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

——讀康·巴烏斯托夫斯基《金薔薇》

他有一種使他觸及的一切變得高尚的才能。

——歌德

巴氏在形容對契訶夫的愛時,用了一個特殊的詞:“契訶夫感”。許多年來,在我一遍遍閱讀巴氏的過程中,也反覆涌上一股感受:“巴烏斯托夫斯基感”。

《金薔薇》,一冊薄薄的散文體小書。一打開,撲面而來的森林、溪水和冰雪氣息立即讓我安靜下來,童話般的語境彷彿置身於聖誕夜,而巴烏斯托夫斯基,便是那個挨門逐戶送祝福的白鬍子老人,他的禮物是詩,是激動人心的月光,是歡悅生命的美……

書的開篇叫《珍貴的塵土》:善良的退伍老兵夏米,相貌醜陋,以清理作坊爲生。一天,他遇見了早年照料過的一位姑娘,並再次伸出援手,後來,他突然被一股“依依不捨”的情感所折磨,自卑、怯懦、羞愧……他暗暗祈願姑娘能遇到真正的愛情,並冒出一念頭——送一朵傳說中能帶來幸福的金薔薇給她。從此,每天夜裡,夏米都揹着一個大垃圾袋回家,裡面裝着從銀匠作坊裡掃來的塵土,他用篩子不停地揚着……終於一天,他捧着一小塊金錠去找銀匠。當“金薔薇”終於誕生時,姑娘已去了異國。不久,夏米去世了。

每一分鐘,每一個無意中說出來的字眼,心臟每一次不易覺察的博動,猶如楊樹的飛絮或深夜映在水窪中的星光——無不是一粒粒金粉……而作家,以數十年光陰篩取這微塵,將其聚攏一起,熔成合金,然後鑄出我們的“金薔薇”——小說,散文,長詩。

這是對文學勞動最深刻的詮釋和忠告了。從讀到它的那刻起,我知道自己踏上了一條多麼艱辛、費力且沒有保障的路:一輩子像夏米那樣背馱麻袋、汗流浹背地揚塵,無數個不眠夜後,或許還不如夏米幸運——我篩得的粉末尚不足鑄一朵幼小的薔薇,有的只是他的不幸,心愛的女人已擦肩而過……最後又像他一樣寂寞地死去。

但我寧願,爲了那朵皎潔的薔薇夢。

試想一下,有誰像安徒生那樣癡愛童話和森林、以至迷狂的境地?我想,巴烏斯托夫斯基是最具競爭力的一位,他們的心性、氣質和天賦都那麼像,彷彿靈魂的孿生兄弟。在巴氏的文學客廳裡,你幾乎可瞅見那個時代所有的文豪,但倘若只有一位客人的話,那人一定叫漢斯·安徒生!巴氏筆下,這個丹麥人被描述最多,也最動情——

這個靦腆的鞋匠在爐邊蟋蟀的歌聲中溘然長逝,他是一個極普通的人,然而卻把自己的兒子——一個童話作家和詩人獻給了世界。

安徒生喜歡在樹林裡構思……每根長滿青苔的樹樁,每一隻褐色的螞蟻強盜(它拽着一隻長有透明綠翅的昆蟲,就像拽着擄掠來的一個美麗公主),都能變成童話。

他是窮人的詩人,儘管國王們都把握一握他那枯瘦的手視爲榮幸……任何地方都沒有像丹麥那樣寬闊而絢麗的彩虹。

對這位早生一個世紀的外國人,巴氏有一股特殊的親情,他7歲時遇到了對方的童話,這是其生命旅途邂逅的第一朵金薔薇,“這一點我很久之後才懂得:在偉大而艱辛的20世紀的前夜,我能結識安徒生這位親切的怪人和詩人,簡直走了運。”安徒生童話之於他,有着生命磁場的意義,“人類的善良品質,猶如一種奇妙的花香,從這本鑲金邊的書裡飄了出來。”

和安徒生一樣,巴氏才華受孕於善良性情和對美的深沉凝望——一種月光般的能量——由對世界的悲憫、對蒼生的關愛、對草木的體恤所噴涌出的激情和美德。

善良有多深,才情和關懷力即有多大。

酷愛自然,幾乎是俄國作家的共同品質,而像《金薔薇》這樣執着地尋訪文學與地理、精神與自然的關係,即不多了。

假如雨後把臉埋在一大堆溼潤的樹葉中,你會覺出那種沁人心脾的涼意和芳香……只有把自然當人一樣看,當我們的精神狀態、喜怒哀樂與自然完全一致,我們所愛的那雙明眸中的亮光與早晨清新的空氣渾然一體時,我們對往事的沉思與森林有節奏的喧聲渾然一體時,大自然纔會以其全部力量作用於我們!

這多少讓人想起了中國的一句詩:爲什麼我的眼裡總含淚水,因爲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在《洞察世界的藝術》中,他轉述了一位畫家的話:“每年冬天,我都要到列寧格勒那邊的芬蘭灣去,您知道嗎,那裡有全俄國最好看的霜……”直到今天,我還能憶起撞上這句話時的激動和羞愧,因爲我從未留意霜的差別、更毋論“最好看”了——自己的感受原是多麼粗糙!

他告訴我:“真正的散文飽含着詩意,猶如蘋果飽含汁液一樣……散文是布匹,詩歌是經緯。有的散文毫無詩的因素,它所描繪的是一種粗糙的、沒有翅膀的生活。”這些話對我的寫作影響極大,讓我對隨意寫下的句子抱有一種警惕:是不是偷懶了?能否再準確和精密些?對文字作修改時,我也習慣用他的一句話提醒自己:“我們是否時刻按照這種語言理應得到的地位來對待它呢?”

和同胞作家相比,巴氏似乎是個特例,在作品氣質和主題上,他都沒有鮮明的俄羅斯式烙印,母邦文化的苦難基因和悲劇資源並未將其心靈格式化,他也沒有捲入時代的政治倫理衝突。像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愛倫堡、帕斯捷爾納克、索爾仁尼琴等,都是在一種巨大的精神壓力和靈魂糾結下,以反抗、掙扎、悲憤的姿態實施突圍的,而巴氏不,他既沒揹負那個史詩般的傳統,也未被時代的罪惡攔住去路。唯美、溫情和詩意,乃其與生俱來的打算,他從未因某種現實而在這些方面打折扣。在《似乎無足輕重》一文裡,他提到寫作時的精神氛圍:“不管別人怎麼樣,反正對我來說,感覺到有一座孤獨的果園,感覺到村外有綿亙數十公里的寒林,林中有一個個湖泊(這樣的夜裡,湖邊決不會有一個人影,只有星光跟百年前一樣,跟千年前一樣,倒映在水中),是有助於我寫作的。可以說,那樣的秋夜,我是真正幸福的人。”

或許,正因其寫作是由這種美好意境和明亮情緒來啓動,所以,他的文字無形中鋪了一層乾淨和溫暖的草,並轉化爲了讀者的幸福。這種心靈的舒適與和平,這種不被時代耽誤的健康心性和穩定品質,在蘇聯嚴酷的政治環境中,是非常罕見的。他這樣說:“對生活,對我們周圍一切的詩意的理解,是童年時代給我們的最偉大的饋贈。如果一個人在悠長而嚴肅的歲月裡,沒失去這個饋贈,那他就是詩人或者作家。”

我認爲,這是個極重要的提示,尤其對工業時代的人和現代教育,尤其對21世紀的我們——沉溺於物理和實用、荒疏了自然、哲學和詩歌——從而遠離生命真相和本體意義的人。

閱讀巴氏,是一種美和心智的享受,你不會有壓抑感,連故事裡的哀痛,也是美的,讓人感激。正像他解釋安徒生時所說:“是的,我們需要幻想家,是停止對這三個字進行譏笑的時候了。”“童話不僅爲孩子,也是爲成人所需要的。”“對生活的寬容態度往往是一個人豐富內心的可靠標誌。像安徒生這樣的人是不願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世俗紛爭上的,因爲周圍閃耀着鮮明的詩意,不要放過春天親吻樹木的那一瞬間……”

雖然有大量現實作品,但骨子裡,他不是“現實感”和“鬥爭感”很強的作家,他更像靈魂方面的美學大師——大自然最親近、最信賴之人,更像一個理想主義的冥想者和歌頌者,那種乾淨得能聽懂花鳥物語、拿到童話鑰匙的人。對現實,他的反抗工具是美,是對醜和惡“背過臉去”的姿式,是以回答“人應怎樣生活”“何以不辜負這個世界”的方式來進行。他消化矛盾、超越苦難的願望和能力都太強了,他不能忍受被陰暗擋住光線、降低視力的生活。而且,這毫不妨礙他對那些英勇的同胞報以愛和尊敬,這在他對茨維塔耶娃、巴別爾、愛倫堡等人的評述中清晰可見,他熟悉對方的價值,清楚對方的意義,擁戴對方的勞動。比如他這樣說愛倫堡——

我們每個人都想象一個永久的幸福和平的時代,一個自由、理性的勞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飽經風霜的生命應享受安寧和幸福……一旦這個時代到來,一旦太陽在擺脫了恐懼和暴力的大地上升起,人們就會懷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懷念所有爲它的到來而貢獻了勞動、才華和生命的人。在這些人當中,伊利亞·愛倫堡必將名列前茅。

詩性、浪漫、理想人格、美學的純粹、對永恆價值的守護、對細微之物的深情、對教育和藝術的關注、突破時代糾纏的行走……這一切,奠定了巴氏風格,一種知識和精神上的“百科全書”風格。

正是基於這種高尚的風格,這種完美的人道主義風範,1965年,他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多年來,我已慣於將《金薔薇》擱在枕邊,就像小孩子讓最愛的糖果觸手可及。睡前翻開某頁,無論內心多麼浮躁,這時都會安靜下來,連空氣都變得像書中森林裡的那樣:清澈、溼潤、流暢,有股沁人心脾的薄荷的靜,綠的香味……

它滋養你的精神,你的呼吸,你的肺……在有益於身心健康方面,我認爲巴烏斯托夫斯基是最令人難忘的一位。

2000年

伊利亞·愛倫堡

(1891—1967)

俄羅斯記者、作家。1891年生於基輔,中學時參加布爾什維克地下組織,曾經被捕和流亡。作爲記者,他參與兩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的報道,並長期遊歷歐洲,曾任世界和平理事會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巴黎的陷落》《暴風雨》和《巨浪》等,並有大量札記、詩集和文論。1954年發表中篇小說《解凍》,引起轟動。此後,他歷時5年完成了6卷本的大型回憶錄《人·歲月·生活》,該書以沉痛的感受、深沉的良知憶述了大量同代人的生涯和命運,披露政治的動盪與陰暗,被譽爲蘇聯“解凍文學”的開山之作、“歐洲的文藝史詩”。

上世紀50年代初,斯大林掀起“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愛倫堡拒絕在政府號召書上簽名,並於1953年2月致函斯大林,表示自己的擔憂。該舉動爲其埋下殺身之禍,幸好斯大林病亡,他才逃過一劫。1967年,愛倫堡病逝。

第8章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9章 我比你們中任何一個更愛自己的國家第8章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11章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麼好啊”第17章 迷途的潘多拉第7章 《鼠疫》:保衛生活的故事第5章 沸騰的生活——懷念別林斯基文學小組札記第12章 在羊毛和藍天之間第15章 “當你老了,頭白了……”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14章 什麼樣的主編會被歷史感激第6章 地中海的兒子:置身苦難與陽光之間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1章 殺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13章 “深水魚”與“地下文學”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17章 迷途的潘多拉第7章 《鼠疫》:保衛生活的故事第7章 《鼠疫》:保衛生活的故事第13章 “深水魚”與“地下文學”第16章 有毒的情人第8章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第6章 地中海的兒子:置身苦難與陽光之間第1章 殺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15章 “當你老了,頭白了……”第8章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第13章 “深水魚”與“地下文學”第11章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麼好啊”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12章 在羊毛和藍天之間第12章 在羊毛和藍天之間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8章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第17章 迷途的潘多拉第5章 沸騰的生活——懷念別林斯基文學小組札記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14章 什麼樣的主編會被歷史感激第11章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麼好啊”第17章 迷途的潘多拉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14章 什麼樣的主編會被歷史感激第14章 什麼樣的主編會被歷史感激第17章 迷途的潘多拉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15章 “當你老了,頭白了……”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7章 《鼠疫》:保衛生活的故事第9章 我比你們中任何一個更愛自己的國家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12章 在羊毛和藍天之間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9章 我比你們中任何一個更愛自己的國家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16章 有毒的情人第1章 殺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第14章 什麼樣的主編會被歷史感激第15章 “當你老了,頭白了……”第12章 在羊毛和藍天之間第11章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麼好啊”第13章 “深水魚”與“地下文學”第8章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第15章 “當你老了,頭白了……”第14章 什麼樣的主編會被歷史感激第11章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麼好啊”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13章 “深水魚”與“地下文學”第12章 在羊毛和藍天之間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14章 什麼樣的主編會被歷史感激第6章 地中海的兒子:置身苦難與陽光之間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8章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第11章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麼好啊”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17章 迷途的潘多拉第16章 有毒的情人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11章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麼好啊”
第8章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9章 我比你們中任何一個更愛自己的國家第8章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11章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麼好啊”第17章 迷途的潘多拉第7章 《鼠疫》:保衛生活的故事第5章 沸騰的生活——懷念別林斯基文學小組札記第12章 在羊毛和藍天之間第15章 “當你老了,頭白了……”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14章 什麼樣的主編會被歷史感激第6章 地中海的兒子:置身苦難與陽光之間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1章 殺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13章 “深水魚”與“地下文學”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17章 迷途的潘多拉第7章 《鼠疫》:保衛生活的故事第7章 《鼠疫》:保衛生活的故事第13章 “深水魚”與“地下文學”第16章 有毒的情人第8章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第6章 地中海的兒子:置身苦難與陽光之間第1章 殺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15章 “當你老了,頭白了……”第8章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第13章 “深水魚”與“地下文學”第11章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麼好啊”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12章 在羊毛和藍天之間第12章 在羊毛和藍天之間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8章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第17章 迷途的潘多拉第5章 沸騰的生活——懷念別林斯基文學小組札記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14章 什麼樣的主編會被歷史感激第11章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麼好啊”第17章 迷途的潘多拉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14章 什麼樣的主編會被歷史感激第14章 什麼樣的主編會被歷史感激第17章 迷途的潘多拉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15章 “當你老了,頭白了……”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7章 《鼠疫》:保衛生活的故事第9章 我比你們中任何一個更愛自己的國家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12章 在羊毛和藍天之間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9章 我比你們中任何一個更愛自己的國家第3章 一本真正的書讓人“害怕”第16章 有毒的情人第1章 殺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第14章 什麼樣的主編會被歷史感激第15章 “當你老了,頭白了……”第12章 在羊毛和藍天之間第11章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麼好啊”第13章 “深水魚”與“地下文學”第8章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第15章 “當你老了,頭白了……”第14章 什麼樣的主編會被歷史感激第11章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麼好啊”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13章 “深水魚”與“地下文學”第12章 在羊毛和藍天之間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2章 烏托邦的變種第14章 什麼樣的主編會被歷史感激第6章 地中海的兒子:置身苦難與陽光之間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4章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第8章 關於語言可以殺人第11章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麼好啊”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17章 迷途的潘多拉第16章 有毒的情人第10章 爬滿心牆的薔薇第11章 “然而我認識他,這多麼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