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兵力

新軍目前十個旅,除了定遠旅下屬步兵營是1個選鋒連加5個燧發槍連的配置,以及靖遠旅的騎馬步兵全部裝備燧發槍之外,其他八個野戰旅下屬步兵營都是1個選鋒兵連加2個燧發槍連加3個火繩槍連。

用燧發槍全部替換火繩槍,只需要武裝48個連,五千支燧發槍而已。

加上備用武器,以及替換損壞的燧發槍,預計新軍所需不會超過六千條槍——登州兵工廠現在一年的產量正合適。

“在下打算專門開出一個新車間,專門生產燧發槍機。”

登州兵工的經理湯隆對徐世楊說道:

“如果一個月能生產一千個槍機,我們甚至可以把火繩槍全都改造成燧發槍,這樣全力生產,今年年底我們就可以擁有一萬以上的燧發槍。”

齊省生產的燧發槍和火繩槍只在擊發機構上有區別,其他數據,包括口徑、槍管長度、槍托型制等等數據都是相同的,火繩槍換上燧發槍機,就能直接改造成制式燧發槍。

“就按照你說的做,槍多了是好事。”

徐世楊立刻同意湯隆的新車間計劃:

“還有,你們還得繼續想辦法增加火槍產能,新軍部隊正在進行擴充工作,燧發槍需求量不會只侷限在替換現有的火繩槍。”

“另外,我準備允許屯堡民兵買槍,特別是移民遼東的平民,有槍才能對付那些四條腿或兩條腿的豺狼!”

徐世楊計劃建設三級動員架構:維持全訓的新軍野戰部隊爲第一級;今後服役五年後退出一線,轉爲預備役以及新兵營組成的第二級;每年抽時間訓練的民兵爲第三級。

民兵使用冷兵器自然無法與韃子相提並論,但若是人人裝備火槍,一個農夫都能輕易打死一個訓練十年二十年的韃子甲兵精銳,那麼漢人的屯堡就有機會在野蠻人的地盤上站穩腳跟。

另一個位面的米國人西進,也是這種形式——擁槍移民在少數正規軍支持下涌入土著人的傳統領地,瘋狂侵佔土地資源,直到把印第安人殺進保留區爲止。

這種政策的優點是更容易拓展民族生存空間,缺點是穩定下來後容易產生大量涉及槍械的治安案件。

徐世楊覺得,現在前者是最重要的問題,而後者應該是漢族的後代們去頭疼的麻煩。

就當他給未來的華夏領導人挖個小坑了。

實際上,除了給自己人的燧發槍,徐世楊還想生產一些火繩槍,出口給江南或扶桑。

這種火繩槍採用更短的槍管(接近馬槍槍管的長度),用手持式槍托代替抵肩槍托,用扳勾式火繩槍機代替簡單的S型槓桿槍機,整槍重量從齊省制式燧發槍的9斤降低到7斤。

總體上來看,這種簡易火繩槍樣式接近另一個位面瀛洲戰國時期大行其道的鐵炮,徐世楊希望這種性能弱與己方火繩槍的武器能爲齊省商品開拓更多商業渠道。

當然,出口軍火永遠是個雙刃劍,將來必有一天,齊軍會與裝備齊式武器的敵軍碰撞。

因此,這方面即使徐世楊也不敢一言而決,他打算與老爹商議一下,以一個單獨的進出口公司的名義,對現階段非敵對政權出售包括胸甲和火繩槍在內的武器。

若是將來出口的軍火產生什麼不好的政治影響,都督府政權自己也有機會撇清關係。

登州兵工廠是徐世楊此次全省工廠視察的最後一佔。

隆道二年4月初,徐世楊在登州視察了經過擴編的新軍部隊。

此時,隆道元年的新兵已經按計劃補充進各個野戰旅,同時新軍還從各部隊和全省範圍內大規模招募有騎馬基礎的士兵。

根據參謀部統計,目前新軍所有野戰步兵旅都已經擴充到兩千人,每個步兵旅增加了5個新的連——包括一個直屬旅長的選鋒兵連,以及每個步兵營各兩個火槍連。

原靖遠旅的騎馬步兵被改稱爲徐世楊更喜歡的“龍騎兵”,這支部隊雖然依舊是下馬射擊,上馬機動的騎馬步兵,但坐騎已經開始更換更加高大強壯的戰馬。

龍騎兵擴充爲18個騎兵連和兩個騎兵炮連,總計兩千人,這隻隊伍作爲全軍的總預備隊,直屬新軍總司令徐世楊。

原有的靖遠營番號被改編成步兵旅。

再加上新成立的十個重騎兵連(胸甲騎兵),目前新軍的建制是:

10個野戰步兵旅,每旅下轄17個步兵連、2個炮兵連、1個輕騎兵連,共兩千人。

20個龍騎兵連,10個胸甲騎兵連,10個陷陣兵連,10個藍軍連,10個近衛連(含騎炮各一,步兵八),以及工兵和獨立炮兵各5個連。

野戰軍總兵力27000人;另有海軍5000人(包括海軍工兵、炮兵和陸戰隊);單獨編制的新兵營8000人。

齊軍總兵力擴充至4萬整。

對於齊省目前在冊登基的163萬人口來說,這個兵力數字可謂十分之低,不過參謀部認爲,如果情況危急,全省還可動員30萬左右的民兵。

只不過現在實在看不出那樣做的必要罷了,而且財政上也很難承擔如此動員後的消耗。

參謀部對現階段周邊政權的預測是:

敵對政權女真金國,應該還能動員5到6萬甲兵,12到15萬無甲兵和阿哈奴隸兵。

敵對政權蒙兀元國,目前號稱有95個千戶,但目前他們分裂爲兩個敵對的政權,其中較強的是自稱古爾汗的札木合,大概擁有60個千戶,6萬左右的兵力。

此外他得到了山陝地區的6個漢軍世侯的支持,總動員能力可能超過20萬。

他的敵人忽土勒汗也速該前段時間被金軍重創,失去了靠近遼東的肥沃草場,現在麾下大約只剩下35個疲憊的千戶,不知道還能不能維持3萬5千人的標準兵力,動員能力應該也下降到5萬左右。

敵對政權党項夏的常備兵力應該在2萬上下,總動員能力6萬人,算是女真、蒙兀、党項三夥韃子中最弱的一個。

不過他們可以得到西域諸多佛教國家,以及橫山蕃部的支持,若是極限動員,搞個十幾二十萬大軍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其中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不會超過三分之一。

以上三個政權都曾經多次劫掠中原,因此都被參謀部列爲敵對。

第438章 會議季1第101章 備戰3第77章 齊射第678章 邕州2第286章 反擊第480章 左鶴林第523章 一個老實農民引起的小插曲第226章 公主第444章 烽燧第308章 重新接觸第119章 戰利品分配問題第244章 局勢第239章 回家1第31章 一個不留第238章 工廠2第262章 戰黃河5第630章 安全說一下哈第198章 回程第643章 父親2第119章 戰利品分配問題第545章 軍改2第671章 大周孤忠2第200章 盛宴第610章 平夏戰爭2第581章 得與失第638章 孩子們第380章 銀術可的想法第698章 吉爾吉斯山3第546章 軍改3第9章 得失2第508章 各方2第499章 春天6第5章 夜戰2第433章 仙釀第418章 金軍的準備第577章 海島攻略第161章 臨!安!第142章 談話第356章 劫掠1第436章 收支1第493章 期盼第379章 女真人的準備第711章 升龍府2第107章 來了第693章 南下北上第41章 矛盾第161章 臨!安!第38章 我要當堡主第31章 一個不留第386章 滅蝗3第7章 歡呼第382章 背叛第569章 遼北攻略4第253章 大生產2第367章 宣傳第447章 破村第373章 財政2第8章 得失1第414章 高麗1第738章 陰謀2第509章 各方3第558章 去北方第613章 西域2第529章 抓機會第576章 如何治國第416章 擴張第460章 佈局2第404章 替代役第373章 財政2第245章 援助與否1第671章 大周孤忠2第78章 獲勝第749章 周史案第568章 北行記3第177章 紀律第246章 牽制第231章 江南亂局第338章 韃子的鹽第207章 和親隊伍出發第181章 殺韃子去嘍!第441章 齊第124章 宣言第517章 世侯1第476章 齊蒙互市第571章 百戶第221章 破莊第322章 坦誠第186章 主戰派的野心第438章 會議季1第657章 四個快樂的小丫頭第259章 戰黃河2第560章 三沙2第73章 內訌與速度第205章 節度使的命令第441章 齊第450章 對扶桑政策第241章 回家3第762章 更替第332章 金州1
第438章 會議季1第101章 備戰3第77章 齊射第678章 邕州2第286章 反擊第480章 左鶴林第523章 一個老實農民引起的小插曲第226章 公主第444章 烽燧第308章 重新接觸第119章 戰利品分配問題第244章 局勢第239章 回家1第31章 一個不留第238章 工廠2第262章 戰黃河5第630章 安全說一下哈第198章 回程第643章 父親2第119章 戰利品分配問題第545章 軍改2第671章 大周孤忠2第200章 盛宴第610章 平夏戰爭2第581章 得與失第638章 孩子們第380章 銀術可的想法第698章 吉爾吉斯山3第546章 軍改3第9章 得失2第508章 各方2第499章 春天6第5章 夜戰2第433章 仙釀第418章 金軍的準備第577章 海島攻略第161章 臨!安!第142章 談話第356章 劫掠1第436章 收支1第493章 期盼第379章 女真人的準備第711章 升龍府2第107章 來了第693章 南下北上第41章 矛盾第161章 臨!安!第38章 我要當堡主第31章 一個不留第386章 滅蝗3第7章 歡呼第382章 背叛第569章 遼北攻略4第253章 大生產2第367章 宣傳第447章 破村第373章 財政2第8章 得失1第414章 高麗1第738章 陰謀2第509章 各方3第558章 去北方第613章 西域2第529章 抓機會第576章 如何治國第416章 擴張第460章 佈局2第404章 替代役第373章 財政2第245章 援助與否1第671章 大周孤忠2第78章 獲勝第749章 周史案第568章 北行記3第177章 紀律第246章 牽制第231章 江南亂局第338章 韃子的鹽第207章 和親隊伍出發第181章 殺韃子去嘍!第441章 齊第124章 宣言第517章 世侯1第476章 齊蒙互市第571章 百戶第221章 破莊第322章 坦誠第186章 主戰派的野心第438章 會議季1第657章 四個快樂的小丫頭第259章 戰黃河2第560章 三沙2第73章 內訌與速度第205章 節度使的命令第441章 齊第450章 對扶桑政策第241章 回家3第762章 更替第332章 金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