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

(通知:新書《明末好國舅》已經上傳,望各位書友收藏關注下,每本新書都是幼苗,希望大家細心呵護,支持泉釋一切)

大漢光熹四年,秋,八月,徵西將軍伏德,自大敗逆賊韓遂部後,收攏其衆,以爲徵西域前鋒,後由降將成公英爲輔助,連續攻略韓遂地盤,並向傳信西域諸國,令其等速速降漢,否則大漢天兵至,膽有反抗者,寸草不留。

西域諸國得信後,除山國等小國未發一聲外,其餘國家皆言不降,叫囂要讓漢軍明白,誰纔是西域之主。

九月,由於窴、鄯善、疏勒、烏孫等國,傾舉國之力,所拼湊的十萬人馬,浩浩蕩蕩進軍圍城於原西域長史住所柳中城下。

柳中城乃西域大城,其城當西域古代交通孔道,地肥美,宜屯田,本朝恭宗孝安皇帝時,班超之子,同樣爲西域長史的班勇,便駐兵於此,此後,柳中城便一直作爲西域長史府的駐地。

如今,西域諸國聯軍圍城於此,目的自然不言而喻,他們要攻佔此城,並將此城作爲驅趕漢軍的支點,運送軍需,從而一步步憑着他們的優勢兵力,將漢軍所拿下的地盤一一攻佔,並將漢軍趕出西域。

面對這種情景,漢軍自然不會束手以待,此時隨着收編了韓遂所部,伏德麾下尚有漢軍一萬八千餘騎,以及韓遂部投降的兩萬三千餘人的漢胡雜軍,雖然在人數上,可能不及西域諸國聯軍,但是在戰力上,無論是伏德還是韓遂的兵馬,都比他們強得太多了。

面對西域諸國聯軍強敵殺來,漢軍兵分兩路,一路以董卓、曹操等將,率兩千騎與韓遂降軍,死守柳中;另一路則由伏德直接率領,出戊己校尉城繞襲敵後,打圍城的西域諸國聯軍一個措手不及。

戊己校尉,乃前漢初元元年置,掌管西域屯田事務,爲西域駐車師國屯田的長官,亦是西域長史監控西域重要的助手。其治所在高昌壁旁的戊己校尉城,因漢代在此設立戊己校尉掌管屯田事,所以被稱爲“戊己校尉城”。

因戊己校尉城毗鄰柳中城,柳中城在戊己校尉城東南方向,兩者互爲掎角之勢,此番西域諸國聯軍圍攻柳中城,漢軍爲了避免被聯軍發現意圖,繞道柳中城西北的艾丁湖,準備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事實也正如漢軍預期那樣,董卓、曹操等將,守城兵力足夠,十萬西域諸國聯軍縱然人衆,但一時之間也不能速克柳中城,雙方只能在柳中城對峙。

雖然對峙期間,西域諸國聯軍也不斷派出斥候,探查柳中城外是否有漢軍援軍,只是伏德率軍繞道三百里,完全避開了西域諸國聯軍的斥候,等到聯軍發現時,已經晚了。

藉着夜色,漢軍一萬六千餘騎,萬馬奔騰般衝入西域諸國聯軍的兵營,沒有得到斥候消息,尚沉浸圍困柳中城,城內漢軍不敢出營的輕鬆氛圍的聯軍,吃了大虧。遭受了漢軍巨創。

本來西域諸國聯軍和中原軍隊不同,安營紮寨沒有章法,也沒有有效防禦措施的西域諸國聯軍,被漢軍鐵騎快速突殺進營地,稍有反應不及的兵士,就被漢軍亂刀砍死,許多來不及穿衣束甲的聯軍兵士,都在睡夢中,不知不覺間死於漢軍的鐵蹄之下。

見到城外動靜,董卓、曹操等人迅速判斷是伏德的援軍到來,當下開城門出兵,與城外漢軍一起,合攻西域諸國聯軍。

此戰,漢軍大勝,損兵千餘,擒殺西域諸國大將十餘人,斬首首三萬餘,其中多爲混亂之中,自相踩踏者,俘兩萬餘,西域諸國聯軍餘者倉皇逃竄,不知所蹤,此戰可謂大勝。

經此一戰,西域諸國膽寒,紛紛上表漢軍乞降言和,不過,被伏德一口回絕,早先出徵西域,伏泉便有言納西域,入大漢疆土,如今伏德哪裡會在如此形勢下,放西域諸國一馬?

而且,就算是伏德願意,他手下這些出征域外的漢軍,恐怕也不會同意伏德答應的,當下漢軍休整一番後,便繼續征討西域的戰略了。

九月底,漢軍引兵擊鄯善,此戰,伏德除留下足夠人馬,監視烏孫、龜茲等國外,便率一萬漢騎,並西域僕從軍四萬人,號稱十萬,一路長途跋涉,浩浩蕩蕩的殺向鄯善國。

按理來說,曾經大漢的西域都護府所在,乃是龜茲國境內,伏德應先奪下相對鄰近的龜茲國,重開西域都護府,以壯漢軍聲勢纔是,而不該選擇路途偏遠的鄯善國爲攻擊目標。

不過,鄯善國作爲當年切斷西域路上絲綢之路的發起者,更是如今大漢入西域的主要對手,爲了向西域諸國顯露大漢國征服的決心,伏德決定,就要用這可以說大漢國的死敵,同樣也是西域大國之一的鄯善國,來作爲大漢震懾西域諸國的反面教材,讓他們知道凡是觸犯大漢天威者,將有的下場。

十月初,漢軍兵圍鄯善國都,令得鄯善國震恐,先前兩番大戰,折損數萬兵馬,對於鄯善國這樣的西域大國而言,可謂是元氣大傷,根本沒有足夠兵馬再派出去與漢軍野戰,只能收斂軍隊,死死守住都城,並向其他西域國家求援。

然而,其他西域國家,也在前兩次兵敗中,損兵不少,西域之地本來一共就沒有多少人口,像前兩次那樣的數萬規模的大戰,都是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遇見的,現在連續發動兩次,且都是西域國家大敗,損兵嚴重,如何能是這些人口本來就不多的西域國家能承受的?

因此,他們也更沒有足夠兵力去支援鄯善國,畢竟,沒有足夠的兵力,出的兵少了,很明顯就是給漢軍送功勞,所以他們也只能坐視鄯善國的滅亡。

漢軍圍困鄯善國都半月,以西域僕從軍爲攻城主力,日夜攻城,鄯善國都上空,箭矢日夜不絕。十月中旬破鄯善國都,城破之日,主將伏德以鄯善國久不敬大漢,有損大漢天威,當以重懲爲由,下令漢軍屠城。

是日,鄯善國都城上空,瀰漫血色,漢軍屠城三曰,人畜略盡。以昔日伏泉對待異族方式,男丁凡高於車輪者,皆殺之,獨取年輕婦孺分賞衆兵將。

其中,鄯善國王室男丁無一倖免,縱襁褓孩童,亦爲董卓摔於地上而已,其餘王室女子,並所挑選鄯善美女,盡爲伏德派兵看護,押送京師,獻於朝廷。

三日後,漢軍封刀,鄯善國都,血流成河,據傳伏德令人於城外挖亂葬崗,焚燒填滿屍體,便用了近一月時間。而這些屍體,也爲日後大漢在此屯田,提供了肥沃的土地。

鄯善國爲漢軍屠戮,消息傳出,西域諸國震恐,不斷有昔日幫助鄯善國阻絕路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派出使節,向伏德求和。

只是,這些求和使者,皆爲伏德趕出,深知伏泉征服西域,是爲日後移民漢家百姓,減輕中原土地人口壓力重要性的他,怎麼可能壞了大漢擴張的大計呢?

在留下足夠兵力留守已經基本淪爲死城的鄯善國都城後,伏德兵分兩路,一路由董卓、曹操率領兩千豫州蕩騎,並西域僕從胡騎八千人,合兵一萬,攻伐鄯善國以南的且末、小宛二國,這兩國都是西域小國,兵力不多,加上前兩番西域諸國聯軍敗北,兩國兵力損失不小,於董卓、曹操而言,攻下來難度不大。

至於另一路,便是伏德自己統率,率領八千漢騎,並兩萬五千西域僕從軍,一路向北,過山國,而後向西,直取龜茲,揚言必奪回大漢西域都護府所在,旦有反抗者,必雞犬不留,寸草不生,以振大漢天威。

聞得大漢天軍攻龜茲,山國上下皆是惶恐不安,十分恐懼漢軍會不會對他們實行鄯善暴行,雖然山國數月之前,也算幫我漢軍,但是那點幫助,山國上下也不敢全信漢軍會不會放過他們,特別是前番漢軍詔告西域,要西域各國臣服,爲漢附庸,他們當時拒絕,不知道會不會引起大漢報復。

一番討論,山國上下最終選擇了他們一直以來生存在西域的法則,主動派出使者到漢營,向大漢選擇自降國號,國王攜土投靠大漢,自此山國爲漢境,山國上下爲漢民。

說實話,伏德知道山國這一消息時,也是有些驚訝,畢竟,一國之主,能這麼幹脆的主動投降爲民,這也是不多見的。

不過,後來他想想山國這樣的小國,這些年能在大漢生存下來的法則,也就釋然了。後世有句話說得好,“弱國無外交”,山國這種小國,就是如此,既然已經不能和大漢僵持,說不得繼續和大漢對着幹,會被滅國,那就不如趁着局勢還不明朗時,選一個好的強者投靠。

對山國而言,誰在西域強大,他們就投靠誰,這是毫無疑問的。如今漢軍一改以往攻伐西域之勢態,國力據說也是蒸蒸日上,很明顯可以在所佔領的西域地區統治很久,就算可能一時間不能佔領西域全境,但最起碼而言,他們山國所在,必定是西域中大漢所管轄的地方,自然的,山國投靠大漢,成了必然選擇。

山國的識趣,自然讓伏德高興不已,沒有多做考慮,便答應請求,雖然漢軍要儘可能多的攻略西域土地,爲日後的中原移民屯田做準備,但並不是真的說要屠戮西域,終究在中原移民未至時,留在西域的數萬大軍,也需要人種地屯田,給大軍準備後勤不是?

這些種地屯田的西域人,從何而來?自然是自願歸順的西域胡人了,他們將在漢軍的軍管之下,只可說漢語,服飾爲漢服,一切以漢家百姓風俗而變,而漢軍也會在各部兵將長官的命令下,將西域諸國的文化,有意識的滅絕,就算是珍寶古玩這些有西域文化的東西,也要儘可能銷燬,務必要最快速度的把西域文化融合進中原文化,從而使得西域成爲大漢不可分割的一塊。

漢軍不費一兵一卒拿下山國後,便在山國附近休整一日,而後,留兩百漢軍,以幫助戍守城池名義留守山國都城墨山城。

之後,伏德又令山國出兵五百精壯,隨漢軍出征,山國遲疑一番,不過卻因人在屋檐下,只得答應。

伏德此舉,自然是爲了以防出現意外,山國投鼠忌器,降而復叛,畢竟這西域諸國都有主動或者被動反叛的先例,不得不防。

雖說山國見漢軍勢大,都到了自降國號的地步,應該不會有反叛的心,但誰知道會不會出現意外。而留兩百人守山國國都,又抽調山國半數兵馬五百人隨軍出征,就是對山國的威脅。

畢竟,一來那身爲山國根本的五百精壯,必定無命,二來國都之中,還有兩百精銳漢兵,就算山國膽有二心,恐怕也沒機會成事了。

就這樣,漢軍三萬餘人,一路直取龜茲方向,途中過尉黎國,此國爲西域中等國家,也是有一番傲氣,其與龜茲合兵四萬餘,駐守尉黎國都,意圖靠尉黎堅城與漢軍對峙。

對此,漢軍並未有懼色,伏德命一邊兩萬餘漢軍僕從軍假意圍城,並且加緊製造攻城器械,給予城內守軍漢軍要攻城的假象意圖。

實在,另一邊伏德又令五千漢騎,繞道尉黎城,直往龜茲國內部,要他們藉着龜茲國出兵兩萬,國內兵力空虛的機會,務必要把龜茲國內部攪得天翻地覆。

果然,漢軍看中龜茲國內部空虛的機會,打中了龜茲國的命脈,國內根本對付不了漢軍鐵騎,除了龜茲國大城以外,根本沒有漢軍鐵騎去不了的地方。

尉黎國都內,日日都接到龜茲國的求援信,引得城內龜茲軍,軍心大跌,而漢軍雖然圍城,卻始終沒有攻城,等不及的龜茲軍面對國內情勢,不顧尉黎上下反對,最終決定出城,回國救援。

龜茲軍輕鬆突破漢軍圍困,途中,遇到早就埋伏好的漢軍三千鐵騎,並一萬五千西域僕從胡騎,漢軍諸將用命,大敗其軍,掩殺近萬,俘四千餘,自身僅損兵三千餘,還多爲西域胡人。

後伏德令麾下西域胡人,扮作龜茲敗軍,詐開城門,接着漢軍騎兵洶涌入城,自此尉黎城陷落。

第五百五十三章 陳留壯士黑漢者第一百九十一章 檄文討賊板楯蠻第一百二十七章 鑿破漢陣第三十五章 奴婢命苦矣第七十四章 再議太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第四百零三章 訓弟只爲百年後第四百九十八章 各方異動已先開第二百七十一章 西北家族靠軍功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人降蠻第兩百章 平蠻夷計策初定第五百零四章 兩軍皆撤無勝負第六百八十四章 鹿死誰手第一百九十九章 何不直入閬中第一百四十六章 漢室三興第五百二十三章 賊勢軍力甚難敵第五百一十七章 歸去蜀中還諸事第四百六十七章 何進竇武兩相比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五百一十二章 望陛下收回成命第二百七十四章 冬至第一百七十九章 錦上添花易 雪中送碳難第六百四十八章 先王耀德不觀兵第二百零九章 拜巴郡太守第一百一十九章 城樓危如卵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五百六十六章 四面八方皆死路第三百五十二章 爾等欺吾刀不利乎第五百四十三章 曹魏最大之功臣第六百三十五章 張燕之謀第六百四十九章 周勃 陳平可不是容易做的第四十章 事畢第二百九十一章 五德終始說第兩百章 平蠻夷計策初定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二百六十章 爲了黃巾而上位第二百四十章 蠻人不復反矣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州叛軍尚有後手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八十二章 皆爲漢軍埋骨之地第三百三十四章 竇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嗎第二百零七章 終平亂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四百一十五章 太學諸友今何如第三百八十五章 滅賊前奏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三百三十四章 竇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嗎第三百三十五章 政治妥協第三百八十二章 囊中之物周正太第五百六十四章 劉張公孫何突騎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五百一十二章 望陛下收回成命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第四百五十四章 鮮卑漢奸第五百九十二章 法若不行 何以服人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一百三十一章 潰敗亡命第四百零二章 賈文和主動請纓第十六章 曹破石要女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里奇襲終得手第二百一十五章 起死回生第九十章 以兄事之第二百六十七章 難捉緣由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家麒麟兒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五百零二章 大戰之下真情義第五百六十章 今必將滅賊餘一役第四百五十章 打仗就是來搶劫的第五百八十六章 聯姻是宋伏的需求第二百四十一章 募蠻兵劉堅至江州第二百八十四章 中黃太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錦上添花易 雪中送碳難第五百八十九章 是宦官的人又如何第三百五十三章 不捨晝夜第二百九十三章 如何應對世家豪族第一百五十章 有志者事竟成也第六百四十六章 天子駕崩第五百三十二章 單家子中出徐福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六百零九章 朝中危機陰謀事第五十八章 永樂太后第四百一十八章 解危度厄何伯求第六十六章 三互法第六百零二章 韓遂疑竇變兵事第五百七十四章 涼州第四次漢羌大戰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三百零五章 江夏蠻亂第五十五章 何氏美如鸞凰第一百四十一章 胡不歸第二百三十三章 待人以誠 人必待己以忠第五百八十章 虎父無犬子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事去矣何有援第二百九十七章 半緣修道半緣君第一百零三章 不屈蘇氏第五十二章 劉堅第一百九十九章 何不直入閬中第二百九十四章 祈福儀式第十二章 隱憂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
第五百五十三章 陳留壯士黑漢者第一百九十一章 檄文討賊板楯蠻第一百二十七章 鑿破漢陣第三十五章 奴婢命苦矣第七十四章 再議太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第四百零三章 訓弟只爲百年後第四百九十八章 各方異動已先開第二百七十一章 西北家族靠軍功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人降蠻第兩百章 平蠻夷計策初定第五百零四章 兩軍皆撤無勝負第六百八十四章 鹿死誰手第一百九十九章 何不直入閬中第一百四十六章 漢室三興第五百二十三章 賊勢軍力甚難敵第五百一十七章 歸去蜀中還諸事第四百六十七章 何進竇武兩相比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五百一十二章 望陛下收回成命第二百七十四章 冬至第一百七十九章 錦上添花易 雪中送碳難第六百四十八章 先王耀德不觀兵第二百零九章 拜巴郡太守第一百一十九章 城樓危如卵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五百六十六章 四面八方皆死路第三百五十二章 爾等欺吾刀不利乎第五百四十三章 曹魏最大之功臣第六百三十五章 張燕之謀第六百四十九章 周勃 陳平可不是容易做的第四十章 事畢第二百九十一章 五德終始說第兩百章 平蠻夷計策初定第六百四十三章 驃騎將軍涼州牧第二百六十章 爲了黃巾而上位第二百四十章 蠻人不復反矣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州叛軍尚有後手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八十二章 皆爲漢軍埋骨之地第三百三十四章 竇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嗎第二百零七章 終平亂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四百一十五章 太學諸友今何如第三百八十五章 滅賊前奏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三百三十四章 竇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嗎第三百三十五章 政治妥協第三百八十二章 囊中之物周正太第五百六十四章 劉張公孫何突騎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五百一十二章 望陛下收回成命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第四百五十四章 鮮卑漢奸第五百九十二章 法若不行 何以服人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一百三十一章 潰敗亡命第四百零二章 賈文和主動請纓第十六章 曹破石要女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里奇襲終得手第二百一十五章 起死回生第九十章 以兄事之第二百六十七章 難捉緣由第一百四十八章 吾家麒麟兒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五百零二章 大戰之下真情義第五百六十章 今必將滅賊餘一役第四百五十章 打仗就是來搶劫的第五百八十六章 聯姻是宋伏的需求第二百四十一章 募蠻兵劉堅至江州第二百八十四章 中黃太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錦上添花易 雪中送碳難第五百八十九章 是宦官的人又如何第三百五十三章 不捨晝夜第二百九十三章 如何應對世家豪族第一百五十章 有志者事竟成也第六百四十六章 天子駕崩第五百三十二章 單家子中出徐福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六百零九章 朝中危機陰謀事第五十八章 永樂太后第四百一十八章 解危度厄何伯求第六十六章 三互法第六百零二章 韓遂疑竇變兵事第五百七十四章 涼州第四次漢羌大戰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三百零五章 江夏蠻亂第五十五章 何氏美如鸞凰第一百四十一章 胡不歸第二百三十三章 待人以誠 人必待己以忠第五百八十章 虎父無犬子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事去矣何有援第二百九十七章 半緣修道半緣君第一百零三章 不屈蘇氏第五十二章 劉堅第一百九十九章 何不直入閬中第二百九十四章 祈福儀式第十二章 隱憂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