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 涼州 風乍起

時間流逝,悄至七月,大漢天下各州郡,依舊陷入在如火如荼的剿滅太平道黃巾蛾賊的戰事中。

這期間,天下不止太平道叛亂,其餘各地依舊因爲各種各樣原因,有亂事發生。

先是大漢南疆交州,地處偏遠,又非富庶之地,而前後數任刺史,都是交錢買官而來,在任上爲了彌補損失,自然大家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的同時,也多搜斂錢財,爲轉任其它富庶之地而準備,更加使得當地民怨沸騰。

他們這般“多無清行,上承權貴,下積私賂,財計盈給,輒復求見遷代”的舉動,使得當地駐軍和吏民,盡皆不滿,最終反叛。然而,交州叛軍卻與黃巾蛾賊不同,他們執刺史周喁及合浦太守來達,自稱“柱天將軍”,後殺刺史周喁,遣人請闕,數喁罪狀,說明反叛緣由,請朝廷給予說法。

交州的叛亂消息傳至雒陽,皇帝劉宏聞之,詔精選能吏,前往交州查之,以安地方。三府選京令東郡聊城人賈琮爲交趾刺史,賈琮到地,查明交州數任刺史,在任上,不斷搜斂當地明珠、翠羽、犀象、玳瑁等異香美材之物,使得民怨沸騰,吏民駐兵皆反。

後賈琮訊其反狀,言當地“賦斂過重,百姓莫不空單。京師遙遠,告冤無所,民不聊生,故聚爲盜賊。”並移書告示,各使安其資業,招撫荒散,蠲復徭役,誅斬渠帥爲大害者,簡選良吏試守諸縣,歲間蕩定,百姓以安。巷路爲之歌曰:“賈父來晚,使吾先反;今見清平,不敢復反!”

東南有亂,西南亦然,巴郡妖道張脩,率領麾下忠實信徒,聚衆叛亂。張脩以妖術爲人療病,其法略與張角同,令病家出五斗米,號“五斗米師”,叛亂一起,百姓皆稱其爲“米賊”。

不過,張脩的叛亂註定和歷史不同,巴郡官署只用數日,便將米賊數萬叛軍平定,斬殺數千,其餘逆賊皆俘,主簿王謀依照伏泉離去前,所留清剿郡內黃巾蛾賊之命,盡徙數萬反叛五斗米賊入塞外屯田。

巴郡平亂之所以這麼快,一方面自然是準備得當,伏泉所留徐晃、甘寧二將,在伏泉率領郡中精銳出中原平叛後,日夜募兵操練,同時肅安郡內,以防生變。

另一方面,卻是因爲有五斗米椒盧道姑爲內應,於張脩準備秘密起事前,探得消息,令其子張魯,星夜送信入郡署,使得巴郡郡署準備得當,派人火速抓捕張脩,並行文附近州郡,通知張脩欲反,令各地盡做準備。

張脩見事敗露,只能火速舉事,倉促之間,各地五斗米賊多難配合,使得漢軍輕而易舉的拿下多數爲集結成功的賊寇。而後,巴郡各部漢軍,合兵急迫張脩所集結的近萬亂民,甘寧威猛,斬張脩於亂軍之間,自此只用數日便定郡內叛亂,至於巴郡附近州郡,得到消息,也將郡內不多的張脩部的叛亂米賊平定,俘虜則按照事先約定,移交巴郡,由巴郡官署統一組織,送往塞外屯田。

這一次,巴郡平亂的消息傳至雒陽,皇帝劉宏大喜,各賜平亂首功徐晃、甘寧者爲列候,食邑數百戶,盡遷爲雜號校尉。同時,巴郡郡署其餘文武,亦有大賞,有數人因爲封關內侯。

至於此番告發張脩謀反的盧道姑等人,巴郡官署具名保奏五斗米教唯張脩所部有反意,其餘皆信道之人,未有謀反之心,劉宏並未牽連。

而且,大漢公卿百官多有信道之人,否則也不會被張角等人矇蔽,坐視這個本就有過謀反罪行的人,再次聚衆謀反,這裡面雖然有不少政治因素,但是和衆人信道,不無關係。加上五斗米教是張道陵的道統,張道陵又是大漢有數的“誠信得道”之人,自然,種種原因在,即使盧道姑等人和張脩之間曾有勾結,但終究因爲沒有最終參與謀反,而並未追究。

後來,也正因此,朝廷對於依舊有嫌疑的盧道姑等人,也並未可以針對。反而,因盧道姑等人有功,對於有功之人,皆有賞賜,其中,張魯這個少年,因其有星夜傳信平亂之功,被劉宏賜爲羽林郎入朝。

這兩場趁着大漢整合天下實力,對付太平道之機所產生的叛亂,終究因爲叛軍實力弱,並未引起大漢國太多的注意,真正會令大漢國頭疼的,卻是之後西北涼州所想要趁機得勢的叛軍。

當然,這股叛軍,如今尚在北地及枹罕河關蟄伏,他們在等一個機會,一個最大限度成功謀反的機會。

在涼州這片土地上,經歷了大漢國百年平羌戰爭的他們,深知要想在涼州起事,有多麼艱難。涼州兵可是大漢三邊精銳,州內又因位置特殊,自前漢以來,便是屯兵重地,如此軍事重地,漢軍實力尤爲秦漢,而如果想要起事成功,那麼無疑要等到涼州漢軍的實力削弱到一定程度方可,這纔是叛軍能成功的的關鍵時候。

無疑,這個機會離他們並沒有太遠,隨着冀州漢軍的平亂戰事進行,他們的機會因爲事態變化,陡然出現。

冀州乃是太平道的大本營,妖賊首領張角本身便是冀州鉅鹿人,在此經營經年,信徒衆多。因此隨着張角振臂一呼,天下太平道響應叛亂,冀州就因爲太平道根深蒂固、打造歷史最久的優勢,無論是兵力還是叛軍精銳程度,都非其餘各地能比,甚至一度要讓這大漢世祖光武皇帝的中興龍起之地,成了太平道爭霸天下的中心根據地。

大漢朝廷對冀州自然不敢大意,且不說這裡和世祖光武皇帝的關係,光是冀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就不是大漢朝廷能夠輕鬆處理的。

先秦春秋時,有一部星相書《元命包》中有言,“冀地有險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故曰冀州。”這其中便可知冀州於天下之重要性,甚至曾一度有“冀之得失,關乎國之興亡”的論調。

畢竟,自光武中興漢室以來,冀州人口便是常列於大漢十三州前列,加之其地自大禹治水後,境內河水使得其沃土無數,這種底子,本身於任何人而言都是爭霸天下的基石。

而冀州自古便是“土平兵強,英傑所利”之所,是“南北之衝,戎馬之場,要害之重地”,其“東近瀛海則資儲可充,南臨河濟則折衡易達,川原繞衍,控帶燕齊”的重要地理位置,使得無數梟雄得此而得天下。

光武得此,中興漢室,後來漢末時代,袁紹曹操二人北方大戰,若非意外,袁紹亦可定曹操,從此虎吞天下。而魏武得了北方,更是第一時間,將其治所遷於鄴城,以冀州管控天下,可見其地重要性,歸根結底,還不是因爲在現在這個生產力沒有爆發的時代,冀州的位置天然就決定了他成霸稱王的基礎,是其他地方很難趕得上的。

因此,大漢朝廷自然不容冀州有失,從一開始,劉宏便下詔,派北中郎將盧植率北軍五校士、天下諸郡兵經河內直驅冀州。同時又令護烏桓中郎將宗員爲副,率領一部幷州騎兵和幽州突騎,及並、幽二州所徵胡兵南下,與盧植所部對冀州太平道黃巾蛾賊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嚴令盧植快速平定冀州黃巾,不能使冀州糜爛,大漢江山有失。

盧植不虧是知兵之人,經過幾番較量,他帶兵之後,成功使得作爲太平道發源地,信徒最多,也是黃巾蛾賊爲禍最大的冀州,難有寸功,甚至自身難保。他連戰破賊帥張角,斬獲萬餘人,使得張角等黃巾蛾賊退走,集結於廣宗嚴守,盧植見此,則築圍鑿塹,造作雲梯,欲圍困太平道主力於廣宗,待其糧盡,垂當拔之。

很難想象,那些狂熱的太平道信徒,在張角三兄弟的領導下,本應該爆發出極大的戰力,甚至應該作爲天下太平道主力的冀州,現在竟然被漢軍壓縮在鉅鹿郡廣宗縣動彈不得,只待其糧盡,漢軍無論是圍死還是和出城活命的黃巾蛾賊決戰,都將必勝。

不過,隨着皇帝劉宏派遣小黃門左豐,到軍中觀查黃巾蛾賊形勢,冀州平叛事態便有所變化。而這變化,不僅使得漢軍臨陣換將,讓本來已經感到絕望的黃巾蛾賊看到一絲翻盤希望;同時,也給蟄伏在涼州已久的叛軍,感覺到了在涼州起事成功的希望。

卻說小黃門左豐到達盧植軍中,第一件事情,便是要受賄貪錢。這是現在大漢官場的常態和潛規則,即使現在是平定黃巾大亂的關鍵時期也一樣,畢竟,於左豐而言,明知盧植此番要立大功,從而得到皇帝和朝廷大賞,他不跟着分點羹,無疑是不可能的。

而且左豐知道盧植曾師從大儒馬融,當年馬融在位,最大的臭名便是他爲了自己奢靡生活,完全不顧忌他大儒名聲,和家族皇親國戚的身份,不斷受賄,這一點使得左豐從一開始便打算要從盧植處收來一筆財富。

然而,不曾想,盧植是個硬骨頭,坦言身上無財,不肯行賄。姑且不論盧植是真沒錢,還是性格剛毅,見到左豐是宦官,厭惡其人,爲了聲名而不行賄的,反正在左豐眼裡,盧植作爲馬融弟子,不可能不行賄,如今盧植不給左豐錢,擺明了不知好歹,因此左豐自然記恨。

回道京師雒陽後,左豐便對皇帝劉宏言語道:“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言下之意,便是冀州漢軍平定張角的太平道主力,十分輕鬆,而盧植現在只建堡壘,圍困張角等人,卻不進軍,一定是懷有二心,只等天下形勢有變,便可謀私。

此言可謂是誅心之極,如今正是太平道大亂天下的關鍵時期,劉宏親眼見識了大漢江山差點顛覆的危機,自然十分敏感。而盧植現在手握冀州一地,大漢所集結的天下精兵,軍權全部集結其一人,一旦有變,事必危矣。

劉宏不敢大意,加上盧植屯兵不發,大有左豐進言的大逆之意,因此,劉宏大怒,以檻車徵盧植入京,收押詔獄問審。當然,爲了避免盧植之事有冤,劉宏並未下死手,卻是令其減死一等,如同後世無期徒刑一樣,先收押,只待事情緣由問明,再作他審。

當然,盧植作爲冀州漢軍主帥,被下罪免職,朝廷自然不能令大軍主帥久懸,否則定然軍心不穩。後來,經過朝中討論,大將軍何進及其屬吏袁紹提議,改拜時爲河東太守的隴西臨洮董卓爲東中郎將,令其代盧植爲主將,火速平定冀州太平道。

只是,雖然漢軍換了主將,但冀州的黃巾蛾賊依舊未見得有翻盤希望。因爲董卓出身邊軍,亦是知兵之人,只是能力上面與盧植還有所差距,他出於各種原因,改變了盧植的戰法,放棄圍攻張角據守的廣宗縣,而率主力北上攻打張寶據守的下曲陽縣,圍攻了兩月餘都未克。

雖然如此,但董卓並未給冀州太平道黃巾蛾賊幾分機會,明眼人皆知,只要大漢朝廷不生亂子,太平道註定難挽大局。

不過,冀州的形勢變化不大,而涼州的形勢,卻因爲董卓成爲冀州漢軍主將而改變。其原因就在於董卓入冀州前,不僅帶走了其原本河東的涼州舊部,甚至朝廷還聽從董卓建議,又從涼州調兵予董卓,助其平賊。

究其原因,卻是因爲無論是朝廷還是董卓,都對冀州現在的漢軍,有所不信任。

畢竟,原本冀州漢軍主將盧植是幽州涿郡涿縣人,標準的北方人,而大漢抽調冀州兵馬,也多以北方兵居多,其餘地方,則都在當地平賊,不好抽調。

自古鄉黨之情最重,盧植身爲北方人,又是知名大儒,其人性格剛毅,有高尚品德,本身就有獨特的魅力使得大多數兵卒傾心,甘願爲其赴死,其中,以前來支援的盧植弟子,幽州軍公孫瓚所部最重。

此番盧植因爲宦官讒言,被下獄問罪,直接就導致這些冀州漢軍不滿,軍心不穩。而朝廷選派的袁氏故吏董卓,又非北方人,乃是涼州人,這個選擇,從一開始就令冀州的大部分漢軍不滿,首當其衝的便是爲盧植赴死最多的幽州兵。

無論何時何地,地方軍隊都有各自派系,如今冀州黃巾蛾賊快要平定,他們北方人,幽州人出力最多,現在突然換個涼州人來,這如何使得冀州漢軍滿意?

終歸太平道被剿滅,功勞如何分配?首功該何人取得?是身爲主將的涼州人董卓?還是他們這些出了大力氣的北方人?這一切,都促使朝廷需要抽兵給董卓。

第九十二章 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第五百七十八章 張讓委屈王允將罪第四百一十四章 舊友再聚知北伐第五百一十五章 化胡爲漢三策六百二十三章 張玄被劫 黃忠再戰第四百三十六章 弘農張氏第四百一十七章 時不待本初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六百一十九章 麴義要成名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一百六十三章 辣劉堅牀榻溫柔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陽第四百零八章 孔文舉批司徒府第五章 徐州世叔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出李逵遇到李鬼的戲碼第一百零一章 關羽來投第一百二十八章 死戰不退第三十五章 奴婢命苦矣第二百七十五章 信都不信第四百三十八章 僕不仕也第四百九十四章 幽並軍爭誰人勝第三百七十章 激戰事急唯行險第四百六十五章 立碑留名爲漢興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通三絕 定復西域第二百八十一章 抑制邪教第五百三十章 從祖以下皆得解釋第五章 徐州世叔第二百七十一章 西北家族靠軍功第五百五十九章 廣宗城內賊已動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滅賊第二百一十四章 益州分野有王氣第五百八十二章 千里相聚涼州事第二百八十章 張魯 休得呱噪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倉古道議古今第五百六十二章 勾心鬥角諸騎軍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一百五十九章 梟雄雄傑最大敵人第五百三十一章 政略改之曹魏亡第六百章 伏泉小兒必敗也第六十九章 獻策治蝗第九十四章 幽州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五百零四章 兩軍皆撤無勝負第七十五章 徵拜議郎第五百零六章 北疆百年有安寧第六百四十章 胡狗安敢欺吾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四百六十七章 何進竇武兩相比第二百八十三章 李廣 張伯路第一百四十五章 遊俠少年劉張簡第六百六十九章 掃定南匈奴屠各第四百五十章 打仗就是來搶劫的第五十三章 無妄之災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第二百八十三章 李廣 張伯路第二百六十六章 甘寧終現身第五百零一章 張然明兵敗如山倒第九十七章 關羽殺人第六十九章 獻策治蝗第一百八十八章 來撈軍功鍍金的第二百二十四章 明公靜候佳音第九章 出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蠻人爭議第三百五十九章 提攜長刀爲君死第六百二十五章 搶先決戰第六百三十五章 張燕之謀第五百三十七章 非太平道乃在朝堂第四百四十八章 受降城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光乍破兵戈亂第二百三十五章 好一夥烏合之衆第一百零八章 素利頭落第二百八十三章 李廣 張伯路第五十二章 劉堅第二十五章 索賄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六百一十七章 當往西域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四百三十一章 受冠禮成第三百九十九章 朕欲滅鮮卑也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六百二十三章 張玄被劫 黃忠再戰第二百二十五章 蠻人爭議第六百二十一章 手段厲害不如軍事牛逼第四百零五章 此女日後必大貴之第兩百章 平蠻夷計策初定第五百三十五章 陽翟俊傑已不少第五百八十八章 必令涼州成赤地第三十七章 劉悝進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兒 休得胡言第三百四十六章 更好的活着第六十八章 黨錮寒心第六百七十八章 出名的年輕俊傑第二百九十章 張魯來捉包第三百三十四章 竇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嗎第四百九十九章 封狼居胥漢爲傲第五百八十二章 千里相聚涼州事第四百三十一章 受冠禮成
第九十二章 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第五百七十八章 張讓委屈王允將罪第四百一十四章 舊友再聚知北伐第五百一十五章 化胡爲漢三策六百二十三章 張玄被劫 黃忠再戰第四百三十六章 弘農張氏第四百一十七章 時不待本初第四百九十六章 天命一說何有之第六百一十九章 麴義要成名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漢四百年之期第一百六十三章 辣劉堅牀榻溫柔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陽第四百零八章 孔文舉批司徒府第五章 徐州世叔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出李逵遇到李鬼的戲碼第一百零一章 關羽來投第一百二十八章 死戰不退第三十五章 奴婢命苦矣第二百七十五章 信都不信第四百三十八章 僕不仕也第四百九十四章 幽並軍爭誰人勝第三百七十章 激戰事急唯行險第四百六十五章 立碑留名爲漢興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通三絕 定復西域第二百八十一章 抑制邪教第五百三十章 從祖以下皆得解釋第五章 徐州世叔第二百七十一章 西北家族靠軍功第五百五十九章 廣宗城內賊已動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縣聽甕第三百零六章 一月滅賊第二百一十四章 益州分野有王氣第五百八十二章 千里相聚涼州事第二百八十章 張魯 休得呱噪第二百二十一章 米倉古道議古今第五百六十二章 勾心鬥角諸騎軍第二百一十八章 馬可識途 牛亦識羣第一百五十九章 梟雄雄傑最大敵人第五百三十一章 政略改之曹魏亡第六百章 伏泉小兒必敗也第六十九章 獻策治蝗第九十四章 幽州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五百零四章 兩軍皆撤無勝負第七十五章 徵拜議郎第五百零六章 北疆百年有安寧第六百四十章 胡狗安敢欺吾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四百六十七章 何進竇武兩相比第二百八十三章 李廣 張伯路第一百四十五章 遊俠少年劉張簡第六百六十九章 掃定南匈奴屠各第四百五十章 打仗就是來搶劫的第五十三章 無妄之災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第二百八十三章 李廣 張伯路第二百六十六章 甘寧終現身第五百零一章 張然明兵敗如山倒第九十七章 關羽殺人第六十九章 獻策治蝗第一百八十八章 來撈軍功鍍金的第二百二十四章 明公靜候佳音第九章 出城第二百二十五章 蠻人爭議第三百五十九章 提攜長刀爲君死第六百二十五章 搶先決戰第六百三十五章 張燕之謀第五百三十七章 非太平道乃在朝堂第四百四十八章 受降城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光乍破兵戈亂第二百三十五章 好一夥烏合之衆第一百零八章 素利頭落第二百八十三章 李廣 張伯路第五十二章 劉堅第二十五章 索賄第六十四章 黃漢升抱子求醫第六百一十七章 當往西域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破鮮卑第四百三十一章 受冠禮成第三百九十九章 朕欲滅鮮卑也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六百二十三章 張玄被劫 黃忠再戰第二百二十五章 蠻人爭議第六百二十一章 手段厲害不如軍事牛逼第四百零五章 此女日後必大貴之第兩百章 平蠻夷計策初定第五百三十五章 陽翟俊傑已不少第五百八十八章 必令涼州成赤地第三十七章 劉悝進京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古豈有上官死下官活之理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兒 休得胡言第三百四十六章 更好的活着第六十八章 黨錮寒心第六百七十八章 出名的年輕俊傑第二百九十章 張魯來捉包第三百三十四章 竇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嗎第四百九十九章 封狼居胥漢爲傲第五百八十二章 千里相聚涼州事第四百三十一章 受冠禮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