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公孫檄文

聽了荀諶的話,袁紹心中已經有了定見,與公孫瓚交兵不斷,實際上對於袁紹也是不小的損傷,雖然公孫瓚底子沒有袁紹後,未必拼的過袁紹,但是袁紹的主要對手卻並不止公孫瓚一個,這也是袁紹決定罷兵言和的原因之一。

翌日,袁紹白酒設宴,會見劉虞。

劉虞進得廳來,看見滿桌佳餚美酒,心中已經明白,八成是袁紹準備接受自己的提議了,於是欣然與衆人互相致禮。

田豐、荀諶等人盡皆喜笑顏開,唯有許攸許子遠面無表情,不知何故,劉虞也不以爲意。

衆人坐定,劉虞首先致禮說道:“看來本初已經有了想法,想必應該是同意了我的提議了吧?”

袁紹對於劉虞還是很尊敬的,既然有劉虞這樣的漢室宗親出來斡旋,那這樣的談和方式也再好不過了。

正當袁紹準備答覆劉虞的時候,許攸卻毫無預兆地跳了出來。

“虞公昨日所言,許攸不作評斷,無論我家主公同意與否,只有一事,許攸不得不言!想那公孫瓚襲我冀州,所傷頗多,又曾傳檄天下,惡語中傷我家主公,此事怎算?還請虞公示下!”許攸這是要爲袁紹討回“公道”。

其實,公孫瓚與袁紹爭奪冀州,這都是爭權奪利之舉,袁紹也沒有什麼好說的。但是公孫瓚在攻打袁紹之前,曾經令人寫了一篇檄文,傳送給了各個州郡,其中歷數袁紹十宗大罪,這件事請在袁紹心中一直是耿耿於懷。

如今袁紹準備答應言和之際,許攸突然說出這一番話,既令劉虞頗感吃驚,但在袁紹看來,卻是滿心歡喜。有這樣一心爲主的謀士,豈非冀州之福?於是袁紹也不阻攔,倒想看看劉虞怎麼辦。

公孫瓚討伐袁紹的檄文,在史冊中有詳細記載。

其實現在看來,公孫瓚所歷數的袁紹十宗罪許多並不算是中傷,此檄文寫的頗具文采,故此特截取如下:

“瓚聞皇羲已來,君臣道著,張禮以導人,設刑以禁暴。今車騎將軍袁紹,託承先軌,爵任崇厚,而性本淫亂,情行浮薄。昔爲司隸,值國多難,太后承攝,何氏輔朝。紹不能舉直措枉,而專爲邪媚,招來不軌,疑誤社稷,至令丁原焚燒孟津,董卓造爲亂始。紹罪一也。”

“卓既無禮,帝主見質。紹不能開設權謀,以濟君父,而棄置節傳,迸竄逃亡。忝辱爵命,背違人主,紹罪二也。”

“紹爲勃海,當攻董卓,而默選戎馬,不告父兄,至使太傅一門,累然同斃。不仁不孝,紹罪三也。”

“紹既興兵,涉歷二載,不恤國難,廣自封植,乃多引資糧,專爲不急,割刻無方,考責百姓,其爲痛怨,莫不諮嗟。紹罪四也。”

“逼迫韓馥,竊奪其州,矯刻金玉,以爲印璽,每有所下,輒皁囊施檢,文稱詔書。昔亡新僭侈,漸以即真。觀紹所擬,將必階亂。紹罪五也。”

“紹令星工伺望祥妖,賂遺財貨,與共飲食,克會期日,攻抄郡縣。此豈大臣所當施爲?紹罪六也。”

WWW⊙ttκΛ n⊙¢O “紹與故虎牙都尉劉勳,首共造兵,勳降服張楊,累有功效,而以小忿枉加酷害。信用讒慝,濟其無道,紹罪七也。”

“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貢,紹以貪惏,橫責其錢,錢不備畢,二人並命。紹罪八也。”

“《春秋》之義,子以母貴。紹母親爲傅婢,地實微賤,據職高重,享福豐隆。有苟進之志,無虛退之心,紹罪九也。”

“又長沙太守孫堅,前領豫州刺史,遂能驅走董卓,埽除陵廟,忠勤王室,其功莫大。紹遣小將盜居其位,斷絕堅糧,不得深入,使董卓久不服誅。紹罪十也。”

“昔姬周政弱,王道陵遲,天子遷徙,諸侯背叛,故齊桓立柯亭之盟,晉文爲踐土之會,伐荊楚以致菁茅,誅曹、衛以章無禮。臣雖頑愚,名非先賢,蒙被朝恩,負荷重任,職在鈇鉞,奉辭伐罪,輒與諸將州郡共討紹等。若大事克捷,罪人斯得,庶續桓文忠誠之效。”

這十條大罪,當然有的不免牽強,但是主要的幾條,其實還是說的很到位的。

引董卓進京,致使權柄旁落,導致天子成爲董卓手中玩物,少帝被廢,飲鴆而死,這都是事實。當然,後面這些事情都是董卓做的,但是根源還是在於袁紹向何進獻計引軍勤王。所以公孫瓚將其列爲第一大罪,也並無不當。

其次便是竊取韓馥的冀州,這也是事實。袁紹聽取了手下逢紀的建議,用威逼利誘的方法,讓韓馥拱手送上冀州,最後又把韓馥嚇的自戕與污廁,這恐怕也必須算到袁紹頭上。

最令世人不齒的便是袁紹對伐董先鋒孫堅的釜底抽薪。本來孫堅已經勢如破竹,逼得董卓不得不遷都長安,但是袁紹的所作所爲,讓孫堅成爲無家可歸的孤軍,以致失去伐董的最好時機,這也是事實。

其它或有牽強,但這三條可算是明白無誤。

袁紹也自知理虧,本來也不願意辯駁,但是顯然許攸是想借助劉徵有求於冀州,想要朝廷給以正名,好去除袁紹身上的污點。這許攸若在現代,要是不做生意,那可真是可惜。

劉虞也聽過這封檄文的內容,想了想,於是對袁紹說道:“公孫瓚昔日所言,乃一時憤慨之詞,不免虛言妄語,本初不必介意。子遠護主心切,理所應當,職分所在。既如此,劉虞回去後,便請大將軍上書朝廷,使尚書檯擬一封褒獎檄文,爲本初正名,以繼袁門清白,如此可好?”

袁紹聽了這話,心中頗爲欣喜,許攸也滿意的點點頭。

袁紹於是對劉虞說道:“既然虞公願意從中照顧,袁某願如虞公所說,與公孫瓚罷手言和!虞公放心,檄文到日,冀州兵馬後撤百里!絕不與公孫瓚糾纏,只要他不先動手!”

袁紹還是老狐狸,這話說的滴水不漏。先是必須等劉虞兌現承諾,繼而又將公孫瓚不先動手作爲自己罷兵的先決條件。這樣一來便確保自己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

這些都是人之常情,劉虞要的是袁紹的肯定答覆,其它都好說。於是劉虞與袁紹等人一番歡飲,翌日帶着袁紹的答覆書信,回往晉陽覆命。

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曹操奔走第二百五十二章 進取安邑第九百五十六章 赴劉巴宴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魯肅阻兵第五十二章 妻兒兄弟第二百四十七章 初步規劃第二百二十二章 呂丘劫道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司馬坦誠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曹操汗顏第一百一十七章 馬服同宗第八章 皇甫嵩與皇甫寧第七百六十九章 反軍鼠竄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曹操稱王第三百三十五章 威撫衆人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親而結之第九百六十四章 兩家盟誓第九百二十八章 無非取捨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兄弟離別第六十章 張遼奇兵破汾關第九百二十八章 無非取捨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漢王藥方第十五章 張任二楊來奔第一百零四章 據守三關第三百九十章 君臣離心第七百七十三章 先斬後奏第八十八章 張任叫陣第五百四十章 四郡出兵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假道南陽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董蒙之死第六百七十一章 劉巴出逃第五百九十九章 漢王訪賢第三百一十七章 空無一物第五百三十四章 狹路相逢第八百五十一章 朵思回營第五百七十一章 番須大戰第三百七十章 留宿莊中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程普掛印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曹操戰書第一百二十九章 集兵五路第五百三十五章 再度叛主第七百九十八章 偷出中計第四百三十四章 劍門之怒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夜闖寢宮第二百零三 彭城糜芳第二百五十六章 既縱且殺第五十八章 戰呂布二將受阻第六百九十四章 張飛挑戰第九百四十一章 暴怒孫河第九百九十三章 麓山對語第二百六十七章 再出離間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解困離城第六百八十一章 陸遜諫言第五百四十二章 輕鬆易主第四百三十八章 忘戰必危第一百七十九章 長安陷落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倉皇北歸第七百九十章 音信始通第二百四十七章 初步規劃第七十章 結連壽春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天不假年第八百二十九章 夾石大戰第五百九十二章 張既薦才第七百八十六章 爭相赴險第一百三十四章 美夢方醒第一百二十七章 賈詡挖坑第三百九十三章 栽贓嫁禍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發回柴桑第十四章 關東兵馬吃癟第一百五十三章 驅虎猛將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馬岱調兵第八百四十三章 周旋諸部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不肯罷手第七百五十六章 再度夜襲第一百六十四章 家破人亡第一千零七章 奪權發配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必留情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孔明斷言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請回吳中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踏屍陣中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進收徐州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螳螂捕蟬第七百九十六章 馳援漢陽第五百七十九章 甕中之鱉第二百零四章 劉徵退敵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襄陽會曹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杖責蔡揚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換將甘寧第三百五十章 時局糾纏第五百四十八章 再攻一次第八十七章 牛輔排兵第六百二十七章 貴人來訪第四百四十五章 截擊嚴顏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火燒烏林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旌旗北飄第七百九十九章 無妄之禍第一百一十二章 徐榮死戰第一千零一十章 西入蜀中第八百三十章 犀羣反衝第三百三十三章 李異之使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君王無情
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曹操奔走第二百五十二章 進取安邑第九百五十六章 赴劉巴宴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魯肅阻兵第五十二章 妻兒兄弟第二百四十七章 初步規劃第二百二十二章 呂丘劫道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司馬坦誠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曹操汗顏第一百一十七章 馬服同宗第八章 皇甫嵩與皇甫寧第七百六十九章 反軍鼠竄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曹操稱王第三百三十五章 威撫衆人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親而結之第九百六十四章 兩家盟誓第九百二十八章 無非取捨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兄弟離別第六十章 張遼奇兵破汾關第九百二十八章 無非取捨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漢王藥方第十五章 張任二楊來奔第一百零四章 據守三關第三百九十章 君臣離心第七百七十三章 先斬後奏第八十八章 張任叫陣第五百四十章 四郡出兵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假道南陽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董蒙之死第六百七十一章 劉巴出逃第五百九十九章 漢王訪賢第三百一十七章 空無一物第五百三十四章 狹路相逢第八百五十一章 朵思回營第五百七十一章 番須大戰第三百七十章 留宿莊中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程普掛印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曹操戰書第一百二十九章 集兵五路第五百三十五章 再度叛主第七百九十八章 偷出中計第四百三十四章 劍門之怒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夜闖寢宮第二百零三 彭城糜芳第二百五十六章 既縱且殺第五十八章 戰呂布二將受阻第六百九十四章 張飛挑戰第九百四十一章 暴怒孫河第九百九十三章 麓山對語第二百六十七章 再出離間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解困離城第六百八十一章 陸遜諫言第五百四十二章 輕鬆易主第四百三十八章 忘戰必危第一百七十九章 長安陷落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倉皇北歸第七百九十章 音信始通第二百四十七章 初步規劃第七十章 結連壽春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天不假年第八百二十九章 夾石大戰第五百九十二章 張既薦才第七百八十六章 爭相赴險第一百三十四章 美夢方醒第一百二十七章 賈詡挖坑第三百九十三章 栽贓嫁禍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發回柴桑第十四章 關東兵馬吃癟第一百五十三章 驅虎猛將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馬岱調兵第八百四十三章 周旋諸部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不肯罷手第七百五十六章 再度夜襲第一百六十四章 家破人亡第一千零七章 奪權發配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必留情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孔明斷言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請回吳中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踏屍陣中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進收徐州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螳螂捕蟬第七百九十六章 馳援漢陽第五百七十九章 甕中之鱉第二百零四章 劉徵退敵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襄陽會曹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杖責蔡揚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換將甘寧第三百五十章 時局糾纏第五百四十八章 再攻一次第八十七章 牛輔排兵第六百二十七章 貴人來訪第四百四十五章 截擊嚴顏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火燒烏林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旌旗北飄第七百九十九章 無妄之禍第一百一十二章 徐榮死戰第一千零一十章 西入蜀中第八百三十章 犀羣反衝第三百三十三章 李異之使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君王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