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

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

張文彪

內容概要:在當前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文化問題的重要性正日益突顯。而現階段文化發展的兩項最基本任務:一是文化建設,二是文化體制改革。這是兩項不可分割的重要內容。正確把握和全面落實一個時期以來中央關於這一領域改革與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與大發展,需要我們在文化建設的認識上要有新的飛躍,不斷運用唯物史觀探索和遵循文化發展規律;需要我們在充分認識到當前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的緊迫性的同時,深入思考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之辯證關係,牢牢把握住文化發展的根本方向;需要我們在深刻領會執政黨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意圖前提下,在具體的發展路徑方面形成獨特的文化發展與競爭優勢,真正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

關鍵詞:文化建設;文化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中國現階段文化發展的兩項最基本任務:一是文化建設,二是文化體制改革。一個時期以來,中央就這一領域的改革與發展做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指示,2010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所做的重要講話,更是進一步深刻闡述了當前形勢下不斷推進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的地位作用、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指出了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必須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應該說,這是繼經濟體制改革之後,中共中央在發展領域又一次提出的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的制度性變革目標,反映了黨對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一、文化建設在認識上的新飛躍

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是當前中國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內容,其中文化建設是中心,歸根到底這是一個文化發展的問題。正如胡錦濤同志所強調指出的:“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們知道,由於世界經濟和國際關係發生的巨大變革,綜合競爭力問題成爲近些年國際性的各門社會科學、新聞媒介、產業部門和政府機構所關注的理論和政策焦點。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的高低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它取決於一國的國民素質、教育體制、科技創新和擴散機制、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這些無不與文化的建設緊密相連。事實上,每一個現代化國家不僅都把文化理解成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同時更是將之視爲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一個民族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主要的是以文化的方式體現的,因爲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最後都要歸結到文化層面,體現爲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正在波瀾壯闊地推進,黨的十七大報告把文化放在產業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體制中進行思考,打破了原來只把文化當做宣傳的附屬品的侷限,這爲我們把文化戰略問題更爲深入地融進當代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方向、發展道路,提供了指導性的思想依據。

首先,大力推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一個國家文化的興衰與其經濟實力的興衰息息相關。經濟衰敗往往是文化衰敗的前兆,而經濟崛起往往預示了文化的復興,這一觀點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論斷。從人類歷史進程來看,發展首先是經濟的發展,經濟是基礎,而文化屬於上層建築,只有在整個社會的經濟水平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的基礎上,更好的文化建設纔有可能得到充分的物質支持。在這個意義上說,作爲基礎的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第一支撐。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建立起了足以支持社會文化飛躍發展的基本經濟基礎,尤其是近些年來中國在世界經濟各項指標中的排名不斷攀升,國民生產總產值已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國外有學者認爲:“中國崛起成爲一個大國,將是21世紀國際關係中最確定的發展趨勢之一。”新的發展階段提供了新的發展視角:當今世界的一個根本趨勢是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表現爲,一是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文化需求也在快速增長,並向高品質、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這爲文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二是在當今文化產業日益成爲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的情況下,現階段我國提出了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新目標,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無以倫比的優勢條件。一個時期以來的發展數據,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後我國文化產業呈現的蓬勃發展態勢,平均增速達到15%以上,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高出6個百分點,充分證明了文化產業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三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發展趨勢是文化在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得到提升。有的國家甚至提出,要把文化作爲發展戰略的軸心而展開,經濟、社會、技術和教育戰略都應當維繫於這個軸心而展開。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文化是支持民族國家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社會資本”。經濟與文化對於一個區域,乃至一個國家而言,猶如車之兩輪,只有二者達致均衡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光有經濟的發展,沒有以文化爲主要載體的軟力量的崛起,一個國家是不能真正崛起的。

其次,當前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的進程中,人們對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變得越來越突出,不僅僅是在教育水平的提高方面,也不僅僅體現在對一般文化產品的更多要求方面,而是對一種更深入本質的、對文化作爲一種維繫社會和諧進步的精神力量的更多寄託與希冀。一個追求光榮與偉大的民族,必須有一個令人崇敬的價值體系、一個激動人心的社會理想、一套與理想和價值相一致的道德規範。人們需要通過文化來啓蒙心智、認識社會、獲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過文化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依歸。恩格斯說過:“文化上的每一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我們現在講人的幸福指數,這其中的每一個衡量標準都與文化需求的實現有着密切的關聯。沒有精神文化上的豐富與滿足就沒有真正的幸福生活和美好人生。胡錦濤同志在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強調: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目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把基本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發展經濟建設方面,這在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就是在今天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發展條件下,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發展戰略仍然是不可動搖的,但是,在我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向全面小康社會過渡的過程中,越來越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與不能充分滿足這種需求的社會矛盾變得更加突出了。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加速時期,在工業文明和科技高度發展的社會條件下,面對各種外來文化大面積滲透過程中不斷出現的科技理性的膨脹、人文價值的失落、道德的滑坡、人際關係的疏離和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對立問題,使得一些人的思想困惑、精神焦慮有所增多,如何提升人的意義世界和精神家園理想變得異常突出,人文關懷、精神撫慰也比任何時候都來得迫切。文化作爲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十分迫切地提了出來。

第三,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指向是爲了探索和遵循文化自身發展規律要求。儘管文化、經濟、軍事、政治的命運緊密相連,但是文化畢竟有別於經濟、軍事和政治,文

化的競爭遵循着特有的邏輯。文化一旦被人類創造出來,就具有着超越主體的客體形式,具有自己特定的結構和功能,也形成了自己相對獨立的發展線索。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總是藉助於文化,把一代代人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成果轉化爲觀念、思想性的東西繼承和傳遞下來,使每一代人身上都深深地打上文化的印記,從而使人的本質力量不斷獲得繼承和發展。這指的是文化發展的繼承性。此外,文化的規律性特點還表現在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文化的開放性,以及文化發展的階段性等等。深刻把握這些規律性認識,有助於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強大動力、根本目的、戰略目標等不斷進行新的理論思考和概括。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等基本內容的“四位一體”發展戰略,就是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深化的結果。文化發展的規律性告訴我們:一方面文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內容,我們講文化建設,不僅要有滿腔的熱情,而且要有理性的認識,要看到文化與社會發展各個領域之間的緊密聯繫;另一方面文化發展規律也並不是複雜到難以認識的程度,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和把握規律,同時在進一步的深入實踐中遵循規律的要求。

二、文化體制改革不能脫離文化建設

文化體制改革提出的根本原因在於文化發展相對滯後,而文化發展相對滯後既有全局性的發展戰略安排方面上的原因,亦有數十年來舊體制與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建設的要求相矛盾的因素。要改變這種狀況,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唯有深化改革一途。自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文化體制改革總體目標至今,已經走過了近八個年頭,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破解文化發展中遇到的新困難,成爲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第一,改革文化體制的目的是爲了發展文化,因此必須把文化體制改革放到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來進行。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脫離文化建設這個主題來搞改革,否則改革就變得毫無意義了。脫離發展環境的單純的文化體制改革必然會造成國家和人民文化生活和思想觀念的巨大動盪與混亂,其結果不僅達不到發展的目的,反而可能斷送文化體制改革本身。正如厲以寧在闡述經濟體制改革問題中所強調的:“在轉型發展階段,必須懂得在運動中求平衡,在發展中求穩定的道理。走鋼絲,必須向前走,才能保持平穩。”在任何一項改革事業中,如果人民羣衆看不到前進的方向和自己的利益所在,就不會支持或參與到其中來,而文化建設正是滿足和實現廣大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徑。也正是在這樣一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改革事業必須是真正爲民衆謀求利益,否則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要使人民得利益,就只能在不斷地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實施改革的各項內容,因爲只有發展纔會帶來更爲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更精緻的文化生活,才能在更高水準上滿足民衆的精神需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我們所進行的各項改革事業中,多數是成功的,因爲這些成功的改革都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進行的。改革要在發展中進行,改革本身又是爲了更大的發展,文化建設以及在文化建設中所進行的改革只要能給人民帶來了實惠,那麼這些改革就會加倍的成功。這是一條改革的辯證法,我們必須牢牢記住這條由我們自己的改革實踐所證明了的辯證法。

第二,文化體制改革是在中國經濟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之後,所出現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提出的,因此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是十分艱鉅的,決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工作。從世界文化領域市場份額的佔有率來看,美國佔43%,歐盟佔34%,亞太地區佔19%。而亞太地區這19%的市場份額中,分別爲日本佔10%,韓國佔5%,中國和其他幾十個亞太國家和地區佔4%。很顯然,我國在文化市場中的競爭力與目前所擁有的經濟增長實力不相匹配;從質的方面來看,文化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應該表現的內在凝聚力和影響力不夠。當前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社會公平公正問題、誠信問題、幸福指數不高的問題等,長期以來我們都習慣地把它們歸結爲民生問題,因此也主要認爲是經濟方面的問題。其實它們更爲主要的還是文化發展不足或發展相對滯後的問題,民生範疇內在地包含了文化的內容。而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國的文化體制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文化建設的實際要求還不相適應。比如: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文化管理體制還在制約着正在進行中的文化建設;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缺乏分類管理和指導,造成文化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文化發展不平衡,導致文化事業部分規模較大而文化產業部分發育不充分;擁有主要文化資源的國有文化單位遊離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外;文化市場體系不健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尚未建立起來,等等。所以,文化體制改革是一項影響深遠和致思廣大的改革工程,它關係到對傳統的意識形態思想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關係到文化理論的新的建設和發展,關係到一系列文化政策的調整與改變。

第三,文化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爲了進一步鞏固主流意識形態,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在此基礎上對文化發展中出現的與時代節奏不相適應的制度性內容進行調整、補充和完善。我們知道,主流意識形態作爲一個政治概念,這是一個國家、一種政治制度以及一系列與這個制度相關的基本價值的法理和邏輯基礎,是任何國家體制和制度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關係到人們精神信仰和社會的基本價值。文化與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之間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因爲一個社會推行什麼樣的文化理想,以及圍繞這一理想進行什麼樣的文化體制改革,將直接起到對社會上的多元價值觀念和人們的價值選擇發揮導向和引領作用,影響和引導社會成員建立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的信念,認同和維護現行制度和秩序,從而達到自覺遵守現行行爲規範,爲變動中的社會提供理想的發展目標與發展規則的目的。今天的中國處在一個非常時期,各種思潮紛擁而入,資本的力量到處肆虐所導致的消費主義四處侵蝕,共同阻礙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巨大的利益分化正在不可避免地造成社會價值思想體系的分化,其結果必然是阻礙和解構主流文化的發展與壯大。沒有主流文化的發展的社會將是十分可怕的。要構造新形勢下的更加穩定的核心價值體系,必要的前提之一就在於對文化領域中舊的已經變得不太適應發展了的現實的文化體制進行深入的改革,尤其是在思想觀念和人文理想上進一步形成社會各階層的共識,從而更加完善和加強作爲我們這個社會思想文化的中樞和支柱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而不是依靠某一股強力維持着表面上的“主流地位”。

三、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我國的改革事業一開始是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經濟體制方面,但是這並不等於說其他方面的改革步伐一點也沒有邁出。文化領域的改革其實是與整個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一直相伴隨的。早在1979年10月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對於文藝與政治、文藝與人民關係的深刻論述,就爲劃

清政治問題與文藝問題的界限奠定了文化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1996年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提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和一系列方針;2000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裡提出了“文化產業”,改變了過去只看到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而忽略了文化的產業屬性的簡單認識;黨的十六大第一次將文化分成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革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黨的十七大更是進一步提出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

一系列文化體制改革舉措的不斷推出與實施,突出地顯示了執政黨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意圖:作爲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要把握好自己的前途與命運,就必須要有自己的文化理想,突出自己的文化方向,體現自己的文化力量。尤其是在當前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具備了一定的綜合國力的情況下,更是要深入思考在經濟影響力不斷增強之後我們的進一步發展目標問題,要把文化改革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科學發展考覈評價體系,牢牢把握文化發展主動權,從而真正做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同推進,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發展與競爭優勢。

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文化繁榮與發展之靈魂。一個積極發展中的社會,決定其文化前進方向和內在規定性的最根本的因素,是這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一方面強調要堅定不移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強調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提升鬥志,另一方面又要求充分體現時代潮流,突出反映大衆特點,擁有廣泛的親和力和感召力,將核心價值體系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到大衆的思想意識與行爲方式之中,爲大衆認爲是理所當然的社會現實和文化常識。在當代社會意識日益活躍、創造力持續釋放的情況下,如何做到堅持核心價值體系“一元化”與承認、尊重社會意識的多樣化不相矛盾,是當前文化建設亟待解決的重要內容。而要做到這一點,重要的是要改革傳統的僵化模式,更多地在與其他社會意識之間建立起一個既支配又融合,既衝突又協商,既威權又對話的場域。核心價值體系作爲意識形態的內容,它要求得到廣泛的積極贊同和主動認同,但在形式和渠道方面也並非不可調整和更改,在一定範圍裡不同聲音是容許甚至是歡迎存在的。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它需要的是說服、引導以達到遏制對立面的效果,而並非斬草除根式地實現所謂潔淨的思想文化環境,從而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形成最普遍的社會價值共識,建立起更加深厚的民間社會生活基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僅是一種自上而下,同時也應該是自下而上的思想道德過程。

第二,科學發展——文化繁榮與發展之路徑。走科學發展之路,便是充分體現和遵循了作爲當代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集中體現的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因此,文化領域裡的改革與發展就應該始終堅持以發展爲第一要務,構建科學合理的文化發展格局。早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要把文化區分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從深入把握文化建設的內在規律入手,找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有效途徑,從而在發展格局上形成兩手抓、兩加強的發展戰略。與當前我國正致力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面臨的問題一樣,文化領域同樣需要在發展方式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與調整。在發展的佈局上,需要解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部門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在文化結構上,需要改變目前存在的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等內容比例不合理的問題;在發展文化產業上,需要下大力氣解決文化企業規模不大、實力不強的問題,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迫切需要在轉變文化發展方式過程中,依靠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作用,下大力氣去解決。以期在不太長的時間裡,按階段分步驟地不斷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和經濟發展較慢地區有效傾斜,通過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着力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興產業,形成良好的文化發展佈局和優化的文化資源配置,推進文化活力的進一步迸發和文化發展效益的大幅提升。

第三,創新機制——文化繁榮與發展之源泉。無論是從文化體制改革動力來說,還是從文化競爭的特點來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是根本無法離開創新機制的。文化創新機制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它包括理論創新、技術創新、應用創新、引進消化吸收觀念和技術的再創新等等。創新是文化領域一切活動的本質特徵,說到底紛繁複雜的文化競爭實際上就是一場在充分展示創新能力基礎上的爭奪交流或溝通標準的戰爭。一方面文化發展需要保持開放的姿態,吸取外來文化的先進成份,這是文化的兼容性;另一方面更要堅持自身文化發展的獨特性,以獨一無二的文化創意來確立競爭優勢。即使是國家內部區域之間的文化建設,同樣顯示着創新機制的重要意義,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在同樣的國家政策和資源環境條件下,一些區域之間的文化發展速度和質量會存在那麼大的差距。當前,無論是爲了在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中贏得主動,還是爲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羣衆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都需要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如果我們不能通過創新的途徑掌握他人無法掌握的理論,沒有辦法形成獨特的文化發展創意,就算在數量上建立再多的文化產業,那也是無法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的。

第四,文化生產力——文化繁榮與發展之基點。我們知道,文化生產力指的是一定歷史條件下進行文化生產與文化服務的社會能力。從具體的競爭態勢來看,發展文化生產力不能忽視以下幾個方面:(1)文化生產力天生代表具有“低碳經濟”所要求的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特點,因此文化產業正日益成爲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成爲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現實中的文化生產力是在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的不斷循環中得到實現和發展的,因此文化體制、文化生產與消費的互動機制、科學技術水平以及文化生產力自我更新的程度等等,決定了文化生產力的發展效率;(3)把握好現代科技發展的特點,不斷推動最新科學技術在文化領域的運用,自覺加強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達到用先進技術建設和加強先進文化的目的。(4)不斷推進文化產業良性運行的競爭性產業政策的基本思路:全民文化發展意識是基礎、集中統籌是基本措施、戰略性行業的政府一體化管理是條件、規模化的文化企業集團是目標的落實者。(5)積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加快培育大衆文化消費市場,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我們應該看到,發展文化生產力既直接奉獻於國家經濟增長,又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發揮着重要作用。因此,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在保證和促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的前提下,在文化的傳播方式、表現形式、發展樣式不斷取得革命性變化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將在更高效率和更豐富的物質條件下實現大繁榮與大發展。

(本章完)

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
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