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太學

縱觀歷朝歷代,皇宮作爲朝廷禁地,雖然管理看守嚴格,但本身卻無任何秘密可言。劉宏與李鹹以及董太后見面所談論事情,早就飛到了一些時刻關注皇帝動靜的權貴耳裡,不過多數人因爲此事涉及皇帝家事,並未行動,只是靜等事態發展。

直到第二天,皇帝突然召見三公九卿入宮,討論此事,並且話語裡對段熲一人審理此事並不信任。作爲臣子必懂帝心,何況此事與他們利益不大,司徒許栩、司空宗俱適時出聲,言及“陛下所言極是,對於渤海王一案要慎之又慎”,稍後九卿裡光祿勳楊賜也進言僅司隸校尉一人審理不妥,其餘諸公見事風向轉變皆出言不妥,唯大鴻臚袁隗等人依舊反對,此時宦官皆不在殿內,未能改變劉宏立場,便又下旨意,“詔冀州刺史立即遣送渤海王一族進京查對,交由司隸校尉審理,命太尉持節監審理渤海王一案,大鴻臚、宗正、廷尉爲輔。”

朝廷明旨發出,便不可更改,消息傳到侯府,衆人皆喜。商討後,韓靖與劉華便又四處走動,爲劉悝一事奔走,伏完改任中散大夫,雖是閒職,然此時還需其活動與劉宏身邊,探聽虛實,便未參與。

伏泉於此事已無作用,畢竟他才虛歲十二,雖然因獻防治瘟疫之功,朝廷賞了童子郎,但在政治鬥爭裡,還是顯得不足一提。不過,此事已經偏離了歷史,相信王甫等人的圖謀應該不會成真了。

既然賞了童子郎,他就得去太學讀書了,其實論家世身份他以後也肯定要去太學讀書,只是早一些晚一些罷了,除非他想和自己祖輩一樣不做官,只願做一個教書匠。

漢時,郎多出現在官名中,童子郎,顧名思義,即二十歲以下爲郎者,相當於年輕的預備官員。漢朝選拔官員有察舉、徵辟、納資、任子等制度,就剩下太學了。屬於官方培養人才,世家豪族子弟出了太學,通過儒經經學考試就有了爲官的資格,下面就等待皇帝的任命了,而寒門學生除了極少數,其餘多數只能回鄉積攢名望,等被地方長官看中通過舉孝廉或者徵辟做官。

翌日,在夭兒的一番收拾打扮下,伏泉打扮完好,便欲帶了隨從出門,恰巧伏完此時入門。

“大人。”

“嗯。檀奴,汝已不患出仕,吾心甚慰,終不負汝父在天之靈。然去太學,切記勤學,琅琊伏氏自先祖伏公以來,於經學一道未有不通者,汝之學問還需勤學。”

“諾。”伏泉恭敬道。不管自己以後會不會認真學,先祖必須答應才行。

“另外汝雖未立冠,但猶若成年,卻無表字,太學之中與人相交多有不便。也罷,今日便爲你取字,泉者,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吾便爲汝取字流川,伏泉伏流川。”

“謝大人賜字。”

得了表字的伏泉隨即恭送伏完後,便招呼家僕前去太學報道,夭兒於忠未讓隨行。又不是出遠門,太學就在雒陽城南郊,自己報道認門而已,只需帶幾個忠僕護衛便是。這就像是後世高考,考上了名牌大學,而這大學就在自己家門不遠一樣。

因入學手續需至九卿之一的太常官署辦理,是以先去城東,太常便官署位於城東。太常作爲九卿之一,其不僅負責太學事宜,還主管宗廟禮儀,算是清閒之職,職權較少,是以門前辦事之人較少,伏泉等了一會便入內,自有掾吏爲其辦理入學手續,待知道其爲“治瘟郎”,受了皇帝嘉獎,賜了童子郎時,頻頻向他注目。

伏泉苦笑,暗道虛名害死人,周圍衆人異樣的目光讓他很是難受,還好辦學手續並不複雜,很快便出了太常官署。

馬車出了平城門,雒陽城外熱鬧非凡,雖城外尚有瘟疫隔離區,卻依舊擋不住出來踏青遊玩人的性質,其中少年郎君,仕女小娘結伴居多。畢竟人性就是如此,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感染瘟疫對他們來說是如此之近,但不是尚未感染不是?

未久,終抵太學。

太學最早由大儒董仲舒提議,漢武帝創立。創立之初,學生僅五十人。後來規模漸漸擴大,漢昭帝時,增至一百人,漢宣帝時,增至二百人,漢元帝時,增至一千人,漢成帝時,增至三千人,后王莽對太學進行大肆擴張,人數一舉過萬,魄力看似不小,但和東漢皇帝一比就有些小巫見大巫了。

畢竟東漢以後,大興文教,開國皇帝劉秀本人就曾是太學生,以後歷代皇帝都對教育大禮支持,本初元年頒佈的《學而優則仕詔》使得太學生人數多至三萬餘人,可以說東漢是中國前所未有的教育普及時代。

太學乃傳授五經之所,《易》有施、孟、梁氏、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共十四位博士加博士祭酒共十五人,皆爲今文經學。東漢除今文經學外,還有古文經學。太學之中,古文經學未立博士,但並不禁止學生學習。

下了馬車,留衆人在外看守馬車,自己單獨進入太學大門,能容納三萬餘學子的地方自然不會小,畢竟東漢皇帝不斷支持擴建,裡面高低錯落的建築鱗次櫛比,足有幾千間之多,隱然一城之貌。

道路兩旁種滿槐柳、竹林,景色宜人,然而越是進入,心裡越是疑惑,蓋因走了半響周圍所見,人煙稀少,倒不像一個數萬學子的大型學校,更像是一個空村莊。而且路上所遇之人甚少,見到他後都立馬避讓,眼色慌張,讓他不由嘀咕自己看着有這麼可怕嗎?

帶着滿腦子的疑問,伏泉進入太學署地,辦公小吏是一中年長者,接過他遞來的憑證,待確認完畢,爲他測量身材,隨後進入後室取來一套長裾衣袍交給他。同時言道:“此服乃太學生之服,郎君既已入太學,以後需常穿此服。”聽其話語,想來這便是古人的校服了,只不過伏泉要提前一千多年穿了,而且是免費的,不像後世還要收費。

“諾。敢問足下,何以今日太學中,諸生如此之少?”

小吏詫異道:“郎君不知前時段司隸抓捕太學生一事?”

伏泉啞然,是了,自己最近被劉悝一事忙糊塗了,竟然忘了這事。的確,現在朝廷風聲未過,朱雀闕亂言一事還未平息,多數太學生當然不會隨意自在出行,防止出了意外被段熲不問是非強抓進大獄去。看深夜福利電影,請關注微信公衆號:okdytt

第四百二十五章 淳于瓊第四百零四章 與庸人不識馬骨有何異第一百七十五章 回鄉隱居第二百三十四章 舍私而取公第五百章 大鮮卑山行軍進行時第二十五章 索賄第六百一十章 又是一年不穩事第六百二十八章 姑臧夜市第五十五章 何氏美如鸞凰第四百零三章 訓弟只爲百年後第四百五十八章 萬艾可第二十五章 索賄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六百零九章 朝中危機陰謀事第二百零二章 施計誘蠻伏殺之第九十六章 到任第二百二十五章 蠻人爭議第三章 鄭颯第六百四十九章 周勃 陳平可不是容易做的第一百九十四章 漢蠻激戰第二百六十三章 丟卒保車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日復隴西第二百三十九章 萬軍校閱蠻驚恐五百一十二章 望陛下收回成命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六百五十八章 拉攏盟友和打擊政敵的妙招第六百五十五章 新帝繼位當分贓第五百八十八章 必令涼州成赤地第四百三十五章 華陰桃林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六百八十四章 鹿死誰手第三百三十九章 防民之口第三百零八章 千里江陵一日還第四百七十七章 王庭京觀胡兒懼第六百二十七章 南匈奴屠各反第一百七十八章 欠了人情必要還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二百六十四章 將此獠拉出去斬了第二百二十八章 爾等竟不知漢朝班定遠使西域乎第一百六十七章 激烈和保守的政治手段第五百三十五章 陽翟俊傑已不少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驚變 帝心何意第七章 埋葬第五百六十八章 猗猗惠君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四百四十四章 僕從兵比職業兵好使第四百三十三章 崤函古道第六百三十章 石門第一百一十一章 攻柳城第三百一十二章 蘄春有詐第六百六十三章 兵權必須要爭第五十八章 永樂太后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三十八章 王甫歹毒第六百零六章 韓文約兵進平襄第四百七十章 張繡楊阿若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人降蠻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一百二十七章 鑿破漢陣第五百零六章 北疆百年有安寧第七十一章 滅蝗第二百四十九章 甘氏疑雲第一百零一章 關羽來投第四百三十九章 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第五百七十七章 葉落歸根當青州第四百三十八章 僕不仕也第九十章 以兄事之第九十七章 關羽殺人第五百三十一章 政略改之曹魏亡第六十三章 大漢名將自此不存第五百一十四章 化塞外爲漢疆第八十章 夭兒多嬌第一百七十五章 回鄉隱居第四百一十五章 太學諸友今何如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出李逵遇到李鬼的戲碼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滅賊第一百五十九章 梟雄雄傑最大敵人第三百九十章 臥虎第八十三章 斬袁赦 天下乃安第三百五十章 必可一戰而定賊軍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二百四十七章 曹操 你老婆我收了第一百四十九章 願得一心人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三百九十五章 喚賈文和來第一百二十章 以命搏命第六百三十六章 流失悲劇張燕死第一百一十八章 放兵三日第三百二十九章 禍水東移第三百一十八章 莫名針對第三百八十二章 囊中之物周正太第三百九十二章 國之肱骨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人降蠻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雨挾風雷第二百三十一章 此大丈夫之志哉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開西域都護府第一百八十五章 援益州定平板楯第六百八十三章 西域第一戰第六百十六章 盧水胡第六百三十二章 今歲無戰
第四百二十五章 淳于瓊第四百零四章 與庸人不識馬骨有何異第一百七十五章 回鄉隱居第二百三十四章 舍私而取公第五百章 大鮮卑山行軍進行時第二十五章 索賄第六百一十章 又是一年不穩事第六百二十八章 姑臧夜市第五十五章 何氏美如鸞凰第四百零三章 訓弟只爲百年後第四百五十八章 萬艾可第二十五章 索賄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六百零九章 朝中危機陰謀事第二百零二章 施計誘蠻伏殺之第九十六章 到任第二百二十五章 蠻人爭議第三章 鄭颯第六百四十九章 周勃 陳平可不是容易做的第一百九十四章 漢蠻激戰第二百六十三章 丟卒保車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日復隴西第二百三十九章 萬軍校閱蠻驚恐五百一十二章 望陛下收回成命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六百五十八章 拉攏盟友和打擊政敵的妙招第六百五十五章 新帝繼位當分贓第五百八十八章 必令涼州成赤地第四百三十五章 華陰桃林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六百八十四章 鹿死誰手第三百三十九章 防民之口第三百零八章 千里江陵一日還第四百七十七章 王庭京觀胡兒懼第六百二十七章 南匈奴屠各反第一百七十八章 欠了人情必要還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二百六十四章 將此獠拉出去斬了第二百二十八章 爾等竟不知漢朝班定遠使西域乎第一百六十七章 激烈和保守的政治手段第五百三十五章 陽翟俊傑已不少第二百六十八章 朝中驚變 帝心何意第七章 埋葬第五百六十八章 猗猗惠君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四百四十四章 僕從兵比職業兵好使第四百三十三章 崤函古道第六百三十章 石門第一百一十一章 攻柳城第三百一十二章 蘄春有詐第六百六十三章 兵權必須要爭第五十八章 永樂太后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三十八章 王甫歹毒第六百零六章 韓文約兵進平襄第四百七十章 張繡楊阿若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人降蠻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一百二十七章 鑿破漢陣第五百零六章 北疆百年有安寧第七十一章 滅蝗第二百四十九章 甘氏疑雲第一百零一章 關羽來投第四百三十九章 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第五百七十七章 葉落歸根當青州第四百三十八章 僕不仕也第九十章 以兄事之第九十七章 關羽殺人第五百三十一章 政略改之曹魏亡第六十三章 大漢名將自此不存第五百一十四章 化塞外爲漢疆第八十章 夭兒多嬌第一百七十五章 回鄉隱居第四百一十五章 太學諸友今何如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出李逵遇到李鬼的戲碼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滅賊第一百五十九章 梟雄雄傑最大敵人第三百九十章 臥虎第八十三章 斬袁赦 天下乃安第三百五十章 必可一戰而定賊軍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二百四十七章 曹操 你老婆我收了第一百四十九章 願得一心人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三百九十五章 喚賈文和來第一百二十章 以命搏命第六百三十六章 流失悲劇張燕死第一百一十八章 放兵三日第三百二十九章 禍水東移第三百一十八章 莫名針對第三百八十二章 囊中之物周正太第三百九十二章 國之肱骨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人降蠻第一百二十三章 大雨挾風雷第二百三十一章 此大丈夫之志哉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開西域都護府第一百八十五章 援益州定平板楯第六百八十三章 西域第一戰第六百十六章 盧水胡第六百三十二章 今歲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