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略東洋二

經略東洋(二)

碼頭上熙熙攘攘,只見得人頭攢動,到處是揮舞的手臂,喧闐的聲音。

但讓博多百姓失望的是,天朝上國的水師只有百餘人上了岸,並且無視他們的熱情招臂,目不斜視地闊步向前。國司府、筑前守府、大宰府的官員立即迎了上去,恭敬地折腰九十度行禮。

上岸的宋軍是水師艦隊的糧秣營,負責上岸補給,其他官兵都奉命值守艦上,不得擅離,這讓博多百姓的打算頓時落空,火熱的目光都投向這百餘人——若不是兩邊的府兵維持着秩序,早就拉着女兒撲上去了。

領隊的糧秣都虞候心裡抹了把汗,趕緊取出一疊補給清單,請當地官吏派人協助採買——當然,是要按市價付錢的。儘管這些倭國官員很樂意爲天朝水師免費補給,並將之視爲被接納的榮耀,但衛希顏從不讓軍隊佔這種便宜。

有時候,不拿“羣衆一針一線”未必是出於愛民的目的,只是爲了讓軍隊的腰桿挺得更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這是至理。

那邊商船已經開始入港,這邊水師艦隊的糧秣營正在分隊監督採買,每隊一名糧秣押隊,一名副押隊,一名軍士,三人一隊既是合作,也是互相監督不得吃採買油水。

他們的採買清單中,除了艦隊的補給外,還有小部分是各艦官兵提上來的私貨採買,自從水師開始護航商隊後,一般都會允許官兵上岸鬆散半日,到城裡逛一逛,買些當地物產甚麼的,但不得賣貨做貿易——水師軍紀嚴令:私貿者,除籍。

曾經有官兵不信邪,貪圖差價貿易帶來的巨大利潤,悄悄帶私貨到外蕃港口做交易,被軍法虞候查出後,立即開除軍籍,並且記檔永不敘用。

這讓水師上下都凜然而噤。

處罰的理由不是貪利,而是不服從紀律。

衛希顏並不禁止士兵慕財,這是人之常情,禁止不了,但軍中必須習慣紀律。只有當紀律成爲一種習慣時,這支軍隊纔會在任何狀況下都維持戰鬥的意志——或許會畏懼,會恐慌,但習慣了紀律的他們,會守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做後退,直到死亡或者勝利。

但紀律也得講情理,苛刻會招致積怨,所以軍紀只禁賣,不禁買,並且每支艦隊都配置有文職的回易司曹,專門爲官兵打理回國後的海貨交易。

但這種回國交易贏利也不是無限制的,水師對官兵攜貨上艦做了明確的限定,以免載重過大減慢航速,或者私貨太多佔去了軍備糧秣的空間。這種限定不分職階,從艦隊統制到普通士兵,單人允許的攜貨量都一致,沒有多少之分,這種“不因官高而獲利多”的公平使得水師上下都很服氣——官職最高的都統制都沒有意見,他們還有什麼好說的。

再者,他們的收入並不薄,拿南洋水師來說,薪俸雖然比不上三軍中最貴的馬軍,也比國防軍步軍差了些,水軍在國防軍中處於第三層,但經過南洋大捷後,打了勝仗的官兵普遍升階,薪俸已及得上步軍的中上待遇,加之還有從三佛齊得來的戰利品,就算普通軍士的所得也儘夠家中買上十幾畝良田,過上相對寬裕的日子。

這次隨衛希顏到博多的不是南洋水師,而是從長江水師抽拔組建的通州水師,其薪俸等階和收入當然比不上南洋水師,但除了可帶一定海貨回國外,護航商隊也有額外貼補。這次跟隨在水師後面的宋商船隊就是從通州出發的海船,船上的綱首和商人都要向水師繳納“艦船折耗費”,作爲艦隊的護航補貼。

衛希顏說,水師當然不能白乾活。白給的不香,這是至理。

宋商們當然沒意見,相比巨大的海貿利潤,這點子“折耗費”算什麼,更何況前面有七八艘裝載犀利火炮的朝廷艦隊護航,恰如銅牆鐵壁一樣安全,更重要的是很有光采,換作以前,他們做夢也不敢想朝廷水師會爲商人護航。

這些商船在進博多港時就和水師艦隊分道,開向碼頭西側,那裡已經集聚着三五成羣的倭國人力,等待上岸卸貨的海商僱用,還有很多穿皮袍、攏着手爐的倭國商人,等着接待熟悉的宋商,或者開拓新的貨源。

而東邊碼頭外,則圍聚着衆多日本百姓。筑前國司府、筑前守和大宰府的兵丁、巡卒努力維持着秩序,臂彎橫着的長杆槍將興奮激動的博多百姓阻隔在通道之外。

東西碼頭熙熙攘攘,只見得人頭攢動,烏麻麻一片,到處是揮舞的手臂,喧闐的聲音。

商船上一位穿着狐裘皮袍的宋商不由感嘆了句:“聽說博多繁華,果是如此,商民居然這麼多。”幾乎比得上海門了。

站他左側的宋商同樣穿了皮裘、圍了皮脖子,雙手攏着彈棉暖筒,朝東面碼頭呶了呶嘴,對這位首次來博多貿易的族弟道:“七郎,瞧見沒,那些穿華麗武藏鎧、系備中倭刀的武士,就是平氏國司的家臣,這會全拉出來了,排隊迎接咱們國師,——嘖嘖,這十里八町的倭人八成都竄到碼頭上來了,人能不多麼?”他說着嘿嘿笑了聲,“瞧見沒,都帶着女兒,定是看中了咱們大宋水師,想拉人渡種。”

待七郎弄明白“渡種”的意思時,這位剛從陸路轉到海路的新興棉布行商不由連連搖頭,直道:“……荒唐……荒唐!”

他皺着眉頭又瞅了幾眼岸上那些倭女,即使隔得這麼遠,也能看見白煞煞的臉龐,剃盡的眉毛處只醮兩團粗墨,一些倭女張脣說話時便見一張黑洞……他不由抖了下,“這些倭女……臉上怎生抹成這樣?還有那牙……難道都是黑齒?”

“噗——”族兄噴笑出聲,好半晌才止住笑聲,拍着他肩道,“七郎,這是倭女的妝容,據說是倭國貴族娘子的風尚,以禿眉白臉黑齒爲美。聽倭人說,他們家中十至十五芳齡的小娘子都要把牙染黑,以示進入婚齡——大概和咱們中原的及笄意思一樣。”

七郎前面還聽得嘖嘖稱奇,聽得後面不由瞪眼,“十……歲,這也太小了罷?”

按照大宋建炎三年詔行天下的《婚律》,本朝女子的最低婚齡從十四歲提到十六至十八歲,並按路州富庶不同分別行之。如他們通州海貿繁盛,就是定在十七爲婚。像他家的女兒,那是定要留到十纔出閣的,現在城裡的富家都知道——晚婚才能生育好。只有那些窮家子,才趕着將女兒嫁出去,減一分嚼用。

他族兄便嗤笑,道:“倭夷怎能跟大宋比?沒聽報上說,越是鄉氓愚昧之地,才婚育越早?”

七郎點頭道是,跟着又搖頭,“就算倭女及笄,也不用把牙染黑罷?如咱們中原傳統,召集親友舉行及笄儀式,着儀服插禮簪,既隆重又合乎禮,——哼,倭夷就是倭夷……”語氣裡帶着出自中原民族的驕傲。

族兄哈哈道:“七郎你這就不知道了,倭人認爲把牙齒染黑,能顯得皮膚更加白皙。哎喲,真不知什麼眼光。”

旁邊一宋商聽他二人說得熱鬧,忍不住插口道:“《東南海事報》說,倭國尚大唐之風——唐朝貴女一度盛行過‘禿眉白臉妝’,但未曾染黑過牙,依某想來,咱們中原人本就比倭夷膚白,大約不需要一口烏黑鋥亮的牙齒來襯臉。”

“哈哈!”兩人聽他說得有趣,不由大笑起來。

那宋商咋嘴道:“所以說,這傳統也要分適合不適合,適合的保持,不適合的就要改——像‘美妝顏’,也得與時俱進呀。不然,不但不是美人,還很嚇人。”

“哈哈哈——”兄弟倆趣笑不止。

“聽聞這倭國的皇族、公卿貴族都是以塗白臉爲風雅。後來,派出遣宋使出使咱大宋後,方見識到什麼纔是真正的風雅,那些皇族貴族往臉上抹的白粉就少了些,至少不是白無常,出來就嚇人……”那宋商壓低了嗓子嘿嘿笑着,說起平安京的風聞軼事來頭頭是道,顯然是經常來往倭國的熟客。

三人說笑了陣,又互相通報姓名,結識話契,不一會就熟悉得稱兄道弟了。

鄭七郎轉頭望了望東邊海面上的水師艦隊,有些期待地嘆了聲,“不知衛國師會不會登岸……”他們這些商人,雖然從海門碼頭就一路跟隨艦隊,卻從未覷見過那位傳說中的國師樞密使真容,心中不免抱憾。

他族兄的消息十分靈通,聞言就欣羨道:“聽說,衛國師會在艦上接見通州、秀州和明州的大商,像通州舶商行的鄧行首,和昌帛號的吳行老,福興棉布號的劉十四官人,盛隆茶號的李二官人,九珍閣的胡十七官人……哎,我等雖然謀了些家財,但和這些綠服縉商、行老、綱首相比,就好比河裡的蝦蟹,沒的身份謁見國師。”

他說的綠服縉商是指前兩年江南、兩淮大旱時,響應朝廷詔令踊躍捐輸糧食的通州大商戶,事後都得了朝廷賜封的“縉商”稱號,見綠服官員可以不拜,並賜這些縉商“服綠”——按大宋服制,庶民不得穿着赭紅、赭黃、正紫、正朱和正綠的服色——“服綠”是九品至七品官員的服色,所以這些縉商又被人們稱爲綠服縉商。

據說,濟災最得力的共濟會中還有不少“賜緋”的緋服縉商,而那位名大會首就是最高的紫服縉商,見相公都可以不拜。

鄭七郎豔羨地嘆了口氣。

他家裡原是經營絲帛鋪的帛商,這兩年棉花行業興起,他果斷結束營事多年但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絲帛鋪,轉而經營棉布行,不到兩年就將原來的家資翻了兩番,以前和他交往的商人都嘖嘖羨慕不已,但這樣的身家在海州城仍只算中等商人而已。

那些行首行老,以及擁有海船的綱首,纔是垛腳可聞聲的豪商巨賈,而這些人多半都是被朝廷賜服的縉商。可以說,江南、兩淮路能從大旱和蝗災中很快回復生機,大半都是得力於商賈的積極援災。就像鄭七郎,雖然沒那個財力掙個綠服縉商,卻也向官府捐了三百貫交子——在城中大商都捐獻的景況下,不捐就是“爲富不仁”,更何況,很多商人都是如鄭七郎這般,自認還是有良心的善商。

那叫魏東福的宋商消息更靈通,眨巴着眼道:“衛國師接見的也不盡是大商大賈,某聽說,咱們通州尋常書坊的米大官人就在謁見之內……”

“啊?”鄭氏兄弟倆都吃驚了。

他們聽說過“尋常書坊”的大名,就在通州城東的文林坊。

書坊主姓米名希孟,據說是翰林書畫院的院士米友仁(米芾之子)的族弟,和米翰林一樣寫得一手好字,是解試舉子出身,可惜未能得中進士。

聽說他落第回到通州後,不久就賣了家中經營的一個香料鋪子,換得銀錢開了家書坊,取了個怪異的名字叫“尋常書坊”,書坊裡面的書籍可售可借閱,售價比別家便宜,《論語》《孟子》等儒家經籍,只售百文一部,還是全國聞名的杭刻本,而借閱一書所花不過十文,可帶回家謄抄三日,惠及不少貧寒學子,米希孟因之在通州士子中享有很高德望。但論財力,米家在通州大商賈中是排不上號的。

魏東福道:“米大官人財力雖不及那些行首綱首,惠及讀書人的德行卻是有口皆碑,這次能得國師接見應該不是偶然……聽說他這次帶的貨除了湖筆、蘇墨、建硯、竹紙外,還有開蒙書、名家詞集、朝廷允許外銷的經史子集類——都是元邊紙建本。”

大宋的湖筆、蘇墨遠沒有宣筆、徽墨出名,在文房用具中,和建州陶硯、竹紙一樣價格不高,但質量卻不差,很受中下家庭的讀書人喜愛,遠銷日本自然是賣給日本的中等貴族。

以前日本學習大唐時,公卿貴族都以使用大唐商品爲榮,現在日本學習大宋,上下貴族都以使用大宋商品爲榮,視本國出產的爲“土貨”,包括文房用品。比如,日本紙在大宋很受歡迎,尤以但馬紙爲貴,但倭人卻以用宋紙爲榮。

像元邊紙在大宋就賣不起價,它是竹紙中較脆又較粗糙的紙張,所以價錢便宜,當然印書的元邊紙比書寫元邊紙稍厚,但紙價也很低,販到日本後即使起價四五倍,也不過三四百文一刀。雖然比起同等質量的日本紙價錢略高一點,但很多有餘錢的倭人寧肯多花幾十文買宋紙,而不買國產紙。所以,不少宋商賣文房用品到倭國其獲利翻了幾番。

並且,日本國的書價尤貴。以前都是公卿貴族才擁有藏書,識字讀書也是貴族的特權——雖然日本後來學習大唐興辦官學,但官學只收貴族子弟,到平安時代前期興辦私學,纔開始招收庶民,但私學在數量和規模上都不及官學,庶民子弟能上學的仍是少數。而日本的印刷術遠不如大宋發達,使得書貴如金,即使中等貴族的家裡藏書量也是不多的。

南廷允許外銷書籍後,很多海商看中了日本的書市。而宋版書比日版書印刷更精美,字體排版更清晰工整,很快便佔據了日本大半書市。有財力的宋商從書肆批買印刷精貴的官刻本和杭刻本賣給公卿貴族,而中等財力的宋商則批售價格較低的建刻書。所謂建刻是指福建建陽的刻本,世稱建本,以量大價廉而聞名。所以“元邊紙建本”在大宋意味着低價書——當然絕不是坊間的劣刻本——銷到日本的價格雖比本國貴了好幾倍,但比起日版書還是便宜的。

無形中,使得能買得起書的日本平民多了起來,如商人、坊市民,還有那些擁有“士”的身份卻被排斥在貴族圈外的中下層武士。而這些人,有可能最先接觸的就是來自大宋的蒙學書,接受的是大宋的文化……

這位米大官人將“尋常書”賣到倭國,也想讓更多的倭人讀得起書?——鄭七郎腦海中突然蹦出這個念頭。

便聽魏東福道:“……現下會說大宋官話的倭人越來越多了,七郎就算頭回來倭國,也不怕出門沒了方向,在這博多城的商鋪隨便找個倭商,都能用大宋官話道個東南西北。”

鄭七郎哈哈道:“那敢情好,不用比手比腳、連猜帶蒙了。”

“哈哈哈……”三人都笑起來。

說話間,已輪到他們這艘海船泊岸,三人互相拱手道別,便趕着吩咐隨從去碼頭叫人力,準備卸貨入關了。

東邊碼頭上,糧秣隊已經分隊出發採買補給。衛希顏的官船停在旗艦左側,葉清鴻在兩名親衛的陪同下,下船出了港口,去經歷這些不同於大宋的海外風情,以修煉她的道心。

衛希顏沒有出港,從官船移步到旗艦,接見來自通州、秀州、明州,以及留駐博多的各地宋商代表,詢問貿易狀況,又問起宋商在倭國遇到的困難,有何建議等等。言語態度很是溫和,漸漸讓這些商人去了兩分拘謹,說話的膽子也大了兩分。

因佔地利之便,赴日貿易的明州籍和秀州籍商人最多,而通州設立市舶司還是近兩年的事,在對日貿易的宋商派別中相對較弱,此次會見中便幾乎被明、秀二州的商人搶盡了風頭。通州商人暗道不妙,若不能給衛國師留下深刻印象,只怕日後都要被這兩州給壓下去。

在座的五六名通州海商以舶商行的行首鄧安常爲首,互相對了個眼色後,決定大膽進言。

鄧安常覷了個空子,道:“……隨着我朝商人在倭國貿易的越來越多,這商事糾紛也越來越多,大宰府不好處置,或拖延不辦,或含糊其辭,或處置不公……引起很多怨言。不知朝廷可否像三佛齊那樣,在倭國也設立‘大宋商民領務館’,派遣朝廷官員治理宋商事務?”

在座宋商先是驚愕,繼而帶着忐忑不安的期待,心情很是緊張。這是橫亙在衆人心頭的一樁大事,沒想到通州鄧安常竟然有膽子提出來,一時既有些嫉妒,更多的卻是期待,所有宋商臉上都不由流露出殷切之色。

衛希顏沉吟片刻,頷首道:“使團到平安京後,可與倭皇朝廷商榷此事。”這一項原就在她的計劃之中。

衆位宋商先是愣了一下,繼而大喜,齊齊拱手稱謝。通州商人更是喜笑顏開,這事若成了,他們就是首先建言的功臣,在明、秀二州海商面前自是大大長臉,一時間,通州商人的眼眉都擡高了。

明州海商以孫氏家主孫俊明爲首,秀州海商以周氏家主周子安爲首,兩人心裡自有盤算,神態自若。

又有幾位宋商提了幾項建議,孫俊明瞧了眼會見室的擺鐘,眼見一個時辰將至,便和周子安對了個眼色。

周子安微不可察地點了點頭,待前面話停後,便拱手進言,說起宋商在日本置田之事。

“……倭國允我朝商人在當地置辦田產,成爲納賦領主。但在外番置田,於某等小民而言,終不及故土可親。加之,對倭地風物不熟,這田裡是種稻還是種桑,或種其他甚麼,令人犯躊躇。並且,聽說倭國的田稅比大宋高,若田裡出產不豐,而繳稅卻多,在倭國買地就有些不值當了。”

他頓了頓,有些遲疑地道:“不知……倭國能不能像咱大宋一樣,將田稅降一些?倭皇朝廷規定的十稅三着實有些重了……”

衛希顏笑了笑,道:“倭國的田稅高是因爲不納稅的莊園太多,國家收稅的土地日益減少,便只能加稅。就像大宋,土地兼併也很嚴重,官宦、富家、豪強都想更多地擁有土地,而更少地繳納賦稅,其結果便是私家愈富,而國庫愈凋敝,嚴重的便起亂子。”

衆商聽得都有些凜然,只覺衛國師這話是意有所指——他們這些大商大賈,誰家沒有百畝千畝良田的?而有良田的,又有哪家不想少繳些賦稅?

便有人想起前陣子《西湖時報》上有篇文章,說朝廷應該重新經界田畝,清出那些隱匿的田產,懲辦豪強地主,增加國家賦稅云云,引來不少贊同之聲,也有不少反對之音。他們這些擁有大田產的富商中就有納稅田畝不清不楚的,自然不希望朝廷下詔“經界”。

難道衛國師是在借這話敲打他們?

“雖然大宋土地兼併嚴重,賦稅減少,但國家仍然不加農稅,便是體恤耕農,深悉國以農維穩的道理。”衛希顏說到這停了停,見衆商的眼神都有些閃爍,心裡笑了笑,道,“至於倭國的田稅過重,這是倭人的內政事,我朝不便干涉。”

“是。”周子文喏喏應了聲,衛希顏不同意插手倭國賦稅之事原在他意料之中,而他做此建言也並不是爲了讓倭國降稅,因此對衛希顏的回覆並不失望,但他沒料到衛國師竟會借話敲打他們,心中生凜的同時又有些尷尬不安,便擡眼覷了孫俊明一眼。

孫俊明沉了沉眼,瞥見衛希顏脣角若有若無的笑意,似乎他們所想的一切早已看在她眼中,他心中打了個突,沉吟片刻,心道繞彎子不如直言,便拱手道:“國師所言甚是,他國賦稅事我朝自是不好干涉。只是,種稻谷確實不太合算,不知朝廷可否允許在倭地種植棉花?”

這纔是他們的目的,衛希顏心裡一哂,繞這些彎子不過是爲了棉花。

自從名花流旗下的棉布作坊在廣南西路的瓊州島上試種新棉成功後,棉花種植便在南廷諸路推動起來。

這種新棉花不是瓊州島上自產的本地樹棉,而是南海商路帶回的注輦國棉種,注輦國的吉貝布比起瓊州島樹棉織出的吉貝布更白更柔軟,並且可以播籽種植。試種試織成功後,“棉布”便正式取代了以前的“綿布”之稱。

棉花試種成功後,便是棉織技術的革新。名花流旗下的棉布坊將注輦國和黎峒的紡棉技術加以結合,技匠們日以繼夜地反覆試驗、不斷改進,終於造出了的棉織新工具,如脫棉籽的攪棉車、彈棉花的彈棉弓、紡棉紗的棉紡車、織棉布的織棉機等等。

用這些新的工具和新的技術,可以織出比注輦國的吉貝布更白、更柔軟、更精細的棉布,在市面上推出後,就在商人中間引起了轟動。

以前注輦國的吉貝布價貴是因爲量少,並且從海路販進價格上翻,如今大宋能夠量產棉花棉布,並且甚至比吉貝布質地更精良,彈出的棉袍、棉被比起錦襖和絲絮被子更暖和,這其中所蘊含的巨大利潤是任何精明的商人都能夠看得見想得見,如何不惹人眼熱?

絲帛行業的富賈們首先心動,而名花流的棉布坊也無意獨攬這個巨大的市場——獨攬也攬不下,市場要靠合力才能拓展,何況名可秀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爲了謀私利。於是名花流的棉布坊將試種成功的棉種進行公開拍賣,又建專門的棉機坊,生產攪棉車、彈棉弓、棉紡車和棉織機等棉織工具售賣。商人們有了種子又有了棉織工具,紛紛投資棉田和棉布坊,棉布行業欣欣向榮。

棉布的巨大利潤不僅吸引了絲帛商轉行,也吸引了很多鹽商、茶商等商賈投入其中,不到兩年,就使得棉花收購如潮水般上漲,而市場的巨大需要反過來也刺激了民間擴大棉田的積極性。

而時下種植業最賺錢的當數甘蔗和棉花,像南海的瑞宋州和華宋州,以及麻逸國、三佛齊國,就有許多宋商在那邊買地廣建甘蔗園,將成熟的甘蔗運回國內製糖再回銷近西和遠西的國家,賺得盆滿鉢滿。經常到日本貿易的明州和秀州的海商便也起了心思,想在倭國買地種甘蔗,但南洋氣候炎熱利於甘蔗生長,而倭國氣候不宜,種出的倭蔗遠不如南洋蔗的糖分高,四根倭蔗才及得上一根南洋蔗,於是這些海商腦子一轉,打起了種植棉花的主意。

衛希顏記憶中日本似乎不是盛產棉花的國家,但不盛產不等於不出產,就好像日本不是產糧大國,但不等於這個國家不出產稻穀,至於能不能廣種棉花,種出棉花的品質如何,這是商人們折騰的事,有了利益就有驅動力,沒準能讓這些商人們搗騰出來。

況且,讓日本多種植經濟作物,對大宋來說有利無弊。隨着技術的發展,大宋要成爲成品出口國而不是原材料出口國,至於周邊的國家,則要盡力引導其成爲大宋的原料產地。

衛希顏便道:“種稻谷或是種棉花,都有氣候和地力的限制,適合哪樣需得因地制宜。至於朝廷是否允許棉花種植傳到外番,這需提到戶部商榷再定。”

衆商聽到這裡,面色都是大喜,提到戶部就意味着有了希望。

未幾,會見結束,商人們起身告退,每人臉上都帶着喜色,恨不得立即飛身回去,籌劃後面的事宜。

衛希顏又在旗艦上接見了筑前國司、筑前守、大宰府大貳……當這幾位官員走出旗艦後,神色都是又喜又憂,還帶着懼意,讓人着實好奇他們在旗艦上經歷了什麼。

隨着旗艦上的主帆升起,無數面白帆相繼拉昇,戰艦林立,嵯峨如山,浩浩蕩蕩開出了博多灣,往北行去。

作者有話要說:備註:

1、宋代刻書基本分爲官刻、私刻和坊刻三大類型。

官刻:指官府主持下的刻書活動,中央刻書多以國子監爲名,地方機構刻書則有不同名稱。官刻多選上乘原本,不計成本,雕版質量很高,因而刻本品質優良。

私刻:指私人出資校刻的書籍。私人財力雖不及官府,但刻書人不以贏利爲目的,多以名望爲重,很多刻書人本身就學識淵博,故而校刻精良,刻本品質通常也較高。

坊刻:指書坊刻書,這是隨商業發展而出現的一種生產和銷售圖書的行爲。書坊地域分佈廣,因以贏利爲目的,刻書的數量較大,種類也較豐富,且能隨時根據市場需求而變化。由於宋人對書籍品質要求較高,加之行業競爭的需要,因而坊刻本雖然總體品質不如官刻、私刻,但也有很多品質優良的刻本。宋代坊刻最出名的有三地:蜀刻本、杭刻本、建刻本——前二者以質優價貴聞名,建刻以量多價廉聞名。面上流傳最多的,便是建刻本,價格便宜買的人多呀。

2、關於宋代的書價:由於印刷技術和造紙業的發展,宋代書價比起以前便宜很多,但和現代的書價大概是不能比的。現在隨便一本正版書的價錢都是在20-30元之間,10元錢以下的正版書現在真是很少見了。

宋代的一兩銀子,也就是1貫錢(1000文銅錢)的購買力大概相當於現在的200-300元RMB,100文就相當於20-30元錢,所以在宋代如果一本書只賣100文那是非常的便宜了。

300 金國覆滅3四意外線索爲312大道爲公北迴悲歌一唐門論勢臺倭攻略275 襲擾戰術遼東北海第7章 荒廟救人言說變遷十二年前府議一擊女子書院意外變故衛相何書北迴悲歌一青城大戰九月菊宴281 民心可得神秘郎中293 八方風雪296 上京被圍初涉京師夜話當年城關之戰288 言笑論戰經略東洋四雪山邂逅291 死當貴重翰林國士北戰爆發紅袖公子275 襲擾戰術京師貴客伸手摘桃287 新的學派316 防火防盜紅袖公子第9章 仙蹤初邂夜探唐門紅袖公子山莊夜話311 話話議經界府議一擊經略東洋二阿寶歸來秘密再現唐門論勢商盟交鋒第10章 紅衣雪膚男尊女尊廬山交心艙中論劍3173 論夏之戰花朝賞花二295 攻心爲上雪中涅盤第7章 荒廟救人再見可秀1310 勢力重分281 民心可得經略東洋二第9章 仙蹤初邂伺伏之虎暗渡陳倉時鐘新技原是故人292 宗師因果再見可秀地下戰道朱雀書院32 防0防火防盜城關之戰流花客棧292 宗師因果青城大戰叢林重生3173 論夏之戰洞庭相會爲賦女子282 議和落定朱雀太極300 金國覆滅3四經略東洋八誰是獵人第8章 瀑底歷劫翰林國士山莊夜話花朝賞花一月下傾語3155 共濟女學江北行營經略東洋二第11章 雷門有女意外變故1310 勢力重分鐵騎對撞北迴悲歌四九月菊宴
300 金國覆滅3四意外線索爲312大道爲公北迴悲歌一唐門論勢臺倭攻略275 襲擾戰術遼東北海第7章 荒廟救人言說變遷十二年前府議一擊女子書院意外變故衛相何書北迴悲歌一青城大戰九月菊宴281 民心可得神秘郎中293 八方風雪296 上京被圍初涉京師夜話當年城關之戰288 言笑論戰經略東洋四雪山邂逅291 死當貴重翰林國士北戰爆發紅袖公子275 襲擾戰術京師貴客伸手摘桃287 新的學派316 防火防盜紅袖公子第9章 仙蹤初邂夜探唐門紅袖公子山莊夜話311 話話議經界府議一擊經略東洋二阿寶歸來秘密再現唐門論勢商盟交鋒第10章 紅衣雪膚男尊女尊廬山交心艙中論劍3173 論夏之戰花朝賞花二295 攻心爲上雪中涅盤第7章 荒廟救人再見可秀1310 勢力重分281 民心可得經略東洋二第9章 仙蹤初邂伺伏之虎暗渡陳倉時鐘新技原是故人292 宗師因果再見可秀地下戰道朱雀書院32 防0防火防盜城關之戰流花客棧292 宗師因果青城大戰叢林重生3173 論夏之戰洞庭相會爲賦女子282 議和落定朱雀太極300 金國覆滅3四經略東洋八誰是獵人第8章 瀑底歷劫翰林國士山莊夜話花朝賞花一月下傾語3155 共濟女學江北行營經略東洋二第11章 雷門有女意外變故1310 勢力重分鐵騎對撞北迴悲歌四九月菊宴