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

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

杜強

內容提要:黨的十七大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重大發展。彰顯出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推進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創新思維和偉大實踐。《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要求到2020年,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目標之一是要建設成爲生態優美之區。生態文明建設位居全國前列,成爲人居環境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地區。早在2002年,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就前瞻性地提出了生態省建設構想並付諸實踐。此後,建設生態省的接力棒一任傳一任。可以說,建設生態省是生態文明建設在福建的偉大實踐,併爲海西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今後,海西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報告精神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從六大方面,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加大推進節能減排力度,着力提升環境質量;繼續強化環境綜合整治,推動生態建設保護;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健全法律政策體系建設,完善生態文明保障;構建綜合考覈評價機制,不斷強化組織保證。

關鍵詞:海峽西岸;生態文明;實踐;思路

黨的十七大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我黨執政興國理念的創新和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昇華,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新要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認識深華和經濟發展道路選擇的突破。國家發佈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要求,到2020年,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目標之一是要建設成爲生態優美之區。生態文明建設位居全國前列,成爲人居環境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地區。因此,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報告精神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對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有着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我黨推進科學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創新

黨的十七大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並將之作爲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這是建黨以來特別是取得執政地位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重大發展。彰顯出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推進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創新思維和偉大實踐,具有重大意義。

其一:建設生態文明順應了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發展趨勢。

迄今爲止,人類文明的歷史軌跡大致走過了遠古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階段。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正處於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發展階段。從歷史上看,人類在前三個文明發展階段中處理人與自然的方式大相徑庭,工業文明雖然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但人對自然無休止的掠奪給後者造成嚴重破壞。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工業大國,都經歷了資源高消費、環境高污染的過程,以資本主義爲主導的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嚴峻的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是我黨順應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發展趨勢和針對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嚴重環境生態問題適時提出的發展理念和發展路徑。我認爲,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進程中,順應自然生態規律,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生共處環境倫理建立起來的包含生態文明理念、生態生產方式和生態消費模式的一種新型的高級文明形態。它是對人類長期以來在物質文明建設過程中生態倫理與發展模式缺陷反思後而致力建設的一種新型文明形態,其核心要義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創造社會文明的基礎和條件,相對於人類的其他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更能尊重自然生態環境,更能公平、和諧處理當代人與當代人、當代人與後代人、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在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選擇上,避免生物物種的滅絕、生態系統結構失衡、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甚至喪失,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依存,維持人類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黨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品格,順應了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發展趨勢。

其二: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注重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生態的保護相協調,強調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平衡爲代價,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胡錦濤同志指出:“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因此,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同時,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爲本。以人爲本是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立足點和歸宿點。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強調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生態的保護相協調,徹底改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掠奪式浪費型的消費模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維護和改善人的生存發展環境,實現生態環境良性平衡,這就是最根本意義上的以人爲本。因此,生態文明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基礎,離開了生態文明,就做不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談不上以人爲本。

其三:建設生態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在要求。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2005年2月,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講話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並指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包含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三個基本方面。由於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因而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成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和條件。沒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奢談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就會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建設生態文明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在要求。人類在進行開發利用大自然等一切活動的過程中,必須樹立生態文明的意識和採取生態文明的行爲,尊重自然生態規則,選擇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自覺地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實現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其四: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

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黨的十六大報告又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四個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即“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建設生態文明,將會有力地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實現。作爲對工業文明的超越,生態文明代表了一種更爲進步的人類文明形態。沒有一個人與自然生態和諧互依、山青水秀、生態優美的生態文明環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就難以持續,人們也就不可能擁有高層次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從此意義上講,生態文明是“小康社會”大廈立足的基石。

二、生態省建設:福建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

早在2001年,我省就前瞻性地提出了生態省建設構想。2002年3月,時任福建省長習近平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目標,並擔任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同志指出,圍繞生態省建設,主要抓四個方面:一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型經濟,二促進人和自然協調與和諧,三保障生態環境安全,四創建文明進步的生態文化。2002年8月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順利通過國家論證,我省成爲全國首批生態省試點省份。此後,建設生態省的接力棒一任傳一任。黨的十六大以來,我省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生態省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開展工作,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爲福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奠定良

好基礎。

第一,注重訂規立法,推進完善體制機制。在生態省建設進程中,我省注重訂規立法,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政策,使生態省建設有法可依、有規可循。自2002年出臺《福建生態省建設總體規劃綱要》,併成爲全國首批生態省試點省份以來,我省先後制訂實施了一系列環境與生態保護的法規政策,如《福建省環境保護條例》、《福建省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福建省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關於進一步加強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的實施意見》、《福建省關於加快生態省建設若干規定》、《福建省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若干規定》、《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考覈辦法(暫行)》、《關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級審批管理的實施意見》、《福建省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閩江、九龍江、敖江流域生態補償的實施意見》、《福建省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關於在海峽西岸生態文明建設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行動綱要》(試行)、《福建省生態功能區劃》等。我省還在全國率先啓動環保監督管理“一崗雙責”,並在環境保護評先評優中實行“一票否決”,突出政府的環保責任。率先在全國出臺了《福建省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建設規劃》,大力推廣垃圾焚燒處理技術,建設規劃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同時,爲提升法律政策的執行力和成效,不斷強化環污、環評和監管部門對相關行爲主體的責任處罰。如實施“綠色信貸”政策,對違法排污行爲的企業,除依法實施行政處罰外,還將信息通報金融機構,採取限貸、停貸措施。對環境違法企業,由電監、電力、公用管理部門實施斷電、斷水,對重大環境案件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二,注重源頭控制,堅持推進節能減排。一是構建節能減排長效機制。完善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健全節能減排獎懲機制,繼續實行差別電價、替代發電、以獎代補等相關政策,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覈體系。嚴格執行新建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把節能減排源頭關。二是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爲重要抓手,深入推進節能降耗。堅決遏止“兩高一資”企業。加快關停、淘汰落後產能,污染行業實行全行業污染物總量控制,鼓勵傳統重點排污企業“上大壓小”。三是廣泛採用節能減排技術設備,有效減少污染排放。重點造紙企業都建設了廢水深度處理工程,燃煤電廠、熱電廠、企業自備電站已全部安裝脫硫設施,重點非電鍋爐(爐窯)及鋼鐵燒結機脫硫設施安裝任務基本完成,約60%的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四是深入推進污染減排。持續推進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污染減排。全面展開“六江兩溪”(即閩江、九龍江、敖江、汀江、晉江、龍江、木蘭溪、交溪)重點流域環境整治和城市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大力實施養殖污染整治。啓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程。推進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完善。

通過源頭控制,我省節能減排取得較大成效。“十一五”期間,我省已建城鎮污水處理廠89座,約60%的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實現污水集中處理,重點造紙企業都建設了廢水深度處理工程。燃煤電廠、熱電廠、企業自備電站已全部安裝脫硫設施,重點非電鍋爐(爐窯)及鋼鐵燒結機脫硫設施安裝任務基本完成。2010年全省關停小火電機組19.7萬千瓦,淘汰落後鍊鐵產能26萬噸、水泥產能600萬噸以上。2010年全省COD、SO2兩項主要污染物指標分別比2005年減排5.44%、11.2%,如期完成國家規定目標任務,實現了環境質量優化。

第三,注重生態保護,致力營造青山綠水。近年來,我省從加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利用、環境綜合整治、推進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產業等方面系統致力於生態環境保護。制定實施《關於在海峽西岸生態文明建設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行動綱要》(試行),加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堅持保護與治理並重,落實環境保護“一崗雙責”制度,提升政策執行力。大力推進“森林福建”建設,實施“綠色城市、綠色村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的“四綠”工程建設。加強溼地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強化飲用水源地保護。做好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洪水調蓄、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編制通過《福建省生態功能區劃》,明確提出“建設生態優美之區”的海西發展目標,推動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推進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生態示範區、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生態文明示範基地、生態示範小流域等創建工程,加強生態市(縣)、綠色社區、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活動。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全省已建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13個、省級44個,示範區面積約佔全省國土面積的41.1%;已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8個,各類特殊保護區域面積已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3%。我省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有了很大改善和提升,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繼續保持在全國前列。2010年全省12條主要河流水質保持優的水平,水域功能達標率和Ⅰ類~Ⅲ類水質比例分別爲97.1%和95.6%,分別比2005年提高9.2和6.2個百分點;9個設區城市、14個縣級市、44個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爲90.8%、97.9%、98.8%;城市空氣質量保持優良並繼續改善,9個設區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爲96.9%,比2005年提高6.5個百分點,空氣中SO2濃度從2006年起呈明顯下降趨勢,2010年平均濃度比2006年下降3.8%,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也呈明顯下降趨勢,分別比2005年下降8.3%、13.7%。

第四,注重結構調整,發展循環低碳經濟。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一方面,以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爲目標,認真落實國家淘汰落後產能政策,建立落後產能退出機制和問責制,加快淘汰水泥、石材、煤炭、鋼鐵等行業落後產能,有效減少和整治工業污染排放。另一方面,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建立低碳型產業體系,促進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產方式。200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轉省經貿委、發展改革委關於福建省十一五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規劃的通知》(閩政文〔2006〕522號),積極引導企業採用先進清潔生產工藝和技術實施清潔生產,有計劃地推行區域清潔生產審覈,鼓勵有條件的工業園區、產業園區編制和實施清潔生產規劃,抓好清潔生產城市和示範園區試點。在工業領域重點鼓勵和扶持節能降耗、環境保護和綜合利用裝備以及新能源產品的開發、推廣應用。在鋼鐵、有色、化工、石化、建材等重點行業和再生資源回收等重點領域,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建立資源循環利用機制。2010年又出臺《關於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政策支持的意見》,綜合運用規劃、投資、產業、價格、財稅、金融等政策措施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經過努力,我省在發展循環低碳經濟中取得較好成效。至2010年底,已有5家單位列入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試點企業和園區,94家省級循環經濟示範企業、14個省級循環經濟園區、7個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建設。截止2010年7月止,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爲國家級生態工業試點園區,三鋼、廈鎢、鳳竹、泉港工業園區被列爲國家循環經濟第二批試點單位,全省有6個區域和50家企業開展了循環經濟試點,500多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覈,100多個組織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第五,注重經濟手段,實施市場化的政策。近幾年,我省各級財政逐漸加大了環境保護支出力度,2009年全省各級財政用於環保支出達到32.92億元,比2008年增長134.7%。投入近13億元中央國債資金用於扶持全省各市、縣加快污水管網配套建設。2010年僅省級財政就支出近19億元,用於支持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重點流域環境治理、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生態公益林和“四綠”工程建設。在加大各級政府財政投入的基礎上,我省還特別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加快生態省建設。主要採取了加快資源要素配置市場化政策,推進資源性產品環保收費改革,改革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了經濟約束政策,出臺脫硫電價政策,將脫硫電價同脫硫設施投運率掛鉤。實行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運營費同處理效果掛鉤政策、鋼鐵燒結機脫硫差別電價政策等。嚴格執行各項減排政策,特別是對不正常運行脫硫設施、污水處理設施的單位扣減其脫硫電價款和污水處理運營費。實施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政策。我省分別於2003年、2005年起實施了閩江、九龍江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政策,爲兩江流域綜合整治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各地市對其轄區內的流域也採取補償政策,如泉州市自2005年起實施《晉江、洛陽江上游水資源保護補償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規定》,並從2010年始五年內補償專項資金將由原來每年兩千萬元上調爲每年三千萬元。實行綠

色信貸政策,出臺金融機構支持節能減排的政策,爲減排工程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和信貸優惠,對污染項目和企業實行停貸。

三、進一步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

現階段我們所要建設的生態文明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須立足於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政治文化條件、自然生態環境和人口資源狀況。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報告中關於建設生態文明論述的8個方面,實際上指明瞭建設生態文明的着力點,也勾畫出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評價體系。

目前我省生態省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生態文明建設尚處於初級階段,整體水平較西方發達國家和先進省市有差距。我省提出2017年全面完成生態省建設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實現生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生態文明建設位居全國前列的努力目標。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需要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福建應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率先把福建省建設成爲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在“十二五”期間,福建應以加快建設生態省爲抓手、爲平臺,全面推進福建生態文明建設。

首先,積極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提升利用可再生能源比重,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着力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福建要圍繞生態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根據不同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科學合理規劃產業佈局,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繼續加速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淘汰落後產能,向節能、降耗、環保方向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大技改和研發投入,把推進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作爲轉變發展方式的技術支撐,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加快培育發展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及新藥、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網絡等新興產業,着力推動實施振興方案中確定的重點項目,集中抓好一批優勢項目和高新技術轉化項目,將其儘快培育成爲我省戰略型先導產業和未來支柱產業。大力發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要求,在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綠色消費體系框架基礎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低碳型產業結構。鼓勵和支持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爲生態省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支撐。

其次,加大推進節能減排力度,着力提升環境質量。“十二五”期間,以福建爲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要繼續加大推進節能減排力度,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提高能耗和排放標準等准入門檻,加大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政策實施力度。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分解落實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健全節能減排獎懲機制。持續推進建材、冶金、化工、火電、皮革、造紙、紡織印染、養殖等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重點支持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和合同能源管理項目。要繼續推廣“十一五”探索積累的“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監管減排、政策減排、責任減排”的經驗措施,進一步完善減排工作機制,加大環保執法監管力度。繼續加強工業污染減排,嚴格執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後產能工作的通知》和工信部《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2010年本)》等文件規定,加快關閉淘汰皮革、造紙、紡織印染、電力、冶金、建材等行業中落後產能和治理不達標的企業,按期淘汰落後產能。全面實施工業廢水深度治理,全面完成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紮實推進生活污染減排,進一步加大城市、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加快管網的配套和雨污分流系統的完善,發揮公共減排資源的作用,提升城鎮生活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加強農村農業面源污染減排,全面實施畜禽養殖污染整治,大幅度削減畜禽養殖排放量。同時,進一步完善脫硫電價政策、脫硝電價政策、城鎮污水處理運營費同處理效果掛鉤政策、鋼鐵燒結機和玻璃爐窯脫硫差別電價政策、燃煤鍋爐(爐窯)脫硫經濟約束政策、工業廢水深度治理經濟約束政策、未完成減排任務的限批政策、評先創優減排“一票否決”政策等配套減排政策,確保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大力改善環境質量。

第三,繼續強化環境綜合整治,推動生態建設保護。嚴格執行《福建省生態功能區劃》,堅持保護與治理並重,發展與保護並舉。繼續加強“六江兩溪”(即閩江、九龍江、敖江、汀江、晉江、龍江、木蘭溪、交溪)重點流域環境整治。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內跨省市江河流域、大氣污染環境保護的協商治理機制。加大投入,推動生態污染區、水土流失區、生態脆弱區、江河水源地的綜合治理與生態重建。加快生態公益林的撫育保護,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充分發揮福建森林資源優勢在生態建設和生態產品供給的功能,充分利用森林生態系統所創造的生態價值。抓好江、湖、海生態系統的建設與保護。加強閩江、九龍江、敖江、汀江、木蘭溪等主要江河源頭區、飲用水源涵養保護區、溼地公園等重要生態地的強制性保護,推動自然生態建設保護,保障海峽西岸經濟區區域生態安全。

第四,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大力倡導生態倫理道德和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在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和廣大羣衆中樹立生態價值觀、生態生產觀、生態消費觀,自覺地對涉及違背生態的倫理觀念、道德意識和行爲方式進行自我反省和調整,把建設生態文明變成自覺行動。樹立生態價值觀就是要樹立符合自然規律和生態法則的生態價值觀,樹立資源有償、生態有價的理念。樹立生態生產觀就是要充分認識到自然界的資源有限且大多不可再生,生態系統承載力有限,破壞嚴重就會難以逆轉。生態生產觀就是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經濟,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生態消費觀就是要提倡人們放棄美國式的“奢侈性高消費模式”,轉向提倡一種新的適度消費模式,鼓勵綠色消費,倡導低碳生活,這樣纔可以避免溫哥華大學比爾·杜寧教授指出的“如果所有的人都像美國人那樣消費,爲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毒廢物還需要20個地球。”,才能形成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需要的消費觀。要大力開展生態建設示範區、生態文明示範(教育)基地的創建工程。積極推進生態村、生態鄉鎮、生態市縣創建活動。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注重生態創建實效,運用生態文明創建這個載體,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創建活動,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第五,健全法律政策體系建設,完善生態文明保障。要系統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建設,避免相關法規制度和經濟政策的結構性缺位對建設生態文明形成障礙。加強立法,充實完善相關產業政策、財稅政策、信貸政策、投資政策,爲生態省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政策支持。要進一步完善實施中的生態補償機制,調整相關主體生態利益及其經濟利益的分配關係,鼓勵生態保護行爲。按照“誰保護、誰受益”、“誰污染、誰付費”原則,完善上下游污染賠付機制,加大對限制和禁止開發區域補償力度,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環保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提高補償水平。試行推廣碳排放交易制度。發揮我省森林覆蓋率高的優勢,大力發展碳匯林業,積極探索建立森林代保機制和林業碳匯交易機制。完善分類水價、電價制度。積極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及交易制度試點工作。認真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總量控制與環境目標責任制、排污許可證制度。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綠色採購等政策,及時制定出臺我省的實施細則,積極探索環保投融資機制。

第六,構建綜合考覈評價機制,不斷強化組織保證。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在領導,關鍵在體制。要加快構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覈評價機制,各設區市、縣還要結合《福建省生態功能區劃》中的主體功能定位,制訂分類考覈標準進行評價。試行綠色GDP覈算制度。健全生態環境質量考評獎懲機制,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爲考覈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要將生態文明建設擺上各級黨委工作重要位置,進一步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要加強人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立法和監督工作。嚴格問責制度,對環境違法行爲和行政不作爲進行責任追究。通過構建綜合考覈評價機制,不斷強化組織保證,提高執行力,保障生態省建設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

(本章完)

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
我黨對臺方針政策調適及其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貢獻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借鑑建黨90年經驗 推進黨的先進性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中國經濟特區的三大探索及其歷史貢獻堅持羣衆路線,加強黨風建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理論思維與實踐取向——兼談如何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黨的建設的和平發展與黨的對臺政策探究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新媒體環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思考輝煌九十年:黨的文藝思想的探索與經驗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演變及啓示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發展觀的演變及其啓示弘揚古田會議精神 推進全民創業創新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海峽西岸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思路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弘揚“開拓創新”精神 推動海西“先行先試”發展視野中的文化建設與文化體制改革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的時代意義一幅壯麗宏偉的藍圖——學習鄧小平建設小康社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