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節 征戰漫天急(二)

就在日上三竿的時候,關羽與高順雙方軍隊的佈陣已經完成。高順以本部陷陣營爲中軍,曹性的弩手爲散兵,魏越所部爲左翼,薛蘭所部爲右翼,排出一個鶴翼陣。至於關羽,則以校刀手爲先鋒,騎兵在左翼,排出一個變相的魚鱗陣。

只要略懂一些兵法陣勢的人都看的出來,這兩個陣法都明顯傾向於進攻,可見交戰的雙方,都沒有在此戰中進行防守的打算。

以攻對攻的話,戰鬥就會顯得比較激烈,而且勝負也會分出的比較快。

第一輪戰鬥,首先在雙方的遊騎散兵之間展開。

曹性本人擅長騎射,他部下的弓弩手中,也有一支專門的騎馬射手,就是他帶出去追擊關羽的那一支。可以說,高順所部的騎兵主力,主要就在曹性的麾下。這些騎馬射手在戰鬥一開始,就脫離了主力陣型,對抗起來自北方的遊騎。

關羽的軍團是一個綜合性的軍團,向來就以獨當一面爲作戰目標。如此一來,關羽的軍團什麼兵種都有,同樣有善於騎射的散兵。也許與其他冀州軍團比較起來,關羽軍團的騎射散兵實力不算出色,卻也絕不是泛泛之輩。

數以百計的散兵騎士,就在雙方大軍的陣前,展開了短暫而激烈的相互追逐、射擊和狗鬥。

呂布軍的騎射手有不少來自幷州的老兵,戰鬥力自然不菲。不過,相比起張狂從草原上直接招募到的胡人騎射手,呂布軍的士卒在個人戰鬥力上難免就有些吃虧了。

所謂的“一漢當五胡”,那是漢人騎兵在武器裝備、後勤補給以及組織訓練上帶來的全面戰力提升。但是在同樣配備了良好的裝備以後,外加漢文明提供的優秀組織和訓練,胡人從小練就的騎射本領。顯然比起漢人騎兵要略微高上一籌。

散兵的爭鬥略有失利,並不能讓高順改變面容。他板着那張軍中號稱“萬年石臉”,果斷髮出將令,讓散兵騎士們略退一步。並命令兩翼發動試探性攻擊。

魏越是呂布的小舅子。魏續的兄弟。他跟着呂布打了多少年的仗,精通小股遊騎兵戰術。但是。在帶兵正面作戰,而且是帶着步兵作戰上,魏越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高順也不指望他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只要魏續派出小隊人馬。試探性的進行騷擾便可。

相比之下,右翼的薛蘭就讓高順覺得可靠多了。薛蘭此人出身寒門士人,是呂布手下少有的精通文墨的親信。他雖然武藝不行,在指揮調度人手方面卻頗爲熟練。有薛蘭指揮的軍陣,比起魏續可就要強得多了。

面對高順從兩翼發動的試探進攻,關羽淡定的下令,同樣從兩翼出擊。壓制住呂布軍,然後直接打過去,包圍高順的陷陣營。這一戰,拼的就是雙方的真實戰鬥力。而非韜略之流。因爲,不是每一仗都有機會使用計謀的。

雙方的真正交鋒開始了。

在兩翼交戰中,戰事陷入了暫時的膠着狀態。關羽訓練的兵更精銳一些,而高順一方的兵在數量上略多一些。由於大家都沒有出全力,雙方雖然殺成一團,卻都維持住己方的陣線。

在交戰前線,最前方的士卒們,一邊用盾牌遮蔽身體,抵擋敵人的攻擊,一邊用長矛,大刀之類的武器攻擊敵人的防線。當然,大部分的攻擊力,最終都會落在盾牌上,變成了矛與盾品質的較量。很多時候都是以戰鬥者暫時後撤幾步,以更換自身損毀的武器,來結束一對一的交鋒。

雙方纏戰小半刻鐘,陣線接觸面寬達三、四百步,彼此間造成的傷亡卻不過數十人而已。由此可見,兩翼的戰鬥都沒有投入全力。

事實上,對於那些非精銳的部隊來說,這種交戰場面纔是最正常的。那種一照面就殺的人頭滾滾,血花飛濺的場景,只有極爲精銳的部隊出動時,纔會出現。如果連普通部隊也能夠打成這等慘烈的戰況,很多戰鬥就根本不會連綿日久,難分勝負了。

不過到了下一刻,兩翼士卒間的廝殺突然停滯了下來。不少人暫時忘記了廝殺,屏住呼吸,心情緊張的當起了觀衆。這是因爲,雙方最強的兩支軍隊,正在大步的接近當中。只要再過幾個呼吸的時間,陷陣營和校刀手之間,就要展開一場決定性的血戰。這次戰鬥的勝負,將最終決定此戰的結局。

陷陣營的移動整齊劃一。七百人的步點,形成了一個節拍。雖然人數並不算太多,可是氣勢卻勝過了千軍萬馬。

若是蒙上眼睛去聽,多半有人會將陷陣營前進的腳步聲,聽成是有一個體型龐大的巨人正在移動。那種雷鳴般的踏步聲,足以將某些心臟不好的人給嚇出問題來!

作爲七百人的主將,高順並未身先士卒。他站在指揮車上,雙手持着鼓槌,有節奏的擊打着。深沉悠揚的鼓聲,便是陷陣營七百將士的指揮棒。哪怕此時的戰場上,正充斥着各種各樣的鼓聲,但由高順親手擊出來的鼓點,卻就是與衆不同。

通過嚴格的訓練,每個陷陣營將士,都能夠聽出高順鼓聲中的含義。因此,這支軍隊甚至都不需要旗幟用於指揮了!

陷陣營在動,高順也在動。他所容身的指揮車,專門有十多名士卒負責牽引,與陷陣營保持着同樣的移動速度。光是憑藉着這種行軍威壓,陷陣營就曾經多次不戰而勝,讓對面的敵人自發引起崩潰。

“所擊無不破”五個字,每一個都需要有足夠的勝利,才能夠成功鑄就的。

很顯然,這份氣勢,讓挑選和訓練都極爲嚴格的校刀手們,也產生了一定的動搖。不過,當關羽騎着戰馬,進入校刀手陣型中時,校刀手的動搖立刻得到了制止。可這也證明了,校刀手比起陷陣營來,也許還是差了那麼一籌。

關羽當然看得出兩支部隊可能存在的差距。他沉着臉進入校刀手陣中,青龍刀一揚,低吼一聲:

“攻!”

“攻!”

校刀手齊聲大喝。

一聲號令,列成方陣的校刀手,將長柄大刀斜斜的向前探出,形成一排刀牆。那排寒光閃閃的刀刃,看起來無限猙獰。

“進!”

關羽又是一聲暴喝。

“進!”

校刀手齊聲呼應。

當關羽領着校刀手親自步入戰場的時候,校刀手便猶如有了主心骨,以毫不畏懼的氣勢,踏着沉重的步伐,如林般前進。

——總算可堪一戰……

關羽的心中有些鬱悶的想道。他原本以爲自己已經夠高看高順一眼了,沒想到實際上,他還是小看了高順!

雙方的步伐都不算快。但是,在相互的推進當中,兩軍的距離很快由三百步變成兩百步,兩百步變成一百步,一百步變成五十步,四十步,三十步,二十步,十步,最後,迎頭撞上!

“咚咚咚!”

高順敲出的鼓點突然變得高亢起來。而身處刀陣當中的關羽,口中也爆出一個“斬!”字來!

刀光凜凜,迎頭斬下。陷陣營將士則舉着手中的兵器,猛的向前衝刺。面對可以斬斷生死的閃亮刀鋒,沒有一個陷陣營將士有所退縮。

一片兵器的交擊聲中,連綿的鼓聲突然停下。而這對於陷陣營的將士們來說,只意味着一件事:

全力突擊!

本來整齊無比的陷陣營,突然間就變得“混亂”起來。相近的士卒們迅速的聯成一團,根據各自所使用的兵器,搭配成一個個五人小陣。本來已經各自瞄準斬落目標的校刀手們,忽然發現,有的人失去了刀下的敵人,有的人則需要同時面對多個敵人。

戰鬥在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

校刀手的大刀,是極爲難以抵擋的利器。在關羽的嚴格要求下,一名合格的校刀手,必須要能夠做到,一刀下去,將一名騎兵變成“人馬俱斷”!

但是,若校刀手的大刀落空,或者被陷陣營用各種兵器或者盾牌勉力招架住,那校刀手的悲劇就來了。長柄大刀,本就不是太適合近身纏鬥。

兵器的交擊聲連綿不絕,間或響起幾聲臨死的慘叫,以及粗重的呼吸聲。無論是陷陣營還是校刀手,在戰鬥中都始終保持着沉默。

這些富有經驗的戰士都知道,戰鬥中的大喊大叫,只是在平白浪費寶貴的體力。只有那些需要依靠嚎叫來壯膽的新兵,纔會這麼做。對於能夠做到死戰不退的老兵來說,嚎叫,只會暴露己方的虛弱……

從兵器上來看,校刀手佔優。從甲冑上來看,陷陣營佔優。從軍陣訓練來看,陷陣營佔優。從單體實力來看,校刀手佔優。

短短小半柱香的時間裡,陷陣營和校刀手如同割麥子般的倒下。而後方的戰士,則毫無猶豫的自動填補到前面的缺口當中。雙方死者的屍身,迅速在犬牙交錯的戰線上堆積起來。很快的,在近百步的交鋒戰線上,便堆出了一條達到人膝蓋的隔離帶。

在兩翼觀戰的數千雙方士卒,一個個目瞪口呆,手腳發冷。他們可以發誓,這輩子從來就沒有見到過如此慘烈的戰陣廝殺。這一刻,他們對交戰中的雙方,都從心裡產生了深深的恐懼。

——幸好不用我們上……

這是觀戰士卒們的共同想法。

第33節 先登浩浩威第67節 太行根基盛(四)第11節 臨淄誠難保第19節 伏擊成笑柄第33節 郭嘉說局勢(上)第27節 攻城休怨累(上)第40節 白波起亂戰(四)第37節 俠士亦官迷(中)第38節 天平實難敵第60節 上應轉世星?第61節 雒陽兵禍起第65節 假意屈流言第70節 陳宮獻小計第59節 漢家有好甲第5節 天子坐明堂(中)第47節 歌“明月幾時”第30節 顏良意且猶(下)第95節 兩軍鬥智勇(上)第17節 取城如探囊第39節 代漢當塗高第40節 鉅鹿外無援(下)第57節 短弓對強弩第58節 貳臣動干戈(下)第51節 王劉遭暗劫(上)第27節 談笑定軍機第4節 劉虞心在帝第9節 兩軍窺匈奴(三)第41節 真氣世家子第5節 公路何足道(上)第38節 列人內有亂(下)第38節 白波起亂戰(二)第22節 二帥意自平(下)第43節 何得識天機(三)第25節 決勝制萬騎(一)第41節 歡宴隱殺機(上)第42節 伐交顯謀略第23節 臧霸露破綻第50節 自當順人意(四)第34節 仙師滾滾雷第44節 勝負難明言第67節 樂進布鐵騎第16節 樂進破陣弩(下)第52節 但須招曹操第7節 河北鏖戰烈(三)第93節 獨品驚共駭(上)第35節 飛將非無敵(下)第59節 漢家有好甲第37節 列人內有亂(上)第3節 需勝方由己(上)第12節 三英戰呂布(一)第63節 袁紹定決心第29節 顏良意且猶(上)第91節 細分狐與豺(上)第24節 豪強陷陣急(下)第49節 陷地終有計(五)第32節 土石消木雷第46節 淮陳已被奪第60節 梟雄大事成(二)第10節 西園八校出第15節 三軍齊整備第二 卷終·恰如猛虎臥荒丘第40節 白波起亂戰(四)第28節 大軍急急退(下)第35節 抽絲理亂麻第13節 顏良何狂勇(上)第18節 爭權論朝堂(四)第19節 運籌謀千里(三)第4節 需勝方由己(下)第50節 豪傑夜帶刀第54節 劉表入荊州第21節 運籌謀千里(五)第26節 決勝制萬騎(二)第40節 白波起亂戰(四)第65節 太行根基盛(二)第70節 陳宮獻小計第4節 遊俠探可疑(下)第75節 判敵未如判第1節 黃巾據太行(上)第41節 歡宴隱殺機(上)第26節 冀州暫平靜(下)第26節 冀州暫平靜(下)第39節 幷州初落定(上)第12節 冀土奇襲諧(四)第22節 單父現重禮(下)第10節 西園八校出第44節 何得識天機(四)第23節 回春有良方第62節 冀州強龍伺第36節 關羽破強軍第三 卷終·此去經年第28節 搶城若兒戲第41節 何得識天機(一)第43節 虛實需暗探第86節 難解心內意(下)第37節 白波起亂戰(一)第4節 劉虞心在帝第56節 閹黨鳴輓歌(下)第56節 一教留傳人第46節 但埋頭種田(一)
第33節 先登浩浩威第67節 太行根基盛(四)第11節 臨淄誠難保第19節 伏擊成笑柄第33節 郭嘉說局勢(上)第27節 攻城休怨累(上)第40節 白波起亂戰(四)第37節 俠士亦官迷(中)第38節 天平實難敵第60節 上應轉世星?第61節 雒陽兵禍起第65節 假意屈流言第70節 陳宮獻小計第59節 漢家有好甲第5節 天子坐明堂(中)第47節 歌“明月幾時”第30節 顏良意且猶(下)第95節 兩軍鬥智勇(上)第17節 取城如探囊第39節 代漢當塗高第40節 鉅鹿外無援(下)第57節 短弓對強弩第58節 貳臣動干戈(下)第51節 王劉遭暗劫(上)第27節 談笑定軍機第4節 劉虞心在帝第9節 兩軍窺匈奴(三)第41節 真氣世家子第5節 公路何足道(上)第38節 列人內有亂(下)第38節 白波起亂戰(二)第22節 二帥意自平(下)第43節 何得識天機(三)第25節 決勝制萬騎(一)第41節 歡宴隱殺機(上)第42節 伐交顯謀略第23節 臧霸露破綻第50節 自當順人意(四)第34節 仙師滾滾雷第44節 勝負難明言第67節 樂進布鐵騎第16節 樂進破陣弩(下)第52節 但須招曹操第7節 河北鏖戰烈(三)第93節 獨品驚共駭(上)第35節 飛將非無敵(下)第59節 漢家有好甲第37節 列人內有亂(上)第3節 需勝方由己(上)第12節 三英戰呂布(一)第63節 袁紹定決心第29節 顏良意且猶(上)第91節 細分狐與豺(上)第24節 豪強陷陣急(下)第49節 陷地終有計(五)第32節 土石消木雷第46節 淮陳已被奪第60節 梟雄大事成(二)第10節 西園八校出第15節 三軍齊整備第二 卷終·恰如猛虎臥荒丘第40節 白波起亂戰(四)第28節 大軍急急退(下)第35節 抽絲理亂麻第13節 顏良何狂勇(上)第18節 爭權論朝堂(四)第19節 運籌謀千里(三)第4節 需勝方由己(下)第50節 豪傑夜帶刀第54節 劉表入荊州第21節 運籌謀千里(五)第26節 決勝制萬騎(二)第40節 白波起亂戰(四)第65節 太行根基盛(二)第70節 陳宮獻小計第4節 遊俠探可疑(下)第75節 判敵未如判第1節 黃巾據太行(上)第41節 歡宴隱殺機(上)第26節 冀州暫平靜(下)第26節 冀州暫平靜(下)第39節 幷州初落定(上)第12節 冀土奇襲諧(四)第22節 單父現重禮(下)第10節 西園八校出第44節 何得識天機(四)第23節 回春有良方第62節 冀州強龍伺第36節 關羽破強軍第三 卷終·此去經年第28節 搶城若兒戲第41節 何得識天機(一)第43節 虛實需暗探第86節 難解心內意(下)第37節 白波起亂戰(一)第4節 劉虞心在帝第56節 閹黨鳴輓歌(下)第56節 一教留傳人第46節 但埋頭種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