然直接將女兒許配給了這個浪蕩子。據說當時的太守夫人非常憤怒,但甘太守卻堅持自己沒有看錯人。

真的是彈冠相慶,因爲陶謙真要是跟公孫珣懟上,他們這些本地出身的州中吏員除了扔掉管帽子外別無它法。

話說,放在往日,州中從事屬吏們一定會哭喪着臉,然後盡力勸陶謙不要當衆對着一位兩千石如此不留情面,尤其人家廣陽太守還就在同一座城內……然而今日,這些人眼見到自家刺史如此無禮,卻紛紛居然長呼了一口氣。其中不少幽州本地出身的州吏,甚至有當日隨郭勳在范陽城頭觀公孫珣夜戰,一度劫後餘生、彈冠相慶的意味。

然後,幽州名士、右北平出身的別駕魏攸,先是緩步上前將公文交還,然後順勢朝着陶謙正色一禮:“方伯請恕屬下直言,這劉太守挑撥離間的姿態未免太過顯眼了。”

“願聞其詳。”陶謙也難得正色。

陶謙悚然肅容。

然後,其中一名頗爲忠心之士倒是忍不住提醒了自家主君一句:“府君萬萬不要自誤啊!於方伯處而言,其人雖然可惡,卻是一州刺史,正該監管州中兩千石,也正好能拿捏住府君,乃是一條過河之龍;而於衛將軍而言,此人不但名位絕高於府君,更兼爲幽州本地人望所在……於府君而言,他留在昌平,倒不是過河之龍,反而算是坐地猛虎,也萬萬動不得!”

“正是這家非比尋常的安利號,硬生生以不影響公孫氏清譽的方式將各地大小豪強、弱小世族,以及公孫氏各地支族硬生生黏合在了一起。故此而言,公孫氏之強非只是一公孫氏,實在是兼有世族、豪強、商賈三層之力。”魏攸昂然對道。“這纔有了今日之龐然不可摧之勢力。”

一衆心腹面面相覷。

“無論豐年荒年,安利號從不囤積倒賣,必然開倉明示,平價收糧、平價出糧;每有積蓄,從不匿金銅於土窖,必然往鄰縣鄰邑購置土地,詢問特產、鋪設商棧;每到一處,必然與當地豪強大戶公營,以下線的方式讓出紅利;每行貨於商路,無論渤海還是路上,若有人請隨同行,則必然允諾;每有小弱下線一時遭遇不測,只要其未曾失信必然予以協助……如此種種,別的地方我不知道,但遼西、右北平以及遼東三郡,安利號早已經深入到每一處鄉里;漁陽、廣陽、渤海,則紛紛鋪設到縣邑;而其主脈商路更是東環渤海一週無遺漏,南沿涿郡直通鄴城,西走上谷、代郡穿入幷州……方伯,如此這般的商號,你自揚州至幽州,可曾見過第二家?”

“我如何不知道這個道理?正是這般才讓人心累!”劉衛一聲感慨,卻又不禁心中一動。“龍虎並臥在我房中,真真讓人爲難……今日且回城吧!”

實際上,你當這些州中官吏們之前聚在大堂上在幹嗎?他們正是因爲知道了呂範的到來,知道了公孫珣要在昌平引流民落戶,然後才紛紛忙不迭的過來找陶謙做預防的。而早在劉衛的公文到來之前,這些人就已經把公孫珣和公孫氏都吹上天了,就差跪下來直接說那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了。

須知道,因爲境內有千年古都薊縣(公元前七世紀燕國首都就在此處了,真的已經快千年了),算是燕地根本所在,所以廣陽郡面積不大,下轄不過區區五縣,也就是另一個時空中一千百八年後大半個首都而已。

陶恭祖今年五十餘歲,其人出生于丹陽郡,而這時候的丹陽可不是後來的江南阜美之地,乃是挨着山越,動輒要拎刀子砍人的野蠻之地……劉衛喊他陶蠻子,可不是胡亂起的外號。而陶謙本人也確實很有‘蠻風’,他少年放浪,一直到十四歲都還騎着竹竿領着鄉中小孩一起玩打仗的遊戲,成年後也不矜持。

“寡婦經商也是尋常,我們揚州也有朱公偉的寡母經商養子,邊郡地方都不太講究,我也是少孤,如何不懂這裡面的艱辛啊?”陶謙在上首座中輕聲嘆氣道。“可想來與朱將軍母親相比,這公孫大娘也不過是經商的能耐大些,再加上有公孫氏的照看,所以纔有了今日的局面……但這也只是錢吧?哪裡來的你們說的那些?”

“如此龐然大物,之前多任刺史,居然無動於衷?”陶謙愈發嚴肅起來。

周圍心腹無可奈何,只能勉力強勸:“府君不必太過傷心,你也說了,那方伯爲人強橫,必不能持久,既如此且忍一忍,等他走了,薊縣與廣陽縣不還是你來專居嗎?”

陶謙肅容以對,默然不語。

可這樣的話,我們的劉太守還剩個啥呢?

“本來陶蠻子強橫倒也罷了,他這人必不長久。”劉衛坐在車上,真是越說越難過。“我還想着能熬過去。孰料北面昌平卻忽然又來了一個衛將軍,還要在此長久居住下去?堂堂太守,居然連自己的轄地都管不住嗎?”

而本來呢,身爲太守,只要跟常駐薊縣的幽州刺史關係不至於太差,這地方倒也富庶安樂……然而,這不是來了個不講理的陶謙陶恭祖嗎?自從這個蠻子來到薊縣以後,廣陽太守劉衛基本上就越來越憋屈,對薊縣和緊挨着薊縣的廣陽縣控制力度自然也就越來越弱,如今,這中部兩縣基本上算是被強橫的陶謙給奪走了。

“如此龐然大物,於各任方伯而言,倒也不是刻意放縱。因爲只是數年前,這龐然大物也還有着明顯致命之處。”魏攸昂然對道。“幽州人盡皆知,安利號之強盛只系在公孫大娘這一位奇女子身上,其人若有一日老去,後繼無人,無論是交給族中還是剝離出來給其子分家繼承,都將難以維持氣候。只是……”

“你們說,我這是當的算什麼太守?”已經年逾四旬的劉衛坐在自己的車架之上,遲遲不願動身,反而用一種近乎悲憤的語調朝自己的心腹屬吏質問了起來。“來廣陽兩年,本該漸漸把控局勢纔對,如今卻居然要無一寸土地爲我這個太守所轄治了嗎?”

“只是衛將軍既然已經爲衛將軍,這安利號便再無可制了!”陶謙正色接口問道。“對否?”

“衛將軍天下名將。”魏攸依舊昂然對道。“燒彈汗山以保上谷、代郡;滅高句麗以安遼東、玄菟;覆廣陽黃巾以定廣陽、涿郡;殺張寶以扶幽州全境……如此功績威德,兼以鄉梓之論,敢問方伯,幽州何人能制公孫氏?又有何人願制公孫氏?”

陶謙目視魏攸良久,卻是一言不發,良久,方纔起身往堂後去了。

———我是無人能制的分割線———

“陶謙字恭祖,丹楊人。謙父,故餘姚長。謙少孤,始以不羈聞於縣中。年十四,猶綴帛爲幡,乘竹馬而戲,邑中兒童皆隨之。故蒼梧太守同縣甘公出遇之塗,見其容貌,異而呼之,住車與語,甚悅,因許妻以女。甘公夫人聞之,怒曰:‘妾聞陶家兒敖戲無度,如何以女許之?’公曰:‘彼有奇表,長必大成。’遂妻之。”——《舊燕書》.卷六十五.列傳第十五

(本章完)

第10章 家暴第437章 舊怨平兮新怨長(繼續小小2合1)第189章 深居俯夾城第110章 宮前第390章 時事難從無過立第45章 莫須有第53章 中流擊水第468章 長安城內聞更聲第467章 榆中西門逢故人(續)第10章 家暴第321章第423章 赴陣猶遮面第442章 卓哉光武真聖君第503章 寒聲一夜傳刁斗第287章 夫子如何較去留第8章 破營第344章 平城逢候騎第275章 門前立故友(上)第536章 今逢四海爲家日第457章 君前願報新顏色第26章 緱氏縣中第461章 山人琴畔鬼吹燈第537章 第二十三張 故壘蕭蕭夏如秋第464章第79章 遠迎第463章 渭水一竿霜月白第487章 握手相別去第505章 身當恩遇恆輕敵第328章 雨落尚可向前行第374章 被驅無異犬與雞(二合一)請來領獎!第274章 陌上顯大德第333章 伐心在強不在謀請來領獎!第350章 南轅咄咄欲何求第141章 慷慨(下)(萬字還債)第174章 兵臨第173章 請降第178章 定論一週年總結兼百盟感謝第373章 禾生隴畝無東西第354章 道德幾時曾去世第202章 一意起高樓(下)(四合一還債)第482章 紫氣黃旗豈偶然?(完)第141章 慷慨(下)(萬字還債)第516章 屈指南行冬更好第67章 大人(上)第120章 崩壞(中)第429章 魚困自見水第229章 進退而定第87章 表文第262章 帶長劍兮挾秦弓(不欠賬了)第468章 長安城內聞更聲第222章 擲首而還(7.7k)第263章 首身離兮心不懲第257章 盡道亡人在無極附錄6:舊燕書.太祖武皇帝本紀.卷一.卷二—第188章 老雉望河嘆(補昨日)第55章 望氣第471章 伏清白以死直兮第465章 送君十里往鄴城(萬字還債)第229章 進退而定第185章 淡淡夕陽景(還債)第86章 霜降第454章 藥方只販古時丹第522章 但見悲鳥號古木第412章 關塞蕭條行路難第189章 深居俯夾城第308章 恥令越甲鳴吾軍第249章 堂舍內鍾繇狼狽薦英雄第341章 關東起羣雄(下)第254章 洶洶人寰猶不定第207章 喜怒形於色(上)第325章 萬里望河源第337章 白首漢廷刀筆吏(續)第526章 使人聽此凋朱顏(續)第252章 辨聲知人心第483章 違天輒非凱第523章 又聞子規愁空山第274章 陌上顯大德第108章 中臺第92章 進退第155章 狂言第263章 首身離兮心不懲第22章 借刀第295章 讀書萬卷不謀食第179章 封侯非我意第220章 匹夫之勇第42章 請和第1章 楔子第28章 洛陽城中第143章 不取第167章 祭旗第380章 破敵克將下蒲關第466章 榆中西門逢故人(8k爲白銀盟加更)第245章 傅南容乘夜拭白珪第76章 撤屯(中)第51章 當走第178章 定論第193章 只見舊人哭(上)
第10章 家暴第437章 舊怨平兮新怨長(繼續小小2合1)第189章 深居俯夾城第110章 宮前第390章 時事難從無過立第45章 莫須有第53章 中流擊水第468章 長安城內聞更聲第467章 榆中西門逢故人(續)第10章 家暴第321章第423章 赴陣猶遮面第442章 卓哉光武真聖君第503章 寒聲一夜傳刁斗第287章 夫子如何較去留第8章 破營第344章 平城逢候騎第275章 門前立故友(上)第536章 今逢四海爲家日第457章 君前願報新顏色第26章 緱氏縣中第461章 山人琴畔鬼吹燈第537章 第二十三張 故壘蕭蕭夏如秋第464章第79章 遠迎第463章 渭水一竿霜月白第487章 握手相別去第505章 身當恩遇恆輕敵第328章 雨落尚可向前行第374章 被驅無異犬與雞(二合一)請來領獎!第274章 陌上顯大德第333章 伐心在強不在謀請來領獎!第350章 南轅咄咄欲何求第141章 慷慨(下)(萬字還債)第174章 兵臨第173章 請降第178章 定論一週年總結兼百盟感謝第373章 禾生隴畝無東西第354章 道德幾時曾去世第202章 一意起高樓(下)(四合一還債)第482章 紫氣黃旗豈偶然?(完)第141章 慷慨(下)(萬字還債)第516章 屈指南行冬更好第67章 大人(上)第120章 崩壞(中)第429章 魚困自見水第229章 進退而定第87章 表文第262章 帶長劍兮挾秦弓(不欠賬了)第468章 長安城內聞更聲第222章 擲首而還(7.7k)第263章 首身離兮心不懲第257章 盡道亡人在無極附錄6:舊燕書.太祖武皇帝本紀.卷一.卷二—第188章 老雉望河嘆(補昨日)第55章 望氣第471章 伏清白以死直兮第465章 送君十里往鄴城(萬字還債)第229章 進退而定第185章 淡淡夕陽景(還債)第86章 霜降第454章 藥方只販古時丹第522章 但見悲鳥號古木第412章 關塞蕭條行路難第189章 深居俯夾城第308章 恥令越甲鳴吾軍第249章 堂舍內鍾繇狼狽薦英雄第341章 關東起羣雄(下)第254章 洶洶人寰猶不定第207章 喜怒形於色(上)第325章 萬里望河源第337章 白首漢廷刀筆吏(續)第526章 使人聽此凋朱顏(續)第252章 辨聲知人心第483章 違天輒非凱第523章 又聞子規愁空山第274章 陌上顯大德第108章 中臺第92章 進退第155章 狂言第263章 首身離兮心不懲第22章 借刀第295章 讀書萬卷不謀食第179章 封侯非我意第220章 匹夫之勇第42章 請和第1章 楔子第28章 洛陽城中第143章 不取第167章 祭旗第380章 破敵克將下蒲關第466章 榆中西門逢故人(8k爲白銀盟加更)第245章 傅南容乘夜拭白珪第76章 撤屯(中)第51章 當走第178章 定論第193章 只見舊人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