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五章 搶先決戰

張純乃是漁陽大族出身,曾爲中山郡太守,之所以曾經的漢室忠臣,會突然反叛,其實也和伏泉有關的,當然這事情雖然和伏泉相關,但是他自己都不知道。

這事情的起因,就是伏泉向朝廷求援,掉精銳騎兵入援涼州,對戰叛軍,平定叛亂。

當時,朝廷從並、幽二州漢軍中,一起調了四千漢騎,再加上南匈奴、屠各、烏桓等胡族的六千胡騎,馳援涼州。而張純聽到這消息,便自請爲將,只是,卻被朝廷選派兵馬的官吏拒絕了,至於原因自然是他們不想多事。

對於張純能力,這些官吏也不太瞭解,自然不敢胡亂答應張純請求,否則,若是張純能力不行,壞了平亂大事,他們這些舉薦人不也要跟着遭殃?

不過,如果是像公孫瓚、徐榮、劉備、張飛這些,在前番剿滅太平道黃巾蛾賊中,立過大功的幽州將領自請將兵,那些官吏還是很願意答應的,終究證明自己的將領和沒證明過自己的,有着兩種待遇。

正是因爲如此,被朝廷官吏拒絕,張純心懷忿然,憤懣不已。而後又有烏桓不少部落大人,不滿大漢朝廷連番徵調烏桓胡騎作亂,這一下子就讓心中怨恨的張純找到了報復的路子。

於是張純私下裡與前泰山太守張舉約見道:“今烏桓既畔,皆願爲亂,涼州賊起,朝廷調兵西援,北疆無兵,又雒陽人妻生子兩頭,此漢祚衰盡,天下有兩主之徵也。子若與吾共率烏桓之衆以起兵,庶幾可定大業。”

這段話裡,張純用了雒陽出現的嬰兒有兩個頭的怪事,用後世的話來說,那嬰兒就是概率極低的連體嬰兒這樣的怪胎。這種事情在後世有着科學的方法解讀,但在如今因爲讖緯之言,令得整個大漢百姓都非常迷信的時代來說,相信天命的他們對於這種奇異的事情,都認爲是不祥之兆,是上天有警示的預告。

而張純也正是利用這一點,用新生的嬰兒有兩個頭顱,寓意天有二主,進而再用在雒陽出生,用歪論衍生出如今天下將有兩個天子的意思。

張舉和這個時代的百姓一樣,同樣非常信天命,聽張純這麼一說,立馬就信了,並且還傻乎乎的以爲天命就應在他的神身上,於是立馬就答應和張純結盟聯合,準備叛漢自立……

此兩人皆曾爲二千石郡守大員,家族也是北疆漁陽的大族,同時又對烏桓非常熟悉,二人很快便和丘力居等烏桓部落聯盟,約定起事。

隨着計劃已定,張舉着人勾連丘力居,一併起事,發兵攻薊下,燔燒城郭,虜掠百姓。叛亂太過於突然,衆官吏一時不察,被害者不在少數。蒙難者計有護羌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因此事大,大有禍及北疆,再復前番太平道舉事的叛亂規模,同時直接稱天子建國,令得天下爲之震動。

伏泉在涼州知道這消息時,也已經是朝廷下旨,快馬傳信,讓他準備騎兵,調去馳援北疆之後了。

說實話,對於張純、張舉叛亂,伏泉一方面憤怒的同時,也是十分慶幸。憤怒自然是因爲二人在國家尚對付異族之間,在國內插刀子,慶幸正因爲是他們的起兵,才能讓伏泉不需要擔心因爲張玄之事,他會有什麼意外發生。

皇帝劉宏的心思,爲官多年的伏泉還是能猜得出一些,無非是慢慢削減自己的實力,直到涼州叛亂平定後,將自己削弱到不會威脅到他統治大漢天下的地步。

當然,這樣看似對伏泉不利,畢竟他手下的兵馬會不斷被皇帝牽制,但有一點,如果能就此打消劉宏的疑慮,讓他不會對伏泉失去信任,將伏泉的涼州刺史拿走的話,被劉宏慢慢割肉,伏泉還是十分慶幸的。

畢竟,就算他麾下的涼州精兵被分去大半,但對於有着馬鐙馬蹄鐵的伏泉來說,一旦有變,以涼州馬匹的數量和適合做騎兵的合格青壯來說,他可以輕易之間,組建起一支令得涼州甚至整個大漢天下都顫抖的騎軍。這樣的話,與分兵相比,伏泉也就是少了涼州境內的半數兵馬而已,他也不需要擔心被人陷害,將這好不容易得到的涼州之地拱手讓人了。

只是,話雖如此,涼州的一萬騎兵也不是這麼輕易就能送出的,畢竟,現在尚在臨羌縣盤踞的近四萬人的叛軍,伏泉不用盡全力對付,根本戰勝不了。

而且,這幾日裡,據一些主動投誠的漢人豪族的交代,叛軍已經內訌,漢人叛軍領袖韓遂,竟然主動捨棄涼州,要帶人去西域。

韓遂的退縮引起了羌人的不滿,他們爲此分裂,羌人在連番大敗後,又將部族青壯徵集,準備固守臨羌。而韓遂,現在則是一心在武威準備西進的準備,徹底不打算在涼州盤踞了,正是因爲如此,那些不願意和韓遂去西域,也不願意給羌人效命的一部分涼州豪族,最終悄悄的前來允吾縣向漢軍投誠,也正是因此,伏泉才知道這消息。

伏泉當然知道叛軍分裂,韓遂去西域,對涼州局勢意味着什麼,這就代表了他所面對的敵人會縮小大半,正是他和一部分叛軍決戰的時候。

抉擇一番,伏泉還是選擇先打勢力最強的羌人,至於韓遂那裡,他的兵馬不多,只需要留下部分兵馬戒備其軍便好。

無論是韓遂到底是真的去西域,還是有什麼其他的圖謀,他現在的兵力,還真不需要伏泉有太多的忌憚。就算韓遂想在漢軍和羌人決戰之後,派兵進攻涼州,從而坐收漁翁之利,但對於兵力上已經有優勢的伏泉而言,他除非還能變出幾萬兵馬來,否則,韓遂也掀不起太大的浪了,一句話,大勢在漢,他已經失去“勢”了。

當然,伏泉沒有先去攻打勢力相對弱小的韓遂,其實也是別有目的的,這目的自然是他聽主動投誠的漢人叛軍說出,韓遂打算進兵西域,靠着西域的富庶養兵,再圖他策。

正是因爲韓遂要做伏泉一直想做的收復西域的戰略,伏泉纔不會先對他動手,畢竟,若是真能讓這韓遂帶兵打西域,這不就是變向的幫他完成那些心願嗎?

而且,自己不打韓遂,讓韓遂主動和西域的那些胡人消耗,也能讓他知道現在西域方面的實力,隨着西域與大漢斷絕了太久,大漢對於現在的西域局勢和那裡的軍隊戰力,也是已經知之甚少了,若是能夠讓韓遂帶着叛軍去試探一波,倒也是不錯的選擇。

因此,伏泉一面上報朝廷,以戰事進展正酣,將盡快準備騎兵入援北疆,拖延朝廷一番時;另一面,那就是整編兵馬,直接向臨羌縣進攻,他要和臨羌縣的叛軍決一死戰,將他們徹底打垮,這樣涼州之地,就算送出一萬騎兵,也沒人能對他構成威脅了。

不過,如此爲之,也相當於變相資敵,畢竟這是放縱韓遂去西域,如果真讓他控制西域的話,說不得還真有可能讓他成爲西域之主,掌控富庶的西域也不一定。

考慮一番後,伏泉還是決定原來的計劃,當下打羌人最自己最有利,誰還管其他,再說,韓遂能不能打下西域也不一定,若是他拿下了那也更好,大不了直接招安他不就行了,反正歷史上這傢伙到底也是一個盤踞一方的軍閥,難對付之極。

大計已定,剩下就是準備,漢軍本就是一路推進到允吾縣的,而且戰前也準備了很長時間,後勤供應自然不缺,剩下的只是各地兵力調動問題。

故而,在準備數日後,伏泉將原本關羽所部的騎兵,歸入帳下,在從各地抽調兵馬後,點齊馬步大軍四萬,從允吾縣直接殺奔臨羌縣,而在武威郡逗留的韓遂,則是讓黃忠率領麾下精騎以及馬騰調派涼州其他兵馬,監視戒備其衆而已。

中平三年,夏,西北天氣酷暑難耐,漢軍再發動了允吾之戰後,又一次奔赴臨羌,與臨羌縣的近四萬以羌人騎兵爲主的叛軍,在臨羌縣以東,廣茂的平坦土地,進行着涼州平叛戰事裡,最大規模的決戰。

烈日當空,無論是漢軍還是叛軍,皆披堅執銳,即使他們的身上已經流滿了汗珠,此刻都不敢有一絲戒備,因爲他知道,也許下一刻,便是他們人生中最後一次見到那天上的太陽。

對面,漢軍列陣以待,他們衣甲鮮明,軍陣紀律森嚴,叛軍騎兵只覺陣列森森,殺機盈野,一股騰騰殺氣撲面而來,這種氣勢比他們以往所見的涼州漢軍還要恐怖,一看便是精兵中的精兵。

“今日方知韓文約爲何如此忌憚伏流川,此獠不僅功於計謀,麾下步騎軍陣,亦驍勇勁旅,真大患也!”

叛軍中軍,無戈好劍望着對面的漢軍,眼神忌憚道,他一直以爲伏泉之所以能夠屢屢戰勝他們,多數都是其喜歡玩弄計策,現在看來,伏泉更會行軍佈陣,這種人無論是在哪裡,都必將是兵家大敵。

一旁的無戈太劍突然插嘴道:“兄長,黃忠此獠未至。”

“嗯?”無戈好劍突然欣喜道:“當真?”

“確定無疑!”無戈太劍十分肯定道,當然,內心中,他沒有說似乎漢軍的騎兵和黃忠的那支騎兵在裝備上有些不一樣,但具體不一樣在那裡,他還沒有想出來,實在是那日被黃忠打敗,讓他亡膽不已,至今都沒想明白。

“哈哈哈!”無戈好劍大笑道:“伏流川妄稱名將,此番大戰,黃忠麾下精騎卻不調來,自取死路爾!來人,吹號,進攻!”

對於無戈好劍而言,在從無戈太劍口中知道,漢軍有一隻三千餘騎射近百步的精銳鐵騎時,當時對他而言是崩潰的,因爲如果漢軍有這樣一隻騎兵在,無疑會和現在本就處於劣勢的叛軍,帶來更多的麻煩。

幸好,伏泉不知道是吃錯什麼藥了,連這支精銳騎兵都沒帶,無疑給無戈好劍降低了很多難度。當然,如果無戈好劍知道,伏泉之所以沒率領黃忠那支騎兵,完全是不想讓馬鐙馬蹄鐵的事情過早暴露,那他就不會這麼想了。

甚至於,伏泉爲了保密,直接讓黃忠率兵監視韓遂的舉動時也是嚴令黃忠,沒有出現特殊情況,其本部兵馬都要把馬鐙下了,終究給馬掌加個鐵鞋子,就算被叛軍知道,也不過是減少馬匹損失而已,但是如果能讓騎兵在馬上如履平地的雙邊馬鐙被叛軍發現的話,那可就真的是災難了。畢竟,這會讓本就在馬上長大的胡人,戰力瞬間爆表,不可不防,特別是如果傳到其他匈奴、屠各等胡人的耳朵裡時,那就更加可怕,後果難料。

當下,隨着悠遠綿長的牛角號聲響徹長空,近四萬騎叛軍騎兵,正如螞蟻般從密林裡洶涌而出,在廣茂的空地上排列成密集的騎陣,像野獸般咆哮起來,向着漢軍發起了排山倒海的衝鋒。

他們都明白,這一戰不僅僅是叛軍能否再次鼎足制霸涼州的一戰,更是他們自己和親人部族的延續之戰,漢軍若勝,依照漢軍主將伏屠夫的滅族政策,他們的部族恐怕自此之後,將會永遠的消失於涼州大地了。

眼見叛軍騎兵洶涌而來,伏泉不疾不徐下令全軍列陣以待,漢軍再次用他們熟悉的拒馬陣型,以弓弩射殺羌人,配合兩翼遊動的騎兵對戰。

心裡面,伏泉還是對於羌人充滿了蔑視,都多少年了,這些羌騎都不知道改變自己的騎兵戰法,只會一股腦的衝鋒,妄圖用騎兵的衝刺力,來突破漢軍密集的防線,真是可笑。

若是漢軍的軍陣,真這麼容易突破的話,那他們早就把段熲打敗了,還會有今天?

不過,想想也是,現在這些羌人甚至其他遊牧民族,連馬鐙馬蹄鐵都沒有掌握,又如何指望他們去想出其他的戰法,畢竟現在的他們控制馬匹也是十分吃力了。

萬馬齊喑,馬蹄動天,數刻之間,叛軍的騎兵便撞上了漢軍的軍陣之中,決戰伊始……

第三百九十章 臥虎第六百三十三章 晉陽第二百三十四章 舍私而取公第二百六十九章 大丈夫當雄飛 安能雌伏第一百四十六章 漢室三興第二百九十五章 露出馬腳第一百六十一章 蘇不韋怒審解縣第六百三十章 石門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六百零八章 涼州風再起第五百零五章 襲擾後方逼決戰第十七章 捐錢百萬第三百零一章 把賈詡揪出來第四百九十章 火馬之下同歸於盡第一百零五章 狼煙起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何時有變第三百零一章 把賈詡揪出來第二百八十九章 孤這就隨仙姑成仙得道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三百四十七章 血染山崗鴉渡來第二百五十三章 不及渠帥射藝第二十章 人情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出李逵遇到李鬼的戲碼第一百九十四章 漢蠻激戰第六章 瘟疫第三百五十四章 詐門前夕第六百六十一章 形勢變了人皆自私第四百一十四章 舊友再聚知北伐第一百四十七章 定計宋伏第三百九十三章 鮮卑內亂第四百七十二章 涼州俊傑何其多也第五百六十八章 猗猗惠君第五百一十五章 化胡爲漢三策第二百八十章 張魯 休得呱噪第六十三章 大漢名將自此不存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四百五十章 打仗就是來搶劫的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通三絕 定復西域第九十章 以兄事之第四百六十四章 漢人殺向彈汗山了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五百一十章 自己來做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第五百八十章 虎父無犬子第四百四十一章 北地郡第一百五十五章 勿使何家立足於朝第二百九十七章 半緣修道半緣君第十九章 何家參與第五百八十八章 必令涼州成赤地第一百一十五章 直奔中帳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二百四十三章 形同烝母第五百六十九章 吾天生有此能 何足道哉第一百三十七章 封侯難成第四百三十八章 僕不仕也第七十三章 油炸蝗蟲第六百一十五章 斷糧道者卻中伏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一百六十六章 四世出了六位三公第二百七十五章 信都不信第七章 埋葬第三百五十二章 爾等欺吾刀不利乎第六百七十四章 監者瀆職第八章 獻策防治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音公孫瓚第四十四章 宋酆與蔡邕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二百五十九章 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第二百一十章 卞縈悲歌第二百七十六章 內院暗潮第六百六十二章 爾等尚爲漢臣乎第二百五十八章 有賊首甘寧行蹤者 賞萬錢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定要成爲大將軍第三百九十二章 國之肱骨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十八章 渤海王涉謀反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二百三十七章 皆爲利第五十三章 無妄之災第五百四十一章 鎮守於外可安內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四十二章 江東生亂第三百九十一章 北軍中侯第四百八十一章 殺機隱現漢寨後第三百五十二章 爾等欺吾刀不利乎第二百六十三章 丟卒保車第六百六十一章 形勢變了人皆自私第二十五章 索賄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三百八十二章 囊中之物周正太第三百八十二章 囊中之物周正太第四百二十二章 校獵伊始聞白鹿第六百零八章 涼州風再起第五百三十七章 非太平道乃在朝堂第六百三十六章 流失悲劇張燕死第六百零六章 韓文約兵進平襄第五百八十三章 誰謂我無憂 積念發狂癡第二百六十六章 甘寧終現身
第三百九十章 臥虎第六百三十三章 晉陽第二百三十四章 舍私而取公第二百六十九章 大丈夫當雄飛 安能雌伏第一百四十六章 漢室三興第二百九十五章 露出馬腳第一百六十一章 蘇不韋怒審解縣第六百三十章 石門第四百六十一章 努力共功名第六百零八章 涼州風再起第五百零五章 襲擾後方逼決戰第十七章 捐錢百萬第三百零一章 把賈詡揪出來第四百九十章 火馬之下同歸於盡第一百零五章 狼煙起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何時有變第三百零一章 把賈詡揪出來第二百八十九章 孤這就隨仙姑成仙得道第二百二十章 錦衣賊盜少有膽色第四百八十八章 婿留丈人之命第三百四十七章 血染山崗鴉渡來第二百五十三章 不及渠帥射藝第二十章 人情第三百五十六章 一出李逵遇到李鬼的戲碼第一百九十四章 漢蠻激戰第六章 瘟疫第三百五十四章 詐門前夕第六百六十一章 形勢變了人皆自私第四百一十四章 舊友再聚知北伐第一百四十七章 定計宋伏第三百九十三章 鮮卑內亂第四百七十二章 涼州俊傑何其多也第五百六十八章 猗猗惠君第五百一十五章 化胡爲漢三策第二百八十章 張魯 休得呱噪第六十三章 大漢名將自此不存第六百五十六章 先帝諡號爲果第四百五十章 打仗就是來搶劫的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通三絕 定復西域第九十章 以兄事之第四百六十四章 漢人殺向彈汗山了第二百一十七章 意外斷案五百一十章 自己來做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第五百八十章 虎父無犬子第四百四十一章 北地郡第一百五十五章 勿使何家立足於朝第二百九十七章 半緣修道半緣君第十九章 何家參與第五百八十八章 必令涼州成赤地第一百一十五章 直奔中帳第四百四十三章 彈汗山和連第二百四十三章 形同烝母第五百六十九章 吾天生有此能 何足道哉第一百三十七章 封侯難成第四百三十八章 僕不仕也第七十三章 油炸蝗蟲第六百一十五章 斷糧道者卻中伏第二百一十六章 薦才第一百六十六章 四世出了六位三公第二百七十五章 信都不信第七章 埋葬第三百五十二章 爾等欺吾刀不利乎第六百七十四章 監者瀆職第八章 獻策防治第一百二十一章 大音公孫瓚第四十四章 宋酆與蔡邕第六百六十八章 變相移民第二百五十九章 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第二百一十章 卞縈悲歌第二百七十六章 內院暗潮第六百六十二章 爾等尚爲漢臣乎第二百五十八章 有賊首甘寧行蹤者 賞萬錢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定要成爲大將軍第三百九十二章 國之肱骨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十八章 渤海王涉謀反第三百四十二章 大別山下突遇伏第二百三十七章 皆爲利第五十三章 無妄之災第五百四十一章 鎮守於外可安內第四百一十二章 望門投止思張儉第一百三十四章 坑殺胡俘第四十二章 江東生亂第三百九十一章 北軍中侯第四百八十一章 殺機隱現漢寨後第三百五十二章 爾等欺吾刀不利乎第二百六十三章 丟卒保車第六百六十一章 形勢變了人皆自私第二十五章 索賄第一百七十章 拼搏的屠戶第三百八十二章 囊中之物周正太第三百八十二章 囊中之物周正太第四百二十二章 校獵伊始聞白鹿第六百零八章 涼州風再起第五百三十七章 非太平道乃在朝堂第六百三十六章 流失悲劇張燕死第六百零六章 韓文約兵進平襄第五百八十三章 誰謂我無憂 積念發狂癡第二百六十六章 甘寧終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