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4月,撒切爾首相在英國國會下議院宣稱,英國不會放棄訴諸武力奪回有爭議的馬爾維納斯羣島,該島也稱作不列顛福克蘭羣島,位於南大西洋阿根廷沿岸荒涼的水域。
多年的談判沒有結果,阿根廷加爾鐵裡政府宣稱對那些島嶼擁有主權,並在4月1日收回,但問題不在於此,也不是因爲周邊地區有大量的未開採的石油儲備。
撒切爾首相對阿根廷採取軍事行動的真正用意是——採取19世紀西方列強炮艦外交的新模式強迫收取第三世界的債務。
1982年4月,三分之二的英國海軍艦隊被派往南大西洋與阿根廷進行激戰,戰爭中,由於阿根廷使用了法國飛魚導彈,英國險遭戰敗。
在改變了貸款條件、實行高水平浮動利率的情況下,爲了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全部軍事力量調動起來充當她們債務償還政策的保鏢,英國的真正意圖是引發一場危機。
阿根廷是當時第三大債務國,有380億美元的外債,是最有可能不履行債務償還義務的國家之一,有人建議撒切爾首相把阿根廷作爲一次嘗試。
其實幾乎兩年之後披露的詳細資料顯示,英國上演的馬爾維納斯羣島之戰,僅僅是爲了說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其他成員支持在所謂的管轄範圍之外採取軍事行動的藉口而已。
同年春天的5月7日,在布魯塞爾召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核計劃會議上又向這個方向邁出了試探性的一步,但是,除了美國支持以外,英國主張在西歐防禦範圍之外擴張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範圍的要求基本上無人響應。
1982年春天,英國對阿根廷發動軍事行動的結果就是,華盛頓與拉丁美洲鄰國的關係嚴重惡化,經過反覆的內部爭論,里根政府被說服支持英國的炮艦外交,對付阿根廷的債務。
實際上,這有違美國自己的門羅主義,門羅主義是1823年12月2日,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提出了處理美洲事務的原則——反對歐洲國家繼續在美洲掠奪殖民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這一原則成爲美國反對歐洲干預美洲的工具,從而爲美國在西半球的擴張掃清了道路。
也許里根總統並不知道,副國務卿托馬斯-恩德斯曾經在同年的3月份秘密造訪布宜諾斯艾利斯,向加爾鐵裡政府保證,美國不會參與阿根廷和英國之間在馬爾維納斯羣島的爭端。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看來,這一保證是華盛頓繼續參與遊戲的綠燈,華盛頓的權勢集團完全支持倫敦外交部的政策,阿根廷被算計了,變成了英國採取軍事行動的藉口。
而南華聯邦的態度英國早已經知曉,別忘了,英國的上議院副議長克里格勳爵的妻子是葉奮韜的二女兒。
只有一個國家認爲,華盛頓不應當支持撒切爾的政策,因爲這是19世紀英國殖民主義政策的重演,這個國家就是與美國接壤的墨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