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

楊華基 林其屏

內容提要:自1949年臺灣問題形成以來,黨中央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爲自己的神聖職責,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在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奮鬥中,兩岸關係不斷取得進展。和平發展已成爲兩岸關係的主題。

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既符合當前推進兩岸關係的實際需要,符合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潮流,又把握住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形成和發展,厚植於兩岸的經濟文化合作,服務於祖國的統一大業,順應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把握住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

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有着巨大的潛力。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優勢、有條件、有能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成爲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但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應當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先行先試,爭取在八個方面有新的突破:思想觀念的突破、發展方式的突破、金融合作的突破、自主創新的突破、經濟發展空間的突破、生態轉化爲生產力的突破、文化交流的突破、人才交流的突破。

關鍵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先行先試

自1949年臺灣問題形成以來,黨中央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爲自己的神聖職責,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在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奮鬥中,兩岸關係不斷取得進展。現在,和平發展已成爲兩岸關係的主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形成和發展順應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承擔着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重任。爲此,應當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先行先試,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

一、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的主題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於2006年4月會見國民黨代表團時,首度提出“和平發展理應成爲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在2008年12月31日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作的《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講話中,又進一步強調“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以堅持“九二共識”爲重要基礎;以爲兩岸同胞謀福祉爲最後歸宿;以深化互利雙贏的合作爲有效途徑;以開展平等協商爲必由之路,逐步建立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

在兩岸關係步入和平發展軌道並大踏步推進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同時,儘管兩岸關係發展也潛藏着諸多挑戰,兩岸同胞往來之頻繁、經濟聯繫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躍、共同利益之廣泛是前所未有的。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實現祖國統一是中國共產黨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兩岸同胞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將貫穿於今後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兩岸同胞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成爲歷史賦予兩岸中國人共同的職責。

二、加快建設海西經濟區順應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

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既符合當前推進兩岸關係的實際需要,符合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潮流,又把握住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是實現祖國統一的必由之路。

2004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以極大的決心和勇氣提出並持續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把福建發展與臺灣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使海峽西岸經濟區成爲發展兩岸關係、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平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順應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

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力地推進了福建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區域協作,逐步形成從環渤海灣到珠江三角洲東南沿海一線的完整發展格局,凸顯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隨着兩岸交流與合作的日益密切,這塊與臺灣距離最近的經濟區必將成爲兩岸互相交流、互相溝通,建立共同情感和利益的前沿平臺和紐帶,順應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

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先行先試着與臺灣的產業對接與文化交流,將不斷樹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開闢新空間,全方位、多層次開展與臺灣地區的交往,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提供新的合作與交流的模式,必將有更多的臺灣民衆參與、分享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帶來的機遇與實惠,使兩岸民衆進一步加深瞭解、增強互信,順應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

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構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大型海港、空港爲主骨架、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爲促進大陸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提供一條快捷順暢的對外開放戰略通道,必將爲臺商投資海峽西岸經濟區、參與大陸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建設提供更大的空間和更好的環境,順應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

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央出臺了許多項政策,這些政策不僅促進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也惠及臺灣同胞,福建已成爲大陸惠臺政策的先行地、兩岸交流合作平臺和渠道最爲密集的地區。隨着海峽西岸經濟的發展,更多的具體政策可以期盼,而且必將在更多的層次和層面上照顧到臺灣地區人民的利益,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緊密聯繫、相互聯動、互利共贏,提高臺灣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順應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潮流。

三、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有着巨大的潛力

海峽西岸經濟區已不再是一個泛區域經濟整合的“構想”,而是業已形成海峽兩岸大規模貿易投資往來、垂直與水平混合型產業分工網絡,以及大陸臺商產業集羣與本土化初步發育的區域經濟板塊實體,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有着巨大的潛力。

1.黨中央的大力支持是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根本保證

2004年,當海峽西岸經濟的構想提出後,黨中央、國務院給以極大關懷、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2005年10月,“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寫入《中共中央關於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06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式上,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海西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2007年10月,“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寫入了黨的十七大報告。2009年5月,國務院正式公佈《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海峽西岸經濟區概念明確上升到國家戰略。2011年3月,國務院批准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成科學發展之區、改革開放之區、文明祥和之區、生態優美之區。

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全局作出的這些戰略決策,是指導和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在更高的起點上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的根本保證。

2.福建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是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堅實基礎

福建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主體,具有對臺交往與合作的獨特的“五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優勢。七年多來,福建經濟總量連續躍上新臺階,2004年是5000億元(人民幣,下同),2005年達到6000億元,2006年超過7000億元大關,2007年跨過9000億元,2008年突破1萬億元,2009年達到11950億元,2010年爲138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8536.72元。福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提升。福建與臺灣經濟上的差距不斷縮小。福建在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的同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工業化、信息

化、城鎮化和市場化進程加快,全方位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區位優勢、對臺優勢等進一步突出,發展定位十分明晰,發展思路日臻完善,發展效應不斷顯現,發展氛圍日益形成,呈現出良好的形勢、態勢、趨勢和氣勢,具備蓄勢待發的巨大潛能和堅實基礎。

3.臺灣同胞熱情參與是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力量

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將臺灣納入中國的區域發展規劃,臺灣同胞是海西戰略重要的參與者。海峽西岸經濟區先行先試政策的有效實施,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功能更加凸顯。以重大項目對接爲突破口,分區域、有重點地推進了與臺灣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的合作對接。臺灣同胞參與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意願不斷提高。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後,經貿交流合作進一步拓展和深化,臺灣機械、電子、食品等企業紛紛登陸海西。以金融和物流爲主的服務業向海西的轉移不斷加強。臺灣百大企業在閩投資已增加至40多家,臺商在福建掀起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臺灣同胞熱情參與,形成了一支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力量。

4.周邊地區和國家部委積極融入與支持是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利條件

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形成了福建與浙江、江西、廣東等省的20個設區市組成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新格局,福建與江蘇、上海、浙江、廣東等八省市共同建立的海峽科技協作聯盟,都是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爲平臺而匯聚在一起。許多省市主動融入對接,新的區域經濟聯盟正在形成。與此同時,68個國家部委和央企也分別與福建省簽署協議,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爲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中央的領導下,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各種資源有機結合,凝聚成合力,形成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產生了強大的規模效應,必能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

四、更新觀念,先行先試,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有優勢、有條件、有能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成爲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但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應當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先行先試,爭取在八個方面有新的突破。

1.思想觀念的突破

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必須發揮獨特的對臺優勢和工作基礎,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向更廣範圍、更大規模、更高層次邁進。這就必須大膽先行先試,在先行先試戰略上應有新的思維,首先思想觀念必須有兩個方面的突破。

一是在推動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兩岸雙向交流與合作方面,特別是在你中有我方面取得新突破。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已開辦了臺商投資區、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實驗區、火炬高新區、軟件園等載體和平臺,積極承接臺灣製造業轉移。現在,又將加快建設平潭綜合實驗區,並作爲兩岸合作的試點突破區。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已經基本形成我中有你。當前,迫切需要在你中有我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提升兩岸產業對接層次。可喜的是,2009年7月28日,福建新大陸電腦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收購臺灣帝普科技公司股權申請通過商務部覈准,獲得了商務部頒發的《企業境外投資證書》。新大陸電腦股份有限公司成爲大陸首家經正式覈准的赴臺投資企業。這標誌着陸資入臺投資正式破題,標誌着兩岸雙向投資的新格局已拉開序幕。目前,福建省赴臺投資企業累計已達20家,實際投資金額9515萬美元。這是你中有我的突破,但還需要在這方面有更多的突破。促進兩岸產業互動、文化交流、情感融合,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誰也離不開誰,努力爲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新的貢獻。

二是在建立兩岸交流合作長效機制方面取得突破。兩岸和平發展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項長期穩定的主題,應當從政策主導走向依法規制,從政策思維走向法律思維。這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管理方式,具有穩定的預期。爲此,積極探索開展兩岸區域合作試點,促進兩岸貿易投資便利化、臺灣服務業市場準入等方面的長效機制;探索兩岸避免雙重徵稅安排、建立兩岸稅務糾紛處理機制;探索促進雙向投資,推動建立兩岸產業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簡化赴臺投資審批程序,加快審批和核準節奏,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臺灣投資興業的機制。等等,都應當先行先試,取得突破。

2.發展方式的突破

發展方式突破的緊迫性日益凸現,選擇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正確路徑已成爲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其關鍵就是以工業化爲核心,以大開放爲戰略,以體制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爲動力,努力探索後發先至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發展方式三個方面的突破。

一是要在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方面取得突破。海峽西岸經濟區目前仍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各地區、各行業生產力發展很不平衡,這就決定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傳統產業特別是工業製造業,仍然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和發展前景。因此,必須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增加科技含量,促進產品更新換代,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使現代製造業成爲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

二是要在建設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方面取得突破。建設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重要依託,必須培育產業優勢,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落實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突出項目帶動和產業帶動,加快產業升級;而且要求:培育發展產業集羣、產業基地,發揮工業園區的載體作用,完善園區基礎設施,提升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的功能。

三是要在推進與臺灣產業深度對接方面取得突破。包括:推動放寬臺商投資項目的股比限制,落實增加對臺合作的用地指標等政策措施;加快臺商投資項目審批,吸引國家禁止之外、不涉及國家安全的各類臺商投資項目落地;以電子信息、石化、機械、船舶、冶金、新能源、生物醫藥、食品、創意、新材料等產業爲重點,提升產業合作關聯度,促進兩岸產業融合和進一步集聚。

3.金融合作的突破

長期以來,相對於持續擴大和深入的兩岸投資、貿易關係,兩岸金融合作明顯滯後,成爲制約兩岸經貿關係進一步發展的一大瓶頸,應加快整合兩岸金融資源,促進兩岸金融交流與合作。海峽西岸經濟區應當在與臺灣金融合作上取得兩個方面的突破。

一是在開展兩岸金融服務方面取得突破。包括:積極推動開辦對臺離岸金融業務,逐步建立兩岸資金清算中心,擴大兩岸貨幣雙向兌換範圍,促進開展兩岸跨境貿易以人民幣計價結算試點,推動兩岸銀行卡通用和結算;推動保險業機構、證券業機構雙向互設、相互參股,引進臺灣金融服務中介來閩設立機構,推動設立兩岸合資的海峽投資基金。

二是推動廈門成爲兩岸區域性金融中心方面取得突破。爭創廈門特區發展新優勢,加快把廈門建成兩岸區域性金融中心。

4.自主創新的突破

自主創新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提高綜合實力、推動科學發展的強大引擎和重要支撐,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關鍵。自主創新應主要在兩個方面實現突破。

一是要在鼓勵和保障創新制度建設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要加快完善鼓勵和保障創新的法規體系,創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以健全的法規體系激勵、規範、協調、保護創新創業行爲。另一方面,要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支持創新的財稅金融體系、人才培養體系、知識創新體系、科學傳播體系;加快建立以市場爲基礎、政府政策引導和服務的創新孵化、中介服務、園區集聚等有效機制;建立政府、企業、社會三者協同、結構合理的創新投入方式和增長機制,等等。綜合運用政策、投入

、金融、服務等多種方式和手段,促進技術、資金、人才、管理等各類創新要素流向企業,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成果應用的投入力度,推動企業成爲技術創新的主體。

二是要在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方面取得突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必須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充分發揮福州、廈門國家級高新區的作用;加快推進省級高新區二次創業和整合升級;積極推動區內產業集聚和特色產業基地發展,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中的比重;鼓勵和支持臺灣科技界、企業界參與高新技術園區建設;吸引臺灣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共同創建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建成海峽西岸高新技術產業帶,使之成爲承接臺灣高新技術產業與技術轉移的載體。

5.經濟發展空間的突破

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適時延伸經濟發展的空間,十分必要。福建省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比陸地面積大12.4%。海岸線長,海洋資源豐富,是福建一大特色。發展海洋經濟,不僅可以拓寬福建經濟發展的空間,而且可以爲內陸一些省份增加出口通道,有利於海峽西岸經濟區整體發展。經濟發展空間延伸到海洋主要在於兩個方面的突破。

一是要在現代化海洋產業開發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必須在發展海洋資源加工業和臨海重化工業,特別是油氣資源開發和石油化工產業發展方面取得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臨港重化工業集羣,從而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新增長點。另一方面,在捕撈、精養、深加工協調發展以及外海和遠洋捕撈業、港灣和近海網箱養殖業、海產品精深加工業、熱帶海水養殖苗種培育業方面取得突破,保證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再一方面,在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方面取得突破。包括:加快培育海洋藥品和保健食品、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科技推廣與信息服務等新興產業,形成若干以港灣爲依託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臨港經濟密集區。

二是要在兩岸海洋產業開發的合作方面取得突破。閩臺相隔一條臺灣海峽,共同開發海洋產業不僅是雙贏,而且有很大的優勢,應該在多方面的合作取得突破。包括:建立海洋教育、科研、信息、環境生態保護的聯繫協作機制,促進海洋信息、生物技術、新能源、環保技術等重要領域的科研攻關;推進能源資源開發合作,聯合勘探臺灣海峽油氣資源;加強漁業技術交流,擴大對臺漁工勞務輸出,開展遠洋捕撈、苗種繁育合作,建設海峽兩岸漁業合作區。

6.生態轉化爲生產力的突破

福建林業用地面積爲1.37億畝,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5.29%,其中有林地面積1.15億畝,森林覆蓋率達63.1%,繼續名列全國首位。福建是一個生態環境比較好的省份。如何把生態優勢轉化爲生產力,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需要探索的重要問題,應該取得突破。這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突破。

一是要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取得突破。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在於促進資源的節約,杜絕資源的浪費,降低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生產率和單位資源的人口承載力,以緩解資源的供需矛盾,使發展循環經濟成爲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

二是要在生態旅遊方面取得突破。福建旅遊資源豐富,如何遵循生態適度性原則,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增強武夷山、閩西南土樓、鼓浪嶼等景區對兩岸遊客的吸引力,把以往的觀光旅遊逐步調整爲以生態旅遊、民族文化旅遊爲代表的複合型旅遊,把旅遊產業發展與促進全省生態建設和農民致富、解決“三農”問題有機結合起來,以保護生態爲己任,以“旅遊”促進“生態”,加快生態旅遊產品建設,推進旅遊富民事業。

三是要在有機食品產業發展方面取得突破。從食品安全角度看,如果將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比作金字塔的底部和中部的話,那麼,有機食品就是塔尖。臺灣發展有機農業比較早,積累了許多科學成果和經驗。福建全省現已成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應當利用生態優勢和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的優勢,扶持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和有機食品開發,做大做強有機產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爲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7.文化交流的突破

海峽兩岸同祖同宗,中華文化是臺灣文化的主體。與此同時,臺灣文化也兼具自身的一些特色。例如:臺灣文化具有濃厚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和當地原住民文化特色,同時還受到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影響,使得臺灣文化既有中華文化主體性的一面,又有其多元化的一面。爲維護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以增強民族意識、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兩岸文化交流應有兩個方面的突破。

一是促進兩岸文化產業交流取得突破。以促進兩岸文化繁榮、共創雙贏爲目的,努力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精神文化紐帶。包括:拓展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放寬臺商投資文化產業政策,推進新聞出版、影視動漫、會展業、文化旅遊等的雙向對接,建設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園和文化產業合作中心,形成一批對臺文化交流與合作基地,共同打造文化產業鏈。

二是探索建立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取得突破。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應該進入制度化、規範化的安排,達成文化交流的共識,簽署文化交流協議,使兩岸的文化交流常態化、正常化。例如:探索建立兩岸教育合作園區,開展兩岸高校合作辦學試點,積極推動閩臺院校學生互招、學歷學分互認、師資互聘方面的機制;推動公共衛生、醫學科研、醫療技術、中醫藥等方面交流合作,支持臺商投資建設醫院和相關設施方面的機制;推動兩岸新聞媒體互設常駐機構,推進兩岸出版交流試驗區建設,深化閩臺文學藝術、廣播影視、體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方面的機制。讓兩岸同胞攜起手來,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8.人才交流的突破

按照“海西先行、人才先行”和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人才支撐體系的總體要求,對兩岸人才交流合作必須進行系統謀劃和規劃,抓緊機遇推動人才交流合作取得兩個方面突破。

一是要在政策優勢和區域優勢轉化爲人才優勢方面取得突破。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定位,着力推動海峽兩岸的人才交流和產業對接,特別是IT、創意產業和農業產業的合作和人才交流;積極引進創新人才和創業團隊,着力提高海西人才競爭力,努力吸引優秀人才投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把擴大兩岸人才交流合作列入海峽西岸經濟區人才中長期規劃,加緊建設人才培養引進平臺,把政策優勢和區域優勢逐步轉化爲人才優勢。

二是要在臺灣地區來閩的專業技術人員就業、創業服務環境建設方面取得突破。近年來,來閩就業、創業的臺灣地區專業技術人員越來越多,研究制定相關政策,重視解決他們來閩就業、創業的專業資質問題,是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的使命所在。目前,福建已在全國率先開展臺灣地區居民申報工程等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試點工作,還要進一步健全完善開展臺灣地區居民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制度,認真做好取得祖國大陸全日制普通高校學歷的臺灣學生來閩就業有關工作,突出海峽兩岸人才交流合作特色。

黨中央、國務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科學分析區域經濟佈局和海峽兩岸形勢作出的戰略決策,對於進一步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最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福建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加快發展、服務全局的責任使命更加重大,必須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充分發揮對臺獨特優勢和後發優勢,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加快發展壯大自身實力,爲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爭取更大作爲,作出更大貢獻。

(本章完)

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
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