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梟雄報新仇

董卓在打死馬氏夫人以後,立刻就後悔了。因此,他的心情之暴躁,就可想而知了。

偏偏這個時候,曹操居然送上了一封辭職信。正感覺被一介女流瞧不起的董卓,立刻敏感的認爲曹操這個閹豎遺種,也是因爲打心眼裡看不起自己,纔會突然辭官。

暴怒之下的董卓,是沒有任何道理好講的。這樣一折騰,就有了接下來的官府緝捕曹操之令。

於是,在曹操毫不知情的情形下,他就惹上了一身大麻煩。以至於當曹操帶着幾個親隨,一路大搖大擺的走到中牟縣的時候,居然就在措不及防的情況下,被縣中的吏員帶人給包圍捕獲了!

對於曹操這樣的世家子弟來說,這件事情簡直就是奇恥大辱。要知道,以曹操的武學修爲,等閒對上幾十號人,也是敢殺進殺出的。若非他完全沒有意識到,吏員帶領的人丁,是衝着自己來的,就算來的人再多一倍,也一樣奈何不了曹操啊!

——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就在曹操被幾名衙役五花大綁着押進縣寺之時,在他的心裡,這樣一個念頭一閃而過。畢竟,生死操於人手的滋味,真的不那麼好過的。從這一刻起,曹操心中對於權勢的威力,纔有了直觀的認識。

——董卓,你真是太過分啦!我與你勢不兩立!

這是曹操,在弄清楚了自己被官府追捕的原因之後,所產生的巨大怨念。

還好,曹操這次的被捕,只是虛驚一場。

中牟縣的縣令,是袁氏的門生故吏。他當然知道曹操與袁紹之間的密切關係。而且。即使不看曹操與袁紹的關係,出過太尉的譙縣曹氏,也是大漢知名的官宦世家。哪怕曹氏頂着一個權閹後人的帽子,在士人中的名聲不算好,卻也不是區區一個縣令可以對抗得了的。

爲了董卓那個關西武夫的的事情,讓自家惹上強如曹氏的冤家。不是聰明人所爲。再說了,董卓的追捕文書上,對曹操被通緝的原因描述不清。這裡面的問題,多半與朝廷大權的爭奪有關。袁氏不出頭,中牟縣令也沒有必要爲董蠻子出那麼大的力氣。

於是精通官場門道的中牟縣令,一方面上報朝廷,說那個被捕的通緝犯“曹操”其實不是本人;另一方面還找了一具與曹操矮小身材相似的屍體,附加說那個假“曹操”在入獄之後,突然暴斃身亡。

如此雙管齊下。曹操才得以順利的擺脫了這次大意被擒的後果,在縣令心腹的悄悄護送下,離開了黑洞洞的縣牢。之後,曹操不敢大意,變裝隱名,一路順利的逃回家鄉。

對於這件事情,還有一個小插曲。

由於曹操走的倉促,他的家人僕從動身返回譙縣的時間。比起曹操本人的出行時間要晚上七、八天。

結果,袁術這個袁氏嫡子。因爲董卓棒殺馬氏女子的行爲,對董卓極爲厭惡,決定也像袁紹和曹操那樣,離開雒陽,回袁氏的老家去走走。也不知道他的腦子是怎麼想的,在離京之前。居然特地拜訪了向來與他關係一般的曹操家。

當然,拜訪也就拜訪吧,這位袁公路又特地將他打聽到,中牟縣捕殺了一名叫做“曹操”的逃犯的小道消息,通知給曹家。

如此一來。這個假消息,一時間弄得曹府一片混亂。尤其是那些投靠曹操的部下和門客,更是覺得連主公都死了,前途算是沒了奔頭,都想離開洛陽回老家去。

這時候,多虧了身爲曹操妾室的卞氏挺身而出,料理內外事務。她面對袁術傳來的消息,親自走出內室,對將要散去的曹操部屬勸說道:

“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還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復相見也?正使禍至,共死何苦!”

——曹君的生死不能光憑几句傳言來確定。假如流言是別人編造出來的假話,你們今天因此辭歸鄉里,明天曹君平安返回,諸位還有什麼面目見主人?

當然,由於曹操隨後被證明已經成功的返回家鄉,卞氏的所作所爲就極爲讓人欽佩。等曹操一家子從雒陽出發,到達譙縣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年的正月。而在那個時候,曹操已經矯詔舉兵快一個月了。

曹操的舉兵,不但是對董卓無故抓捕自己的一種報復性反應,也是他推演了時局變化以後的自信選擇。

在被中牟縣吏意外捕獲以後,曹操一路上對自己的行蹤,進行了有效隱匿。以漢朝末年,朝廷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威望不足的董卓,可無法讓多少州郡大吏唯命是從。曹操的一個小小變裝,在基層執行者陽奉陰違的敷衍下,立刻讓董卓下發的通緝令無所作爲了。

從一路上的觀察中,發現到董卓威信嚴重不足的曹操,見此自然大喜過望。他不但沒有乘機趕緊逃回家鄉,反而特地繞了個彎道,前往拜訪了在兗州任職的幾位袁氏一派的太守。

袁隗心中的打算,當然不會滿世界的宣揚。在不明真相的“羣衆”眼中,董卓是太傅袁隗一手提拔上來的,卻依靠自己的兵勢威脅,毫不客氣的奪走了本來屬於袁氏的朝廷大權。

在曹操的拜訪中,這些地方大吏,對於董卓壓制住袁氏一門,強行掌控了國家權柄的行爲,也是多有不滿。外加上還有好幾位何進的故吏,見到原大將軍一脈的士人們多半被董卓清洗,心懷惶恐之下,便紛紛與曹操這個通緝犯約定,一齊舉兵討伐董卓。

董卓雖然執掌了朝廷權柄,可畢竟根基淺薄。兗州諸郡的幾位地方大吏一致認爲,董卓對中央的控制,完全是依賴西涼兵的威壓,才得以實現。在地方州郡上,董卓可謂是鞭長莫及,無法施展他的淫威。

一旦關東多個州郡同時舉兵,目前統兵三萬,鎮守長安一帶的大漢名將皇甫嵩,必然隨之而發起響應。這樣一來,就完成了東西兩個方向上,對董卓的涼州軍的戰略夾擊。董卓就算兵強馬壯,難道還能同時對付兩個方向上的重兵合圍嗎?

當然,在曹操進行串聯時,也有人提到,袁氏一族的核心人物,無論是太傅袁隗,還是後將軍袁術,亦或渤海太守袁紹,可是都沒有透露過以武力討伐董卓的意思。對此,現爲東郡太守的橋瑁、橋元偉突然冷笑一聲,從身上取出了一封書信。

這封信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董卓依仗兵力,在朝廷事務上胡亂指揮,擅自主張,是大漢的奸黨,希望有關東義士能夠受大義感召,起兵驅逐董卓,以恢復朝廷的正常運作。

從信的內容來說,倒是沒什麼驚人的。相比信中的言詞,許多士人私下裡通訊時,更加大逆不道的話也是說過的。

但是,信件末尾的署名,卻頗讓兗州的郡守大吏們吃驚。

因爲,這封信的最後署名,居然是太傅袁隗,還有楊彪這位剛剛接過司徒之位的三公之一!

換句話說,汝南袁氏與弘農楊氏,這兩大朝廷重要派系,已經決定聯手對付董卓這個蠻子了!

由於這封極爲突然的來信,兗州的幾位州郡大吏,總算是確定了起兵討伐董卓的決心。看到這樣一幕,拿出信件的橋瑁與曹操會心的相視一眼,暗自得意。因爲,這封信其實並不是真的,而是由曹操僞造的。

曹操雖然在雒陽士人們眼中,以精通律令,堅持法度而出名,卻畢竟是一代奸雄的種子。當他發現操縱朝廷大權的董卓,並不是依靠朝廷的法度就可以打到的之後,又被董卓的通緝威脅,差點兒小命不保之後,心中果斷的更改了行事的原則。

在串聯兗州的幾位封疆大吏以前,曹操就明白,這些大吏也許會對董卓凌駕於袁氏之上很不滿,卻絕對沒有就此起兵,直接武力對抗董卓的勇氣。

能夠讓州郡大吏們果斷起兵的人,絕不是曹操這個官場後輩,只能是當今朝中最強大的勢力,汝南袁氏!

所以,曹操選擇了忘年交故太尉橋玄的侄子——東郡太守橋瑁,作爲聯手的對象,僞造三公書信,以誘使其他兗州大吏,決定一齊起兵。要不然,曹操這個朝廷的通緝犯,就算回了家,也得悄悄的躲起來,不得隨意出門。這等如老鼠般躲藏的日子,曹操可沒有隨遇而安的想法。

睢陽橋氏並非什麼根基深厚的大漢望族。橋玄能夠在官場做到太尉的高度,也是藉助了大漢的時政變動,利用當年“黨錮之禍”所導致的朝廷大洗牌,才得以乘機高升。若論起在朝廷裡的勢力,橋玄死了接近十年,當年遺留下來的那點兒人脈,如今也差不多消散殆盡。

橋瑁在伯父橋玄死後,朝中沒有了依靠,爲了自己的仕途,只得主動接近曹操所屬的曹氏陣營,算是曹氏的一個盟友。因爲他時常自詡出身於大漢高門,對於董卓這個涼州武夫在朝廷中的突然崛起,自然是極爲看不上眼的。(未完待續。。)

第87節 城中路何在?(上)第85節 難解心內意(上)第10節 躊躇黃河岸(中)第23節 豪強陷陣急(上)第11節 何進求臂助第18節 掠地需商量第52節 但須招曹操第52節 臧氏兩父子第1節 四處烽煙起第63節 梟雄大事成(五)第6節 豪傑忿怒顧第34節 金毛現獅王?第9節 躊躇黃河岸(上)第60節 飛將不可追第49節 時窮可當走?第42節 元龍湖海士第1節 黃巾據太行(上)第59節 驕兵終有悔第19節 伏擊成笑柄第45節 何得識天機(五)第58節 聲東而擊西第54節 劉表入荊州第54節 太傅顯老謀第64節 苦鬥馬不歇(上)第29節 翻看徐與青第22節 二帥意自平(下)第59節 奉先喜得國(上)第44節 單挑拼一騎!第44節 單挑拼一騎!第2節 朝中風波惡(下)第7節 智士款款析(一)第13節 好漢當食肉!第10節 長社火起否?(下)第35節 飛將非無敵(下)第11節 冀土奇襲諧(三)第13節 日暮途已暗第66節 苦鬥馬不歇(下)第3節 遊俠探可疑(上)第20節 復仇起草莽(二)第89節 巷裡敵可踩(上)第17節 堅城可稱糧第22節 單父現重禮(下)第42節 冀土意未寧(下)第16節 爭權論朝堂(二)第8節 本初滿城招(下)敵訊水上敗一第19節 敵訊水上敗(三)第60節 梟雄大事成(二)第1節 朝中風波惡(上)第5節 公路何足道(上)第39節 幷州初落定(上)第77節 交鋒和觀察第10節 躊躇黃河岸(中)第9節 智士款款析(三)第8節 河北鏖戰烈(四)第14節 片語聞敵情第18節 運籌謀千里(二)第97節 三英現崢嶸(上)第二 卷終·恰如猛虎臥荒丘第43節 虛實需暗探第40節 得失未分明第27節 決勝制萬騎(三)第79節 料敵暫爲停第29節 先登知是誰?(上)第30節 久戰亂未靖第56節 一教留傳人第15節 虎士癡未成(上)第1節 冥冥我是誰?第44節 何得識天機(四)第32節 入城暗橫劍第34節 呂布憶美人第73節 難分勝或負第7節 本初滿城招(上)第2節 縱敗無降意(下)第30節 強敵徐徐隨(下)第17節 堅城可稱糧第68節 太行根基盛(五)第64節 公孫破黃巾第8節 智士款款析(二)第24節 萬軍無主將第25節 白馬悠悠突(上)第42節 曹操試應敵第27節 決勝制萬騎(三)第26節 決勝制萬騎(二)第45節 陷地終有計(一)第7節 智士款款析(一)第59節 漢家有好甲第18節 將主正入巷第12節 冀土奇襲諧(四)第47節 自當順人意(一)第47節 但埋頭種田(二)第61節 征程鞍未解(上)第37節 白波起亂戰(一)第33節 郭太託大事(上)第4節 需勝方由己(下)第24節 征戰漫天急(三)第48節 論“大賢良師”第54節 歸去復來兮第19節 烽火遍地起(一)第47節 自當順人意(一)
第87節 城中路何在?(上)第85節 難解心內意(上)第10節 躊躇黃河岸(中)第23節 豪強陷陣急(上)第11節 何進求臂助第18節 掠地需商量第52節 但須招曹操第52節 臧氏兩父子第1節 四處烽煙起第63節 梟雄大事成(五)第6節 豪傑忿怒顧第34節 金毛現獅王?第9節 躊躇黃河岸(上)第60節 飛將不可追第49節 時窮可當走?第42節 元龍湖海士第1節 黃巾據太行(上)第59節 驕兵終有悔第19節 伏擊成笑柄第45節 何得識天機(五)第58節 聲東而擊西第54節 劉表入荊州第54節 太傅顯老謀第64節 苦鬥馬不歇(上)第29節 翻看徐與青第22節 二帥意自平(下)第59節 奉先喜得國(上)第44節 單挑拼一騎!第44節 單挑拼一騎!第2節 朝中風波惡(下)第7節 智士款款析(一)第13節 好漢當食肉!第10節 長社火起否?(下)第35節 飛將非無敵(下)第11節 冀土奇襲諧(三)第13節 日暮途已暗第66節 苦鬥馬不歇(下)第3節 遊俠探可疑(上)第20節 復仇起草莽(二)第89節 巷裡敵可踩(上)第17節 堅城可稱糧第22節 單父現重禮(下)第42節 冀土意未寧(下)第16節 爭權論朝堂(二)第8節 本初滿城招(下)敵訊水上敗一第19節 敵訊水上敗(三)第60節 梟雄大事成(二)第1節 朝中風波惡(上)第5節 公路何足道(上)第39節 幷州初落定(上)第77節 交鋒和觀察第10節 躊躇黃河岸(中)第9節 智士款款析(三)第8節 河北鏖戰烈(四)第14節 片語聞敵情第18節 運籌謀千里(二)第97節 三英現崢嶸(上)第二 卷終·恰如猛虎臥荒丘第43節 虛實需暗探第40節 得失未分明第27節 決勝制萬騎(三)第79節 料敵暫爲停第29節 先登知是誰?(上)第30節 久戰亂未靖第56節 一教留傳人第15節 虎士癡未成(上)第1節 冥冥我是誰?第44節 何得識天機(四)第32節 入城暗橫劍第34節 呂布憶美人第73節 難分勝或負第7節 本初滿城招(上)第2節 縱敗無降意(下)第30節 強敵徐徐隨(下)第17節 堅城可稱糧第68節 太行根基盛(五)第64節 公孫破黃巾第8節 智士款款析(二)第24節 萬軍無主將第25節 白馬悠悠突(上)第42節 曹操試應敵第27節 決勝制萬騎(三)第26節 決勝制萬騎(二)第45節 陷地終有計(一)第7節 智士款款析(一)第59節 漢家有好甲第18節 將主正入巷第12節 冀土奇襲諧(四)第47節 自當順人意(一)第47節 但埋頭種田(二)第61節 征程鞍未解(上)第37節 白波起亂戰(一)第33節 郭太託大事(上)第4節 需勝方由己(下)第24節 征戰漫天急(三)第48節 論“大賢良師”第54節 歸去復來兮第19節 烽火遍地起(一)第47節 自當順人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