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七章 滅國之戰 十

靈州失守、四萬守軍慘敗的消息傳到了興慶府,西夏天子李乾順當即暈了過去,衆人急救,才終於把李乾順救醒。

兵部尚書英貴勸道:“陛下,現在我們還有機會,我們還有十幾萬軍隊,都是戰鬥力強大的騎兵,我們還能擊敗宋軍,在這個時候我們更要冷靜,更要振作精神,陛下可千萬不能倒下。”

焦彥堅也道:“英尚書說得對,我們還遠遠沒有到山窮水盡之時,常規軍失敗只是一部分,我們真正的實力是在各部落聯軍,當年我們可是有五十萬軍隊,就算現在只有十幾萬,但也是各部落的精銳,西夏生死存亡之際,相信大家一定會拋棄前嫌,同仇敵愾。”

在衆人的勸說下,李乾順絕望的心情終於稍稍得到平復,他又問道:“金國那邊有消息嗎?”

衆人搖搖頭,濮王李仁宗躬身道:“微臣認爲金國現在急於征戰漠北,無暇顧及我們,這也是宋軍選擇這個時候攻打西夏的主要原因。”

“恐怕金國是擔心幫助了我們,就給了宋軍撕毀協議的藉口,陛下,不能指望金兵了,我們只能靠自己。”

李乾順點點頭問道:“請問各位大臣,聯軍由誰統帥比較合適?”

衆人沉默了,這時焦彥堅出列道:“陛下,微臣還是推薦晉王,聯軍內部矛盾重重,像拓跋部和細封部對立了幾百年,非強硬的大將不能統領他們,目前也只有晉王的權威才能鎮住各部落軍。”

李乾順沉默不語,李察哥已經連敗兩戰了,夏州慘敗,靈州慘敗,西夏已經損失了七萬人,他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寬容李察哥,否則他也無法向臣子交代。

李乾順搖了搖頭,“晉王雖然有經驗,但最近他的狀態不好,還是把機會給別人吧!”

英貴和李察哥因爲爭奪軍權的關係,兩人向來不和,他也表態道:“陛下說得沒錯,大同府之戰我們先贏後輸,夏州和靈州之戰我們更是輸得莫名其妙,微臣也認爲晉王不適合指揮重大戰役,我並非說他經驗不足,或許只能他這幾年來運氣不太好吧!”

“那方尚書覺得誰更適合?”

英貴微微笑道:“剛纔焦尚書也說了,這十幾萬人是聯軍,需要一個所有部落都認可的人,微臣倒覺得衛王是個不錯的人選。”

焦彥堅搖頭道:“衛王不行,他不是李延慶的對手!”

“哼!那晉王就是李延慶對手?至少衛王還從未敗過,晉王在李延慶手中敗了幾次了?”

“晉王失敗是有情可原,第一次是他兵力太少,以三萬軍對陣十萬宋軍,失敗並不奇怪,第二次是守城,據說宋軍使用了威力強大的震天雷,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誰都難守住靈州......”

“焦尚書此言差異!”

英貴反駁道:“守不住靈州和震天雷沒有關係,宋軍士兵沒有三頭六臂,他們也沒有用震天雷來殺死西夏士兵,雙方都是刀對刀,矛對矛,爲什麼最後的結果是宋軍佔領了靈州,而不是西夏軍把宋軍趕出靈州?又是因爲西夏軍兵力不足嗎?”

英貴的詰問十分犀利,靈州之敗並不是因爲震天雷炸開城門,而是靈州城的軍隊在夜間沒有準備,在宋軍殺入城內後才倉促應戰,也不擅長夜戰,最後全面慘敗,數萬軍隊只逃回來不足兩千人,李察哥確實在靈州失守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英貴最後斬釘截鐵道:“晉王守靈州就像夢遊一般,根本沒有從夏州失利的惡夢中中走出來,混混屯屯,應對連夜失策,部署漏洞百出,最後導致西夏再一次慘敗,他應該爲此承擔責任,而不是再把十幾萬人交給他。”

英貴的反對得到了衆人一致支持,倒不是因爲一兩次失敗就否定李察哥,而是他太不在狀態,十幾萬大軍交給他,還是會象夢遊一樣糊里糊塗全部丟光,那時西夏就要滅國了。

李乾順終於下定了決心,既然各部落的軍隊是衛王召集起來,那自然就應該讓衛王來出任主帥。

他也知道衛王在帶兵方面稍微軟了一點,而且作戰也沒有經驗,這兩項其實都是兵家大忌,但能目前整合十幾萬大軍的人,除了李察哥就只有衛王李至宗了,至於彌補經驗不足,只有讓一些有經驗大將跟隨他了。

事關西夏生死存亡,李乾順親自爲這支大軍祭旗,並當着十幾萬大軍的面將虎符授予給了衛王李至宗。

李至宗隨即率領十五萬大軍向靜州進發。

靈州和靜州之間相隔約百里,李延慶在奪取靈州後並沒有立刻北上,他知道對方十五萬大軍已經集結完畢,這個時候上去,正好和他們迎頭一戰。

雖然以王貴爲首的不少大將都認爲應該趁十五萬大軍剛剛集結,還沒有完成協同統一之前,宋軍主動出擊,打敵軍一個措手不及。

但李延慶卻認爲西夏軍一直就處於一種鬆散聯盟狀態,這種狀態並不會因爲時間推移而有所變化,除非是党項人直接吞併掉別的部落,否則各部落保持獨立的局面就不會改變。

同樣,西夏軍隊戰鬥力也不會因爲剛剛集結就會變得弱一點,他們還是會多點進攻,這是宋軍體會了一百年的戰術。

宋軍佔領了靈州,但大營依舊駐紮在靈州以南。

這天上午,李延慶帶着百名親兵在視察靈州城的修復,宋軍毀掉了靈州城的南城門,索性把北城門也全部拆除,同時進行重修,靈州城內百姓極少,幾乎都在上一次戰爭中被宋軍擄掠去了南方,後來党項人被西夏用宋奴換回國後,都安排進了興慶府,使得靈州城幾乎成了一座軍城。

既然佔領了這座大城,宋軍也要把它充分利用起來,由劉鐵率領三萬軍駐紮在其中,這便能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住党項聯軍。

城門處數百名工匠正在緊鑼密鼓地修葺城牆,他們動作很快,僅僅兩天時間就完成了七成的工程量。

“還有多久才能修好城牆?”李延慶問一名大匠頭目。

“啓稟經略使大人,今天晚上就能修好完成,爭取天亮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結束。”

李延慶點點頭,“辛苦大家了!”

“這是我們份內之事,經略使大人過獎。”

這時,後面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李延慶回頭,卻見王貴滿臉激動地騎馬奔來,李延慶不由笑了起來,他知道王貴爲什麼來,但不至於這麼快就想到答案了吧!

昨天晚上,衆將商議軍務,在談到作戰對策時,衆人吵成一團,李延慶便給衆人出了一個題,怎麼利用對方弱點破敵?

看這樣子,王貴已經找到答案。

片刻,王貴滿臉激動地走上前,行一禮道:“卑職想到答案了!”

“說說看,什麼答案?”

王貴警惕地向兩邊看了看,彷彿隔牆有耳,李延慶被他逗樂了,便給他腦袋上一巴掌,笑道:“誰會聽你的機密,快說!”

王貴撓撓頭笑道:“十五萬騎兵最大的弱點就是軍糧供應,他們不能天天吃乾糧吧!他們必然會建立一條巨大的後勤補給線,我估計會在靜州爲後勤補給中心,咱們可以把戰場稍微拉遠一點,機會就留給了靈州守軍,只要把靜州攻佔了,就切斷了敵軍的後勤補給,這時就是我們狠狠出擊的時候了。”

李延慶笑道:“如果真把靜州奪了,失去了後勤補給,十五萬大軍是退回興慶府呢?還是就地餓死?”

王貴呆了一下,激動了臉色漸漸消退了,他覺得萬無一失的計劃居然被都統一句話就給破掉了,讓王貴着實沮喪。

“都統說的敵軍弱點不是軍糧問題嗎?”

李延慶淡淡道:“軍糧問題確實是西夏軍隊的弱點,但並不是最大的弱點,我們需要一擊要害,抓住他們最大的弱點做文章。”

見王貴還是一臉茫然,李延慶便笑道:“我提醒你一下吧!這支西夏軍最大的弱點就是他們的組成。”

王貴沉思片刻道:“都統的意思是他們其實是八支軍隊?”

李延慶點點頭,“正是如此!”

“可西夏軍一直就是如此啊!一百多年來沒有變過,都是八支軍隊,宋軍也沒有發現過他們的弱點。”

“那是因爲歷年來的宋軍都沒有像我們這樣深入西夏的腹地。”

王貴又陷入沉思之中,李延慶便道:“回軍營吧!這個答案是到該揭開的時候了。”

第二百一十章 相親之策第六百一十六章 老種辭官第八百四十章 五女湊份第七百九十一章 殺將奪權第九百三十九章 朝野非議第三百五十四章 利器之誘第四百七十四章 太學告狀第六百四十六章 曹府高論第七百六十八章 年輕氣盛感謝大家支持第七十五章 仗義救人第八百三十章 全軍潰敗第六百九十九章 湯陰重逢第九十二章 追查疑兇 四第六百四十七章 礬樓茶局第五百四十八章 小縣有匪第一千零二章 故友相聚第九百零八章 大勢難挽第六百零五章 破格升賞第七百四十五章 重大事件 上第六十七章 夜裡來客第五百七十三章 千里關注第三百四十三章 重要情報第五百一十九章 小別勝新第七百三十九章 先發制人第八百零三章 金兵北撤第一百八十四章 寧海小鎮第六百七十八章 連夜離京第四百九十三章 莫俊毒計第五百二十章 種帥爲媒第六百零六章 宋金爭燕 一第八百九十七章 收復義軍第二百三十六章 弓馬大賽 十三第六百四十九章 提攜舊友第七百章 天子召見第六百五十二章 利益捆綁第五百三十五章 高價賣地第三百零四章 鬥智鬥勇第五百六十三章 意外情報第一千零十章 被迫求援第九百二十章 收復河東第二百五十五章 拜祭恩師第四百五十三章 棘手之案第四章 李氏宗祠第八百三十三章 兵臨錢塘第八百二十一章 不走常規第九百八十七章 高舉大旗第一百九十四章 平常之心第八百一十四章 地方衙內第一千零八章 夜戰出擊第二十二章 良心建議第九百四十一章 矛盾已深第九百五十一章 滅國之戰 四第三百七十七章 深仇難解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中原巡視第八章 以直報怨 中第八百六十三章 白銅宋奴第一百四十九章 安陽消息第三百二十二章 三箭立威第八百九十八章 援軍殺至第二百七十二章 城外買地第一千零三章 七大都統第三百七十五章 凌晨急變第九百三十三章 夜奪證據第一百二十七章 解試發榜第三十九章 爲父伸冤第五百一十七章 家賊難防第六百一十八章 暗鬥心機第二百七十二章 城外買地第七百二十八章 第二戰線 下第六百二十三章 霹靂行動第三百三十四章 虎嘯之峽第七百三十七章 請君入甕第六百零一章 偷襲燕京 中第六百五十九章 軍費不足第九百二十三章 舊態萌發第八百零二章 生死大戰 五第七十七章 李張之爭 一第二百九十七章 新官上任 下第三百一十九章 鼓勵無效第四百三十八章 市井小遇第四百一十六章 偶遇故人第六百七十一章 衝冠一怒第九百零九章 兩方求情第七百三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六百一十八章 暗鬥心機第五百五十九章 攻心爲上第一百零六章 安陽趕考第六百八十五章 太行雙龍第九百八十八章 內戰爆發第二百六十五章 桑家瓦子第七百三十七章 請君入甕第四百四十三章 父子夜談第五百七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九章 擂臺首賽 三第三百三十八章 險守水壩第三百八十五章 老驥伏櫪第一百八十章 可疑之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接花移木 下第四百三十五章 再回京城
第二百一十章 相親之策第六百一十六章 老種辭官第八百四十章 五女湊份第七百九十一章 殺將奪權第九百三十九章 朝野非議第三百五十四章 利器之誘第四百七十四章 太學告狀第六百四十六章 曹府高論第七百六十八章 年輕氣盛感謝大家支持第七十五章 仗義救人第八百三十章 全軍潰敗第六百九十九章 湯陰重逢第九十二章 追查疑兇 四第六百四十七章 礬樓茶局第五百四十八章 小縣有匪第一千零二章 故友相聚第九百零八章 大勢難挽第六百零五章 破格升賞第七百四十五章 重大事件 上第六十七章 夜裡來客第五百七十三章 千里關注第三百四十三章 重要情報第五百一十九章 小別勝新第七百三十九章 先發制人第八百零三章 金兵北撤第一百八十四章 寧海小鎮第六百七十八章 連夜離京第四百九十三章 莫俊毒計第五百二十章 種帥爲媒第六百零六章 宋金爭燕 一第八百九十七章 收復義軍第二百三十六章 弓馬大賽 十三第六百四十九章 提攜舊友第七百章 天子召見第六百五十二章 利益捆綁第五百三十五章 高價賣地第三百零四章 鬥智鬥勇第五百六十三章 意外情報第一千零十章 被迫求援第九百二十章 收復河東第二百五十五章 拜祭恩師第四百五十三章 棘手之案第四章 李氏宗祠第八百三十三章 兵臨錢塘第八百二十一章 不走常規第九百八十七章 高舉大旗第一百九十四章 平常之心第八百一十四章 地方衙內第一千零八章 夜戰出擊第二十二章 良心建議第九百四十一章 矛盾已深第九百五十一章 滅國之戰 四第三百七十七章 深仇難解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中原巡視第八章 以直報怨 中第八百六十三章 白銅宋奴第一百四十九章 安陽消息第三百二十二章 三箭立威第八百九十八章 援軍殺至第二百七十二章 城外買地第一千零三章 七大都統第三百七十五章 凌晨急變第九百三十三章 夜奪證據第一百二十七章 解試發榜第三十九章 爲父伸冤第五百一十七章 家賊難防第六百一十八章 暗鬥心機第二百七十二章 城外買地第七百二十八章 第二戰線 下第六百二十三章 霹靂行動第三百三十四章 虎嘯之峽第七百三十七章 請君入甕第六百零一章 偷襲燕京 中第六百五十九章 軍費不足第九百二十三章 舊態萌發第八百零二章 生死大戰 五第七十七章 李張之爭 一第二百九十七章 新官上任 下第三百一十九章 鼓勵無效第四百三十八章 市井小遇第四百一十六章 偶遇故人第六百七十一章 衝冠一怒第九百零九章 兩方求情第七百三十六章 引蛇出洞第六百一十八章 暗鬥心機第五百五十九章 攻心爲上第一百零六章 安陽趕考第六百八十五章 太行雙龍第九百八十八章 內戰爆發第二百六十五章 桑家瓦子第七百三十七章 請君入甕第四百四十三章 父子夜談第五百七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九章 擂臺首賽 三第三百三十八章 險守水壩第三百八十五章 老驥伏櫪第一百八十章 可疑之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接花移木 下第四百三十五章 再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