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節 騎馬與砍殺

有一道格外璀璨的明黃色亮光,如同皓月之與羣星,猛虎之與家貓,格外的耀眼奪目。如果用二十一世紀的一句粗話來形容,那真是:“亮瞎了漢軍的狗眼”!

凡是與這道明黃色“戰炁”正面對上的漢軍騎兵,幾乎全都再也看不見了。當然,這些漢軍騎兵,不是真的被“亮瞎了”眼睛。而是因爲,他們已經不用再睜眼了。

因爲,死人是不用睜眼的。

這道明黃色土系“戰炁”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新晉“萬人敵”臧霸。也只有“萬人敵”一級的強者,才能發出如此鮮明奪目的“戰炁”光輝!

在激烈的騎兵對衝之中,臧霸將一身“戰炁”驅動到極致,得到了連殺漢軍十一人的輝煌戰果。而代價,只是他胯下戰馬的面部,被一名漢軍騎兵的垂死反擊,劃出了一道血痕。

唯一能從臧霸的正面對衝中身還的,只有一個人。

漢軍騎兵主將:成廉。

面對普一出手,就以銳不可當的刀芒,連斬九人的臧霸,成廉的心中,先是震驚,然後恐懼。但是恐懼到了最後,卻是一次兇猛的爆發!

因爲,在成廉的觀測中,臧霸並不是沒有弱點的。他的“戰炁”固然強橫無比,手中寶刀亦是鋒利得嚇人,面對漢軍騎士,通常都是一刀兩斷。但是,臧霸的下盤似乎並不牢固。

不要忘記,臧霸此時,並不是雙腳站在堅實的大地上。如果是站在地上,臧霸的腳步靈動無比,不但不是弱點,反而卻是他武技中最強的一點。

可惜,現在的臧霸,卻是騎在戰馬上。臧霸的騎術並不差,但是,也算不得出類拔萃。或者說,在十六歲就經常與愛馬睡在一起的成廉眼中,臧霸的騎術,還是差了那麼一些。

在斬殺第三名漢軍士卒時,臧霸身體的重心,在馬背上晃動了一下。

在斬殺第七名漢軍士卒時,臧霸身體的重心,已經發生了移動,開始變得不穩。

當第九名漢軍什長被臧霸斬殺時,由於身體重心的搖晃,漢軍什長的環首刀,差一點就削掉了臧霸戰馬的半個頭。如果,不是那匹戰馬,及時的躲避了一下的話。

面對這樣一個堪稱“萬人敵”強者的對手,成廉無暇多想,一咬牙,揮出了古怪的一刀。

這一刀,既不是砍人,也不是砍馬。成廉的目標,居然是敵人手中那柄,堪稱削鐵如泥的寶刀?

——找死!

臧霸心中暗喜,手中的寶刀不閃不避,明黃色的“戰炁”更加濃厚,加上三分力道,向着對手的戰刀劈過去。

在臧霸的構想中,這一刀下去,先斷對手的兵器,再斬對手的身軀。瞧着眼前這員漢將的一身輕鐵甲,必然是漢軍的首腦之一。臧霸初入天平軍,還沒有建立過像樣的功績。這員漢將的首級,正好可以充當一下他的初戰首功。

這隻漢軍騎兵的實力不弱。剛纔的激烈交手,臧霸就遇到了兩個掌握了“戰炁”的對手。眼前的這員漢將,既然能統帥這樣一隻精銳漢軍,武藝必然不弱。這一刻,臧霸全身明黃色的光輝暴漲,神威凜凜,就像是九天之上的烈日!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這一刀下去,臧霸那柄灌注滿“戰炁”的寶刀,毫不費力的切斷了對手的環首刀。順勢而下,這柄光芒四溢的寶刀,呼嘯着在對方戰馬的馬背上切過。如果對方的馬鞍再高上三寸,也要在這一刀之下掉些零件。

但是,臧霸的臉上,卻遽然變色。

因爲,這一刀,竟是揮了一個空!

對方揮出的那一刀,不但沒有使上哪怕是一點力氣,根本就是在雙刃交鋒之前,就已經放手了。接着,對方的身影,也突然一歪,從臧霸的視線中突兀的消失了!

當然,這並不代表臧霸不知道對方到哪兒去了。他的直覺,清晰的感覺到,對方戰馬的馬腹下,藏着一個人。

對手依靠雙腿夾緊的力量,居然玩了一個“馬下藏身”,將臧霸這如同烈日凌空的一刀,就這樣詭異的化解了。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

臧霸這時候,完全還有餘力變招。只要他將刀勢一轉,改橫切爲豎斬,不說能將對手一刀兩段,至少可以將對手的戰馬給宰了,澆對手一個滿頭滿臉的馬血。

不過,臧霸現在,卻完全沒有這樣的心思。

原因是,他已經在馬上失去了平衡!

騎兵戰爭史上的馬戰三大利器:馬鐙、馬蹄鐵、高橋馬鞍,在當時,只有高橋馬鞍是漢軍的標準配置。在這樣的情況下,能用雙腿夾住馬腹,進行大力搏殺的騎手,都是精英級別的好手。

但是,即使是這樣的騎術好手,也無法保證自己,在每一次交戰中,都能穩住在馬背上的身形。

所以,當前的騎兵,在對付步兵的時候,主要的武器,還是弓弩騎射。如果有兩隻騎兵進行迎頭對衝,那些騎術不足的騎士,往往與敵人略一交鋒,就會失去平衡,從馬上掉下來。

這樣的傷亡,即使是精銳的“越騎營”,通常也能佔到總傷亡的一成左右。

如今,全力施展的臧霸,並沒有遇到對手發出的反震之力。這樣一來,力量落空的臧霸,再也無法騎在馬背上,居然眼睜睜的看着自己,一頭向塵土飛揚的地面栽去。

就在這兩馬一交錯的瞬間,已經縮到馬腹下的成廉,正從馬腹下翻身上馬。看着被自己晃動,一頭栽倒的對手,心中得意之心大起。此刻的臧霸,可以說完全沒有反擊之力。如果成廉能騰出手來,說不得就能一刀斬殺對手。

只可惜,爲了施展“馬腹藏身”的馬術,成廉的雙手,必須緊緊的抓住馬鞍。

但是,他還有腳。

成廉一腳踩下,正中臧霸的腰間。不但讓臧霸下落的速度加快了三分,還借力騎回了馬鞍。

掉下馬來,又被成廉踩了一腳的臧霸,眼看着就要臉朝下,摔在地面上,與大地來一個親密的擁抱了。

可是,不知臧霸的身體是怎麼動的,只是一瞬間,他的身體居然蜷成一團,在地上打了一個滾,然後飛身彈起,手中寶刀“戰炁”依舊,以步對騎,竟然又連砍兩刀,斬殺漢軍騎兵二人!

以捱了一腳,掉下馬背,坐騎被劃了一個小口子爲代價,斬殺漢軍精銳十一人。

這就是臧霸,初次參加騎兵對戰的戰果。

當然,如果不是臧霸在步下連殺兩人之後,就穿透了漢軍的騎兵陣型,說不定他的戰果,還能再大一些。不過,只怕要付出的代價,也要大一些。

畢竟,一個已經衝鋒起來的騎兵,即使不考慮別的,光是連人帶馬的巨大沖擊力,就足以讓膽敢正面對抗者,知道一下什麼叫做勢不可擋。

即使以臧霸的“萬人敵”戰力,也不敢保證自己在步下,面對十騎以上的衝鋒時,可以全身而退。

但是,一氣斬殺了十一人的臧霸,卻不是這短短的一次對衝中,殺傷最多的人。有一名武將,單論殺傷敵軍的數量,居然還在臧霸之上。

這位武將,便是身形瘦小的天平軍悍將樂進!

樂進在“戰炁”的修爲上,比之臧霸,明顯要差上一籌。雖然在天下的數十名“千人破”中,樂進的實力,其實可以排在前列。然而,“千人破”與“萬人敵”之間的差距,就猶如高中生與大學生之間的差距。

但是,戰場之上,勝負從來不僅僅取決於雙方在“戰炁”上的差距。即使是一名普通士卒手中的刀槍,也能有效的殺傷一位“萬人敵”級別的強悍武將。

第7節 本初滿城招(上)第16節 爭權論朝堂(二)第41節 攻城需汗血第18節 將主正入巷第59節 勝負本鮮明第66節 真心服預見第17節 君臣青且嫩(上)第19節 伏擊成笑柄第56節 李郭功皆高第20節 復仇起草莽(二)第69節 麴義樹威信第76節 王允攬大權第65節 太行根基盛(二)第63節 暫留基未立第11節 躊躇黃河岸(下)第25節 決勝制萬騎(一)第46節 淮陳已被奪第53節 迴天因無意(四)第25節 敗犬疲且瘦第75節 呂布遭暗算第19節 伏擊成笑柄第62節 意外得重禮第27節 朝堂擬新帝(上)第26節 布尤難斷兮第70節 蠻夷輕節氣(下)第44節 何得識天機(四)第六 卷終一時多少豪傑第51節 王劉遭暗劫(上)第11節 躊躇黃河岸(下)第44節 何得識天機(四)第30節 久戰亂未靖第10節 躊躇黃河岸(中)第55節 兩漢論根本第60節 梟雄大事成(二)第22節 單父現重禮(下)第30節 強敵徐徐隨(下)第24節 萬軍無主將第21節 復仇起草莽(三)第26節 猛虎初露頭第42節 歡宴隱殺機(中)第28節 大軍急急退(下)第30節 顏良意且猶(下)第26節 冀州暫平靜(下)第15節 三英戰呂布(四)第30節 強敵徐徐隨(下)第43節 談判無二意第35節 青史本無常第41節 歡宴隱殺機(上)第12節 冀土奇襲諧(四)第72節 鮑信試應付第14節 片語聞敵情第50節 奪權需威壓第1節 黃巾據太行(上)第19節 烽火遍地起(一)第33節 陳登甘稱臣第45節 漢宮現連環(三)第46節 大刀斬虜敵(下)第55節 豪強罪當逃第67節 太行根基盛(四)第53節 常侍非束手第28節 攻城休怨累(下)第22節 征戰漫天急(一)第71節 管亥展勇武第82節 銳士悄悄至第93節 獨品驚共駭(上)第45節 孰能橫刀立?第56節 李郭功皆高第8節 青州有變故(下)第32節 天師登神壇第50節 公曹當覆滅(下)第91節 細分狐與豺(上)第57節 短弓對強弩第3節 兗州名士劫(上)第4節 天子坐明堂(上)第5節 諸侯洶洶勢(三)第1節 豎子安敢欺?(上)第22節 壯士半生死(下)第25節 小縣藏能吏第29節 翻看徐與青第10節 田豐無明主(下)第14節 三英戰呂布(三)第2節 二將城頭議第24節 征戰漫天急(三)第64節 公孫破黃巾第29節 顏良意且猶(上)第4節 諸侯洶洶勢(二)第66節 大旗力可扶第49節 自當順人意(三)第32節 天師登神壇第17節 取城如探囊第33節 郭太託大事(上)第18節 掠地需商量第48節 陷地終有計(四)第15節 三英戰呂布(四)第24節 征戰漫天急(三)第17節 爭權論朝堂(三)第32節 兩敗未俱傷!第12節 冀土奇襲諧(四)第56節 董卓大起兵
第7節 本初滿城招(上)第16節 爭權論朝堂(二)第41節 攻城需汗血第18節 將主正入巷第59節 勝負本鮮明第66節 真心服預見第17節 君臣青且嫩(上)第19節 伏擊成笑柄第56節 李郭功皆高第20節 復仇起草莽(二)第69節 麴義樹威信第76節 王允攬大權第65節 太行根基盛(二)第63節 暫留基未立第11節 躊躇黃河岸(下)第25節 決勝制萬騎(一)第46節 淮陳已被奪第53節 迴天因無意(四)第25節 敗犬疲且瘦第75節 呂布遭暗算第19節 伏擊成笑柄第62節 意外得重禮第27節 朝堂擬新帝(上)第26節 布尤難斷兮第70節 蠻夷輕節氣(下)第44節 何得識天機(四)第六 卷終一時多少豪傑第51節 王劉遭暗劫(上)第11節 躊躇黃河岸(下)第44節 何得識天機(四)第30節 久戰亂未靖第10節 躊躇黃河岸(中)第55節 兩漢論根本第60節 梟雄大事成(二)第22節 單父現重禮(下)第30節 強敵徐徐隨(下)第24節 萬軍無主將第21節 復仇起草莽(三)第26節 猛虎初露頭第42節 歡宴隱殺機(中)第28節 大軍急急退(下)第30節 顏良意且猶(下)第26節 冀州暫平靜(下)第15節 三英戰呂布(四)第30節 強敵徐徐隨(下)第43節 談判無二意第35節 青史本無常第41節 歡宴隱殺機(上)第12節 冀土奇襲諧(四)第72節 鮑信試應付第14節 片語聞敵情第50節 奪權需威壓第1節 黃巾據太行(上)第19節 烽火遍地起(一)第33節 陳登甘稱臣第45節 漢宮現連環(三)第46節 大刀斬虜敵(下)第55節 豪強罪當逃第67節 太行根基盛(四)第53節 常侍非束手第28節 攻城休怨累(下)第22節 征戰漫天急(一)第71節 管亥展勇武第82節 銳士悄悄至第93節 獨品驚共駭(上)第45節 孰能橫刀立?第56節 李郭功皆高第8節 青州有變故(下)第32節 天師登神壇第50節 公曹當覆滅(下)第91節 細分狐與豺(上)第57節 短弓對強弩第3節 兗州名士劫(上)第4節 天子坐明堂(上)第5節 諸侯洶洶勢(三)第1節 豎子安敢欺?(上)第22節 壯士半生死(下)第25節 小縣藏能吏第29節 翻看徐與青第10節 田豐無明主(下)第14節 三英戰呂布(三)第2節 二將城頭議第24節 征戰漫天急(三)第64節 公孫破黃巾第29節 顏良意且猶(上)第4節 諸侯洶洶勢(二)第66節 大旗力可扶第49節 自當順人意(三)第32節 天師登神壇第17節 取城如探囊第33節 郭太託大事(上)第18節 掠地需商量第48節 陷地終有計(四)第15節 三英戰呂布(四)第24節 征戰漫天急(三)第17節 爭權論朝堂(三)第32節 兩敗未俱傷!第12節 冀土奇襲諧(四)第56節 董卓大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