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晚的事情,怎麼想起來都覺得有些三流言情的感覺,我和穎兒的事如此上心,敢情是因爲她自己心中對本衙內也有些情愫不成?看那模樣,多半連她自己都沒能清楚意識到這一點吧,種種舉動純出自天然,方纔令人格外的覺得感動……

不過呢,接下來怎麼辦?看情形,不娶進來是不大成了,可是家中正妻只得一位,就連已經送到府上的誥命,也是寫了蔡穎的名字,李清照若要進門來,惟有作妾,還是排在日本人右京、奴婢出身的小環、優伶出身的師師、民女出身的金芝等人之後,算起來得叫高家六娘了也!堂堂一代才女,又是京中士子人望所繫,本衙內要是悍然出此手段,多半又會鬧得物議沸騰,平時自然不懼分毫,不過眼下燕雲大事絲毫也馬虎不得,若是因此而橫生事端,那可得不償失。

這還罷了,總有法子應付,但是讓李清照作小妾六娘,莫說是旁人看了不忿,就連我都覺得說不過去,太委屈人家了吧……

“衙內,高麗來使舍於太常,女真來使則頓於博覽會,女真來使今日訴於有司,稱我朝厚薄不一,委屈了他們,衙內看……”

“咦,你也覺得她太委屈了?不對,你怎知我心裡在想什麼?”高強順口回了一句,方纔覺得不對,看許貫忠也是一臉的錯愕,趕緊努力回想一下適才飄進耳朵裡的話,方道:“委屈便是委屈了。又待怎地?高麗前乃我漢家屬國,唐季之後遼東道絕,才向契丹稱臣,如今又再奉表稱貢,我朝以舊禮待之,料也無妨;而女真古來不曾立國,禮制未定,權且館於此間。亦是理所應當。”

高強於片刻之間就轉換軌道。想出這麼冠冕堂皇的理由來。並不是他腦筋好使,此事原本就是朝堂上大臣商議好的,一衆宰執和文學侍從大臣們對於國家大戰略或許是暈頭轉向,但說到這些禮節故事的時候就輪到高強暈頭轉向,什麼《禮記》《尚書》紛紛出爐,歷朝沿革如數家珍,高強是想破腦袋都想不通。怎麼近兩千年前的《周禮》都會對眼下的事情作出規範來呢?暈到最後,總算是趙金口拍板,暫時定了這麼個款待的調子。

許貫忠也曾問過他這個問題,今日再提起也只是向高強例行稟告一下女真人的抱怨而已。不想卻從高強口中聽到了意料之外地答案,儘管衙內轉軌道轉地很麻利,可許貫忠隨他左右已將近十年,堪稱心腹之臣,哪裡看不出衙內是心有旁騖?這博覽會又是他地地盤。大事小情隨時都有人報告。登時就想到了癥結所在,當下笑吟吟地望着高強:“衙內神思不屬,敢是昨夜不得安枕。佳人有約?”

就知道瞞不過你……高強也不在意,就把昨日和李清照小有突破的事約略說了一遍,撓着腦袋道:“這件事頗有爲難處,我一時也委決不下,偏生又是國事纏身,你是我身邊智囊,可有以教我?”

許貫忠搖手道:“衙內,方今國事爲先,兒女之事且放一旁爲是,況且那李大娘子知書達理,又能知衙內心意,怎會令衙內爲難?不瞞衙內,今日一早,李大娘子業已輕車出汴京東門,外出雲遊去了。”

又走了?高強略一思忖便知道,李清照昨日回京今日便走,如此不辭勞苦,當然是爲了讓他不至於在這要緊的時候分心,後方安靖了,前方纔能專心對敵。

“真是生受了她,一個孤身的女子,又逢着下半生幸福的要緊關口,竟能這樣爲我着想,硬生生壓下自己心中的萬縷牽掛,這一番情義深重,我高強怎麼能不盡心報答?待大事了當,定要給她一個美滿的歸宿。”心裡暖洋洋地,高強就覺得渾身都像是被人施了強力輔助魔法一樣,好似有使不完地氣力。

所謂當局者迷,高強可沒料到李清照這麼匆匆離去,其實只有一小半是慮及他目下身有大事之故,一大半還是因爲勸和勸出了岔子,把自己都陷了進去,不知如何面對高強和蔡穎二人,因此才一走了之。

無知者無畏,總之高強眼下就是充滿了鬥志,把手一揮道:“甚好,那女真使節昨日受了我一番言語,終不成只是將這些細枝末節來與我申辯,關於他遣使與遼國議和之事,可有甚話語?再者,那遼國使節可曾入境?”

許貫忠聞言笑道:“女真雖然連勝契丹,畢竟國小力弱,方仰賴國朝出兵燕雲以撓契丹之後,怎敢錙銖必較?只是此事甚是難言,女真與遼議和之事,既然已經被我得知情實,若要再與我朝商議夾攻,可不是將些言語搪塞便可,須得有絕大誠意方得,料想此時女真人把些枝節小事來作說辭,亦是有意延宕時日,便

應對之策罷。”

“至於遼使的行程,依照昨日剛剛得到的傳書,是剛剛過了燕京,想來今日就當入州了,今番遼國奉使的仍舊是前次議割四州的宰相張琳,新任御營副都統耶律餘睹爲副。”

都是老熟人吶……高強不由一笑,這一下可熱鬧了,遼,女真,高麗,和北方亂局能搭上關係的國家使節齊聚宋京,北地戰事一時呈現停頓,這裡的一場外交戰卻是山雨欲來,不知道會生出多少事端來?

倆人正在議論,忽然有人來報,說道馬擴求見,高強便下一個請字,這馬擴乃是與女真使節一同南來,眼下住在博覽會外客店之中。只因他當日自稱是高強所遣的商人,並無南朝官職,如今爲了避免女真人起疑,便也不好頻繁來見高強,今日忽然登門,不用細想也曉得。必定是那些女真人來求他從中斡旋。

待得馬擴進來,說了來意,果然不出高強所料,兀室等人以爲高強不大相信他們地誠意,故而一早央告馬擴前來說項,憑他是高強地親信,又不受任何一國官職,身份可算超然。說起話來當有些分量。

“馬兄。你在女真國中年餘之久。多次及時送出要緊軍情,可算是不辱使命,如今好容易迴歸大宋,又是途經登州,卻連家中都不曾回省一次,如此公而忘私,當真叫人好生敬重。”高強且不管女真人如何說法。先向馬擴施了一禮。

馬擴見高強這般謙光,心下亦是感動,忙不迭地還禮,很是謙遜了一番。二次坐定,高強方道:“如今女真遣使納款,商議夾攻之事,我卻要聽聽你的說法,環顧我大宋國中。若說知女真之事。只怕無人能出你之右。”當日遣馬擴北上女真國中,就是爲了培養他了解女真人的虛實,以便今日之用。這一顆種子現今也該到發芽地時候了。

馬擴以武舉貢士、官宦之子的身份,肯舍了前程去往北地蠻夷國中,爲的也正是有以報效國家,今見高強問起自己對女真的看法,情知是一場考試,倘若這一關過了,必得重用,纔不算枉費了這一年多來行走北地,甚或戰場浴血廝殺的艱辛。

當下整理了一番思路,將自己對女真地看法簡略說了一遍:“女真之族,人數雖少,其俗勇勁,閒居則漁獵,窮困則劫掠,以故人習於戰,若聞出徵時人人踊躍,戰時則不顧生死,併力向前,其戰力甚強。方今阿骨打爲其魁首,以完顏部親族子弟爲大將,舉旗以抗遼兵,遼兵自昔與我朝盟好以來,久不習干戈,道宗朝以來國中內鬥不休,政事不整,兵甲不練,故此無力與抗女真。我觀如今形勢,遼國若無外援,則必被女真所滅。”

“女真既滅契丹,便雄長北地,與我朝接壤,以你之見,我當如何應對?”

馬擴見問,遂道:“女真之人,不學禮義,不似遼國習於中原王化,頗染南朝風流,倘若我朝與女真毗鄰,勢必須先以兵力折之,方可議盟好。而若欲靖邊,燕雲之險至關緊要,故此小人以爲,若趁女真攻遼之際,出兵攻取燕雲,亦是上策,只是今方受了遼國四州之地,重結盟好,若是貿然出兵,恐怕師出無名,人心不服,卻是爲難處。”

高強聽他言下之意,不由一哂:“馬兄,你敢是說我貪圖四州之小利,不趁時收取燕雲?”馬擴會有這樣地想法,他也不意外,以當時地情勢而言,但凡瞭解女真實力的人,都能判斷出孰強孰弱,再加上遼國又是大宋的敵國,佔據燕雲漢地垂二百年,所謂趁他病,要他命,趁機攻遼正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了。

可惜的是,這種看上去順理成章的選擇卻偏偏被歷史證明了是錯誤的,而且是不止一次,當南宋面臨要選擇新興地蒙古還是將亡的金國時,他們的選擇仍舊是遵循了這一邏輯,不禁叫人感嘆,這人啊,怎麼就是不長記性呢?

馬擴見高強意似不屑,曉得自己大概說話不中他意了,喚作尋常的馬屁文人,這時候好該趕緊低頭認錯,然後向高強虛心請教,以求挽回自己的前程。可馬擴將門之後,又是胸懷大志之人,他若肯用這樣的手段,也不會當日武舉落榜了,是以雖見高強語氣不善,卻仍舊梗着脖子道:“不錯,小人身在北地,不知燕雲情事,此番回宋才聽聞相公收取四州之事,竊以爲失計。若我在相公左右,自當力諫相公大舉集兵,一舉攻克燕雲,以遼國目下之孱弱,縱使不與女真夾擊,取燕地亦不爲難。到時得燕雲故地而守,與女真劃長城而治,自有泰山之固,何必如今日一般,被一紙盟約所限,進退兩難?”

高強聽了這番話,心情卻反轉好,馬擴肯直接把心裡的想法

,最起碼說明了兩人之間的溝通不成問題,大可不必不一,陽奉陰違。當下笑了笑,道:“馬兄,你這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來問你,一旦滅遼之後,若欲守長城而拒女真,首重者是燕民還是漢兵?若我輕易背盟北侵。那燕雲之民久爲遼屬,還肯爲我盡心守邊否?”

這個問題也就是歷史上北宋對燕雲形勢判斷最大地失誤,背盟北伐導致了燕地地動盪不服,幾年都不能安定下來,再加上女真先入燕雲,又大肆擄掠人口牲畜,極大傷害了燕京的實力,使得常勝軍一敗之後。燕京戰局立時爛。竟無一城能爲宋守。女真鐵騎長驅南下,打了大宋一個措手不及,靖康之恥由此而來。

馬擴面對這個問題,亦是瞠目以對,若是按照他的思路進行下去,最終必定會導致這樣地結果。就算憑藉中原的支援能守住燕京,由於遼國並未對燕京五關的守備下多少功夫。反而極力加強塞內外的交通,客觀上就方便了北地異族對燕地的進攻,燕京地這些關口短時間內並不足以提供足夠地防禦,未來十餘年中燕雲各地勢必戰火連綿。想起女真兵力之強,一旦戰勝後殺戮之慘,馬擴不由得打了個冷戰,不敢再往下想,忙向高強恭敬道:“相公深謀遠慮。某不能及也。敢問相公何計以應之?”

高強見他知錯能改,亦是欣然道:“過譽且不敢當,只是我深思此事。若要一舉而保北邊安靖,滅遼卻不如存遼,只須遼國一息尚存,女真便不敢南侵,兩方皆弱,彼此爲死敵,則我朝便可有泰山之固,此乃前漢時分匈奴而治之故智。”

馬擴乍聞此說,深覺有理,只是稍一細想,卻覺結果雖然是好,中間地道路卻曲折難明,別的不說,首先這燕雲漢地是必須要收取的,失了這片地勢,中國根本就無法干涉塞外事務,談什麼左右逢源?可是若要收復燕雲,就必須向遼進兵攻伐,這卻又與如今兩國的盟好相悖;若是要固守盟好,勢必要絕女真之交,又何必延引女真使節入京,又早早派了自己前往熟悉女真情勢?

一想到自身,馬擴卻忽然明白過來,高強早在兩年前就派了他北上,更早前又派了花榮等率軍跨海入遼,其謀蓋不止於今日,以自己所處的這個位置,最多是看到女真一隅之地,又怎能窺見他的全盤佈置?一想通此節,馬擴倒覺着自己身上輕鬆了許多,忙向高強笑道:“此中雖然多艱,然以相公之遠慮,必已善加籌謀,小將卻是淺薄了。但不知相公將如何應付眼下這女真來使?”

見馬擴反應如此之快,高強大是歡喜,心想到底是歷史上曾經留下名姓的人物,畢竟有兩把刷子,不枉本衙內栽培你!“燕雲要收,遼國不可亡,是以女真所議夾攻之事,我自然不能答允了。然而若是一口回絕,卻恐女真轉去與契丹議和,若是契丹能忍一時之辱,封冊女真立國,則燕雲又無機可乘矣。是以我熟計此事,最好不過是女真大舉去攻打遼國,圖滅契丹而獨大,契丹力不能支,則向我求援,那時我以割讓燕云爲條件,出兵助遼立國,爲女真和契丹解和,方纔稱我心意。馬兄熟知女真情事,可否教我如何應付女真使節,方能得此情勢?”

古時信息和交通閉塞,縱有大能力之人,亦限於自身見識所限,不能認識到天下大勢,因此常常不能作出戰略層面地規劃,便多半歸於天命,這馬擴雖有才能,也不是什麼雄才大略之輩,因此事先不能領會到高強的戰略。但現今有了這樣的戰略方向,他的才能便得以發揮,頃刻之間便得了一計:“相公勿憂,那女真自爲契丹屬國,卻舉兵反抗,契丹若不能將之平滅,則諸部離心,國事瓦解不能收拾矣。是以契丹與女真之間,必無議和之理,縱或講和,亦是權宜之計。如今相公業已取四州,陳大兵於燕雲境上,只待出兵之情由,我兵利於速戰,可令女真知悉那常勝軍原系我大宋兵將,雖然礙於盟好,不許夾攻,卻可令常勝軍與女真併力西上攻遼,遼兵力不能支,相公若遣使開示援手之意,以天祚之闇弱,勢必欣然接納,燕京唾手可得。一旦得了燕京,內有國朝大兵,塞外有常勝軍爲奧援,進退盡在我手矣!”

高強聽罷大笑:“馬兄之言,甚合我意!待來日我將你引進御前,陳說方略如何?”

馬擴聞言驚喜交加,身爲宋臣得見天顏,這是何等的幸事?青雲之路恐怕就從此開啓了!由不得倒身下拜,謝過高強的提拔之恩,知遇之惠。

第8章 收服(下)第10章 曾頭市(上)第21章 幫閒第12章 燕京(上)第14章 二帝(上)第37章 底定(上)第四十三章第2章 叔賊第18章 三問(下)第16章 遺篇(上)第15章 夜探(下)第21章 究問(下)第16章 要務第16章 奇案第二十一章第十一章 下第22章 試探第六十九章第19章 焚心第14章 算帳(下)第1章 清溪銀(下)第十七章第四十一章第十三章第二十八章第十章第三十三章第40章 遠人第二十二章第六十五章第20章 危機(下)第18章 盤妻第十五章第33章 詭譎(上)第九十一章第三十六章第3章 佈局第七十六章第10章 意動第23章 災起(上)第19章 河水(上)第28章 鬼臉(下)第3章 羽翼(上)第7章 三論第4章 述職(上)第五十二章第33章 董平(下)第二十章第15章 夜探(下)第三十四章第14章 算帳(下)第14章 倭銀第74章 無間第33章 詭譎(下)第五十三章第35章 武松(上)第13章 錢莊第四十二章第31章 天書(上)第28章 不見第九十章第三十七章第29章 洞房第三十章第17章 難爲(下)第15章 頭陀(上)第五十章第二十八章第22章 括田(下)第三十章第23章 災起(上)第3章 上第十章 下第31章 故人來(上)第23章 歸來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七章第3章 籠絡(上)第五十二章第1章 孟州第37章 邀援(上)第28章 最長的一夜之韓世忠(上)第九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九章第十章 下第37章 底定(下)第14章 二帝(下)第2章 下第10章 心曲第三十一章第1章 上第13章 易安第二十四章第18章 盤妻第22章 出奔第16章 遺篇(下)第三十八章第九十二章第十九章
第8章 收服(下)第10章 曾頭市(上)第21章 幫閒第12章 燕京(上)第14章 二帝(上)第37章 底定(上)第四十三章第2章 叔賊第18章 三問(下)第16章 遺篇(上)第15章 夜探(下)第21章 究問(下)第16章 要務第16章 奇案第二十一章第十一章 下第22章 試探第六十九章第19章 焚心第14章 算帳(下)第1章 清溪銀(下)第十七章第四十一章第十三章第二十八章第十章第三十三章第40章 遠人第二十二章第六十五章第20章 危機(下)第18章 盤妻第十五章第33章 詭譎(上)第九十一章第三十六章第3章 佈局第七十六章第10章 意動第23章 災起(上)第19章 河水(上)第28章 鬼臉(下)第3章 羽翼(上)第7章 三論第4章 述職(上)第五十二章第33章 董平(下)第二十章第15章 夜探(下)第三十四章第14章 算帳(下)第14章 倭銀第74章 無間第33章 詭譎(下)第五十三章第35章 武松(上)第13章 錢莊第四十二章第31章 天書(上)第28章 不見第九十章第三十七章第29章 洞房第三十章第17章 難爲(下)第15章 頭陀(上)第五十章第二十八章第22章 括田(下)第三十章第23章 災起(上)第3章 上第十章 下第31章 故人來(上)第23章 歸來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七章第3章 籠絡(上)第五十二章第1章 孟州第37章 邀援(上)第28章 最長的一夜之韓世忠(上)第九章第五十三章第五十九章第十章 下第37章 底定(下)第14章 二帝(下)第2章 下第10章 心曲第三十一章第1章 上第13章 易安第二十四章第18章 盤妻第22章 出奔第16章 遺篇(下)第三十八章第九十二章第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