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揭過

阿瞞,乃曹操小名也,曹操因“五色棒”一事早已京師聞名,其小名亦隨之傳播。酒肆衆人見許攸如此親切稱呼,暗道此人果真與曹操相交莫逆,紛紛退避,不復先前助人之熱情。

曹操此刻前來,乃是得到報案,言酒肆有人鬧事,對於自己新管理的轄區,曹操新官上任三把火之下,已是顯現其才能,驚聞有人竟還敢於此時鬧事,哪能容忍,便率人而來。見鬧事之人乃是好友許攸,而其竟直言自己小名,生怕別人不知道,心裡真是氣極,卻無法應對,因他知道自己這少小好友性情,生活不治行檢,飲酒後又喜胡言。

“阿瞞,阿瞞,快速助吾。”許攸似乎渾然不知此時情景,依舊大喊。

曹操一言不發,與左右打了眼色,其下屬差役怎能不知上官心意,上前架走許攸離去,任憑他如何叫喊阻止也不理會。未幾,便聽曹操言道:“諸位,吾那友人醉酒胡言,行爲不檢,讓各位見笑了。‘雒陽雙琴’乃琴藝大家,今日被其打擾多有得罪,餘代其向兩位請罪了。”言罷,向着“雒陽雙琴”那兩女行禮賠罪。

兩女相互對視一眼,然後其中一人言道:“部尉勿需如此,吾姐妹無事,想來是汝那友人醉酒亂了神志。”曹操之名此時雒陽盡知,其給了面子給兩人,兩人當然不會不識趣,此言一出,算是揭過此事。

曹操聞言心裡也是一鬆,雖然自己上任號稱是秉公執法,然而這也是對人而已。想起曹家父祖三代人,努力三世,爲的不就是融入士人團體中而已?

其祖父曹騰,其實也說不上是真正的祖父,曹騰是宦官,自不會生孩子,只是抱養了曹嵩。曹騰是一個典型的官場老狐狸,堪比官場不倒翁胡廣,政治敏覺和手腕極高,他在宮禁三十餘年,歷事四帝,未嘗有過。而且和別的宦官不同的是,他不敵視士人,反而向朝廷推薦了很多人才,最出名的便是桓帝時尚未升任三公司徒之位的種暠彈劾他,他卻不怒,反而稱種暠爲能吏,從而一舉爲種暠揚名。當然姑且不論這是其本意還是爲了給自己留身後之路而爲之,反正其在士人中口碑尚好。但也是相對其他閹人而言,在士人心底,照樣也瞧不上他,畢竟士人與宦官之間僅爲憤懣,說到底不過是互相利用而已。

到了其父曹嵩深明閹人之後無有能善終保全者,因此長大後極於向士人靠攏。他二十二歲時被敦煌太守趙諮舉爲孝廉,任滎陽令。趙諮後官拜東海相,從敦煌赴任東海時途徑滎陽,曹嵩爲謝其舉薦之恩夾道相迎,趙諮視而不見。面對恩公的冷遇,他並不羞惱,反而說:“趙東海海內人望,今過吾界卻避而不見,外人若知吾未拜謁,定會恥笑吾怠慢恩人。”後他爲了拜謝舉主,丟印棄官,孤身一人追到東海地界,趙諮深爲感動,這才停車相見。直到拜見趙諮之後,曹嵩纔回到家鄉,其一生向士人靠攏不可謂不努力,可惜最終就像楊賜與其共同賑災對其不冷不熱一樣,還是因閹人之後不被士人所重。

至三代,曹操少小也深受身份之苦,他上太學期間正值黨錮爆發之時。太學乃是士人的大本營,他身爲“贅閹遺醜”自然受到衆太學生孤立,根本交不上一個朋友,這種局面直到橋玄的出現。橋玄字公祖,樑國睢陽人,當時已爲三公,是朝野重臣,他非常看重曹操,認爲他有命世之才,言道“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然橋玄因“性剛急無大體”,歷來素譽不高,他的話對曹操的幫助不大,便建議曹操望見許劭許子將。許劭出自汝南大族,以品評人物聞名,據傳他每月都要對當時人物進行一次品評,人稱爲“月旦評”。曹操“卑辭厚禮”求見,許劭卻看不上他,屢次將他拒之門外,曹操怒極“伺隙脅”,許劭懼而給出:“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

姑且不論這是好話還是壞評,反正曹操從此算是出名了,他終於可以以此爲憑接近一個人,那就是非“海內聞名”不得相見的袁紹。當然接近是一回事,如何進入甚至融入袁本初圈子,他也是煞費苦心,經歷了重重考驗。

先是袁紹爲了考驗其武藝與膽識,派刺客夜入曹家,用劍擲向曹操,第一劍過低,未中,第二劍曹操估計下一劍肯定會高,於是低頭趴在牀上,又躲了過去;後來袁紹爲了考察其忠心,私闖民宅的本事,和曹操在街上看到有人成親,就秘密躲進那家的花園內,半夜裡溜出來,武力劫走新娘,但很快袁紹故意迷路,自己掉進灌木叢中無法脫身,眼看就要被抓住了。曹操見之大喊:“偷兒在此!”袁紹這才從灌木叢中跳了出來,脫身而去。諸如其他考驗一一經歷,曹操這才徹底進入了袁紹的黨人圈子中。

雖然考驗重重,其中多是驚險異常,但這些也是值得的,不說其名聲漸長,此後他更是靠袁紹擁有了難以想象的人際資源。當然,進入圈子不等於融入圈子,融入圈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他很清楚袁紹之所以如此考驗自己,就是希望自己用其宦官之後的身份前去刺殺宦官,畢竟袁紹圈養許多死士的目的可謂是衆人皆知。

因此,他不等袁紹命令,自己選擇了當時宦官裡權勢地位中等的中常侍張讓,其揹着手戟大鬧張府,以此表明決心,之所以選擇張讓也是有所考慮的,若是選擇當時最具權柄的王甫、曹節、袁赦三人之一,三人作爲曾和其祖父曹騰共事的大宦官,若其大鬧三人中任何一人,成與不成之後他定無生路可言。而張讓不然,其權勢尚低,不成多半會因其祖父曹騰之面,罷手不再追究此事,事實證明他賭贏了,從而也算是在士人之中聲名鵲起。

但這些對曹操來說。遠遠沒有達到他的需求,今年他上任北部尉後,棒殺小黃門蹇碩叔父也是他又一次向士人靠攏的投名狀,雖然一而再再而三的觸及宦官底線,可能會毀了他的仕途甚至性命,但也是值得的。一方面徹底告訴士人他與宦官決裂,另一方面也是爲自己揚名。

因此許攸一事他不能讓許攸被抓,許攸不僅是他好友,更是袁紹圈子裡的重要之人,但同時也不能讓許攸判定有罪,毀其上任之後所建立的名聲,是以纔會與“雒陽雙琴”請罪,爲的就是讓這兩位當事人主動揭過此事,這樣便無需治罪許攸,畢竟熟人之間口角爭執再平常不過,不然治許攸一個“鬧事”之罪,“五色棒”下,其豈有活路?

第九十七章 關羽殺人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城山第九十八章 亡命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六十九章 獻策治蝗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六百零六章 韓文約兵進平襄第十三章 獎賞第五百六十九章 吾天生有此能 何足道哉第二十八章 袁紹之約第四百七十三章 龐德第五百零九章 最軟蛋的綠帽男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戰伊始第五百六十七章 廣宗蛾賊已先平第十三章 獎賞第二十九章 幫助第五百五十章 兩虎相爭誰獲利第一百三十一章 潰敗亡命第五百四十六章 潁陰荀氏才俊多第三百九十一章 北軍中侯第二百零七章 終平亂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四百八十四章 龐柔第三十五章 奴婢命苦矣第六百七十二章 塞北豐收和大婚第六百一十八章 豈有汝之妄負國恩之輩哉第三百零七章 寧拜見明公第五百六十四章 劉張公孫何突騎第三百二十九章 禍水東移第四章 帝心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十九章 何家參與第三百八十五章 滅賊前奏第六百八十七章 完勝域外第三百二十九章 禍水東移第五百一十七章 歸去蜀中還諸事五百一十八章 黃巾亂事召雒陽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二百零三章 莫要負隅頑抗第三百二十六章 城牆崩塌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倉古道議古今第五百二十四章 今日便受此之辱第六百零八章 涼州風再起第四百九十章 火馬之下同歸於盡第二百六十二章 瞞天過海第一百一十二章 守城初戰第五百九十五章 叛軍並非鐵板一塊第三百三十四章 竇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嗎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三百三十一章 望司馬開城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兒 休得胡言第二百二十七章 千餘烏合之衆第三百二十八章 摘桃子沒門兒第四百六十二章 破王庭放兵一日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第一百六十二章 死灰獨不復燃乎第一百六十九章 袁赦自盡第三百二十三章 汝子文聘乎第四百六十章 男子最大之樂事第三百五十九章 提攜長刀爲君死第二百八十一章 抑制邪教第四百一十三章 何不行伊霍之事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第四百四十一章 北地郡第四百三十三章 崤函古道第二百四十四章 懷孕的女人最可怕第三百二十章 拒公主爲妻第五百六十四章 劉張公孫何突騎第三百七十章 激戰事急唯行險第八十六章 遇賊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二百七十一章 西北家族靠軍功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六百一十五章 斷糧道者卻中伏第六百五十八章 拉攏盟友和打擊政敵的妙招第二百零九章 拜巴郡太守第五百六十一章 蛾賊軍勢雲泥別第一百六十六章 四世出了六位三公第三百四十九章 名臣良將究何爲第二百九十四章 祈福儀式第八十九章 楊縣良將第四百五十二章 自相殘殺爲撞城第四十三章 培養外戚第三百六十五章 樅陽小城第八十九章 楊縣良將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人降蠻第一百七十六章 彈劾蔡邕第二百三十章 蠻人營地真死地乎第三百六十章 士爲知己者用第四百零四章 與庸人不識馬骨有何異第一百八十章 朝會初爭第二百七十八章 道觀異象第三百七十二章 小民從來不可輕第六章 瘟疫第三百二十九章 禍水東移第六百二十四章 割肉般的考驗
第九十七章 關羽殺人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城山第九十八章 亡命第三百一十六章 豈曰無衣第六十九章 獻策治蝗第三十四章 各方反應第六百零六章 韓文約兵進平襄第十三章 獎賞第五百六十九章 吾天生有此能 何足道哉第二十八章 袁紹之約第四百七十三章 龐德第五百零九章 最軟蛋的綠帽男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戰伊始第五百六十七章 廣宗蛾賊已先平第十三章 獎賞第二十九章 幫助第五百五十章 兩虎相爭誰獲利第一百三十一章 潰敗亡命第五百四十六章 潁陰荀氏才俊多第三百九十一章 北軍中侯第二百零七章 終平亂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敗 亦乃天意第四百八十四章 龐柔第三十五章 奴婢命苦矣第六百七十二章 塞北豐收和大婚第六百一十八章 豈有汝之妄負國恩之輩哉第三百零七章 寧拜見明公第五百六十四章 劉張公孫何突騎第三百二十九章 禍水東移第四章 帝心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十九章 何家參與第三百八十五章 滅賊前奏第六百八十七章 完勝域外第三百二十九章 禍水東移第五百一十七章 歸去蜀中還諸事五百一十八章 黃巾亂事召雒陽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二百零三章 莫要負隅頑抗第三百二十六章 城牆崩塌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倉古道議古今第五百二十四章 今日便受此之辱第六百零八章 涼州風再起第四百九十章 火馬之下同歸於盡第二百六十二章 瞞天過海第一百一十二章 守城初戰第五百九十五章 叛軍並非鐵板一塊第三百三十四章 竇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嗎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三百三十一章 望司馬開城第五百三十三章 四姓小侯待救援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兒 休得胡言第二百二十七章 千餘烏合之衆第三百二十八章 摘桃子沒門兒第四百六十二章 破王庭放兵一日第一百五十七章 韓家老賊顯影蹤第一百六十二章 死灰獨不復燃乎第一百六十九章 袁赦自盡第三百二十三章 汝子文聘乎第四百六十章 男子最大之樂事第三百五十九章 提攜長刀爲君死第二百八十一章 抑制邪教第四百一十三章 何不行伊霍之事第三百三十六章 大宦官的倒打一耙第四百四十一章 北地郡第四百三十三章 崤函古道第二百四十四章 懷孕的女人最可怕第三百二十章 拒公主爲妻第五百六十四章 劉張公孫何突騎第三百七十章 激戰事急唯行險第八十六章 遇賊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二百七十一章 西北家族靠軍功第七十九章 差點把持不住第六百一十五章 斷糧道者卻中伏第六百五十八章 拉攏盟友和打擊政敵的妙招第二百零九章 拜巴郡太守第五百六十一章 蛾賊軍勢雲泥別第一百六十六章 四世出了六位三公第三百四十九章 名臣良將究何爲第二百九十四章 祈福儀式第八十九章 楊縣良將第四百五十二章 自相殘殺爲撞城第四十三章 培養外戚第三百六十五章 樅陽小城第八十九章 楊縣良將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人降蠻第一百七十六章 彈劾蔡邕第二百三十章 蠻人營地真死地乎第三百六十章 士爲知己者用第四百零四章 與庸人不識馬骨有何異第一百八十章 朝會初爭第二百七十八章 道觀異象第三百七十二章 小民從來不可輕第六章 瘟疫第三百二十九章 禍水東移第六百二十四章 割肉般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