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

——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關係

葉世明

摘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論,是新階段中國共產黨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着眼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形勢而提出的推動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我黨對臺政策方針內涵的極大豐富,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科學觀察和分析時代特徵、正確估量和把握時代主題的宏遠哲思,展現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辯證思維、建構主義的新思維以及以人爲本的理論思維範式。它是對兩岸關係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我們不僅要從指導思想層面看待兩岸和平發展對臺工作方針,同時還應從現實工作層面來思考如何落實它,當前,在兩岸和平發展的實踐取向基本上形構出了兩岸交流、溝通、協商和合作機制、福建先行先試的大致框架。兩岸和平發展自身的內容與內蘊的理念、思想,方針的貫徹、政策的執行是黨建創新的取向,也豐富了黨的政治、理論與思想建設內容,使黨能夠從政治上、思想上、能力上、領導上爲兩岸和平發展賦予新的生機活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關鍵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黨建

一、兩岸和平發展理論思維分析

(一)中國共產黨對兩岸和平發展認識的發展軌跡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是新階段我黨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着眼兩岸關係發展的新形勢而提出的推動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中國共產黨自2005年4月在“胡連會”《新聞公報》中首次提出兩岸和平發展以來,始終堅持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想,有力地推動了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中央爲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祖國統一提出的重大主張和方針政策。構建了黨中央“對臺新戰略”的系統內容,從政治、經濟、文化、涉外事務、軍事互信等各個方面具體描繪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整體架構與目標。關於兩岸和平發展思想的系統闡述抓住了歷史的真相、把握了問題的實質、迴歸爭議的原點。使我們對臺灣問題和兩岸對立的起始、來由和演變,能夠看得更加清楚,進而對問題的性質和定位有了更加符合實際的判斷和說明,確立起兩岸經由長期的經濟文化融合逐步實現最終統一的正確道路。

自1949年臺灣問題形成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作爲自己的神聖職責和矢志不渝的歷史使命。爲此,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提出了關於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思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確立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觀。《告臺灣同胞書》就是在這個重要歷史背景下發表的。30年來,爲促進臺灣問題的解決,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對臺方針政策。以鄧小平同志爲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以江澤民同志爲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就對臺工作作出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主張新舉措,賦予對臺方針政策新的內涵。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和實施,把大陸關於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法律化,表達了黨中央堅持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和最大誠意。2005年3月4日胡總書記對兩岸關係發表的重要意見(“胡四點”),體現了對臺方針的一貫性、延續性以及在新形勢下的創新與發展。十七大報告明確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框架,首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想,提出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並提出了在一箇中國原則下,通過和平談判,共同發展,共同遏制“臺獨”等開創兩岸關係的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思路,重申了“四個決不”,又提出了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爲臺灣同胞謀福祉,爲臺海地區謀和平,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現階段奮鬥目標。科學回答了爲什麼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怎樣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大問題。根據兩岸關係的新進展,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思維,逐漸形成了以“一箇中國”原則爲基石,以兩岸“和平發展”爲主軸,以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爲戰略目標,理性、務實地穩步推動和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實現的對臺方略。

從上述中國共產黨對兩岸和平發展認識的發展軌跡看,兩岸和平發展理論體系是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和國家統一的重要思想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中國共產黨在解決中國和平統一問題上是實事求是的,又根據國內國際形勢和兩岸關係的發展變化,不斷豐富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是兩岸人民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共同思想基礎,也是指導和解決臺灣問題的根本指針,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科學觀察和分析時代特徵、正確估量和把握時代主題的宏遠哲思。是對兩岸關係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黨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謀求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是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和平發展的理論框架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和時代背景下提出、形成和發展出來的。它對於發展兩岸關係,促進中國統一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新時期指導對臺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二)兩岸和平發展思想的哲思內涵與思維範式

1.哲思內涵

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的含義,就是要在和平的條件下,推動兩岸的交流與合作,促進雙方的發展,並且在和平的條件下,促進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和向前發展。着眼於豐富兩岸和平發展內涵、創新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在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動力、發展目的和發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初步形成了關於兩岸和平發展的系統理論,是我們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和解決當代中國問題所取得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和平發展”概念的提出,抓住了和平這一當今世界發展潮流,以及追求發展、繁榮、和諧的普世價值,對於和平統一的思想是創造性的豐富。和平與發展的關係表現在:(1)和平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在和平中求發展,以發展促進和平,這是人類社會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2)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中,才能順利實現經濟的發展。(3)發展經濟是維護和平的重要基礎。和平統一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目標,和平與發展、“遏獨”與“反獨”是對臺工作的核心主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是實現這一目標與主題的基礎。把握住發展兩岸關係的主題,也在臺海和平、亞太安全等問題中掌握了道義的“制高點”。一箇中國原則、和平統一、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是和平發展理論框架的組成部分。而建立兩岸和諧、互利、雙贏的良性關係,則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中華民族歷來就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是一種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諧,始終是中國人民的精神特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也是基於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必然選擇。

兩岸和平發展思想明確闡述了兩岸關係發展、和平統一的政策與立場,以遠大的目光、豐富的智慧、堅毅的勇氣、務實的思路,認真思考和務實解決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一步推動了對臺工作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揭示了新形勢下兩岸關係的走向和出路。包涵對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關係的嶄新的辯證論述。對兩岸文化關係和兩岸同胞的精神聯繫也有開創性的重要論述,不僅從政治、法理方面論述兩岸同屬一中的立場和觀點,而且從文化、精神方面論述兩岸雙方的深厚歷史淵源和緊密的現實關係。它既是一種思想體系,又是一種發展理念。把它看作思想體系,是因爲兩岸和平發展包含着豐富的內內涵。把它看作一種發展理念,是因爲它是代表一種發展性的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的意識形態的跨越密切聯繫,指向的是黨和政府

對臺工作的領導。這不僅明確了兩岸和平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範疇中的科學理論,而且將其與其他理論並列起來,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進程中的邏輯序列和遞進關係,是今後黨中央促進兩岸關係發展、做好對臺工作、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的行動指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在這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兩岸關係出現歷史性轉折,兩岸共同利益大大增加,和平發展成爲兩岸繼“九二共識”後又一重要共識。

2.兩岸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範式

(1)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維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中國共產黨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爲立黨的哲學基礎,作爲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兩岸和平發展這樣一種從全民族根本利益出發看待和處理兩岸關係的全新思維,超越了歷史恩怨、黨派利益和雙方的固有矛盾,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闢未來的豁達境界,如“臺灣任何政黨,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箇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流對話、協商談判”,這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充分自信、開放心態和博大胸懷。

在新時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面臨着歷史性的機遇,同時也存在着挑戰。必須看到,兩岸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等方面差異以及兩岸人民之間的隔閡依然存在,島內的“臺獨”分裂勢力以及“統獨”之間的鬥爭依然存在,外國勢力對臺灣問題的插手干擾也不會停止。兩岸關係的實踐,存在着大陸與臺灣在國家認同、實力較量、經濟合作和社會交流等多領域多層次的內容。隨着時局的變遷,不同要素在兩岸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會有相應的變動。這需要中國共產黨根據兩岸關係發展變化的特點和理論設計相應的政策體系。因此,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任重而道遠。我們必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放的思維,全面深刻科學地認識和把握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客觀實際情況、兩岸不斷髮展變化的新形勢,不斷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開拓新局面,不斷豐富和發展祖國統一理論。

(2)統籌兼顧,科學發展的思維

堅持科學發展,統籌兼顧我們黨在新世紀的三大任務,就是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若干重大關係,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把臺灣問題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結合起來,把臺灣問題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結合起來,從中華民族復興的全局和戰略高度來認識和發展兩岸關係。胡錦濤同志指出:“中國要強盛,中華民族要振興,第一要發展,第二要統一。”在發展與統一的問題上,發展應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且發展與統一併不矛盾,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胡總書記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蘊涵了“三個兼顧”的思想。即中華民族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相統一與兼顧的思想,兩岸經濟、文化和政治三大關係間的協調發展與統籌兼顧的思想,在對臺工作中堅持“兩岸和平發展”理論與在實踐中發展“兩岸和平發展”理論兼顧的思想。

(3)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辯證思維

胡錦濤總書記對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關係做了極爲富有創意和新意的論述。提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大論斷。他指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既符合當前推進兩岸關係的實際需要,符合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潮流,又把握住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見,和平統一是和平發展的必然結果。一方面,提出和平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和平統一的內涵,是對臺政策與時俱進的重要體現;另一方面,提出和平發展,也抓住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本質,引導兩岸關係進入了一個以和平發展爲主題,而且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有效密切銜接的新時期。應該說,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是辨證的關係,是互相緊密銜接、有效遞進的關係,而不是其中一個取代另一個的替代關係。在某種意義上講,和平統一是我們在國家戰略上的終極目標,而和平發展是實現這一終極目標的基本過程和必經階段。事實上,恰恰是和平發展提供了兩岸進行有效整合的歷史機遇,和平發展成爲走向融合統一的重要基礎和主要內容。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又是一對重疊性的概念,具有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關係,而不是具有相互排斥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講,和平發展是爲了和平統一,而和平統一又是爲了在統一後促進兩岸間的和平發展,也就是促進兩岸通過有效整合達到建設一個富強發達、社會進步、具有高度文明和政治修明的強大國家的目的。這樣,和平統一纔是一個有血有肉的過程,和平統一纔是一種有質量的統一。毋寧說,和平發展提升了和平統一的境界,豐富了它的內涵,提高了它的質量。

(4)建構主義的新思維

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的新思維,逐漸形成了以“一箇中國”原則爲基石,以兩岸“和平發展”爲主軸,以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爲戰略目標,理性、務實地穩步推動和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實現的對臺方略。它不是強權的約束,也不是收益/成本的計量,而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建立互信和集體認同,爲國家和平統一奠定堅實基礎。希望通過兩岸合作機制的建設,促進兩岸民衆共同生活圈的形成,漸次消弭兩岸之間各族羣的矛盾,在共同生活經歷的基礎上形塑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情感,從而奠定兩岸之間的集體認同,構建一個更加全面的對臺政策體系,呈現了建構主義理論的新思路。

(5)以人爲本的思維

中國共產黨秉持“以人爲本”的核心理念,爲兩岸同胞謀福祉。和平符合兩岸民意,發展也符合兩岸民意。和平發展的提出是從兩岸人民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出發的,充分考慮臺灣同胞的合理願望與訴求。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提出“我們理解、信賴、關心臺灣同胞,將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正當權益”。“只有實現大團結,才能促進兩岸關係大發展”。“實現和平發展要依靠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這也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責任。”“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兩岸同胞都是參與者、合作者,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依靠力量。形成了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呼籲兩岸同胞要加強交往,推動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以此把統一、和平與臺灣同胞的利益結合在了一起。胡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的高度來論述,這說明把團結大多數臺灣同胞,看做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要條件。貫徹“以人爲本”、“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關心他們的生活、傾聽他們的心聲、解決他們的疑難、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熱誠爲他們到內地投資、經商、求學、就業等提供服務。希望得到兩岸民衆越來越廣泛的支持和參與,更多地站在全民族利益高度思考問題,更多地考慮到兩岸人民的幸福生活問題,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核心思想。顯然,這種主張不是暫時性的策略性的調整,而是和平發展理論框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以誠懇、務實態度促進兩岸和平發展。

二、實踐的取向

兩岸和平發展從我們時代的主題着眼,從人民需要、國家利益、民族振興、世界和平出發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提高到一個指導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可資遵循的高度。我們不僅要從指導思想層面看待兩岸和平發展對臺工作方針,同時還應從現實工作層面來思考如何落實它,這樣未來的實踐路徑才能更加明晰。30年來,我們黨採取一系列措施,打破兩岸同胞長期隔絕狀態,大力促進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領域交流,努力推動兩岸直接“三通”,積極推進兩岸協商談判,促成兩岸政黨交流對話特別是促使國共兩黨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堅決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爭取國際社會理解我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政策。兩岸已經形成了雙軌、多元和多層次的溝通交流機制:民間交流、經濟合作、政黨交流平臺和兩會協商機制的結合,基本上形構出了兩岸交流、溝通、協商和合作機制以及福建先行先試的大致框架。

(一)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商談

民間交流凝聚共識,兩會協商確定政策,是目前兩岸交流中的重要模式。通過民間交流達成共識之後,用兩會協商的形式以制度性和約束性的文件把這些共識固定下來。兩岸協商談判不僅是推動兩岸關

系改善與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維護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有效方式。2008年6月中旬,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了中斷近10年的制度化協商,兩會簽署《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11月,兩會領導人首次實現在臺灣舉行會談,開啓了兩會制度化協商的新里程,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以及《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等四項協議,實現了兩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通郵、通航,便利了兩岸同胞往來,擴大了兩岸經濟合作,維護了兩岸消費者健康權益,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大規模增加,臺灣方面宣佈開放大陸企業赴臺投資,兩岸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正式簽署等。兩岸經濟關係日趨正常化並穩步邁向制度化和機制化。

兩岸協商談判集中體現了兩岸同胞要接觸、要交流、要合作的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願。兩岸協商談判不僅是平等協商、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雙方加深瞭解、增進互信的有效方式。兩會協商結合了民間的靈活性和政府的公權力,確保了經由民間達成的共識有足夠的公權力爲基礎得以實施。這是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實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二)民間交流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根基在民間,動力在人民。兩岸各界尤其是基層民衆要進一步擴大交流。消除兩岸人民之間的心理隔閡和增進兩岸人民之間的感情,這就需要加強交流、增進了解,並化解分歧、累積共識。因此,從歷史的角度看,從1979年以來所開啓的兩岸民間交流之路,是一個“打破隔絕、加強交流,結束敵對、增進了解,化解分歧、累積共識,實現融合、完成統一”的過程。其中,加強交流、增進了解、累積共識的過程,就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爲促進兩岸民間大交流,自2009年起舉辦海峽論壇,來自臺灣各界,尤其是臺灣基層、中南部的普通百姓最廣泛參與同大陸民衆交流。面對面的溝通,誤解可以消弭;心與心的交流,偏見可以遁形。兩岸民間交流蓬勃發展,並開始由經濟、金融向文化教育等領域擴展。

(三)福建的先行先試

福建是兩岸交流合作的結合部、大通道和大平臺。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的若干意見》提出,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積極探索兩岸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管理、共同經營、共同受益的新模式。兩岸交流合作,如果是暫時難以齊頭並進、一步到位的,可以在閩臺之間先做做看,做的過程好商量,有什麼不足好改進,做好了可以全面推行,從而爲兩岸相關領域合作的常態化、制度化創造條件、奠定基礎。福建在先行先試加快推進背景下,充分利用閩臺“五緣”優勢,着力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不斷提升兩岸交流合作的規模和層次。福建正抓住機遇,加快推進海西建設,並把平潭開放開發作爲閩臺合作先行先試的重要抓手。這將是兩岸深度合作的一個範例,兩岸在制度等方面有取長補短的需要和潛力,平潭若能先走一步,對兩岸之間的融合有積極作用。在密切交流合作中實現互利雙贏,增大共同利益。2011年4月9日,國家發改委全文發佈《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對重大臺資項目用地指標實行單列,支持在平潭開展土地管理綜合改革試點。規劃明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地位,標誌着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與福建先行先試模式進入了一個新實踐的階段,也表明兩岸和平發展實踐進入新進程。

三、兩岸和平發展理論與黨建的關係

(一)兩岸和平發展理論豐富了黨建內容

黨的建設即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同黨的建設實踐的統一,包括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等,具有鮮明的黨性和實踐性,指導黨在不同時代、不同情況下的工作與活動。90年來,時代的發展與中國共產黨的歷程,充分顯示了黨要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必須使黨的建設與時代的發展相適應。黨的建設能否與時代發展相適應,關係到黨能否保持先進性、能否制定和實現正確的綱領、任務和目標反映了時代發展的要求,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時代問題,精細地考察時代的性質、特點及其發展變化,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站在時代前列推進時代發展,相應地制定或調整綱領、政策,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關於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論述,就是黨敏銳地順應時代主題變化的要求提出的戰略思想,是我黨對臺政策方針內涵的極大豐富,促進了我黨對臺政策和國家統一戰略思想的深化,是在理論和思想等上的重大創新。

兩岸和平發展自身的內容與內蘊的理論、理念、思想,方針的貫徹、政策的執行就是黨建創新的取向。兩岸和平發展包涵了宏觀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和理論建構策略,而且開闢了微觀的政策執行等具體實踐,增強理論的應用性、適應性和指導性,把它所蘊含的理念與精神,運用黨建過程之中,使理論、理念轉化爲契合於黨建的工具、方法、手段等。黨的十六大召開以來,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對臺工作的新理念、新思維和新舉措:如兩岸定位爲“共同家園”、“命運共同體”的關係;兩岸關係的實質是“和平發展”;“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的主題”;確定了兩岸和平統一的“過程論”等。這些都豐富了黨的政治、理論與思想建設內容。

(二)兩岸和平發展與黨建的關係不僅體現在黨的思想和政治建設上,也表現在黨的組織建設上

在臺資企業中推進黨建工作的新嘗試表明了兩岸和平發展與黨建的關係不僅體現在黨的思想和政治建設上,也表現在黨的組織建設上。黨建工作必須服從服務於對臺工作總方針,以爭取人心、爲臺灣人民謀福祉、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爲靈魂,以促進臺資企業發展、維護職工權益爲主線,以加強黨員教育管理、發揮黨組織促進和諧作用爲重點,堅持遵循政治利益、漸進、靈活、服務、同向的原則,有利有節地推進臺資企業黨建工作,爲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政治和組織保證。。

(三)黨的建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確立和落實兩岸和平發展

兩岸和平發展離不開黨的領導,黨的建設也不能脫離黨爲現階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定的理論和路線的落實而孤立地進行,必然是同當代黨的中心任務相聯繫,圍繞黨爲實現的任務而確立的理論和路線來展開,保證這些理論路線的貫徹落實。而且,黨的建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確立和落實兩岸和平發展,認識和解決面對的新情況、新課題,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新使命,按照時代發展過程中提出的任務要求,努力發揮自己先鋒隊作用,才能始終走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前列,這是黨的建設的基本要求。

總之,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邁入了和平發展的新階段。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綜合考慮未來兩岸關係大的解決方式,比如說政治安排、走向統一的步驟,兩岸之間政治、經濟利益的處理,雙方法律的銜接以及政治文件的整合等。這些問題的解決是與我們自身的發展相關聯的,具有宏觀的哲學思維,如何從大陸自身政治民主、經濟建設、文化發展等方面去作長遠決策,努力提高我們的文明程度、民主法制,建設生態文明等;並在此基礎上規劃出一個新的更遠大的中國統一的前景。對這些問題的求索本身就是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和能力建設的過程。兩岸和平發展是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充分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成果,是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既給黨的建設注入巨大活力,也使黨面臨許多前所未有的新課題新考驗。必須通過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更好地適應世情、國情、黨情、兩岸關係的發展變化,從政治上、思想上、能力上、領導上爲兩岸和平發展賦予新的生機活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綜上所述,兩岸和平發展理論體系是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立足於對臺工作長期的豐富實踐,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反映了對兩岸關係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也是現階段指導和解決臺灣問題的根本指針。兩岸和平發展從根本上說,是我們國家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選擇。黃河九曲,終流向海。兩岸雙方應該面向未來,再創新局,共同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錦繡前程。

(本章完)

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
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