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士別五年 當刮目相看

左昌人頭掉落,漢軍各部爲之一震,一名故涼州刺史的人頭掉落,作爲一位曾經大漢的封疆大吏,顯然他的人頭對於那些兵卒來說是極其有威懾力的。

這種封疆大吏的人頭,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兵將的震懾,還有伏泉威信的提高。

此時此刻,伏泉麾下這多數從朱儁手下接手的兵馬,再也不敢對於伏泉有所不服。否則,今日的左昌可能就是明日的他們。

他們都明白,伏泉今天的殺人,可不是簡單爲了將這敗壞涼州首罪之人斬殺這麼簡單,更深層的意思是告訴他們,一個州刺史伏泉都可以斬殺,他們這些小兵小將自然更不在話下。

之後,伏泉又宣示了次日大軍開拔,進駐右扶風的命令後,便命令麾下各部兵卒,回營休整,準備明日的行軍。

開春的午後還顯得陰冷,伏泉之後也往自己中軍大帳而去,不過,剛到大帳前,卻是見到了張猛,看他的神色,卻像是等了不少時間的樣子,想來是剛纔伏泉訓誡全軍後,他便過來了。

伏泉疑惑問道:“叔威,何故在此?”

“回稟平西,末將此來,卻有所惑。”張猛行禮道,年紀輕輕的他,雖然尚未及冠,卻也已經算是入仕多年了,和當初伏泉初見他時,完全與衆不同了。

“可是爲左昌之事而來?”伏泉淡淡笑道,心中已有猜測,畢竟,左昌剛被自己斬殺,張猛就來,的確不難讓他不懷疑。

“正是。”張猛聽後一愣道,青澀的臉上露出些許不解,似乎不知道伏泉怎麼會猜出他的想法一樣,還是暴露了他的入仕以來的經驗資歷的不足,猜不出很多官場老油條的心思。

“入帳細談。”

“諾!”

拍了拍行禮的張猛的肩部,伏泉笑着拉他入營,張猛有些惶恐跟着,一點兒也沒有當初在張奐府邸,對伏泉的不敬。也許,這些年來的入仕,讓他逐漸成熟,又或許,張奐在他少年時早逝,讓這個剛剛見識過戰場險惡的少年,再經歷喪父之痛,徹底的成長了吧。

昔年,征討鮮卑後,以倉促組成的涼州新軍,對陣鮮卑大軍的張奐,最終落敗而歸,昏迷之後身體逐漸不好,後來帶着病體回鄉,最終離開人世。前後之間,對於當初自己逃出張府,不聽話的張猛衝擊太大,恐怕纔會導致張猛現在的樣子。

至於張猛爲何與常人不同,尚未及冠,早早出仕,自然有着張奐的緣故。當年張奐死後,朝中有人建議,張奐雖有敗績,但一生之中爲大漢立功無數,縱然早年返鄉不仕,可皇帝有召,便攜帶病軀從徵,實乃忠臣,特向皇帝提議,重賞其家屬。

這家屬自然只能是張奐的後代了,劉宏對此並未阻止,並且特別下旨,恩准封了張奐後人一個童子郎的名額,當然,與此同時相對的,“涼州三明”另外兩人皇甫規、段熲二人後代,也都有封賞。

畢竟,張奐已經封賞,另外兩個不封賞顯然不好。前者無論在政治上是何立場,但至死都算爲大漢盡忠,而後者,雖在政治上有投靠宦官的投機之舉,遭受無數黨人士人非議,不過也算是至死爲大漢奮鬥,因此劉宏還是力排衆議,給了另外兩人子嗣,一個童子郎的身份。

這份賞賜,看似簡單,但其實極重,畢竟,童子郎可是大漢二十歲以下的預備官員。倘若有人早早得到,只需要磨礪數年,至少要比他人早幾年十幾年,成爲大漢的六百石到千石官,當初伏泉入朝爲官時,也是得了童子郎的身份,再靠着家族背景,以及自己的功績,才能平步青雲,可以說劉宏的封賞不可謂不重。

張奐一共只有三子,長子張芝早已無心仕途,整日在家研習書法,自然不取。而次子張昶也是早已入仕,更是隨張奐在征討鮮卑中,立下一些功勞,仕途也算通順,並且有着其父張奐的名望,想來日後繼續升遷,沒有太多憂慮。

因此,對於張家人而言,這份功勞也就只有還未成年的張猛最爲合適,所以這小傢伙,比歷史上的他,更早的入京爲童子郎。上了太學之後,便因爲其父,被劉宏早早指派任幷州小縣,任一縣縣尉磨礪,直到現在被伏泉向皇帝劉宏請旨,調來擔任副將,箇中曲折不斷,只能說是兩人有緣。

至於另外皇甫規和段熲的後人分童子郎名單,說來也巧,安定皇甫家族的那人也在伏泉身邊,他就是伏泉的另一個副將,皇甫堅壽。想來皇甫家族經過思索,最終卻是將那童子郎的名額,交給了現在皇甫家的擎天柱皇甫嵩的兒子。

而武威段家,卻是將那童子郎名額交給了段熲之子,不過因爲其子年幼,現在也就才滿十二歲,剛剛上太學,伏泉也是因此最終思索,沒讓他成爲自己副將,實在是太小了,沒有一定的作戰資歷,帶着累贅。

雖然張猛也未及冠,但至少也有了三年多的入仕經歷,也曾經參加過征討鮮卑的國戰,加上張奐的餘蔭,擔任副將,也是夠了。至於段熲兒子,顯然沒有這些條件,到了軍中,就算他父親是段熲,恐怕也不能服衆。

進入營帳後,張猛行禮道:“今西疆亂事未定,平西尚未入涼州,便斬大漢罪臣,此中一切,若傳至朝中,引起非議,豈不授人以柄乎?所謂倒持泰阿,授楚其柄,朝中平西之敵,欲置將軍死地,必以大不敬參奏,此倒持干戈之舉,恐出師之功未成,朝廷便已檻車徵平西入京矣!”

張猛顯然在政治上已經有所想法,他倒是看透了自己擅殺左昌,消息傳到朝中,會令某些人懲治自己的機會。授人以柄,他還能讓誰針對,除了那些一直和他不對付的黨人以外,自然不會有其他人。

這些人可不會在乎涼州的亂事有沒有人能夠平定,恐怕就是大漢現在只有伏泉一個人能夠平定涼州亂事,他們也會毫不猶豫的在後面彈劾伏泉,就和王允在大漢尚未平定太平道黃巾蛾賊時,就迫不及待的上書朝廷,彈劾張讓一樣,對待政敵,如果有了可以一舉打殘對方的證據,他們可是會毫不猶豫的將他們致死,無論何種情況,即使國家可能因此滅亡。

看到張猛成長到這樣,伏泉表示很開心,不過很顯然,他還是嫩了點,還是不明白能夠決定這件事情的人,不是那些朝臣,而是皇帝劉宏。就和張讓那涉嫌和太平道黃巾蛾賊謀逆的事情一樣,如果不是劉宏當時不想動張讓,恐怕張讓早死了,皇帝想要留你,你就是真的謀反,他也有辦法讓你不死。

伏泉聞後感慨道:“士別五年,當刮目相看!叔威能有此般見識,張公在天之靈,必欣慰之至矣!”

的確,伏泉想來,沒有任何一個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短短几年成長起來,不會高興的,只可惜,張奐這最疼愛幼子的父親,卻是永遠也無法在這個世界看到張猛的變化了。

聞之,張猛連忙行禮感謝道:“謝平西妙贊!然……”

“不急,叔威之言,孤已盡知,此事且聽孤道來。”伏泉見張猛有話,連忙打斷道:“漢羌大戰百年,至今大漢無將可制,唯“涼州三明”可平,叔威可知皇甫公、張公、段公三人,何以平之?”

“……”張奐聞後,剛想回話,不過話到中途又覺不對,對於帶兵之事,他還是一知半解,不好談及。

見此,伏泉笑道:“無它,唯善待兵卒、愛兵如子、軍法嚴明,治軍嚴謹也!”

“這……”

“昔吳起爲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但有病疽者,起爲吮之,使得士族效死,方有其麾下勁旅。觀‘涼州三明’平羌,與起類似,時漢軍邊將失於綏御,乘常守安,則加侵暴,苟競小利,則致大害,微勝則虛張首級,軍敗則隱匿不言。軍士勞怨,困於猾吏,進不得快戰以徼功,退不得溫飽以全命,餓死溝渠,暴骨中原。徒見王師之出,不聞振旅之聲,酋豪泣血,驚懼生變,是以安不能久,敗則經年。“涼州三明”有於此,掌兵之初,皆整治西疆邊軍,使得漢軍軍紀爲之一變,方令久敗漢軍振奮,後以平羌,此可謂先代之良法也!”

張猛聽後點頭,顯然默認伏泉所言,張奐是他父親,他自小就聽“涼州三明”的事蹟,自然知道曾經的“涼州三明”,面對當時涼州軍中將軍貪污,軍隊上層敗壞的險惡情況時,如何應對的。

“再則,昔孫武之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西州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左昌惡賊,爲取私利,貪污軍費,陷害忠良,戰事一開,又畏死怯戰,如此狗賊,合當斬之。”

“可如此,朝中諸臣可聽平西乎?到時羣臣奮起,告平西大不敬之罪,末將恐平西之位懸矣!”

聞後,伏泉大笑道:“叔威之言錯矣,此事不在諸臣,而在陛下,而今西州戰事,陛下必不治罪,汝且放心!”

張猛錯愕道:“平西何以如此言之?”

“山人云,不可曰,不可曰!汝回去當自行領悟!”伏泉見張猛問話卻是不言道,而是說了句似是而非的謎語,趕走他,讓他自行領悟。

這事情賈詡早已想到,也讓自己寫了奏摺辯解,伏泉不好明說,這東西心裡知道便可,只能讓張猛自己領悟。

想到賈詡建議自己所寫的奏摺,伏泉就明白,這事情,只要他能控制好涼州亂事,自己不會有事了,至於張猛懂不懂,只能看他自己了,希望自己今天的話,能和歷史那位白衣渡江的大將年輕時候一樣,應中一員有才大將吧。

若是張猛經歷此事,能變得更通透些,再在戰場上有所突破,那就更好了。

對於大漢來說,“涼州三明”不該只有精於心計,誰都不得罪的皇甫規後人,尚在漢軍之中延續神話,張奐、段熲二人的後人,也該展現他們所遺傳的將門榮光纔是。

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六百六十六章 蔡邕入京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戮征服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六十二章 文姬尚在懷中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俘不詳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一百零七章 北柳設計第三百八十四章 嘭嘭噹噹第五百一十一章 搭上好線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六百五十七章 沒有下限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人降蠻第五百章 大鮮卑山行軍進行時第六章 瘟疫第四百六十九章 馬騰胡封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五百三十六章 酒徒狂生戲志才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將軍之位不好第一百一十三章 漢軍威武第二十九章 幫助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一百八十五章 援益州定平板楯第二十二章 太學第三百四十章 孤弱其黨第六百二十二章 歸義建威爲誰有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聖第三百二十章 拒公主爲妻第四十七章 月兒第六百五十八章 拉攏盟友和打擊政敵的妙招第四百二十九章 宋後所思第七十三章 油炸蝗蟲第六百八十章 徵西域第二百八十八章 不似良人也第一百六十四章 只有累壞的牛沒有耕壞的地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四百九十九章 封狼居胥漢爲傲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城山第四百九十三章 持久遊擊的影子第四百二十章 雒陽之兵尚弱也第五百六十八章 猗猗惠君第六百四十八章 先王耀德不觀兵第三百九十四章 楊甘將相和第六百零四章 天上怪異的黑東西第五百五十七章 幽涼之黃巾爭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第二百六十四章 將此獠拉出去斬了第三百八十九章 儒家兩面第二百七十七章 盧仙姑第二百三十一章 此大丈夫之志哉第三百九十三章 鮮卑內亂第五百四十章 滿屋髒亂不得坐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一百九十章 吏治動亂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六百三十七章 獻關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四百三十九章 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第五百五十六章 鄴城宦者已愈制第三百二十六章 城牆崩塌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開西域都護府第五十章 宋酆兵敗第五百五十一章 音清體柔易推倒第四十八章 人力不可及第四百六十六章 漢人英雄永垂不朽第二百五十四章 郡署無意當殺督郵第六百五十一章 立史侯爲帝第五百二十五章 漢騎應從天上來第四百二十二章 校獵伊始聞白鹿第三百六十六章 募丹陽兵第四百三十六章 弘農張氏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劉崇莫名出第二百六十七章 難捉緣由第四十章 事畢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三百六十八章 終是屠城顯本心第六百二十四章 割肉般的考驗第二百三十四章 舍私而取公第一百二十八章 死戰不退第七十三章 油炸蝗蟲第六百五十一章 立史侯爲帝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六百一十一章 馬鐙馬蹄鐵初顯威第六百一十三章 從此無羌唯有漢第六百一十四章 各自出招餘後手第五百九十七章 時候未到 尚需從長計議五百一十八章 黃巾亂事召雒陽第四百一十九章 北征前夕事茫茫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第二百七十章 願往五斗米教祈願第三百一十八章 莫名針對第一百八十三章 朕何如桓帝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六百三十九章 呂布百騎衝胡陣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三百四十八章 秦川徐晃第四百三十五章 華陰桃林第九十章 以兄事之
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六百六十六章 蔡邕入京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戮征服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六十二章 文姬尚在懷中第一百三十五章 殺俘不詳第六百八十八章 西域征服史第一百零七章 北柳設計第三百八十四章 嘭嘭噹噹第五百一十一章 搭上好線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六百五十七章 沒有下限第二百三十二章 誰人降蠻第五百章 大鮮卑山行軍進行時第六章 瘟疫第四百六十九章 馬騰胡封第三百章 君有何志第五百三十六章 酒徒狂生戲志才第六百五十九章 大將軍之位不好第一百一十三章 漢軍威武第二十九章 幫助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一百八十五章 援益州定平板楯第二十二章 太學第三百四十章 孤弱其黨第六百二十二章 歸義建威爲誰有第四百三十七章 草聖第三百二十章 拒公主爲妻第四十七章 月兒第六百五十八章 拉攏盟友和打擊政敵的妙招第四百二十九章 宋後所思第七十三章 油炸蝗蟲第六百八十章 徵西域第二百八十八章 不似良人也第一百六十四章 只有累壞的牛沒有耕壞的地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第四百九十九章 封狼居胥漢爲傲第二百九十六章 青城山第四百九十三章 持久遊擊的影子第四百二十章 雒陽之兵尚弱也第五百六十八章 猗猗惠君第六百四十八章 先王耀德不觀兵第三百九十四章 楊甘將相和第六百零四章 天上怪異的黑東西第五百五十七章 幽涼之黃巾爭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第二百六十四章 將此獠拉出去斬了第三百八十九章 儒家兩面第二百七十七章 盧仙姑第二百三十一章 此大丈夫之志哉第三百九十三章 鮮卑內亂第五百四十章 滿屋髒亂不得坐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一百九十章 吏治動亂第一百三十八章 漢末第一名將第六百三十七章 獻關第七十六章 袁氏妖言惑衆之輩第四百三十九章 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第五百五十六章 鄴城宦者已愈制第三百二十六章 城牆崩塌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開西域都護府第五十章 宋酆兵敗第五百五十一章 音清體柔易推倒第四十八章 人力不可及第四百六十六章 漢人英雄永垂不朽第二百五十四章 郡署無意當殺督郵第六百五十一章 立史侯爲帝第五百二十五章 漢騎應從天上來第四百二十二章 校獵伊始聞白鹿第三百六十六章 募丹陽兵第四百三十六章 弘農張氏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子劉崇莫名出第二百六十七章 難捉緣由第四十章 事畢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三百六十八章 終是屠城顯本心第六百二十四章 割肉般的考驗第二百三十四章 舍私而取公第一百二十八章 死戰不退第七十三章 油炸蝗蟲第六百五十一章 立史侯爲帝第五百零八章 爲君尋覓佳人來第六百一十一章 馬鐙馬蹄鐵初顯威第六百一十三章 從此無羌唯有漢第六百一十四章 各自出招餘後手第五百九十七章 時候未到 尚需從長計議五百一十八章 黃巾亂事召雒陽第四百一十九章 北征前夕事茫茫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第二百七十章 願往五斗米教祈願第三百一十八章 莫名針對第一百八十三章 朕何如桓帝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六百三十九章 呂布百騎衝胡陣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三百四十八章 秦川徐晃第四百三十五章 華陰桃林第九十章 以兄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