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 幽雲之治

279幽雲之治

六月,即便是幽州路的易州也已迎來了盛夏的酷熱。

在金軍全面敗退出河北之地後,負責整個戰事指揮的行衙便由北伐大營取代了兩河制置司,而北伐大營的行轅就駐在易州(河北易縣)城內。

雷動以太師任北伐都督軍事,統領北伐大營軍事,又將十幾萬宋軍分爲東、西二道行營,分別指揮幽州路、雲中府路的戰事。

原兩河制置使宗澤授任西道兵馬總管,雷動則親兼東道兵馬總管,不僅是對幽州路的重視,而且也是因爲沒有合適的人選,除了雷動、宗澤之外,任誰做東道兵馬總管都不能在威望和軍功上能夠壓下三位副總管——曲端、張所、岳飛,尤其曲端更是心傲眼高之輩,若任命不妥引致將帥不和,則大好局面也將遺患。

現下,幽州路除了東北地域外,其餘地方皆已落入宋軍掌控。佔領區除了幽北偶爾還有小股金騎遊襲騷擾之外,大部分地方尤其是幽西、幽南地區都已平靜下來,接下來的要務就是安定民心、恢復生產,尤其後者更攸關北伐大軍的糧草補給。

宋軍從河北攻入幽雲之初是採用胡族的以戰養戰之策,以搶掠作爲補給,但當這些地盤成爲宋軍佔領區後,就不能再搶“自己的百姓”了,於是糧草供給就成了迫在眉睫的緊要問題。

所幸,宋軍在幽雲“抄盡女真戶”獲得的錢糧尚能補足短期之需,加上從燕京府庫繳獲的大量糧襪軍資,也能抵一月之用;但這場戰爭不會在短期內結束,而國內河北兩路被金軍肆虐後,百業凋敝,亟待恢復,朝廷必須撥出錢糧救濟災民,召回逃亡百姓重墾,朝廷需要運用大量的糧食儲備,不可能全部支應北伐,因此儘快安定幽雲人心、恢復生產就成爲當前最緊迫的任務。

北廷幽雲宣撫司立即發佈《安民令》,除了女真戶全部軍管外,其餘百姓皆安定不受擾,官軍維持州縣秩序,平定趁亂聚爲匪盜者,又召逃亡百姓回鄉,官府復其田產,云云。

跟着,宣撫司又頒佈《減免雜賦兵役令》,將之前金國加諸在漢戶和契丹戶身上的沉重賦稅、兵役和名目繁多的雜稅或減或免……此舉得到燕雲地區漢契百姓的擁護,對先前宋軍入境劫掠的惡感也減了兩分。

之後,宣撫司又頒佈《釋奴令》,將原本隸屬於女真戶的漢人、契丹奴隸都釋爲平民,由官府發給土地,並借貸糧種耕牛農具等,頭一年不收糧稅只還本……這讓漢契百姓對北廷又增了兩分認同。

在一系列條令之後,北廷以朝廷制書的最高詔令形式頒佈了一份制詔——《幽雲諸北地漢民迴歸華夏詔》。

這份詔書影響深遠,後世評論說“這是幽雲漢人在脫離中原王朝二百多年後,從心理上再次融入中原的重要轉折”。

詔書上道,北地漢人與宋人“同族同血統,共爲華夏”,蓋因當朝者昏庸,方致同胞淪入番夷,而今中原圖強,誓師收回祖宗故土,迎回同宗血脈,“視與宋民同,親近如子民”。

這和北宋朝廷對幽雲漢人的態度截然相反。在北宋上下心中,那些生活在敵境之中、着胡服、用胡禮、習胡俗的漢人,己經是異類,宋人罵之爲番人,而朝廷君臣也視之爲“番夷”,歧視,不信任,欺壓……因此在北宋朝廷收復燕雲後,燕雲百姓對宋室並無多少歸屬之心,反而因爲趙佶君臣的昏政而怨憤離心。

《華夏詔》毫不隱晦地指責先帝道君皇帝昏聵,歷數弊政“失幽雲人心者二:一換官,二鹽法,盡失士人百姓心……”

其一“換官”,是指宋朝收回幽雲後,就將本地各州縣的大小漢官調至內地任職,而另行指派宋官治其地,此舉即是不信任原遼朝漢官,故朝廷不敢令其繼續在原處爲官,但換的官職多不如原位,一些不得不赴朝廷換官而致窮困者,甚至棄官越境逃去……幽雲士人皆積怨在心。

其二“鹽法”,是朝廷的又一昏招,趙佶君臣不顧遼朝統治時幽雲鹽價比內地低的實際情況,照搬宋廷鹽法,將幽雲鹽價擡高,而在官府濫擡鹽價的同時,又有宋商的投機生意擾亂鹽市,令幽雲漢人不堪其負……譬如當時燕京的鹽價是每斤十一二文,比宋朝便宜得多,而宋朝派去的榷鹽提舉官利令智昏,“不念新附之民,貪功生事,每斤至二百五十文或二百八十文”,鹽價升了二十倍不止,莫怪燕京百姓都對宋朝怨憤在心了。

除此二者之外,趙佶君臣在幽雲又施行了一系列愚蠢的政策,最終使得幽雲漢人離心離德,這不僅僅是因爲從皇帝到朝臣都對幽雲之地體政不明,也是因爲宋人對幽雲漢人的長期偏見所致。

《華夏詔》直斥趙佶昏政亂幽雲——按避諱慣例朝臣不議先帝之失,雷氏父子卻是無此顧忌——令幽雲漢人讀之聽之皆大快人心,對現在的宋廷又增加幾分好感。

雖然不知道現在這個宋廷是否真如詔書中所說的,對幽雲漢人“以子民待之,視與宋人同”,但朝廷制書用宣詔天下的形式做出了承諾,鬆動了他們心理上對宋朝的隔閡,至少,令人可期之。

跟着,北廷對幽雲各州縣官員的任命表明了執行詔書的決心,一是大膽留用幽雲漢官中的賢能者,對個別出色的甚至提拔委以重任,而無德無能方去職以宋官代,或是在當地推舉賢能任之;二是對有親人族人任官於金國朝中或地方者,不做連帶入罪……這些舉措既表現出宋廷對漢官信任的礀態,同時也意味着朝廷將繼續維繫幽雲上層漢人的利益。

這在當前無疑是十分明智的。

幽雲諸州歷經遼、金統治已有二百多年,一些上層漢人已經進入了遼金的統治圈子,其家族也已打下基業,興旺綿延,當然不希望因爲宋朝收復幽雲的戰爭破壞他們的根基。北廷要想治穩幽雲,就必須維護這些上層漢人——官宦、士人、望族——的利益。

當然,之後北廷也少不了分化、拉攏,打倒一批,扶起一批……諸如此類的手段雷氏父子都是高手。

採用這些舉措之後,北廷安定幽雲人心的目的便達到了十之七八。

隨後,雷動便着手推行“一令一法”,就地措置北伐大軍的糧草供應。

“一令”爲軍屯令。

軍屯最初是北廷爲了解決裁軍安置而設。

建武元年北廷兵改,實行強軍汰弱之法,對禁軍、廂軍各立標準,考覈下來統共有二十萬軍士不合格將被裁汰,這些人大多是世代軍戶,若歸置爲民,朝廷必將花費數目龐大的遣散費,安置不當還會引起亂子,而且,若將這些老兵痞歸置回各州縣爲民,恐怕對當地治安也是一個不穩定因素……於是北廷決定將之轉爲軍屯戶,相繼在西北、河北沿邊的地廣人稀地帶劃出軍屯鋪,朝廷給糧種農具等,收成的五成歸邊軍,五成歸軍屯戶自個。此舉既讓朝廷節省了每年幾十萬貫的軍費開支,又對裁汰兵員有了妥善安置,也給邊軍解決了部分糧食,可謂一舉數得。

但軍屯策令也非盡善盡美,譬如屯田之地就有肥瘦不均的,而且邊地也沒有那麼多的良田分給軍屯戶,就有分到貧瘠地方的,也有水源不便的……總之,抱怨不滿者有之,希望換地者也有之。

對於這種景況,北廷在裁軍之時便有成算,那些分到劣田的多是三四十歲的壯年軍戶,雖然軍營操練不合格,但當農夫還是有把子力氣,也能經得起再次開荒的折騰——去年十一二月,這些軍屯戶就先後接到了兵部下發的換屯令。

雖然這些軍屯戶對於換屯幽雲很是惶然,但身上還帶着個“軍”字,就意味着必須服從軍令——不願意服從也行啊,徹底轉軍爲民,也就不再享有“軍屯納糧外,不再擔其餘稅役”的待遇了,太不合算——接到調屯令的軍戶們都收拾家當,準備行程,朝廷留下了十分寬裕的時間,足夠他們趕着牲畜、拖兒帶口地慢慢上路。

當他們到達幽雲邊境時,路上已去了三四個月,這時北廷已經打到幽雲境內。軍屯戶們帶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各赴屯區,一路耳聞目睹的官軍聲威漸漸給了他們一些底氣,等到了屯區,手指捻起腳下的泥土,一個個都歡喜起來。

這些田果然都是良田,雖然未必盡是上等的肥土,但比起以前分的田地已是好太多了。屯戶們安頓下來後,便都鼓足勁兒幹起來,已經有過四五年屯田的經驗,這些軍漢們不再是最初做農事時的笨拙,很有些莊稼老把式的架勢了。

而且,他們還有“幫手”,每三戶都配一戶女真役工,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是幽雲地區的女真戶,被北廷抄戶軍管後分批送到屯田區,其中包括宋軍俘虜的女真兵。

宋朝是個講究仁義道德的王朝,不僅國內禁止平民爲奴,而且也不允許將俘虜變爲奴隸——至少明面上不允許,暗地裡的私販行爲卻很難禁絕——雷動將之斥爲讀書人的迂腐,但也不願背個“戰俘爲奴”的壞名聲,於是換了個說法,變俘爲役工,必須爲朝廷服力役十年,當然,朝廷要給工錢——一文、兩文也是錢嘛。

若按雷動的想法,這些覬覦中原的胡族當然是殺了乾淨,但大規模屠殺女真平民必會招致國內士人的詬病,倒不如換一種方式,將他們禁錮在土地上,慢慢磨去這個漁獵民族的野性,圈養出一批農耕之民,穿宋服,說宋話,今後再一步步遷往內地……幾十年上百年之後,這個關外胡族便會徹底融入華夏。

用文明殺人,遠比用刀兵殺人更能摧毀一個民族。

雷動深明此理。

軍屯在幽雲南部很快轟轟烈烈開展起來,但是,緊趕在三四月播栽下去的稻麥,最早也得到七八月才能收割,對大軍口糧來說,遠水解不了近渴。

爲此北伐大營又實行“鹽引換糧”之法,即用低於官榷(què)價格的鹽引吸引商人運糧,換取鹽引後可以到清州、滄州、濱州等沿海鹽場提鹽,轉賣後賺取差價。

“鹽引換糧”之法並非雷動首創,事實上北宋邊軍就是採用此法解決部分軍糧的運輸。

這個辦法的好處是能蘀朝廷節省運軍糧到邊關的成本,同時也避免了官方運糧產生的人爲和非人爲的損耗。當然,相對應的,商人則會因此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鹽引換糧”必須給出足夠利益才能吸引商人運糧。

當時商人運糧換取鹽引後,兌換的官鹽其實並不夠補償他們運送糧秣的費用,但這些官鹽只是個幌子,可以用來名正言順地處置私鹽——商人從西夏青白鹽池販回的私鹽,比宋朝官鹽便宜得多——擁有一斤鹽的量,往往能賣出十斤去,其中九斤都是私鹽,利潤約有三五成,這纔是商人“以鹽換糧”的獲利大頭。

但北宋朝廷對奸商私販青白鹽查禁甚嚴——顧忌党項人獲鹽利過多而強大國力——使奸商手中的西夏私鹽量萎縮,往邊軍運糧的積極性自然下挫;而朝廷也不肯降低鹽引換糧的比價來提高商人運糧的積極性,是以“以鹽換糧”的政令時廢時行,並未成爲長策。

說到底,還是鹽的產量沒上去,讓朝廷不願意在“鹽引換糧”上讓利太多,畢竟,榷鹽是除農稅外的主要財政來源之一。

宋室南北分立後,北廷失去了淮南、兩浙、福建、廣南的鹽區,而鹽利仍然是朝廷看重的主要財政收入之一,因此如何提高現有鹽池鹽灘的產量,並擴建新鹽區成了北廷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建武二年,雷雨荼擢拔濟州通判李迨(dài)爲榷鹽務提舉官,在開拓新鹽區的同時,又對鹽場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一是裁撤不良官吏,減少貪污、盤剝、剋扣之風;二是官府提高對鹽戶額內鹽(必須低價賣給官方的鹽)和額外鹽(額定鹽稅之外的鹽)的收鹽價格,並允許鹽戶留下一成自由販賣——以前鹽戶必然將所有鹽賣給官府榷賣,而且官府收鹽價低至每斤七八文,致使無利可圖的鹽戶“多竄亡,至官府追捕拘繫之,乃肯就役”;三是聚集有經驗的鹽工改良現有製鹽法,每有革新均予以重獎……

這些舉措提高了鹽工的積極性,也促進了製鹽技術的進步,食鹽的產量和質量都提上去了,但提高的產量並沒有榷出,而是被朝廷囤積起來備戰之用。

因故,雷動在幽雲纔有底氣施行讓利三四成的“以鹽換糧”法。

商人對利益的嗅覺向來比貓嗅鹹魚還靈敏,立時大大小小的商人都向幽雲之地奔涌而去……不過兩三月,北伐大營就換得了十數萬石軍糧。

與之相應的,商人們手中持有了巨量鹽引,一旦這些全部兌出食鹽投入市場,則鹽價定然下挫,但商人們多數精明,尤其是持有鹽引最多的大商人,眼見行情不妙絕對不會大量出貨,而是囤積起來,直到鹽價回穩;況且,還有很多商人不是鹽商,而是將鹽引倒賣投機,所以實際兌換進入市場的食鹽遠遠少於北伐大營發出的鹽引量。這就使市場鹽價不會下降過大,從而大幅迫降官府正常榷鹽的價格,使朝廷蒙受損失。

而“鹽引換糧”湊足的十幾萬石軍糧已夠宋軍用到八月。那時,幽雲稻麥第一茬已熟,軍屯的收成加上從幽雲農戶徵集的糧食,前線糧襪又可頂三月之用。

這並非高估幽雲地區的產糧量。想想遼、金爲何一定要奪下幽雲十六州?不僅僅因爲這裡是南進中原的門戶,更因爲幽雲地區是北地重要的糧食產地,遼國每年收的糧賦有四成都是出自幽雲,其中幽州路更佔三成之多。

“……即使幽雲兩路因戰亂凋敝,短期內難以恢復,但估算七月秋熟時,宣撫司大抵能徵糧四十萬石餘,預計能供大軍用到十一月。”

已經被任命爲隨軍轉運使的李迨報完手裡的數目,又向雷動稟道:“鹽引換糧之策仍在繼續,估計到九月中江河冰封之前,還能集結二十萬石餘,可用至年底至開春。但戰事若持續到明春二月之後,還得再做措置,預計需要朝廷再調糧三十萬石。不過,開春之後民伕不便徵集,最好年前解至邊地倉囤,趁七八月漕運通暢,亦可省下些陸運花費。”

說着,他從袖中掏出一本章奏遞上,上面的數目和規條都列得清清楚楚,基本只要照章措置就行了。

雷動看後微微頷首,“奉時體劃周全,當得起理財能臣之贊。”

李迨拱手謙遜,“尚賴太師良策在前。”

正說着,一名侍衛通報進入都督軍事兼宣撫使公廳,“稟太師,燕京急遞。”雙手呈上一份火漆函件。

雷動拆開看罷濃眉揚了揚,揮手退下侍衛,對李迨道:“張處道(張所)報,金人遣使議和,已入燕京。”

李迨吃驚地仰眉,“或許有詐?”驍勇野蠻的女真會主動求和?

雷動負手傲然而笑,“獵人強大了,再兇猛的野獸也得伏首。”

李迨想了想,微微點頭,心道:金人五面受敵,應是頂不住了,或以和談緩解壓力亦非不可能。

雷動道:“金人既然要議和,那就派人去議。”他心裡冷冷一笑,又吩咐道,“此事須密,爀漏風聲。”

“諾。”李迨肅然應聲。

作者有話要說:看見有童鞋說到地圖的事,撓頭,用軟件畫圖對某來說是好艱難的任務啊~~~~~~

355 紅袖添香275 襲擾戰術江北行營伸手摘桃286 教以非仕晨日溫情306 談婚論嫁伺伏之虎遼東北海北迴悲歌四花朝賞花一驍騎之軍神秘郎中北迴悲歌四32 防0防火防盜京師貴客月下奇遇第7章 荒廟救人293 八方風雪唐門論勢府議一擊公事私事經略東洋七流花客棧北迴悲歌二一潰百潰毒醫邀戰必先予之驍騎之軍北迴悲歌五第8章 瀑底歷劫再見可秀青城大戰323 縱虎西2去經略東洋二3173 論夏之戰345 與子朝朝閃電突襲北迴悲歌二意外變故306 談婚論嫁九月菊宴275 襲擾戰術紅袖公子明查暗清十二年前345 與子朝朝305 親事之憂暗渡陳倉297 金國覆滅覆一北迴悲歌五言說變遷3173 論夏之戰易安清照北迴悲歌五金298金國覆滅二御前應對第11章 雷門有女32 防0防火防盜商盟交鋒300 金國覆滅3四初涉京師伺伏之虎原是故人世道人爲秘密再現衛相何書山長何人晨日溫情經略東洋六箭在弦上絕殺覆滅洞庭相會有美同行354 新法推行第7章 荒廟救人301 金國覆滅3五血戰東光345 與子朝朝北迴悲歌二唐門論勢280 兵站之設北迴悲歌二騎步之戰此乃驕傲第7章 荒廟救人301 金國覆滅3五307 聯姻之議世道人爲唐門宗主兵指二京殺手之王291 死當貴重借刀殺人291 死當貴重翰林國士297 金國覆滅覆一月下傾語見疑在心經略東洋三
355 紅袖添香275 襲擾戰術江北行營伸手摘桃286 教以非仕晨日溫情306 談婚論嫁伺伏之虎遼東北海北迴悲歌四花朝賞花一驍騎之軍神秘郎中北迴悲歌四32 防0防火防盜京師貴客月下奇遇第7章 荒廟救人293 八方風雪唐門論勢府議一擊公事私事經略東洋七流花客棧北迴悲歌二一潰百潰毒醫邀戰必先予之驍騎之軍北迴悲歌五第8章 瀑底歷劫再見可秀青城大戰323 縱虎西2去經略東洋二3173 論夏之戰345 與子朝朝閃電突襲北迴悲歌二意外變故306 談婚論嫁九月菊宴275 襲擾戰術紅袖公子明查暗清十二年前345 與子朝朝305 親事之憂暗渡陳倉297 金國覆滅覆一北迴悲歌五言說變遷3173 論夏之戰易安清照北迴悲歌五金298金國覆滅二御前應對第11章 雷門有女32 防0防火防盜商盟交鋒300 金國覆滅3四初涉京師伺伏之虎原是故人世道人爲秘密再現衛相何書山長何人晨日溫情經略東洋六箭在弦上絕殺覆滅洞庭相會有美同行354 新法推行第7章 荒廟救人301 金國覆滅3五血戰東光345 與子朝朝北迴悲歌二唐門論勢280 兵站之設北迴悲歌二騎步之戰此乃驕傲第7章 荒廟救人301 金國覆滅3五307 聯姻之議世道人爲唐門宗主兵指二京殺手之王291 死當貴重借刀殺人291 死當貴重翰林國士297 金國覆滅覆一月下傾語見疑在心經略東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