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

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

單玉麗

內容提要: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我黨矢志不移的歷史使命和宏偉目標。我黨對臺工作方針政策經歷了從“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發展階段。儘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黨採取了不同的政策措施,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實現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始終不變,充分體現了我黨尊重歷史現狀,立足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與時俱進的胸懷和智慧,有力推動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有效促進了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遏制了“臺獨”分裂勢力,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結束了兩岸60年的隔離,實現兩岸“大三通”;促進了兩岸經貿交流,厚植了兩岸的共同利益;增進了兩岸人民的同胞情誼,促進了文化教育的全面交流。實踐證明,我黨所採取的對臺工作方針政策是正確的,符合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是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主要動力,爲開闢兩岸和平發展新局面作出了卓著貢獻。

關鍵詞:共產黨;對臺方針;政策;兩岸關係;貢獻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是我黨矢志不移的重要歷史使命和宏偉目標。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四代領導集體在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問題上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創新,從“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始終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堅定不移地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遏制“臺獨”分裂勢力,有力推動了兩岸關係朝和平發展的軌道上前進,爲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作出了卓越貢獻。這一貢獻將成爲我黨歷史上輝煌的篇章,歷史也將銘記中國共產黨在推進祖國和平統一,振興中華民族進程中所做的偉大貢獻。

一、我黨對臺工作方針政策的調整和發展

1949年,新中國成立,潰退到臺灣的國民黨在美國的支持下繼續與祖國大陸進行對抗,由此產生了臺灣問題。從此,解決臺灣問題,統一祖國成爲中國共產黨矢志不移的歷史使命和戰略目標。60多年來,根據不同時期的國內外環境和兩岸關係狀況,中國共產黨適時提出了一系列的對臺方針政策,在兩岸關係發展中始終發揮着積極的主導作用。中國共產黨爲解決臺灣問題所作的政策調整大致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武力解放臺灣”時期。1949年3月,毛澤東發表《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明確提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就是要解放全中國,直到解放臺灣、海南島和屬於中國的最後一寸土地”。同年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解放金門的戰鬥。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了關於武裝入侵朝鮮和中國臺灣的聲明,拋出“臺灣地位未定”謬論,聲稱中國解放臺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和美國的部隊,下令第七艦隊進駐臺灣,阻止對臺灣的任何攻擊。朝鮮戰爭結束後,1954年7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重申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不達目的,決不罷休。8月22日,中國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發表了《解放臺灣聯合宣言》,宣告“爲了保障祖國安全和領土完整,爲了保障亞洲及世界和平,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11月,人民解放軍相繼解放了浙江沿海一帶的江山島、大陳島等島嶼。然而,美國爲了自身利益,繼續插手兩岸關係,與臺灣於12月2日簽訂《共同防禦條約》,規定以“自助或互助”的方式,共同“抵抗武裝攻擊”及“共產顛覆活動”,並規定美國擁有在臺灣、澎湖及附近爲防衛需要而部署海空軍的權利。這一時期儘管有朝鮮戰爭和美國的惡意介入,臺灣問題趨於複雜化,但中國共產黨人以大無畏的精神和膽略彰顯了誓死保衛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和意志。

第二階段,從“武力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放臺灣”時期。朝鮮戰爭之後,鑑於國際形勢和我國對外關係發展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爲緩和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提出了“和平解放臺灣”的主張。1955年4月23日,周恩來在印尼萬隆舉行的亞非政府首腦會議上發表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問題,特別是和緩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5月,周總理在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擴大會議上明確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方式和和平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這是我黨第一次公開提出“和平解放臺灣”的主張,使大陸對臺政策從“武力解放臺灣”轉爲“和平解放臺灣”,標誌着我黨對臺政策的重大調整。圍繞這一政策,中央開始展開進一步的工作。1955年7月30日,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上指出,“只要美國不干涉中國內政,和平解放臺灣的可能性將會繼續增長。如果可能的話,中國政府願意和臺灣地方負責當局協商和平解決臺灣的具體步驟”。1956年1月18日,中國外交部重申中國政府願在可能的條件下和平解放臺灣。4月,毛澤東提出“和爲貴”、“愛國不分先後,以誠相見,來去自由”的基本原則。6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一屆三次會議上明確表示了與蔣介石當局立即進行和平談判的誠意。1957年4月16日,毛澤東和周恩來在會見蘇聯客人時說,“國共過去已經合作了兩次,我們還準備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次日,《人民日報》以“毛主席說,我們還準備第三次合作”爲標題,將合作意圖向外公佈。“第三次國共合作”主張的提出是“和平解放臺灣”政策的具體化。1963年,根據兩岸關係的新形勢,周恩來將中共對臺政策歸納爲“一綱四目”。“一綱”指臺灣必須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原則問題,不容商量;“四目”係指:臺灣迴歸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當地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於蔣介石,由蔣介石安排;臺灣所有軍政費用和經濟建設一切費用的不足部分,全部由中央政府撥付;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等到時機成熟並尊重蔣介石的意見,協商決定後再進行;雙方互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的事情。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和誠意,對臺灣方面曾經產生過重要影響,不僅一些著名的國民黨要人或者毅然返回大陸或者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和平統一的支持,而且國民黨政府也曾經有過鬆動。此後因大陸發生“**”,臺灣問題被迫擱置。

第三階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時期。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的工作重心重新回到經濟建設上來,解決臺灣問題,統一祖國再次提上議事日程。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再次宣佈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開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新時期。《告臺灣同胞書》刪掉了“解放臺灣”詞句,代之以“和平統一”,這標誌着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關於臺灣迴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即“葉九條”)的講話,呼籲兩岸實行“三通”(通航、通郵、通商),提出“歡迎臺灣工商界人士回祖國大陸投資,興辦各種經濟事業,保證其合法權益和利潤”。國家民航總局、郵電部和外經貿部相繼提出隨時準備同臺灣有關部門洽商“三通”事宜,表示對兩岸經貿給予方便和優惠。1983年鄧小平發表《中國大陸和臺灣和平統一的設想》,此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成爲新時期祖國大陸對臺工作的大政方針,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1988年8月,國務院頒佈《關於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即“22條”)。在中國共產黨政策感召和民間推動下,臺灣於1987年開放民衆到大陸探親,1989年5月原則允許有條件地開放對大陸間接投資,並開放民間團體赴大陸參加國際商展與活動,1990年7月頒佈《對大陸地區間接輸出貨品管理辦法》,開放24類共2500項產品赴大陸投資。20世紀90年代,大陸成爲世界經濟發展最快、市場潛力最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以及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改革開放蓬勃發展,投資

環境逐步與國際接軌,吸引外商投資的政策法規逐漸完善,爲兩岸經貿合作注入了強大動力。同年,兩岸啓動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汪辜會談”,並於1993年4月達成《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即“九二共識”),使兩岸關係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代。

1994年3月全國人大在“22條”基礎上制定了《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從法律層面爲兩岸經貿合作提供支持。1995年元旦,國家主席江澤民發表《爲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深入闡釋了鄧小平同志關於“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思想精髓,就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提出了八條主張,對發展兩岸關係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儘管1996年臺灣當局對兩岸經貿交往拋出所謂的“戒急用忍”政策,但大陸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兩岸經貿合作很快從試探性、局部性向穩定性、多領域的方向發展。

2000年臺灣民進黨上臺,加緊推行“臺獨”路線,大肆鼓吹“一邊一國”論,在島內實施以政治壓經濟、拼選舉的政策,使臺灣經濟一路下滑,投資環境嚴重惡化;在兩岸關係上民進黨當局通過嚴格的“許可”制度和嚴厲的懲罰措施,極力限制兩岸經貿合作。但是,由於祖國大陸經濟發展迅猛,使得大批臺商在島內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紛紛突破臺灣當局限制,投資祖國大陸。

2002年10月,中共召開“十六大”,把實現祖國和平統一作爲21世紀的重要任務,以胡錦濤總書記爲核心的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關於祖國統一的理論和江澤民的“八項主張”,根據兩岸關係及國際環境的發展變化提出對臺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把和平發展確立爲兩岸關係的主軸。2005年2月胡錦濤主席發表了《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即堅持一箇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並提出“以人爲本”“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進一步豐富了對臺工作方針的內涵,爲兩岸和平穩定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2005年4月,臺灣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胡連會”達成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謀求臺海和平穩定、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等“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向世界顯示了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有能力解決彼此分歧,建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新架構,兩岸關係邁出歷史性的重要一步。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工作報告中再次就對臺工作主張作了深刻論述:(1)兩岸達成和平協議、結束敵對狀態,以“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2)“十三億大陸同胞和兩千三百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箇中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2008年5月28日胡錦濤在會見時任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時提出了著名的12字主張,即“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接着又於同年12月31日發表了《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講話,更加清晰地展現了對臺工作的靈活性和誠意,成爲新時期大陸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綱領性文件。

我黨對臺方針政策的發展歷程顯示,解決臺灣問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的。60年來中國共產黨所作的不懈努力,反映出統一祖國的艱鉅性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決心;充分顯示我黨對國家統一的大政方針始終不變,同時在對臺政策上又與時俱進,體現出黨和政府在對待和平統一上的最大誠意。我黨對臺工作方針政策的演替,充分尊重歷史現狀,立足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展現了對臺政策的靈活性、務實性及前瞻性,有力推動了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二、我黨對臺工作方針政策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

在我黨對臺方針和相應的一系列惠臺政策推動下,“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逐步在兩岸形成廣泛共識,極大推動了兩岸的和平發展,有效地促進了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遏制了“臺獨”分裂勢力,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

長期以來,島內外“臺獨”勢力一直千方百計阻撓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即使在我黨提出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以後,臺獨勢力也沒有放棄“臺獨”主張和分裂活動。自1996年李登輝執政,“臺獨”活動開始表面化,尤其是2000年5月民進黨上臺以來,推進“臺獨”的步伐明顯加快,“臺獨”分裂活動日漸猖獗。陳水扁當局通過推動所謂“憲政改造”謀求“臺灣法理獨立”、“入聯公投”、“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等“臺獨”分裂活動,對我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構成嚴重危害,嚴重威脅臺海地區乃至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在事關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原則問題上,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的意志和民族的利益,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活動,一次次挫敗了“臺獨”分裂勢力的分裂圖謀。2005年3月14日,根據胡錦濤總書記關於《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的精神,第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將中央關於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既充分體現了我黨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主張,同時又表明了全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允許“臺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堅定決心,對“臺獨”勢力活動起了重要的威懾作用。

中國人民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正義事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理解和支持。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等紛紛表示,反對陳水扁當局企圖改變臺海現狀的“臺獨”冒險活動,重申堅持一箇中國政策。2007年9月,第62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否決了陳水扁當局唆使極少數國家提出的所謂“臺灣加入聯合國”提案。我黨對臺的方針政策及取得的成效也改變了國際社會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和態度。長期以來,美國出於維護其在亞太地區主導力的需要,以人權、自決權、宗教自由等爲藉口,干預中國內政;在兩岸關係上,以臺灣爲籌碼,以《與臺灣關係法》爲依據,不斷加大對臺軍售,遏制中國發展,在大陸和臺灣之間予取予求,干擾兩岸關係發展,可見,美國害怕一個強大的中國崛起而改變世界政治生態格局和經濟格局,並不樂見兩岸關係走得更近,以保持其國家利益最大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隨着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兩岸關係的持續發展,使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反華勢力不得不正視現實。2009年11月1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與中國簽署了《中美聯合聲明》,雙方重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雙方均不支持任何勢力破壞這一原則的任何行動”,“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對確保中美關係穩定發展極端重要”,美國表示,歡迎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建立更積極穩定的關係。

(二)結束了兩岸60年的隔離,實現兩岸“大三通”

兩岸隔絕自1950年開始,前30年一直處於戰爭和對抗狀態。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首倡兩岸“三通”,此後又歷經近30年的努力,“三通”都未能實現。直到2008年6月13日,海協會與海基會在北京恢復了中斷9年之久的商談,期間“兩會”就兩岸週末包機與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簽署協議,才使兩岸“三通”再現曙光。2008年11月4日第二次陳江會,兩岸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和《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四項協議,爲兩岸全面“三通”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基礎,意味着《告臺灣同胞書》所首倡的兩岸“三通”主張終於經兩岸制度化協商而搭起了框架並進入實質性階段。此後兩岸通航通郵逐步展開。通航方面:據資料,從2008年7月4日到2009年7月4日的一年時間裡,兩岸從週末包機到定期航班,再到不斷增開的定點直航,合計飛航超過4千架次航班,搭載160萬名旅客。目前,兩岸航空公司已

在大陸數十個城市與臺灣間經營定期航班。2008年7月臺灣正式開放大陸觀光客赴臺旅遊,2009年大陸游客赴臺人數突破60萬人次,大陸成爲僅次於日本的臺灣第二大客源。2010年兩岸旅遊大交流大合作格局進一步顯現,大陸31個省區市赴臺團體旅遊市場全面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人數井噴式增長,全年達122.81萬人次,同比增加102%,累計超過434萬人次。據臺灣方面統計,2010年大陸游客爲臺灣帶來約618億元新臺幣的經濟效益,爲臺灣經濟取得20多年來最高增幅發揮了重要作用。隨着自由行的即將開放,將給兩岸人民帶來更多的實惠。與此同時,大陸也成爲臺灣民衆赴外活動人數最多的地區。2010年臺灣同胞赴大陸人次首次突破500萬,達514萬,增長14.64%,創歷史新高。截至2010年11月,臺灣居民來大陸累計6056萬人次。通郵方面:根據《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從2008年12月15日起,兩岸郵政正式開辦信函、包裹、特快專遞和匯兌等業務,實現直接通郵。2009年2月26日從大陸向臺灣的郵政電子匯款業務開通。由此,海峽兩岸正式實現了雙向郵政電子匯兌。目前,大陸有2000多個網點可以辦理大陸匯往臺灣的郵政電子匯款業務,2萬多個網點可以接收臺灣匯入大陸的郵政匯款。同時臺灣有92個“中華郵政公司”網點可匯款至大陸,所有儲戶皆可接收大陸匯款。

(三)促進了兩岸經貿交流,厚植了兩岸共同利益

在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同時,我黨充分尊重歷史現狀,立足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臺一系列惠及臺灣人民的政策措施,同時也促使臺灣當局在兩岸關係上採取更務實、理性、開放的政策思維,實施廣泛鬆綁的兩岸經貿政策,以“活水計劃”取代“鳥籠政策”。如2008年以來,臺灣開放兩岸“週末包機”到目前的定期班機、開放大陸民衆赴臺旅遊、開放人民幣在島內兌換、放寬臺商赴大陸投資限制、逐步開放兩岸資本市場等等。在我黨主導下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大促進了兩岸經貿的交流與合作,厚植了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一是促進兩岸經貿依存度不斷提升。上世紀80年代,兩岸貿易佔臺灣對外貿易比重在3%以下,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低於10%。1990年後,臺灣對大陸出口依存度開始上升,1990-1999年共增長6.89個百分點。進入21世紀後,由於兩岸日益緊密的經貿往來,使得兩岸的經貿依存度不斷提高,臺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上升加快,平均每年至少上升2個百分點。到2008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依存度爲40.42%,2009年臺灣對大陸的貿易出口依存度進一步上升至41.1%。截止目前,兩岸貿易額累計超過1萬億美元。

二是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模式不斷演進,並從功能性向制度性發展。上世紀70年代末,祖國大陸一系列緩和兩岸關係的政策措施,揭開了兩岸經濟合作的序幕。30多年來伴隨着兩岸投資和貿易的進展,兩岸經濟合作模式不斷髮展完善。在貿易方面,推動了以“調劑餘缺”爲目的的海上“小額貿易”向產業內貿易轉變。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兩岸民間往來,兩岸民間貿易化暗爲明,以資源互補爲特徵的產業間貿易經香港轉口而迅速發展,並在投資帶動下由產業間貿易向產業內貿易轉變,目前,投資性貿易成爲兩岸貿易的主要方式。在產業分工方面,促進了兩岸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再到混合分工的多種模式並存和演進態勢的形成。在兩岸產業合作模式中,創造了臺商投資區、臺灣農民創業園以及一批由地方政府主導、名稱各異、規模不等的兩岸經濟合作基地、合作園區。除園區外,大陸政府和民間爲了更好服務檯商企業,設立了基礎條件服務平臺、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和創業公共服務平臺等,爲臺商提供設備、資金、技術、信息、培訓等服務。這些園區和平臺是大陸政府爲推動兩岸經濟合作而設計的獨特模式和有效方式,有力推動了兩岸關係的發展。但由於這些模式只是大陸單邊的政府行爲,單向的資源流動,沒有兩岸公權力協議的約束,影響了兩岸經貿關係的進一步深化。2005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主導下,共產黨與國民黨恢復往來,以兩岸共同利益爲準繩,積極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制度化。2010年6月底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並於2011年1月正式生效。ECFA是兩岸經濟合作從功能性向制度性轉變的重要標誌,使得兩岸經濟關係邁出歷史性步伐,開啓了兩岸經貿全面深化合作的新時代,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貢獻,爲兩岸經濟尤其是臺灣經濟走出低谷,維護臺灣人民利益作出的重大貢獻。

三是推動兩岸投資從單向向雙向發展。由於兩岸經貿依存度的不斷提升,兩岸面臨共同的國際市場競爭不斷加劇,以往兩岸經貿合作不對稱、不平衡、不穩定的關係限制了兩岸合作的深化。因此,2005年以來,我黨積極推動兩岸投資雙向均衡發展,國民黨當局也爲臺灣利益着想,並在民間推動下,於2008年8月份,一方面放寬臺商投資大陸的限制;同時放寬臺商投資大陸的管制項目。2009年6月30日公佈“大陸地區人民赴臺投資許可辦法”,開放大陸資本投資192項臺灣發展成熟的產業項目。儘管“陸資來臺投資許可辦法”對開放陸資入島的項目有限且有持股比例等的限制,高科技產業也未在開放之列,但允許“陸資入臺”終結了長期以來兩岸投資單向、間接、不對等的非正常局面,開啓了大陸資本進入臺灣的序幕,是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重要標誌。此後臺灣又於2011年3月開放第二階段陸資赴臺投資項目42個,兩岸經貿活動日趨正常化。資料顯示,至目前臺商赴大陸投資項目已經超過8.1萬個,大陸累計吸收臺灣直接投資超過510億美元,大陸成爲臺灣第一大對外投資地。

(四)增進了兩岸人民的同胞情誼,促進了文化教育的全面交流

人類社會史研究表明,一個地區如果長期與母國分離便很容易產生新的本土意識,隨着世代交替,這種本土意識將會上升爲族羣認同,並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爲對政治乃至主權的訴求。我國臺灣地區400年來先後經歷了荷蘭、西班牙、鄭成功、清朝、日本和國民黨政府的統治,近代獨特而悲慘的歷史經歷造就了今日臺灣民衆的獨特心態,形成了強烈的“臺灣情結”“臺灣意識”。特別是日本50年的“皇民化”教育和國民黨50年的反共灌輸,加上李登輝、陳水扁近10年的“去中國化”,沉重的歷史經歷給臺灣民衆心理留下的傷痕不是一時可以撫平的。根據這一特殊情況,長期以來我黨堅持“以人爲本”“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持續推動兩岸人員交往,努力做好臺灣人民的工作,以“共同家園”理念拓展臺灣人民生存發展空間。

在中國共產黨主導下,兩岸交流合作30多年來,民間交流交往不斷擴大,交流形式不斷創新,建立了各種交流平臺。大陸方面以民間爲交流主體的兩岸綜合性大型交流平臺——“海峽論壇”,以其內容的豐富性、參與人員的廣泛性、參與人數的規模化,成爲推動兩岸同胞大交流、促進兩岸各界大合作、開展兩岸基層對口大聯誼的民間交流合作平臺。隨着兩岸關係的發展,臺灣也通過開放大陸游客到臺觀光、開放個人自由行、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學習,舉辦各種民間交流活動等舉措,促使兩岸人員往來日益頻繁、便利,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關係日益顯現。與此同時,在文化教育交流方面,從文化教育的高層互訪到影視作品的合作拍片、共同發行以及鼓勵臺商參與大陸影視事業、創意事業建設等的交流合作,也呈現欣欣向榮的態勢。兩岸在經濟、文化以及其他各個領域的廣泛合作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兩岸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關係發展的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是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要動力,我黨所採取的對臺工作方針政策是正確的,符合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符合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我們堅信,以中國共產黨的集體智慧、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祖國的和平統一一定能夠實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能夠實現!

(本章完)

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
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