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化塞外爲漢疆

屯田,自前漢文帝以來,便已有之,至今,有軍屯與民屯之分,但軍屯爲多。

軍屯其意是以軍隊戍邊屯田,寓兵於農,軍屯養軍,邊防屯田,自給自足。此方法一則可解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之下自力更生的難題,二又可使兵力在守防時亦不白花人力,可謂是一舉兩得的構想。

前漢文帝時,晁錯就曾建議“徙民實邊”,至武帝時,擊敗匈奴後,名將趙充國建議屯田於邊防,戍衛與墾耕並顧,以給養邊防軍。此法一直沿用至今,大漢三邊之地,皆有邊塞戍卒屯田,所有屯田的構想與實施都只限於避免從異地長途運輸糧食,解決邊境守備軍隊之需。

至於民屯,便是政府組織無地流民屯田,開荒土地而已,不過隨着中原土地漸漸早已被開墾,邊塞土地一則不爲政府重視,二則多交由胡人牧馬守邊,漸漸鮮有。

伏泉在朝堂上建議的屯田之策,其實並不算新穎,而之所以百官公卿震驚,卻是因爲伏泉所開口的第一句話中,所提及的假貸漢軍繳獲的牛馬給招募的無地流民屯田。

畢竟,對於滿朝文武公卿來說,這些繳獲的的牛馬,其實都應該是大漢朝廷用來販賣,填補朝廷虧空的。雖然,自從劉宏開了西邸,他們也不知道朝廷現在有多少虧空,但無疑不可能將這些牛馬賜給那些無地流民。

終究肯遠赴千里,去塞外屯田的人終歸是少,就算是朝廷,也多是是強制讓那些罪犯兵卒去軍團。而且即使是有人,朝廷也假貸給他們,但是那些塞外苦寒之地,誰能保證那些無地流民能還清債務,並且如果能還清,也不能確定要多少年能還清。畢竟,打仗是要花錢的,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對於大漢朝廷而言,顯然解決燃眉之急更重要。

更何況,許多缺錢的百官公卿早就盯上了這批漢軍繳獲的牛羊馬匹很久了,在他們看來,朝廷除了挑選一些精良的馬匹充入軍隊以外,其他的牲畜都應該是拿去賣錢的,到時候如何買賣自然是他們這些官吏該做的,只要上下一倒手,他們的家產肯定會有不少。

想想看汝南袁氏爲什麼能夠崛起那麼快?

除了其中有幾代人的名望積累的原因以外,更重要的是有當年袁家讓袁赦自宮,入宮幫助漢桓帝劉志扳倒大將軍粱冀,最後由袁氏族人拍賣粱冀家產的原因。

因爲,當年粱冀被桓帝設計政變倒臺,粱家家產最終由袁氏族人袁騰拍賣,所得卻僅僅只有三十餘億錢,相當於東漢帝國政府的半年稅收,爲此桓帝還特地免除了全國百姓下半年的稅收。然而,粱家的全部資產,如果認真清算的話,當不下一百億錢。

畢竟,相對於梁氏外戚家族執掌大漢二十餘年朝政,以他們一貫壓榨豪強、盤剝百姓的歷史來說,總家產只有三十餘億錢,實在不能算多。

想想看前漢哀帝時,佞臣董賢受寵得到高位不過三年,倒臺後政府清算拍賣其家產,便就得到四十三億錢。

如果這樣對比,僅僅就拿樑家前後出了三位皇后,六位貴人來說,僅她們拿到的大漢皇帝的聘禮一項,依禮就至少應得八萬四千斤黃金,約合八億四千萬錢,而如果在加上彩禮錢的話,僅此方面,收入就肯定超過十億錢。

再說梁氏一門,公、卿、守、將等俸祿達“二千石”以上級別高官多達四十餘人,其中包括四位萬戶候,三位縣侯,七位命婦,僅每年的合法收入就超過三億錢。

當然,粱家真正暴富的,應該是在粱冀掌權的那二十餘年,畢竟粱冀可是被稱爲“跋扈將軍”,甚至連皇帝都敢毫無顧忌的下毒毒死的傢伙。在這段時間裡,擁有權勢的粱家還研究出了一套效率極高的斂財本領,當時粱家一黨,派遣門客四處遊走,把全國各地的地主富商全部登記在冊,然後以莫須有的罪名構陷他們,將他們以及家屬關進牢獄,嚴刑拷打,直到把錢財盡數供出以求活命,其中這些富商中有捨不得幾世積累的財富的,就活活因此被打死。

這之中有個叫土孫奮的,以有錢和吝嗇而遠近聞名,粱冀正好家裡有輛馬車沒用了,就把這輛車以華貴馬車的價格賣給土孫奮,原價七千萬,賣他五千萬,但是土孫奮怎麼打量也不值,只願出三千萬。粱冀因此惱羞成怒,勾結郡縣長官,說土孫奮老媽偷盜雲盜白珠十斛、紫金千斤,沒收土家兄弟資產一億七千萬,並把全家人逮捕入獄,折磨致死。之後那些錢,大半都落入粱家手中,而像土孫奮這樣的事情,還不在少數。

因此,無論如何低估計算,就算粱家過着華貴奢靡生活,樑家的合法總資產都理應在五十億錢以上,如果再算上各項灰色不合法收入,樑家的總資產恐怕最低不下一百億錢。然而,到了主管清算拍賣粱家資產的雒陽令袁騰手裡,粱家這自東漢立國以來,便崛起一百多年的皇親貴族,其家產最終卻只賣出了三十餘億,這不得不令人咋舌。

自此以後,本來只是出了三代三公,並且前兩代三公袁安、袁敞都是以清廉的汝南袁氏,徹底成爲此時天下第一門閥,並且是唯一一個非皇親國戚的門閥家族。甚至像馬氏、郭氏、陰氏、竇氏這些從東漢開國,便是皇親國戚的門閥家族,也從此以後只能仰望袁氏鼻息,以至於馬氏還要十分欣喜的和袁氏聯姻,而袁氏聯姻也沒正眼瞧過馬氏,若非有馬倫有那流傳千古的洞房明辯,估計即使作爲大儒馬融的女兒,在袁家也不好過。

究其原因,自然是袁氏在這一次倒權臣粱冀的政變中,在以往名望已經勢力已經超過其他世族的基礎上,經過政變後,財富也遠遠超過了其他老世。自然,不難想象,在清算拍賣粱家過程中,袁家有族人遠騰作爲拍賣的主持者,肯定當仁不讓,賤賣賤買樑家資產,上下其手,大大發了一筆橫財,從此以後,像馬氏這樣的舊貴族世族,就得羨慕袁家的雄厚財富以及他們數代積累的“門生故吏滿天下”的名望勢力了。

所以,對於滿朝文武諸公而言,此番大戰鮮卑繳獲的牛羊馬匹,自然不能隨意賜給那些窮腿子流民百姓去耕作,應該交由他們,合法的去拍賣彌補朝廷國庫虧空,同時也讓他們合法的賺一筆錢。

畢竟,不說其他,僅僅那些鮮卑的良馬,在如今的雒陽便是近百萬錢,賣到南方那些地方就更貴了。而且,現在這些馬匹都在邊塞管理,只要皇帝派了自己人去管理,到時候先中途報一些馬匹失蹤,之後再低價賣給自己,送錢南方去賣,反正方法多的是,賺個幾千萬上億的錢肯定不是難事。

當即,便有議郎、大夫在伏泉話還沒說完,剛剛開了出列反對,使得他的話是戛然而止。好在,坐於朝堂上首的劉宏並未因此讓伏泉放棄,而是在聽到伏泉話中的“假貸”後,眼前突然一亮,十分急切的問道:“伏卿尚未細言,諸卿待其奏完,可再作辯駁。”

一句話,堵得剛剛那些出列反駁的臣子,臉色羞紅,只能恭敬向皇帝劉宏行禮,道了一聲“諾”之後,回到自己位置,心中卻是咒罵,希望這個伏流川別把他們的好事給破壞掉了。

見幾人退回,劉宏這纔對伏泉道:“卿有何策,細細道來!”

“諾!”伏泉行了一禮,繼續道:“回稟陛下,臣以爲如今中原土地匱乏,無地流民甚多,今塞外初平,地廣人少,雖爲化外蠻夷之處,然其地亦多爲沃土。如此寶地,若不塞中國之民,則廢之,亦有不保之虞,如昔日北匈奴北去,鮮卑崛起事也。”

說完,伏泉頓了一下,繼續道:“然百姓念故土,不願去鄉數千裡,甘爲屯田之民,故臣思之,若以牛馬假貸,賜其廣田,免其數年租稅,令其屯田,可下法令,屯田十載,田畝歸其私有,如此,天下無地之民,慕名屯田者,必廣也。再輔以軍吏佐之,戰時御邊,閒時務農,兵農合一,則邊塞有敵,亦可有自保之力,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講到這裡,伏泉平穩氣息,繼續他最重要的諫言道:“臣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塞外夷狄,被髮左袵,不通教化,不識中國文字,制度、律法,不敬君王之命,不聞漢官威嚴,不守漢法之律。臣愚昧,若廣納漢民,屯田融合,移民遣官,軍民合一,復先秦擴土之事,化夷爲夏,令其言漢語、通漢文、明漢制、通漢法,聽君王之命,從漢官威嚴,守大漢鐵律,若如此,少則數年,多數十年,塞外夷狄一代之人尚難,三代以內,必化爲中國之民,邊塞數萬裡地,唾手可爲大漢疆域,北方自此再無胡族犯吾大漢天威也!”

此話一出,石破天驚,滿殿從高踞上位的皇帝劉宏,到其身邊諸常侍,階下虎賁、羽林衛士,以至公卿百官,盡皆面露震驚之色,陷入石化之中。

大漢邊塞軍屯,自前漢文帝時,便已有之,甚至漢武帝定西域,就有大力發展屯田之功,但從來沒有人提出,靠着屯田,學習先秦諸夏貴族,四處征討夷狄,化夷爲夏的事情,徹底將塞外苦寒之地,納入大漢版圖的建議。

畢竟,拋卻塞外之地苦寒的因素,以大漢從陸上、海上兩天絲綢之路的探索發現,自然知道塞外之地,可是相當於不亞於中原的廣茂土地,征服實在是太難了。

不說每次出兵,所花費的龐大的後勤壓力,便是征服之後,如何移民擴邊,也是問題。畢竟,作爲中央政府而言,不可能在花費重金打造邊塞防線,驅趕胡人以後,還要在貼錢給流民牧邊,終究這又不是後世生產力高效的時代,中央政府可以靠着人口基數的稅收,去花那麼多錢去倒貼。

想想看,漢羌百年戰爭,東漢打光了國庫,前後花了兩百多億錢,才靠着“涼州三明”平亂成功。如果漢朝之後真的還有錢,怎麼可能沒有能臣異士,甚至於英明的漢桓帝本人,看不出學習漢武帝,打造西北,控制西域的重要性呢?

歸根到底,還不是因爲打仗費錢,政府平了羌亂以後,根本沒有多餘的資金打造西北。否則,如果漢桓帝有漢武帝經過文景二帝的積累,可以財大氣粗的“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和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的屯田規模的話,涼州恐怕此時早就成爲漢桓帝攻伐被隔絕的西域的橋頭堡了。

汝南袁隗妻者,扶風馬融之女也,字倫……隗默然不能屈,帳外聽者爲慚。隗既寵貴當時,倫亦有名於世。年六十餘卒。

收冀財貨,縣官斥賣,合三十餘萬萬,以充王府,用減天下稅租之半。散其苑囿,以業窮民。錄誅冀功者,封尚書令尹勳以下數十人。

冀用壽言,多斥奪諸樑在位者,外以謙讓,而實崇孫氏宗親。冒名而爲侍中、卿、校尉、郡守、長吏者十餘人,皆貪叨兇淫,各遣私客籍屬縣富人,被以它罪,閉獄掠拷,使出錢自贖,資物少者至於死徙。扶風人士孫奮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馬乘遺之,從貸錢五千萬,奮以三千萬與之,冀大怒,乃告郡縣,認奮母爲其守臧婢,雲盜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奮兄弟,死於獄中,悉沒資財億七千餘萬。

榮,少知名,桓帝時爲侍中……司隸校尉應奉、河南尹何豹、雒陽令袁騰並驅爭先,若赴仇敵,罰及死沒……

摘選自《後漢書》

《後漢書》裡兩相印證,當時主持雒陽粱家財產的就是袁氏中人,而粱家的錢認真算的話,百億都不算多

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第三百三十七章 陛下可知零陵太守楊璇誰人也第六百三十一章 白馬義從天下無敵乎第四十五章 長者之計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第五百四十三章 曹魏最大之功臣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二百四十四章 懷孕的女人最可怕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六百二十七章 南匈奴屠各反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兒 休得胡言第七十五章 徵拜議郎第五百六十二章 勾心鬥角諸騎軍第一百三十三章 檀石槐授首第六百六十章 入京外兵駐兵何意第三百八十三章 譁變伊始只爲糧第兩百零一章 直搗閬中第五百六十五章 鼓聲壯烈送行爾第三百七十七章 勢不在吾當撤也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家羽翼需盡誅第一百六十七章 激烈和保守的政治手段第五百五十九章 廣宗城內賊已動第五百六十一章 蛾賊軍勢雲泥別第七十章 伏完假節第六百三十七章 獻關第二百三十一章 此大丈夫之志哉第二百零六章 入閬中第九章 出城第四百二十四章 追何進只爲白鹿第六十章 揭過第六十八章 黨錮寒心第三百八十八章 荊揚大亂解第二百六十六章 甘寧終現身第二百九十二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第六百七十章 平烏桓掃剿黑山賊第三百一十三章 破計爲上第兩百零一章 直搗閬中第七十八章 袁何之謀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第四百二十章 雒陽之兵尚弱也第二百七十三章 劉宏與劉徹第四百七十五章 做本朝的李陵第六百七十二章 塞北豐收和大婚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四百九十章 火馬之下同歸於盡第五百七十二章 閻忠誡勸清君側第五百三十六章 酒徒狂生戲志才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四百零六章 敢問交好幾世第一百一十章 懸素利之頭於北門第一百五十八章 西邸求官謀得權第四百三十三章 崤函古道第一百零九章 諸君有何話說第五百九十九章 大戰將至血腥起第五百三十七章 非太平道乃在朝堂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十三章 獎賞第三百一十四章 疾回蘄春第一百零二章 武聖歸心第三十九章 詔獄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三百九十五章 喚賈文和來第五百五十六章 鄴城宦者已愈制第一百五十三章 南疆兵戈第六百五十七章 沒有下限第二百七十二章 在嘴中徜徉第五百七十四章 涼州第四次漢羌大戰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一百零五章 狼煙起第一百六十七章 激烈和保守的政治手段第三百三十五章 政治妥協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第一百六十三章 辣劉堅牀榻溫柔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六十七章 孫文臺成名戰鮮卑第五百六十章 今必將滅賊餘一役第五百五十九章 廣宗城內賊已動第六百六十章 入京外兵駐兵何意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開西域都護府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殺服人第四百三十四章 僕不如也第三百八十四章 嘭嘭噹噹第九十三章 二石半弓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五百六十八章 猗猗惠君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仲直主祭祀第五百三十四章 太平之世可真有第一章 皇親國戚第一百二十八章 死戰不退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四章 帝心
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第三百三十七章 陛下可知零陵太守楊璇誰人也第六百三十一章 白馬義從天下無敵乎第四十五章 長者之計第二十七章 怨上加怨第五百四十三章 曹魏最大之功臣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二百四十四章 懷孕的女人最可怕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六百二十七章 南匈奴屠各反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兒 休得胡言第七十五章 徵拜議郎第五百六十二章 勾心鬥角諸騎軍第一百三十三章 檀石槐授首第六百六十章 入京外兵駐兵何意第三百八十三章 譁變伊始只爲糧第兩百零一章 直搗閬中第五百六十五章 鼓聲壯烈送行爾第三百七十七章 勢不在吾當撤也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家羽翼需盡誅第一百六十七章 激烈和保守的政治手段第五百五十九章 廣宗城內賊已動第五百六十一章 蛾賊軍勢雲泥別第七十章 伏完假節第六百三十七章 獻關第二百三十一章 此大丈夫之志哉第二百零六章 入閬中第九章 出城第四百二十四章 追何進只爲白鹿第六十章 揭過第六十八章 黨錮寒心第三百八十八章 荊揚大亂解第二百六十六章 甘寧終現身第二百九十二章 推翻大漢 以造盛世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第六百七十章 平烏桓掃剿黑山賊第三百一十三章 破計爲上第兩百零一章 直搗閬中第七十八章 袁何之謀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第四百二十章 雒陽之兵尚弱也第二百七十三章 劉宏與劉徹第四百七十五章 做本朝的李陵第六百七十二章 塞北豐收和大婚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四百九十章 火馬之下同歸於盡第五百七十二章 閻忠誡勸清君側第五百三十六章 酒徒狂生戲志才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第四十六章 提前謀劃第四百零六章 敢問交好幾世第一百一十章 懸素利之頭於北門第一百五十八章 西邸求官謀得權第四百三十三章 崤函古道第一百零九章 諸君有何話說第五百九十九章 大戰將至血腥起第五百三十七章 非太平道乃在朝堂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十三章 獎賞第三百一十四章 疾回蘄春第一百零二章 武聖歸心第三十九章 詔獄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三百九十五章 喚賈文和來第五百五十六章 鄴城宦者已愈制第一百五十三章 南疆兵戈第六百五十七章 沒有下限第二百七十二章 在嘴中徜徉第五百七十四章 涼州第四次漢羌大戰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一百零五章 狼煙起第一百六十七章 激烈和保守的政治手段第三百三十五章 政治妥協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第一百六十三章 辣劉堅牀榻溫柔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六十七章 孫文臺成名戰鮮卑第五百六十章 今必將滅賊餘一役第五百五十九章 廣宗城內賊已動第六百六十章 入京外兵駐兵何意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開西域都護府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殺服人第四百三十四章 僕不如也第三百八十四章 嘭嘭噹噹第九十三章 二石半弓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五百六十八章 猗猗惠君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五十六章 枉爲名門之後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仲直主祭祀第五百三十四章 太平之世可真有第一章 皇親國戚第一百二十八章 死戰不退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四十一章 伏誅第四章 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